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通知 > 正文

【劳伦斯关于工业文明背景下家庭伦理与人性的探索】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D. H. 劳伦斯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其作品主要以长篇小说为主,颇受中外学者的喜爱。《牧师的女儿们》是劳伦斯为数不多的中篇小说之一。小说故事情节简单,但文笔精湛,情感深邃,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强烈的社会意义。本文从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关于性的诠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以及两性间的关系等四个层面对《牧师的女儿们》进行解读,为更好地研究劳伦斯的文学艺术贡献力量。
  关键词:《牧师的女儿们》 理性 感性 精神 肉体 父母 子女 两性
  
  在劳伦斯出生时,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结束。工业革命使得手工作坊被大规模的机械工厂所取代,人们屈服于机械,听从于机械,于是整个社会被机械所掌控,以往平静淡雅的田园式生活也被隆隆嘈杂的机械声所淹没,人类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机械的奴隶,受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奴役。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残酷的社会生存竞争愈演愈烈,人们为了生存、金钱和地位尔虞我诈、不择手段,看似祥和平静的社会背后却隐藏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劳伦斯认为,机械化的变革仿佛将男性的阳刚和活力阉割,使其被社会所征服,变得懦弱屈服。在他看来正是由于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导致了人类精神的异化,因而在小说中他对此极尽鞭挞和讽刺。《牧师的女儿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作品里人物的情感中充斥着理性与感性、灵与肉的冲突。
  小说《牧师的女儿们》主要描写了矿区牧师家的两个女儿玛丽与露易莎不同的爱情和婚姻的故事,揭示了在阶级意识浓厚的机械文明的背景下,机械化拉大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导致人类精神异化。小说通过对露易莎爱情的描写,歌颂了她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气,同时,以男女主人公的性意识萌发为线索,用大量篇幅对人物内心的情感做了精彩描述,这种心理描写贯穿了小说全篇。本文从理性与感性、对性的诠释、父母与子女以及两性关系等四个层面对《牧师的女儿们》展开分析,以期感悟劳伦斯的文学魅力。
  一、理性和感性的冲突
  在劳伦斯看来,人类的爱情应受直觉和自身感官所指引,然后才是理性和意识。他认为,任何时候人们都是表现为两种自我。一种是潜意识的自我,即人的肉体,表现为人本能的欲望、活力、激情和怜悯。另一种是有意识的自我,即人的精神,表现为有意识的支配。劳伦斯更倾向于潜意识的自我。因而,劳伦斯的作品更多地批判了特定社会环境下人类精神的异化,表现在工业社会里机械化迫使男性丧失阳刚、人与人之间关系复杂从而情感淡漠,作品充斥着理性和感性的冲突,表达了作者对工业化理性的排斥和对自然感性的向往追求。
  在牧师的大女儿玛丽身上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体现得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玛丽在肉体与精神分离的情感遭遇中痛苦挣扎。玛丽是一个举止文静高雅、个子高挑、年轻漂亮的姑娘,为摆脱家境困难,在父母的压力下嫁给了社会地位显赫、收入丰厚、肉体却近乎残废的牧师马西。玛丽用自己肉体的摧残换取了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表面上看玛丽走进了衣食无忧且精神生活极其优越的上流社会,然而精神与肉体的分裂,使其在极度压抑自我、封闭情感欲望和冲动中痛苦挣扎。小说中这样描述:“在肉体上,她比他强壮,为此感到高他一头,她肉体的自我很是看不上他。但在精神上她却受着他的钳制。”在玛丽的内心世界里并不认同这种生活,“她极难忍受有别人和他们夫妇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所,她认为她的私生活是一大耻辱”。玛丽一方面为迎合马西纯理性生活而极度压抑自己身体欲望和冲动,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内心世界对这种生活的排斥和厌恶,只有借助于顶礼膜拜来寻求精神寄托和安慰,这种分裂扭曲的人性特点也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的冲突。
  理性和感性的冲突也突出地表现在年轻的矿工阿尔弗莱德的身上,体现在他对露易莎的渴求上。在阶级矛盾突出、阶级地位悬殊的社会背景下,阿尔弗莱德觉得“她可望而不可即,那么精致的人儿,她就是令他难以企及的梦中人,仅看着她都会教人神魂颠倒。她与他毫无关系,他不敢斗胆去接近她,她坐在那儿,与他隔着一段美妙的距离。”露易莎想尽一切办法,绞尽脑汁用一系列问题暗示她对阿尔弗莱德的感情,希望能得到他对自己的表白。然而,阿尔弗莱德始终默不作声,悬殊的阶级地位使得他内心痛苦徘徊,当露易莎忍受不住内心冲动说出“因为我想跟你在一起”时,阿尔弗莱德潜意识战胜了理性,终于摆脱了精神的束缚。与玛丽将自己麻醉于现实生活中有所不同,阿尔弗莱德的感性战胜了理性,打破了心理枷锁的束缚,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二、关于性的诠释
