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在大学生成长中的运用】大学生自我认知1000字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身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大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开展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课程的经验,来解决大学生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 自我认知 成长小组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存在诸多心理问题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存在很多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危机或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
  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概括来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个体的成熟性;难于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处理不好和不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二、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的功能及理论基础
  小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它可以有效地提升人们的社会运作功能,使人们能更好地处理个人、群体及社区的各种问题。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是小组工作的具体应用。它以正常人为对象,透过团体活动或生活的经验以达成团体功能和个人发展的目标。
  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要发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活动化。第二方面要发展个人对他人的认识,个人对他人的评价以及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交互反应。第三方面要发展小组成员对小组情况的认识,对此情况加以评价,更进一步透过活动采取必要和适当的行动。
  小组工作吸收不同学科的知识,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理论。其中与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有关的理论包括:
  1、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个“自我概念”,这个概念会影响到生活的每个部分。自我认识,包括个人对自己行为上、心理上及身体外貌上的认识和了解,以期建立一个正面的个人形象,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隔绝的生活。除了认识自己,更重要的还要认识别人,并让别人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旅途上正常的成长与发展。
  2、在组织行为学者观点中,人群互动关系包括组织内所有的互动形态,例如组织内部决策的形成、组织设计、领导行为、士气激励、团队运作、冲突管理、人群互动训练等,其核心在于沟通与说服。有效的人群互动关系,可以促使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心力,从而提高组织绩效。有效的沟通对于亲密关系是有效的,即使在非亲密的日常生活中,有效沟通依然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善这些关系。但是,要建立有效的沟通,不仅需要语言,还需要很多非语言沟通,以及互动的作用。
  3、系统理论,它是将小组看成是不同的互动因素所组成的系统,小组是一个由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组成的社会系统。
  4、团体动力学认为,人类的行为经常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运作与结果,即团体动力。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包括:团体凝聚力,团体压力与团体规范和个人动机与团体目标,以及领导与团体的功能。
  综上,工作者在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课程中,结合相关理论开展一系列小组活动将有利于解决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三、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应用案例
  笔者在泰山学院政法系社会工作专业大三学生中开设的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课程以成长为基础,以拓展为主线,以成员基本状况为起点,把握需求,设计课程,由师生共同完成,以成员收益为教学成果。
  课程通过团体熟悉,习惯养成,团体信任之后,在成长背景的追寻、家庭沟通、生命领悟、自我确认、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逐渐让成员建立或修复健康的自我形象,树立人生目标,规划人生地图。
  课程具体内容包括:让我认识你、图画接力、信任跌倒、最快乐的时刻/事件、我的生命线、我爱我家――原生家庭、对价值观的讨论、价值拍卖、魔镜中的你我、捧出祝福等十次主题活动;这些活动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组员间关系随着活动的深入会发生变化,由陌生到熟悉,由普通同学到知心朋友,甚至会产生大家是一家人的感觉。
  以第三次小组主题活动信任跌倒为例,此次活动以游戏命名,主要是通过成员身体的接触,训练成员之间彼此的信赖度,以培养团队的安全感。组员通过参加小组活动,会更加认识自己,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建立自信;同时通过了解他人,很容易与其他同学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从而可以增进人际关系,解决人际交往的困惑。
  四、收获与反思
  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课程2005年起在泰山学院政法系社会工作专业中学生中开设,经过六年的实践,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根据学生的课后总结以及自编问卷评估结果现总结如下:
  1、小组活动可有效缓解或解决大学生的诸多心理问题。小组活动有利于加深组员对自己和其他组员的了解,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很多学生反映通过参与小组活动,自己变得开朗了,表达能力强了,喜欢与人交往了,自信心增强了,对未来也有目标和计划了。
  2、小组形式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参与式教学模式。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人性观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小组活动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我们尊重每一位组员,在小组中,老师不再是一个传统的教育者,而是起到一个引导者、组织者或者参与者的角色,每个小组组员可充分发言。在小组中,每个组员都会从他人身上学到很多,有不同的收获。
  3、开设小组课程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在小组活动中,沟通成为主旋律,在绘画、游戏、故事分享等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增长、改变理念,通过辩论会的形式讨论价值观,让大学生对爱情观、家庭观、事业观、人生观等有一个明晰的看法,在价值拍卖会上,同学们可以用有限的生命货币去购买自己认为重要的人生价值,体会自己最重视的生命价值并在生活中努力追求,“魔镜中的你我”这堂课让同学们通过填写《周哈里窗表》了解了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帮助他们反思自己认识他人,最后以“生命之旅”的冥想为尾声,以期无限拓展的自我激励带入今后的生活。
  综上所述,同学们通过参加小组,可以利用群体资源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可以帮助大学生们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沟通,学会分享,学会自我反思与人际互动,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培养其合作意识,确立人生目标,规划设计人生,培养生活管理能力,认识完善自我!
  五、总结
  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时发现,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在很多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中已经开设该课程,少部分高校将其应用于新生的适应教育中,在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和生活适应性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呈现部分教学成果,期待小组工作的方法能够被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学士、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
  
  参考文献:
  [1]刘梦.小组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廖荣利.社会工作概论.文林打字排版印刷有限公司,1979.
  [3]魏爽.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我成长小组”模式初探仁.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82.
  [4]刘静林.《青年成长小组》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05,(12):114-115.
  [5]何洁云.社会工作:小组理论与实践.香港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6]潘正德.团体动力学.心理出版社,1997.

标签:成长 认知 小组 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