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明书 > 正文

新赏金猎人时代:赏金猎人电影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什么人可能是商业间谍?那些价值高昂的商业机密又是通过怎样隐秘的手段传递出去的?记者经过周密的调查,揭开了谍影重重的新商业间谍潜伏计划。   谍影不胜防   下午,广东某软件公司总经理程立在公司会议室对即将提交的报价单进行了最后一次会议确认。半个小时后,他拿着报价单走进客户的办公室。然而就在这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另一家公司已经抢在前面,以低于程立公司15%的报价抢下了订单。
  那一刻,程立意识到,自己遭遇了商业间谍。
  如果不是两个月前的一次意外,程立也许至今依然无从得知真相。会议室的一块插线板出了故障,公司人员在更换时无意中发现,在表面上毫无异常的插线板内部,竟然隐藏着另一套神秘装置,就是它将公司价值数千万元的商业机密源源不断地送到竞争对手的手里。
  这一切是怎样做到的?
  记者辗转找到北京一家“专业从事微型录音、摄像设备”的“科技公司”,公司的负责人揭开了这种插线板内部的玄机:插线板内部安装有高灵敏度的拾音器和一套可插普通SIM卡的手机通话电路板。当用一般电话拨打这个“手机”号码时,“手机”自动接通,便可以对插线板周围近百平方米的范围进行监听。
  这种拾音器加上通话电路板,不超过一张银行卡的大小,如果把拾音器换成摄像芯片,便具有了拍照与摄像功能,通过3G网可以实现远程的视频传播。只要披上不同的外衣,这些设备可以变成插线板、时钟、烟灰缸、花瓶,甚至变成签字笔或一次性打火机,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任何地方。
  浙江某商务调查公司调查员钱江(化名)还讲述了这样一起案例:2011年中,他们受雇于浙江温岭一家化工企业,“调查”当地另一家化工企业的一项新技术工艺流程。他们将一个U盘提供给该企业,当U盘接入对方电脑时,远程监控程序会自动植入,并通过局域网侵入该企业技术部门的电脑系统,接下来只需通过远程计算机,便能轻松获取对方局域网内电脑上的所有资料。
  这样的专业程序,是一般杀毒软件无法发现的。
  谍战无间道
  随着中国企业普遍开始加强对商业间谍的防范,利益收买、假扮客户、入职卧底甚至美人计等常规手段早已为企业所熟知和警惕,但是防住这些真的就安全了吗?
  “能被查到的其实都是并不高明的商业间谍。”现在已经是一家广告公司老板的杜珂(化名)告诉记者,“例如假扮员工入职卧底,刚进公司的一般员工怎么能接触到公司的核心机密?而用钱买信息更是最危险的方式,因为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万一暴露便给人留下了证据。”
  经记者再三追问,杜珂回忆起自己两年的卧底生涯。
  2009年,在北京某广告公司任客户经理的杜珂接到竞争对手公司高薪挖角的橄榄枝,对方坦言,看重的是他手中的客户资源。他将这一消息告诉原公司总经理后,公司开出高薪,让杜珂到那一家公司就职充当卧底。
  在原公司的授意之下,杜珂把自己之前的几个客户带到了新公司,并且在新公司表现出了出众的业务能力,但私下里,杜珂不断将新公司的策划方案、项目报价等重要资料传回原公司,使原公司在几个项目的竞争上接连胜出。
  杜珂说,大企业的竞争对手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在新的信息竞争中,如果企业要向竞争对手内部安插自己的眼线,一般不会就某个项目临时出击,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派人进入对方的公司长期“潜伏”,只在需要时获取重要的技术或市场情报。
  至于企业,对卧底人员的控制并不难,唯一的风险在于无法控制卧底人员的内心。
  “卧底”两年,杜珂从开始的兴奋与忐忑,逐渐麻木与疲倦,甚至开始产生隐隐的负罪感。怀着这样的心理,他在新公司更加努力工作,在进入新公司一年半之后,被提升为客户副总监。但在新公司的收获越多,杜珂内心的不安与负罪感便越发严重,担心一旦真相大白,自己拥有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在内心挣扎了半年之后,杜珂终于留下一封辞职信,消失在新老东家的视线外。
  职业间谍养成计划
  能在竞争对手内部安置眼线,固然有了稳定的信息来源。然而这种形式的商业间谍活动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局限性。一方面,对于中小企业,很多时候并没有固定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的商业情报千变万化,除了竞争对手的情报以外,还有供应商、客户,甚至政府、银行、投资人等各利益相关方的信息。
  有需求的地方,便是职业商业间谍的活动空间。他们仅就某一项目受企业委托为其进行商业信息的搜集。
  35岁,MBA,职业经理人,曾担任多家企业包括外企高管,这是自称“商业信息分析师”的王薇公开的履历。一切都是真实的,唯一的问题在于,她进入这些公司,都由同一猎头公司推荐。
  如果没有“深度合作”,很难想象在这些为企业提供人才的猎头公司中,有些正是职业商业间谍组织。他们手中的商业间谍,本身是具有优秀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中处于能够获得重要信息的岗位,也在就职过的企业留下自己的关系。凭借他们在企业间的流动,这些所谓的“猎头公司”建立起一张庞大的商业间谍关系网和信息网。
  自身条件本就堪称优越的职业经理人,为何甘愿成为商业间谍组织手中的棋子?一切或许并非简单地出于利益。
  王薇成为一名职业商业间谍的时间不过两年。两年前,她正在一家地方企业竞职集团财务总监。正当各种台面上下的竞争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时,她签约的那家猎头公司伸出“援手”,帮助她得到了想要的职位,而条件是让她安排一个公司推荐的人进集团财务部。
  直到几个月后公司发生一起泄密事件,王薇才从那家猎头公司得知,那个员工其实是一名商业间谍,然而此时,作为推荐人,自己同样已深陷这场“泄密门”。接下来顺理成章地,那家猎头公司以其在行业内的声誉为要挟,再加上不菲的酬劳,王薇开始主动为其提供所需的信息。
  疯狂的地下世界
  尽管商业间谍总是与商业机密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获取信息之外,新商业间谍所做的还有更多。
  天使投资人陈新泽(化名)讲述了一起“非主流”的商业间谍事件。
  A与B两家公司同为国外某知名品牌的代工商,规模与技术水平相当,毫无秘密可言。为吃下A公司手中的订单,B公司派商业间谍进入A公司。商业间谍利用A公司总经理位置的空缺,在公司管理层成员之间挑起矛盾与争端,并在员工中散布企业使用有毒生产材料的流言,在短时间内导致A公司几位重要管理人员和大批员工离职。陷入内部混乱的A公司无力按期完成订单,为避免国外客户的巨额赔偿,只得将大部分订单委托B公司代工,B公司从中一举抢得了对手70%以上的利润。
  这种不以获取信息为目的商业间谍活动,更令企业防不胜防。除了制造矛盾之外,他们还可以鼓动企业的重要员工“另投明主”,可以帮助供应商从企业获得订单,可以帮企业的客户压低订单价格,可以给企业制造种种意外与混乱……甚至,“不要以为商业间谍都来自于企业之外”。陈泽新说,他所接到的委托中,绝对不乏为了权力与利益的争夺,在企业内部安插商业间谍的案例。
  尽管商业间谍能使企业快速获得效益,尽管越来越高明的商业间谍活动巧妙地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缝隙,然而建立在投机之上的利润,究竟有多少生命力?一旦真相大白,带给企业的将是无法挽回的灾难。
  (殷欣奎荐自《商界》2012年第2期)

标签:赏金 猎人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