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书信 > 正文

关于书信的故事

时间:2017-03-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关于书信的故事

- 实物信, 可以看作是人类最早的有形信件。

常言道: 口说无凭 。

为了更好地取信于对方, 同时也为了 避免遗忘和差错, 便逐步创造了一种 实物信 , 即用各种各样的实物作为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实物具有公认的性质, 人们接触到实物, 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与这种实物相联系的意思。

5000 多年前, 在古代俄罗斯南边的斯齐亚人, 有一次就曾用实物给波斯王发过一封信, 斯齐亚人派了一位使者用包袱提着这封信跑到波斯王那儿, 波斯王打开一看, 里面包着的竟是一只小鸟、 一只田鼠、 2 只青蛙和 5 支箭! 波斯王开始还有些疑惑, 但琢磨了一下, 便不禁勃然大怒。

原来这封实物信的意思是说: 你能像小鸟那样飞上天吗? 能像田鼠那样钻到地下去吗? 能像青蛙那样在池塘里跳跃吗? 如果都不能, 那就休想跟我们打仗。

只要你们的脚一踏进我们的国土,我们就要用箭把你们射死! 你们看, 这封旨在表示奋力自卫的信, 不是组织得很有意思吗? 但是人们用实物通信, 一开始就感到有许多不便之处, 小的物件还可以, 大的物件或是某些抽象的意思就不好办了。

比如一个部落打死了一头大象, 要邀请另一个部落的人来共享胜利品, 可是大象这么大, 怎么能抬去呢?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人们逐步想出了 另一个方法, 就是不再用实物, 而是用代替实物的图画来通信了。

这样, 一种新的 图画信 就应运而生了。

人们在石片上或树皮上, 刻上或画上各种各样的图画, 用来进行通信联络, 这样就方便多了。

传说古代印第安族的一个年轻姑娘奥基布娃, 为了邀请她的情人到某一个地方约会, 在赤杨树皮上画了一封信, 画的左上角画着一只熊(原始社会里人们崇拜某一对象或符号, 并常常以此作为自己的标志。

这个姑娘崇拜熊, 所以用熊来表示自己) 。

左下角画了 一条泥鳅, 这是她情人所喜爱的符号。

中间夹着两条曲线, 表示应走的道路, 两个帐篷表示约会的地方, 帐篷里画的一个人表示是她在此等候, 旁边的 十 字, 表示周围住着一些信教的人, 帐篷后面画着大小三个湖泊,指标着帐篷所在的位置。

这是一封多么详细的图画信啊, 它把要讲的内容都表达清楚了。

在人类正式创造文字以前, 在一些民族通信史上出现过 贝壳信 或 结绳信 。

如古代秘鲁的印第安人就曾用五色的贝壳来当作文字。

他们把口壳磨制成一个个光滑的小片, 再涂上不同的颜色, 用以表示不同的意思, 然后再用一根粗绳子把这些贝壳串成一副带子, 名之曰 竼班 , 就能表达十分复杂的内容, 成为一封信了。

为了防止出差错, 每个发信人必须亲自把 竼班 交给送信人, 并当面把意思交待清楚, 送信人牢牢记住, 边走边背, 直到把它送到目的地为止。

据说有一次, 一个印第安部落收到了 另一个部落送来的一封 竼班 信: 在一条绳子上, 串着黄、白、 红、 黑四只经过磨制的贝壳。

这是什么意思呢? 信使指着一个个贝壳大声说道: 如果你们愿意向我们纳贡, 就可以讲和, 不然就开战, 统统杀死你们! 原来, 他们是用黄颜色表示贡礼, 用白颜色表示和平, 用红颜色表示战争, 用黑颜色表示死亡。在这封信里, 一个带色的贝壳就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句子了。

所谓 结绳信 , 就是在绳子上结上大小不一的各种疙瘩, 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事情, 我国古书上很早就说过: 上古结绳而治 , 又说: 事大, 大结其绳; 事小, 小结其绳 。

