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体育高考 > 正文

【文学消费时代关于文学本体论的思考】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体论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哲学研究中,经由美国文艺家兰色姆引入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形成了文学本体论学说。本文通过梳理本体论概念的源流,从文学本体论的角度审视当代文学消费时代中文学活动的发展,探寻文学审美活动的内在规律与发展进程。
  关键词:哲学本体;文学本体;文学消费;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一、哲学本体论
  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Ontology)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首先提出使用的,他将ont加上表示学问的词缀(ology),即是表示关于ont的学问或学说。Ontology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后来又为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沃尔弗所采用,逐渐在西方哲学界流行开来。
  但是,对于“本体”这一哲学思想的研究则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早期的哲人如泰勒斯、阿那克西美尼等,就分别以水、气、火等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万物的本原。但是,显然他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并没有进入人类认识的深度与高度,而仅是局限于眼睛所能看到的具体物态。真正对问题进行深层思考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提出:“如果没有第一性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其它的东西存在。”[1]这里“第一性实体”就是“本体”,虽然亚氏也未能将“本体”的认识达到高度的抽象概念,但是他将“本体”科学视为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使“本体”的研究经过了起点的蜕变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近代哲学研究中,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是从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上去理解的,哲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是考察人的认识和实践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因此,认识论取代本体论成为了近代哲学研究的重心,哲学家们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思考世界本原的问题。只是情况也有例外,近代哲学发展到了康德那里,他反对认识论对本体论研究的助益,他将认识论与本体论对立,认为我们的认识只能停留在事物的现象上,而永远无法接近物本身,这使人们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不可知论。对于康德的这一观点,黑格尔毫不犹豫给予了驳斥,他认为人的认识是可以达到“物本身”的,原因在于只要人的认识可以知道某一事物的全部性质,那么就能知道这一事物的本身,并且可以完全掌握它。只是,黑格尔对于这些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仍然是他的“绝对理念说”,他将万物的本原认作是绝对理念,而世上其他一切都是理念的外化与表现,这又陷入了唯心主义之中。
  现代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又是如何认识的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世界本原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并且人的认识与实践是考察一切问题的基础,世界本原问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考察。这也就从科学的角度否定了康德的不可知论以及黑格尔的主观唯心主义,并对世界本原问题即本体论的认识与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二、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最早是由美国文艺理论家兰色姆提出。1943年,他在《诗歌:本体论札记》中提出所谓“本体论批评”,首次把哲学概念“本体”引入文学理论领域。他承袭了哲学体系中“本体”的概念,认为“本体”是一种最终极、最根本的存在。将此概念运用到文学领域中,他认为文学作品就是“本体”,因为文学作品是“自为之物的自律性”,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独具特点的“本体存在”,文学世界就是由这许多独立“本体”所构成的。这种将“本体”普遍为独立自律的某一事物本身的看法,明显与传统哲学理念中的“本体”有着鲜明的区别。
  新批评的另外两位代表人物韦勒克、沃伦在他们的《文学理论》中同样对于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或者“本体论的地位”问题提出了他们的解答。他们认为:“艺术品似乎是一种独特的可以认识的对象,它有特别的本体论的地位。它既不是实在的(物理的,象一浮雕像那样),也不是精神的(心理上的,象愉快或痛苦的经验那样),也不是理想的(象一个三角形那样)。”[2]毋庸置疑,韦勒克、沃伦在此问题上与兰色姆持相同的意见,认为文学作品即是一个完整的具有多层次涵义的艺术客体,是文学活动的本原。由此,他们将文学研究分成内部与外部两部分研究,研究的重点则在于文学本体内部研究,而作家、社会、历史等因素则被划入外部研究区域,并断言文学外部研究“永远不能解决分析和评价文学批评问题。”[3]
  纵观传统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新批评派对文学本体论的提出无异于是对传统文学批评的一次重要挑战。他们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文学批评模式,强调了文学作为一种独特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重视文学的形式结构的意义价值,但是很明显,他们在强力推翻传统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片面。文学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而独立存在,文学作品是作者世界观、社会经验、历史环境、读者鉴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智慧结晶,脱离了这些的作品“本体”研究只能是另一种形而上学的不科学的认识。
  三、从本体论角度看文学活动
  “文学即人学”是传统文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命题,文学作为人类审美实践活动它的发生发展始终与人的发展密切联系。从本体论角度来说,文学的本体存在应与人的本体存在保持统一,文学实践活动应该包含于人类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之中,并对人的本体存在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首先,人是自由自觉的一种物质性存在,但是人亦是有意识的,人的世界除了外部的客观世界,还存在着一个丰富的内部精神世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理性与感性交融的主观精神世界人们才得以感知和把握外在的客观对象,进而去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因此,人的基本生命活动就包含着如何构建一个丰富的自我精神世界。文学通过展示深藏于人性之中的矛盾,引导人性真善美的方向,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的自由与自觉。可见,文学是人类精神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现实的文学审美实践活动并非都是理想化的。现今社会里,文学的发展受制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文学生产成为了一种商品化生产。文学成为了一种商品,必然要遵循市场机制的支配,供求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根据读者的爱好与口味进行一定创作本也是无可厚非,但是一味取悦于市场与读者,就会让作者陷入了丧失自我的境地。于是,当今市场上多有低俗、庸俗、媚俗的低质量文学作品出现,这些作品除了用各种手段吸引眼球之外,并无实质内涵,更不提于人的本体存在与全面发展有何助益了。
  人的正常审美要求都有向善向美的天性,如果文学活动的内容总也无法满足人们的愿望,甚至背道而驰,那么人的精神世界也就萧索一片,显得格外苍白和无所依托。精神的家园对于人的存在与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如今一定程度上精神家园的迷失让人们的生存变得异常苦闷,无法寻找出路。从文学的本体到人的本体,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活动在人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看到在本体规律性的作用下,文学价值观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的精神世界与本体存在。因此,在现今文学消费的时代里,作为文学作品孕育者的作者必须要显示出自身对于客观世界的终极关怀,要表达出对于人性本质的美好愿望,以建构健全的心理、人格,帮助读者去追求合理的人生,回归美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希腊)亚里士多德.范畴篇[M].北京:三联书店,1957,13.
  [2][3](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164,66.
  [4]严昭柱.论文学本体论[J].文学评论,1992(1).

标签:本体论 文学 思考 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