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四年级作文 > 正文

浅谈非理性主义思潮在中国之发展:非理性主义思潮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谈及非理性主义这一文论术语,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要探究它的产生、发展及其走向。本文较简约系统地梳理了非理性主义在中国的滥觞及其后来的蓬勃发展,再到这一思潮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在春秋战国年代,老子就播下了非理性的种子,再到后来国人的发扬继承,走到当下非理性思潮的中西合璧,为中国文学、文艺理论的繁荣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关键词:非理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C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2
  
  中国古代美学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不同于西方哲学,它没有专门的把非理性主义作为一个论题进行研究或作为哲学范畴进行探索,从而由涓涓细流汇聚为滔滔大浪――发展为一种文艺思潮。而是在阐述自己的道德学说和世界观时显露出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倾向。具体而言,中国古代哲人在论述人的道德修养或阐述哲学、美学、文艺观时,都注重内省,体悟的非理性方式。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道家的创始人,他建立的哲学体系以“道”为核心,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体,是万物之原,然而他对“道”的阐释又是“道可道,非常道”①,又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②的非常之道,道是“惟恍惟惚”和“窈兮冥兮”③的,人的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官难以把握的一种抽象形态,这里的“道”具有明显的神秘和非理性色彩。没有具象形态的道,人类又如何认识把握道呢,在老子看来,只有用一种静观的方式才能把握“道”,由此他提出了“涤除玄览”这个命题,“涤除玄览”就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保持得像一面清澈幽深的镜子一样清净和纯洁,这样就达到了对道的的体悟和认识。老子所主张的“玄览”“静观”法就具有非理性的特质。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学说主张,庄子认为,一个人达到了“心斋”“坐忘”的境界,也就达到了“无己”、“丧我”的境界。这种境界能实现对“道”的关照,是“至美至乐”的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庄子把这种精神境界称之为“游”,强调审美主体需要有一个空明的心境,创造力和鉴赏力都得到了自由的发挥。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艺术史上,很多大文学家大艺术家都喜欢在酣醉状态中达到艺术创作的巅峰,“李白的斗酒诗篇”,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描写张旭的创作:“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漏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这时候创作者的心灵处在一种高度澄明的状态,摆脱现实的羁绊,心境云游在艺术的云海里,清醒时候所畏惧的、诚惶诚恐的、听命的的都踏到、推翻,创作主体或审美主体的心胸处于一种癫狂状态。孔孟哲学主要是有关道德和人格修养论的,孟子提出的“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要“求放心”就不要借助于感官,而要凭借心灵的直觉,体察,顿悟来扩充心中的善心,从而使人的善的本性体现出来。也就是要求用一种非理性的内省寻找回失落的“本心”,从而逐步达到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他的学说中也带有非理性主义色彩的印迹。
  发展至宋代,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和朱熹创立了较完备的理学体系,三位理学大师所讲的“理”是外在于人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理既是世界的本原,又是最高的道德原则,理性主义在这时达到了顶峰,从而也形成了严重禁锢和束缚人性的封建理性专制主义,非理性主义几近乎断流。到了明代王阳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他主张“致良知”“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④“良知”即指人的内心,他所说的“致良知”的过程就是自我直观、自我体认、自我醒悟的过程的非理性过程。
  中国古代哲学是区别于西方哲学的,西方哲学是从本体论、意识论、意义论乃至人性论等几个层面来系统的阐发非理性问题的。而中国古代先哲则只是在论书认识过程和道德修养时,注重以直觉体悟的方式把握事物或达到人格修养的完美境界,只有这时才会出现非理性这股暗流。这种哲学发展轨迹大概是立足于中国“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中国哲学向来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到了近代,鸦片战争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中国社会危机四伏,封建理性专制主义对人的禁锢和束缚已经遏止了国人的呼吸脉搏,作为思想先锋的一些中国思想家开始冲破禁锢人的牢狱,再加之不断从古代异端思想家那里汲取营养,又努力融合西方意志主义的理论,逐步形成了中国唯意志论思潮。
  这一思潮的引领人是龚自珍,龚自珍反对传统的天命论,认为历史是人创造的,而且进一步提出人的主观精神是万能的创造力量,由于人的创造活动,才有了姓氏、宗族、政治、伦理、善恶的区别。他所说的自我创造历史的“自我”,主要是指“心力”。在这里“心力”一词主要是指人的智力和情感力量,更侧重强调的是人的意志力量,这样一来,龚自珍把自我创造历史的活动看作是一种非理性的意志过程。他还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人通过自己的意志创造的社会和历史,在这一创造过程中,如果人的行动或创造力是由自由意志驱使的,那么这人的行为表现为道德自律,因而也是善的;如果人的行动不是意志力的驱动,那么人的这种行为就不属于道德自律,他的行为就是恶的。统观整体而言,尽管观点有失偏颇,他特别强调意志力的驱使,带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的倾向和态度。
