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明文 > 正文

【工业时代末的黑色造梦】造梦天师

时间:2019-01-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作者简介:吴向毅,硕士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艺术设计方向   孙增娟,硕士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      
   摘 要:电影《钢的琴》运用黑色幽默的戏剧方式表现了工业时代末工人阶级在现实的压迫下仍然满怀生活的热情,完成制造钢琴的梦想。电影情节荒诞,镜头纯净,配乐怀旧,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生活的戏谑以及对故人的缅怀和追忆。
   关键词:钢的琴;工业时代;工人;黑色幽默;梦想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期的钢铁重地东北某城市,国企铸造厂倒闭,工人下岗,各自谋生,环境艰辛,物资匮乏的特定时代背景下。一群下岗工人,为了尊严,为了兄弟的梦想,重返铸造厂。嬉笑怒骂中,用废弃的钢铁造出了钢琴。用黑色幽默的戏剧方式表现荒诞无奈的故事,于不可能中制造可能,更显人物激情,更富画面、配乐张力和感染力。电影无疑是在戏谑那个时代的生活,缅怀那个时代的人。
   一、荒诞的故事情节 黑色幽默的表达
   上世纪90年代电影主人公陈桂林面临种种窘境:下岗、离婚,但是他没有放弃。为了争夺女儿抚养权,他借钱买琴,借钱不成偷琴,偷琴不成就造琴。一群下岗的大老爷们儿:猪肉王子、二姐夫、江湖季哥、退役小偷快手、全职混混胖头,社会底层的三教九流,居然聚到一起,斗志昂扬、热火朝天地造起钢琴来。最振奋人心的是,尽管有争吵、情变、打斗、离别,他们也排除万难把钢琴造了出来,实现了这个在如今看来都困难异常的梦想。
   整部电影讲情,却不矫情,体现了东北汉子的义气和乐观的性情。没有肉麻的言语,而是用嬉笑怒骂的黑色幽默代替煽情,是对那个时代的戏谑。为的不是博得观众的眼泪,而是在把观众逗乐的同时,给观众留下无尽的回味,引人思考,给人温暖。在喜剧中透着忧伤,反而使电影变得有血有肉,更富张力。
   二、纯净的镜头 怀旧的配乐 远去的时代
   整部电影运用灰黄绿红的旧色调,移动的镜头,主体居中的全景构图,渲染忧伤怀旧的情绪,配以前苏的音乐,悲喜交融,展现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陈桂林就是带领观众游历这座工业城市的向导。无论他骑着他的小摩托车,还是在追逐,经过之地注目之处无不是那个远去的年代。电影一开始陈桂林和小菊两人并排站在画面中间,旁边是陈桂林的小摩托车。背景是他们曾经住过的破败的铁棚旧屋,纵深的老街。伴随着前苏联音乐,陈桂林骑着他的小摩托车在这个城市里穿梭,宽广的道路两旁是火车、铁路、铁栏、枯树,横在眼前的是挂满枯藤的交错的钢管、铁架。他骑着车到河边炸鱼,脚下是荒芜的草地,背后是行驶的火车,眼前是几乎干涸的河道,黄昏落日的余辉洒落在河面上,闪着灿烂的波光。他骑着车穿过废弃的、到处是断垣残壁的钢铁厂,绕过正在热火朝天挖残羹冷炙的工人。后来兄弟们在钢铁厂,四处找钢琴材料,光线透过破陋的屋顶钢铁架射进来屋子,在一片荒芜中却显现出干净唯美,仿佛梦境,渲染着一种让人无法抑制的情感。工业时代的钢铁厂被重现得淋漓尽致。
   片中出现多次追逐戏,第一次全职混混胖头偷牌被发现,逃跑的段落。胖头爬过沙堆沿着钢管跑,最后爬上烟囱。第二次胖头捉人。一帮人骑着摩托车,开着货车,穿越铁轨,冲进桌球室,墙上写着“以经济生产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标语,过道里画的是马克思头像,电影院里放的是苏联老电影。这一场称得上该片精彩之处,短短几个镜头将当时社会形态表露无遗。第三次是陈桂林追王抗美,途径钢铁厂的苏式厂房建筑。处于90年代末社会转型期的钢筋混凝土的工业城市就在这样富有节奏感的流动的镜头里历历在目了。
