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书信 > 正文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这就要求长期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的语文老师,改变观念,走下讲台,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新为自己定位,让自己由课堂的垄断者成为课堂的合作者。课程改革的成败决定于教师,决定于教师能否告别传统角色,真正走进新课程。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师 角色定位
  
  角色,原本是指戏剧或电影、电视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也用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现在已被用于社会学、心理学之中,成为一个专业术语,专指一个人根据社会的舆论规范和习俗,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而教师的的角色主要是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扮演,因为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是由多种社会角色构成的。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不断的进行角色变换、角色适应、角色调整等,从而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
  一、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崇尚权威”的影响,“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甚至把教师这个社会角色神化了,树立了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学生认为老师的话全都是对的。由于老师的角色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教师们潜意识里时时刻刻告诫自己,不能犯错:不能写错别字,不能说自己不懂、不知道,不能说错话。课文的理解角度是众多的,为了尽量少犯错误,语文教师们收敛起与众不同的见解,尽可能以教参为准;预先设计好完备的教案,带领学生走进统一的答案。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权威的代言人。他以专家的姿态,将各种概念、理论与经验强制灌输给学生,学生则背诵、记忆这些现成的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教代替了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于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尴尬的场景莫过于自己在讲台上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而学生却在课堂上无精打采,面无表情,丝毫不受教师情绪感染。课前你所设想好的各个美好的场景或答案根本出现不了,课堂气氛犹如一潭死水。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在课堂上却变成了一台无人欣赏的独角戏。毫无疑问,这样的一节课是失败的。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的定位必然抑制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必然会出现语文教学中存在“高消耗、低效率”的局面。传统教育给予了教师过高的地位和完美的要求,这些完全把教师置于主导地位,弃学生的生命个体于不顾,一味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天职。这种观点造成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其结果是学生把老师当作神一样来看待,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盲从的学习习惯,失去思考的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虽然不可能被淘汰,但它已不再是教师唯一或常规的角色。两千年前的《侍坐》篇,孔子循循善诱,不唯尊不唯长,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就把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平等对待学生的现代新课程的老师形象刻画出来了。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由此看来,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当什么角色早就有了榜样。当然时代不同了,新世纪、新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语文老师也应该在汲取古人精华的基础上,从传统中走出来,主动、自觉地改变曾经的教师形象,对自己进行新的角色定位。
  (一)语文教师应由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备课、上课时,不能只从授者的角度去考虑教什么、怎样教,而是要着眼于考虑学生应该怎样去学习,然后考虑自己应该怎样来教,把重点放在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合作学习上。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善于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促进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交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达成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目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教学促进者的形象。语文教学活动是师生双主体的活动,教师不能把自己放在绝对权威的地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教学方式意味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剥夺。语文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 新课改非常强调民主化的教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放手让学生热烈探讨,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指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构造出种种鲜活的形象,在有限的课堂里展开无限的联想、想象,肯定创新思维,及时增加学生自信及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每一篇美文,师生应该一起感受思想的精华和情感的魅力,在学习中互相鼓励、启发、感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例如有位老师在执教《死海不死》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死海既然对人类有用处,让它干涸了未免太可惜,同学们能否想想办法挽救死海?” 同学们在此问的激发下纷纷发言。有的说人工降雨,有的说建立热能发电站以消耗日光,有的说植树造林营造局部小气候,更有奇特的想法是将南极的冰块运往死海……这些大胆求异,有的也许悖于常理,但谁又会指责学生的异想天开呢?在学生发挥自由想象的基础上,这位老师再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点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打开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更让他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当然教师也要有人本意识,因为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
  (二)语文教师应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现实社会良莠不齐,青年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若不正确引导,可能迷失方向。语文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责任心,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语文教师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目前受教育者中独生子女多,被父母、长辈溺爱的多,他们中的许多人劳动观念差,怕脏、怕累,爱花零钱,比吃、比穿,生活自理能力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活动中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弱点,在家长配合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带领学生走上信息高速公路,去领略网络世界的“风景”,但若缺乏引导,可能带来灾难。这需要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对文章中描写美丽景色的文字的阅读陶冶学生的性灵情操,通过对文章中励志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而且要通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引导学生。
  (三)语文教师应该扮演学生与教材中的“桥梁”角色。学生、教师和教材是教学的三个要素。其中,学生和教师属于实践主体,教材属于实践客体。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语文教师应该扮演学生与教材中的“桥梁”角色。教师如何扮演好此桥梁的角色呢?一是要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应从提高学生感悟能力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美。二是教师应该注意和学生一起商量教学目标、内容及进度。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确学习目标,参与学习过程,即知道自己将学什么,该怎么学,然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解学习的结果,即学得怎样。三是和学生共同设计教学环节或步骤,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来。然后,让他们自己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老师实际上和学生的关系也已演变为合作关系,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识规律。四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生疑、质疑、善疑的能力。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对课文质疑,有了老师的带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迅速的被带动起来。然后教师有计划地由自己提出问题而过渡到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思路,诱使学生开口。当学生动起来后,要善于引导他们反复深入地思索。多注意教材中那些深沉含蓄和意在言外的文句,多注意起关键作用的部分,以使得学生逐渐能够提出系统化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再组织讨论。这样做,将会大大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发展了智力,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更重要的是会提高了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主动去探究、去创新的习惯。
  (四)语文教师应是终身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在当下,有许多新兴领域是教师未必熟悉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使学生的知识不一定比教师落后,甚至他们在某个领域可能已经站在了教师的前面。因此,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必须是博览群书、笔耕不辍的实践者。要不断加强文学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用深厚的文学底蕴去感染学生。如果我们一味教育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己却把书束之高阁,不注意去汲取书中的光彩的语言,讲起课来语言乏味,干燥枯乏,又怎能说服学生呢?同时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这不光是对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它是由天赋、能力、兴趣、气质、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教师的个性与创造性是直接相关的,压抑自己的个性发展就意味着压抑自己创造性的发展。素质教育下,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教学风格。语文教育,本来就是最具有个性的教育,因为语文教育所借助的载体――文章,是创造物,是作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与个性张扬的结晶。任何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作为心灵导航的语文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感受、领悟、理解也应该深深地打上其精神世界独一无二的烙印。因此,有个性的语文教育应该是理所当然地,而没有个性的语文教育倒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师只有发展自己的个性空间,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空间,素质教育呼唤有思想、有个性的语文教师。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对学科教学做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具备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拥有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
  (五)语文教师应是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引领者。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和运用信息技术于语文课堂的能力,会直接作用于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语文教学中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必须遵循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使之成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手段。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能用单纯的演示代替教师的讲解和启发,不能只强调容量,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使之为学生提供新知,创设教学情境,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做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实现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整合。教师也不应是多媒体的消极执行者,而应是直接的建构者和参与者。语文教师应当是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引领者,要在语文课堂中身体力行教会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收集、鉴别、梳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究其实质,是要求教师从既往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现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重塑课程、激励发展之创新主体转换。这是语文教师职能的一次历史性转变,是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新阶段和新境界。
  
  参考文献
  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张洪峰.《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浅析》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秦训纲.《我的语文教学与研究之路》

标签:语文教师 新课程标准 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