结绳信就是用此来交流思想的。

人类的最早文字信件是在有了文字后才出现的。

据考古学家研究证实, 我国的文字至少在 6000年前就出现了。

当然, 文字出现以后, 还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信件, 因为, 那时还没有发明纸。

那么, 在 纸信 出现以前, 人们的 文字信 又是用什么来书写的呢? 古时候人们把信写在一种又轻又薄的丝绸 绢帛上, 这种信叫 尺素书 。

据说这种 尺素书 是把写好的信笺(素) 夹在两块刻成鲤鱼状的木块之间, 故又称作 鱼书 。

但由于绢帛价格昂贵, 只有有钱人家用得起, 因此那时人们使用得最多的信件是写在价格比较便宜、 又容易制作的木简上的。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 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竹子和木板作为书写的工具了 。

他们用刀子把竹子或木头刮削成一条条狭长而又平滑的小薄片片, 用毛笔蘸了 墨在上面写字。

这些用来书写的竹子片叫竹简, 木头做的叫木简, 又叫片版牍, 或称牍。

用来写信的木简通常三寸宽、 一尺长, 所以人们就把信称为 尺牍 。

尺牍一般由两块木简组成, 写信的时候, 先在底下这块木简上写上要说的话, 写完了在上面再加盖一简, 并写上收信人和发信人的姓名 这就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了 。

然后用绳子从中间将两简捆扎结实。

为了防止别人路上拆看, 在打结的地方, 还要加上一块青泥,再盖玺印, 这盖有玺印的泥叫封泥。

然后就可以派信使把信送出了。

信长用的竹筒就多。

据历史记载, 西汉文学家东方朔, 有一次写了一封给汉武帝的信, 竟用了3000 根竹简, 他雇了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 才勉强把这封信抬进宫去。

这种竹片和木头信在我国沿用了很长时间, 直到纸张的生产和使用普及以后, 才逐渐为纸信所代替。

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家信就是刻在木块上的: 在我国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四号秦墓中, 曾挖掘出 木牍 书信两件, 保存完好。

它们是我国, 也是世界上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最早两封家信实物。

通信是人类生活中不可少的事, 在纸信出现以前, 世界上其他一些古老民族也曾使用过各种不同的信件。

大约在公元前 3500 年左右, 生活在亚洲西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 就曾使用过一种楔形文字刻成的 泥版信 。

因为两河流域缺少石块和木头, 人们用粘土制成一块块泥版, 然后用芦苇管或骨棒削成三角形尖头在上边一笔笔刻画。由于刻出来的线条上粗下细, 形同木头楔子,所以叫楔形文字。

当泥版信晾干或用火烤干以后, 就可派专人投递了。

与这种沉重的泥版信相反, 古代埃及人则创造了一种用草当作纸书写的 纸草信 。

这种纸草盛产于尼罗河沿岸, 是一种水生植物, 形状好像芦苇。

人们在使用时, 先把它的茎逐层撕开, 剖成许多长条, 然后排齐联结成片, 压平晒干。

古埃及人就用削尖的芦苇杆蘸着颜料在这种纸草上书写。

这样的信件, 邮递起来, 当然就轻便多了。

无论是木头信、 泥版信、 纸草信, 还是蜡版信、 兽皮信、 树皮信, 它们的制作和使用都有许多缺点和不便。

当最理想的书写工具 纸发明以后, 这些不同形式的信就逐渐让位于纸信而退出历史舞台了 。

关于书信的故事

 

10月9日是世界邮政日。说到邮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鸿雁传书。然而随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书信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尽管如此,关于书信那些曾经的记忆却在人们的脑海里无法抹去。

你是否记得第一封信写给谁了?你是否记得最后一封信写给了谁?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第一封信的故事

七十年代末,在文登工作的初明东经家人介绍,认识了一名在荣成石岛某罐头厂上班的姑娘,他一见倾心,但对方却没有看上他。为赢得姑娘的芳心,初明东写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封信,信中,他表达了对姑娘的爱慕之情。这封信,初明东写得很有文采,单是姑娘的名字他就变着花样写。这封信还真的打动了姑娘的芳心,两人走到了一起。如今,两人已携手走过了幸福的30多年。