   两个烟囱是时代的标志。第一次以祭奠的形式出现烟囱。伴着《三套车》“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有人唱着忧郁的歌,是什么让你这样悲伤?”镜头平移,从近景拉到全景。陈桂林带着乐队在雨中演奏,背景是枯草地上一堵破墙横过画面,后白烟滚滚的两个大烟囱,接着音乐变成《步步高》,镜头继续移动,出现灵堂,一个杂耍男孩喷火而出,砸头“砰,砰,砰”。最后一个大全景,灵堂处于正中央,破墙横在画面下方,将灵堂与冒烟的烟囱隔开。先忧伤后欢喜的歌送别时代,灵前杂耍,仿佛是对时代的戏谑,表达一种无法言说的复杂心理。第二次烟囱爆破前,汪公说:“在我的眼里,他就好像是一个被我遗忘了许久的老朋友,当有一天听说他要走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他一直在我的身边,我不知道我该竭力的挽留还是该默默的看着他离去,突然有种莫名的忧伤。”这段独白不仅是在讲烟囱,更是在讲那个行之将去的工业时代,以及那些被遗忘的下岗工人们。当众人成一个U形站立,注视着远方的两根烟囱,仿佛在悼念,“?”的一声,灰尘从下向上弥漫开来,渐渐的覆盖了整个画面。工业年代谢幕了,有破有立,新时代随着这声巨响开始了。
   这样一个故事被放置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的特定时代背景下,更显得沉重而伤感。电影正是通过镜头语言表达对那个工业年代的另一种告别:时而静静地注视着,平静而忧伤;时而伴随着或忧伤或激情的配乐移动,荒诞幽默。音乐和画面,喜中带悲,恰到好处的渲染了整部电影的气氛,摄人心脾。
   三、压抑的生活 激情的主题
   陈桂林原本是国有企业钢铁厂的工人,社会变革让他不仅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妻子,生活一败涂地,但是他与这个时代给予人们的灰色黯淡的色调不和谐,他乐观,执着,热情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主演王千源说,陈桂林是一个与时代不符合的角色,他总是骑着小摩托车在城市里跑来跑去。
   陈桂林家里没琴就带女儿去学校练,被赶出来,就制作纸板钢琴,再不行就偷。他召集五个兄弟吃了火锅喝了酒之后开着车唱着歌“干件大事”。。当偷琴被人发现后,所有人立马儿跑,陈桂林却还在拖琴,送走兄弟后他又独自一人回到琴旁,叼着烟弹起《致爱丽丝》。这时雪花从空中飘落,光照在飘雪和他身上,四周一片漆黑。一种渴望、无奈、忧伤不能自制。可是他并没有绝望,当在图书馆发现钢琴制造的书,他又燃起了斗志。召集好一帮兄弟聚在歌厅。每个人拿着酒瓶,勾肩搭背,摇头晃脑,张大嘴巴唱着《怀念战友》,黄色的光照在他们脸上,一股激情在他们心中燃烧,好像号角响起,战士们就要冲锋陷阵。造琴过程中,找不到好的木材就换成钢骨架,“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最后钢琴做好了,陈桂林拉着手风琴蹲在行进的车上,淑娴穿着红色的舞裙跳着斗牛舞,舞裙的红色在破败的钢铁厂灰色背景对比下,更加鲜活热烈。只有一场热烈的舞蹈才配得上给这充满激情的梦想画上句号。
   结语
   电影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纯净的画面,怀旧的配乐,激情的歌舞,描写陈桂林造钢琴的荒诞故事,表达对工业时代末期生活的无奈进行戏谑和自嘲,更是对一个逝去的时代,一批旧人进行缅怀和追忆。吴晗曾评价《钢的琴》“油画一般的镜头语言让人看到了废旧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仍旧埋藏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荒诞幽默的情节激发了惨淡现实下被压抑的生命活力。”当然该片也存在很多问题。诸如镜头运用不够灵活,出现人物头被截在画面之外,镜头没有跟上。配乐不够贴切,有时前苏歌曲出现突兀,影片最后弹琴声画不对位。情节衔接不顺畅,比如从放弃造琴到重新造琴。但是这样一场工业时代末小人物造梦的故事无疑给如今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诸多启示,是中国电影的一次有意探索。(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星.影视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07.
  [2]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标签:黑色 工业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