  谭嗣同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较之龚自珍更为凄惨,帝国主义势力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掠夺,所以他反对腐朽的封建主义态度更为激烈,更为坚决,他号召中国人从麻木不仁的酣睡中苏醒过来,发愤图强,振奋精神。他与龚自珍持有相同的立场,批驳传统的充满霉味的“天命论”,公开大胆的揭露“天命论”的伪面孔,是为统治老百姓而捏造出来的,因此国人必须撕毁这张“天命论”的网络。为此谭嗣同提出了“心力”说,以对抗专制主义者提倡的天命,他所讲的“心力”,不是指人的积极的主观能动性或认识能力的意义上而言的,而主要是指“心”的驱动能力,更确切的是指人的善良意志,即同情仁爱之心。谭嗣同把心力分为“机心”和“愿心”两种,“机心”是侧重理智算计的可造就劫运,“愿心”则是凭着仁爱慈悲可挽救劫运。因此“愿心”是排斥“机心”的,以仁爱慈悲之心待人,能感召别人去除机心,由此扩大愿心直致挽回劫运。此外,他还从人性论的角度提及了非理性,他认为,人们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时应该建立在对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但是,在行为方式发生的过程中会掺杂诸多的人的意志、情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这就使行为结果或选择结果带有很大的自发性。他还认为,人的一切本能欲望都是正当合理的,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就是建立在这种正当合理的本能欲望之上的,因此,人性都是善的。可见,谭嗣同的学说主张也是能看出非理性的端倪。
  再到后来的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等学者都积极地学习西方的唯意志论哲学,文论思潮,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政治局势一片混乱,但文化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多种思潮涌入中国,继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之后,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当时的仁人志士有了很大的影响,包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刘半农在内的一大批《新青年》的作者,以敏锐的视角抓住了当时的社会的先进思潮,恣意抒写了抗击封建礼教的激愤文章,努力建设重视自我价值的核心体系。
  中国近代以唯意志论为核心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是在社会政局动荡,西方思潮大量涌入,旧思想旧文化日益瓦解的背景下产生的,其中又把自由意志作为批驳封建纲常伦理的有力武器,并以此作为创造新世界的动力,并且在思想界,文化界形成了一股哲学,文论思潮。
  中国当代特别是新时期开始后,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的发生不能说没有现实的生活土壤和条件。60年代中期以前,整个社会、政党、国家、领袖都体现着洋溢着清醒而又热烈的科学的理性精神。新的社会制度下的人们作为国家的主人翁,能够理智地自觉地把握自身和历史命运。以人民为主人的新的国家和新的社会现实洋溢着兴新除旧的锐气,蓬勃着无限的活力和生命力,新中国的历史在健全的理性轨道上英姿勃发地向前挺进。自“反右斗争”到十年动乱时期,科学的理性精神受到了践踏和挫伤。人们健全的清醒的理性精神被政治风暴扰乱了、摧毁了、陷入了深深的困惑、惆怅和迷惘之中。整个社会的思想状态处于一种冰封冻结状态。
  直至80年代中期以后,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引进被称为礼仪之邦的华夏古国。一些“新潮”的作家、理论家、和评论家们将西方现当代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视为圭臬,怀着虔诚的崇拜的心态,竞相学仿,从现实生活当中寻找某些材料当做阐释、图解和演绎这些新奇、怪异的文艺观念的客观对应物和语言符号载体,用几年时间匆匆忙忙地把西方现当代文艺领域中的新潮理论演示了一遍。诸如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说”,尼采的“权力意志”说,柏格森的“生命冲动”和“生命绵延”说、存在主义的“自我选择说”、“生存状态说”,弗洛伊德鼓吹的“潜意识”、“性本能”、“原始欲”的深层心理学,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乃至“荒诞派戏剧”、“法国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直到新感觉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都可以找到图解这些东西的模仿作。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文坛上充斥着和弥漫着以非理性主义为特质的新人本主义的浓烈的氛围和气息。
  21世纪以来,非理性主义思潮又一次在国内掀起浪潮,而且这几年有增无减,文学一直倡导的理性原则、文以载道的创作准则等都遭遇冷场,相反非理性的势头愈来愈猛,吞噬着大块的文学版图,更令人堪忧的是危及到了文学的良性发展。一些作家的创作有着大篇幅的色情描写,再到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非理性主义介入当下文学现场的表征之一,是对本能主义疯癫、下半身狂欢的热衷。在当前的文学领域中,本能与身体成为两个重要的关键词,所谓的“身体独白”、“下半身书写”广泛地渗入了文学创作的各个层面。全面的欲望释放,坚决的形下姿态,贴肉的文学爬行,追求肉体的在场感以及以下半身为圭臬等写作伦理合谋架空了文学所应该秉有的精、理、气、神,而只剩下一曲杂乱的肉体交响乐在当前的文坛上施虐、游走。众多学者立足于文学的理性精神,从道德论、人性论、历史观、新理性精神等方面对之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鞭挞。
  要使中国有着长远的厚足的发展动力,必须提高国人的审美素养。坚决抵制打着“非理性主义”标记的“垃圾文学”,反对低俗之风,以优秀的作品陶冶读者、鼓舞读者、慰藉读者;以理性的态度介入社会,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关注时代、关注民生,同时也应该正确认识非理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才能进一步繁荣我们的文化。
  
  注解:
  ①《老子?第一章》
  ②《老子?第十四章》。
  ③《老子?第二十一章》。
  ④《王文成公全书》卷一。
  
  参考文献:
  [1]夏军《非理性世界》上海三联书店。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王庆卫《丑的轨迹――理性视域中的非理性变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陈炎《反理性思潮的反思》山东大学出版社。
  [5]罗洛.梅《存在之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何颖《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标签:非理性主义 思潮 浅谈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