72岁的周元秀平生只写过一次信,那是在1966年。当年,只干了18天公社党委书记的哥哥因为一件事觉得很委屈,就写信给周元秀诉苦。当时,周元秀给哥哥写了回信,信中,他鼓励哥哥勇敢地面对,不要放弃。从此以后,周元秀再也没有写过信。哥哥去世后,周元秀回忆起来,觉得兄弟之间曾有过这样一次书信交流,没有什么遗憾了。

最后一封信的故事

家住环翠区戚谷疃社区的刘凤琴今年70岁,她最后一次写信,写给了一名她曾经资助过的女学生。

刘凤琴年轻时在吉林省延边市教书,她的班上有一个老家荣成的十五六岁的女学生,叫连云飞,家境贫寒但学习很刻苦。

冬天里,刘凤琴看到连云飞衣着单薄,很是心疼,便用自己的旧裤子加点棉花,给连云飞做了条棉裤。尽管当时她每月工资才35.5元,仍拿出4.5元为连云飞支付学费。连云飞生病看医生等,也都被刘凤琴揽在身上。在别人眼里,刘凤琴和连云飞就是母女俩。

1992年,连云飞到威海做翻译工作,刘凤琴因家里没有电话,两人从此失去了联系。没想到两年后的一天,刘凤琴意外收到连云飞从威海寄来的信,信中,连云飞介绍了自己现在的情况,并表达了感激之情,这让刘凤琴很是欣慰,她当即写了回信。后来有了电话、手机,两人相互间就再也没有写过信。

“虽然现在不再用书信来联系了,但我依然非常怀念书信这种形式,偶尔回忆起来书信的内容,感觉很温馨。”刘凤琴说。

“80后”刘春玲,回忆起自己写的最后一封信,她心中仍充满着感激。去年春天,她坐在图书馆里给远在苏州的一名网友写了一封信,信里主要写自己坐在图书馆看到的景色、当时的心情以及对他的感谢。网友的回信内容搞笑,还抄了一页纳兰性德的诗。之后,由于对方工作调动,彼此间失去了联系,她也再没有写过信。“其实当时我写这封信,主要就是想文艺一下,顺便吐槽一下自己生活的不顺,没想到这封信成了我写的最后一封信。”刘春玲说。

7封泛黄信笺 承载着彼此的幸福爱恋

鸿雁传书曾承载了无数人心中的思念与爱恋,现如今,已很少有人通过书信来传达情思了。尽管如此,在不少人内心深处,依保留着关于书信的美好回忆,于海、宋英夫妇就是其中一对。

对他们而言,书信是其爱情的见证,那一张张泛黄的信纸、一行行流露真情的文字,将年轻时的浪漫定格成永恒。

对恋人的思念,让他写起了信

在于海、宋英夫妇家书柜的抽屉里,静静躺着7封20多年前两人写的信,尽管信封上的字迹和邮戳已有些模糊,信纸也早已泛黄,但两人对这7封有着特殊意义的信视若珍宝。这7封信中,有6封信是于海从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寄来的,最早的一封写于1987年10月,最晚的一封写于1988年3月。

于海告诉记者,为多赚点钱结婚,他于1987年10月离开乳山老家,去内蒙古达赉湖渔场打冬网,那会儿,他和宋英刚订婚。达赉湖的冬天很冷,在零下20℃的达赉湖上打渔更是辛苦,但想到赚钱后能回家娶心爱的恋人,他就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身体的劳累能忍受,但思念之苦却让于海备受煎熬。为解心中思念之苦,他开始给宋英写信,诉说心中的思念。“在渔场打工的那半年,写信成了我心中唯一的寄托,虽然那里的活又忙又累,但只要有空,我就会给英子写信,经常一写就是三四页。”

