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体育高考 > 正文

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通过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力水平、民族风俗习惯对少数民族学生素质形成和影响及由此产生的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特点。探讨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良好化学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使他们愿意学化学,学会学化学。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动机;教学策略;培养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文化基础教育较为落后,使教育发展步伐较为艰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民族学生的学习能力,深入研究民族学生的个性是重要前提。所谓深入研究,就是要研究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力水平、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学生素质形成和影响及由此产生的民族学生的个性。
   1.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分析
   1.1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影响民族学生的个性发展
   环境是指个体生活于其中且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部因素。对于少数民族学生,重要的不仅是学校、家庭、学生本人及其接触的社会关系等小环境,少数民族农村独特的自然环境也对民族学生个性的形成产生独特的影响,形成与城市或汉族地区学生不同的素质。如:民族学生多来自于贫困农村,能吃苦耐劳,但生活范围闭塞,视野窄,他们会有较强的自卑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思维定势强。
   1.2民族地区的生产力状况影响民族学生的思维水平
   民族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劳动工具的现代化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力方式落后,造成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家庭经济贫困、办学条件很差,绝大部分学生到初中才第一次看电视。由于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错过智力开发好时机,因此除了基础知识差之外,思维水平多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感性直观性的材料的学习和把握比较容易,但对抽象逻辑推理较强的材料的学习和把握较为困难。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态势多为单向性,顺向式的。在学习活动中,较多表现为固定于某一模式去思考问题,对于一些新的思维模式难以接受,只要教师把问题的某些条件加以改变,他们就觉得有困难。
   1.3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学生心理素质的隐性作用
   民族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因素的稳定的共同体。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宗教)则是这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共同心理因素的重要体现,是这个民族自发的习惯行为模式,社会上大多数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产的反映,具有稳定性、历史性、地方性、独特性。带着封闭式心理定势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到学校学习后,在全新的环境下,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文化、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思想意识会对他们的旧的心理定势产生极大的冲击,影响他们的心理稳定。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过去在村小,乡镇的学校学习时,学习成绩一直是较为优异的。可是当他们进入到县级的高一级学校学习后,尽管他们也能尽自己的力量努力学习,可是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得不快,使他们容易形成一种自卑的心理。他们甚至以为既然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别人,学下去也没有意思,不如早点回家干活。这种矛盾心理也是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建议与对策
   2.1消除自卑感,提高自信心
   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山区、农村,诚朴好学,求知欲强,生活节俭,但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他们视野狭窄,学习基础差,自卑内向,情绪不稳,使领导和老师教育教学工作难度很大,但是大家有信心关怀培养他们。有些少数民族学生感情比较脆弱,情绪起伏大,同学间的小矛盾,特别是考试不理想时,时常会流泪哭泣,悲观失望或者盲目拼命学,在考试前后,班主任循循善诱,热情诚恳,一个一个做好思想工作;科任老师一个个给他们分析成败原因,增强自信心。各级领导来我校视察,都要和少数民族学生照相留念,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奋发有为,成为建设家乡的新生力量。
   由于民族学生智力开发迟,因而学生的先天素质潜能必定尚有未开发之处。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水平出发,调动一切教学手段,采用直观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降低坡度,先基础后深化,先具体后抽象,先单一后综合,有目的铺设阶梯,既要照顾原有基础,又不能停留在原有思维水平,要使其学会还要使其会学,逐步培养思维的层次层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使之思维水平上升到高级阶段,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2.2利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为避免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不断遭受失败,造成学生的学习动机低落、学习情绪萎靡。因此要经常引导学生对化学学习中遇到的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归因指导训练,这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自我认知,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发展。
   2.3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化学学习的角色
   创设问题情境,特别是思维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思维。学生有问题,才会去思考。给学生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2.3.1让化学课堂带上文字趣味
   化学课知识点繁杂,很多学生总是觉得枯燥无味,但是可以在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穿插一些与之有关的故事、趣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到元素周期表时,适当介绍一些元素之最,还有发现新元素最多的化学家戴维的趣闻轶事。把故事贯穿于教学之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拓宽了视野。
   2.3.2通过化学实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求真、循理等教育功能。所以教师不应该只是按照书本上的实验进行简单的重复,照方抓药,机械操作,而是要善于利用化学实验,通过化学教师的精心设计的实验、学生参与的实验活动等等都可以创设一定的化学实验情境。当然,化学实验情境的创设基础来自于教师对化学课程的利用和开发。设置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营造化学思维和化学创新的良好氛围,更利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3利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随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教学中,幻灯机、投影仪、课件等多媒体采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辅助媒体使得难以理解的化学反应形象化、优美化,同时营造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注意力和自主性,使学生在学习时首先得到生动的、直观的感受,进而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加以吸收,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的效率。
   3.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力水平、民族风俗习惯对民族学生素质形成和影响及由此产生的民族学生的个性特点。探讨了化学教学中培养化学学习动机的对策:让学生愿意学化学;让学生会学化学;让学生乐学化学,培养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并以此对策为指导,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化学教学提供了一些借鉴的启示。(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何江.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问题初探[D].广西.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1
  [2] 王祖浩.化学教育心理学[M]第一版.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1
  [3] 颜红芹.中学生化学学习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4] 张彩丽.用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2007

标签:少数民族 培养 化学 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