飞鸿往来,解了彼此相思之苦

达赉湖渔场地处偏僻的郊区,邮递员每个周只来这里一次,每次邮递员来时,渔场传达室便格外热闹。此时的于海总是早早赶到这里,等着邮递员到来,盼着能早点收到恋人或家人的来信,同时将自己写好的信寄出。

而远在2700多公里外的乳山,宋英无时无刻不盼望着于海的来信。在于海离开乳山半个月后,她收到了他寄来的第一封信,当时的情景,她至今还清楚记得:那天,她正在家做午饭,门口突然响起邮递员自行车的铃铛声,她知道自己盼望已久的信到了。“从邮递员手中接过信,看着信封上熟悉的字迹,我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宋英回忆说,她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一遍遍地读着信里的每一个字,一边读一边流泪。看后,她立即拿出纸笔,给于海写了封回信。

那一段时间,每逢临近月末,宋英总能从邮递员那儿收到一封于海寄来的信,而于海则并没有那么幸运,除了当年10月份收到宋英寄来的一封信外,再也没有收到她的来信。尽管如此,于海还是坚持每月给宋英写信。后来于海得知,那半年里,宋英还给他写过一封信,只不过这封信不知啥原因寄丢了。对这封寄丢了的信,于海至今仍念念不忘,好奇妻子在那里面究竟写了些啥。

曾经的书信,已化成甜美回忆

1988年4月,离家半年的于海满载而归,当年临近年底,两人幸福地结婚了。

结婚当天,因忙乱疏忽,宋英将于海写给她的6封信落在大哥家里,等到婚后回门时,嫂子将这沓书信还给她。当时宋英发现,在一信封的背后,竟有人对信中提及的各个昵称进行了统计:“亲爱的”23次、“英”19次……后来,嫂子不时拿这些统计数据来调侃他俩。

“尽管嫂子调侃我们时,我害羞得不得了,可心里却像蜜一样甜。十几年后,女儿在家里帮忙打扫除时,无意间发现了这沓信件,更是对信封后那串统计数据格外感兴趣,还一直夸我和她老爸年轻时真浪漫。”宋英轻拂着一张张泛黄的信纸满脸幸福地说,虽说现在信纸都已经泛黄、发脆,但时而和丈夫一起翻看一下,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一切都回到了从前,这一张张泛黄的信纸总能勾起他们甜蜜浪漫的美好回忆。

慢递 寄一封写给未来的信

9日下午,哈工大(威海)大学生小樱在电脑上打开一个名为“慢时间”的网站,点开首页“慢递”专区,点击“线下慢递”,给80天后的自己写了一封主题为“谢谢你,这么努力过”的信。“12月29日,我就考完研了,这是给那时的自己写的一点东西。”小樱说,不出意外,12月29日当天,她会如期收到这封80天前自己写给自己的纸质版电子打印信件。“慢递,投递的是一种感情,这是普通邮递服务无法达到的效果。”小樱说。

慢递,是办理一种给未来的某个人写信或寄送物品的业务,该业务提供和普通邮局相类似的信件和物品投递服务,唯一的区别是,投递的时间由寄信人自己决定,可以是一月后、一年后,也可以是十年甚至更久以后。

近年来,这种“写给未来的信”的概念在年轻人中很受追捧,目前,在北京、深圳、广州、武汉、海南等城市已经有飞灵传信、熊猫慢递、蜗牛慢递、时光慢递等慢递公司提供这类服务,像“慢时间”这样提供线上线下慢递服务的网站也越来越多,今年9月,武汉邮政还开办了首个官办“慢递邮局”。

“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其实放慢脚步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关于书信的故事

,你想想,在你几十年后要是收到年轻时写给自己的一点东西,会有什么感觉?”9日下午,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熊猫慢递营业处的一位负责人在电话里告诉记者,慢递与众不同的意义就在于能为人创造惊喜、保存梦想、传递祝福,这也是慢递越来越受到青睐的原因。(威海晚报)

标签:与书信有关的古诗句 古诗中用什么代替书信 关于书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