  劳伦斯对性的认识是具有前瞻性的,他将性与美相提并论,认为性和美是统一不可分的,他曾这样描述“其实,性与美是统一的,就如同火焰与火一样。……性与美是不可分的,正如生命与意识。”小说中,玛丽深陷精神与肉体分离的痛苦婚姻中,通过空虚的物质生活掩饰、压抑内心的需求,强迫自己将肉体看做“低等的东西”,在她看来似乎已经摆脱了肉体,实际上只是借助于精神崇拜达到精神和肉体分裂、压抑自我的目的。玛丽曾迫使自己成为和马西一样的纯理性的人,而将自己的感情封闭起来,不接受和面对任何感情,试图通过理性压抑自身感性的欲望和需求,以适应马西完全没有情感与冲动的纯理性生活。劳伦斯认为人类工业化的文明不单破坏了大自然的美,对人的自然本能也有极大伤害,尤其令劳伦斯排斥和鞭挞的是工业化对性本能的压抑和歪曲认识。
  不同于玛丽,露易莎的爱是一种源于身体本能、源于性的爱。劳伦斯关于性和美的比喻,表明了他对性的认可,认为性是生命的重要本质。在文中,劳伦斯通过用富含生命意象的词汇描述情窦初开的露易莎对性的渴望,揭示了工业社会机械化对人类本性的扼杀。露易莎在寻求新生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性和爱的统一,是人的生命中肉体和精神的亲密结合。通过对性的理性认识,劳伦斯也揭示了传统基督教对人的欲望的禁锢,表达出他对露易莎追求生命中富有活力的爱情的认同。
  三、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文中开场就描述了林德里牧师一家的艰难处境。林德里夫妇自认为牧师家庭属于中产阶级,而他们所处的教区中,矿工却不信奉基督教,因此对林德里牧师也表现出一种很不在乎的样子,自己理想中的身份地位和现实中的受漠视使得林德里夫妇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扭曲。在林德里牧师家庭成员中呈现这样一种现象:牧师林德里受到外面矿工的藐视和家里妻子的仇视,他的妻子则过着一年生一个孩子的机械般的母亲生活,他们的孩子虽然比较健康,但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文中对林德里牧师家的孩子这样描述:“洁净的小脸上毫无表情,孩子气的嘴傲慢地紧紧抿着,像面临着什么厄运一样,幼稚的眼睛已经目空一切了。”这个家庭严重缺乏人情味,父母与子女很少有交流,他们之间充斥着死亡的暗示。这种家庭氛围导致了后来大女儿玛丽的悲哀和小女儿露易莎的反叛。
  在大女儿玛丽的婚姻中,林德里夫妇并没有表现出对女儿幸福的关心,而是更加在意求婚者马西的家庭背景。马西丰厚的年薪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是他们把女儿嫁出去的主要原因。在这场婚姻中,玛丽成了父母摆脱贫困的牺牲品,因而对父母痛恨不已,在自己的肉体上自轻自贱。在林德里家,无论是两性之间的爱,还是父母对于子女的爱,任何人类本能自然的爱恋都已死亡。
  姐姐的婚姻是露易莎毅然反叛的直接原因,她在内心热烈呼唤爱的真谛,鄙夷脱离本能的所谓精神的高洁,她要依循本能追求自己的爱情。于是,她离开了牧师家,走到工人阶级阿尔弗莱德?杜伦特家,开始了她的新生。对于露易莎的这段爱情,除了玛丽之外,林德里一家都极力反对。虽然最后林德里夫妇同意了阿尔弗莱德的求婚,但是贪财、冷漠的他们却对阿尔弗莱德百般奚落,使得露易莎深受伤害,希望越快结婚越好,从而尽快摆脱这个家庭。文中所描述的这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表达了劳伦斯对基督教压抑人性的斥责和对资产阶级金钱观的痛恨。
  四、两性关系
  对于两性关系的理解,劳伦斯一直在试图通过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来进行正确认识。劳伦斯认为恋爱中的双方是一种吸引又排斥的关系,是恋人间在身体或情感上对对方的吸引和在个性追求上对对方的排斥,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的两性关系。在文中,劳伦斯描述了露易莎和阿尔弗莱德之间反复亲密和疏远的关系,反映了两性在精神占有和反占有之间的斗争。露易莎和阿尔弗莱德之间彼此吸引和排斥的心路历程,是自然界男女两性间的普遍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的。
  此外,在两性关系的研究中,劳伦斯始终围绕传统的男女价值观来对理想的两性关系进行塑造。在劳伦斯的思想中始终推崇传统的父权观念,认为社会的主体是男性,女人的自然本性是充当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工业社会的罪恶就是剥夺了男性的阳刚,女性的阴柔,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义被抛弃,传统意义上的男女两性的平衡被打破。在《牧师的女儿们》中,劳伦斯于开始用男性的所有优越性来描述马西,他是一位优秀的牧师,出生于剑桥郡的一个世家,年仅二十八岁就已经是牛津大学的硕士生。后来随着林德里牧师大病不起,马西先生被临时叫来接替他的工作。文中这样描述这位马西先生:“来人瘦小干枯,架着眼镜,比十二岁的孩子大不了多少。他腼腆至极,相见无语,可又那么自负。……这年轻牧师没有正常人的感知能力,他们很快就发现他缺乏健全人的感情,……”这与人们心中起初的举止文雅、受过高等教育的绅士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劳伦斯的观念中,马西先生就是工业文明社会下的异物,是时代的怪物,完全没有男性所应该拥有的阳刚之气和活力,是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中的一个反面人物。
  劳伦斯的《牧师的女儿们》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文学特色,其审美价值标准建立在对理性主义道德的评价之上,通过否定理性主义的哲学观和道德观,重新对道德观进行定义和定位。本文从理性和感性的冲突、关于性的诠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和两性间的关系四个层面解读了《牧师的女儿们》这篇文学名著,旨在感受劳伦斯文学成就的魅力,并为研究劳伦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D.H.Lawrence.D?H?劳伦斯作品精粹[C].黑马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
  [2] 郭印.论劳伦斯《牧师的女儿们》的动态性叙事策略[J].作家,2011(7).
  [3] 郭印.《牧师的女儿们》中的现代主义叙事策略[J].山花,2011(7).
  [4] 罗婷.劳伦斯研究――劳伦斯的生平、著作和思想[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5] 王冬梅.劳伦斯对建立和谐两性关系的探求――试论《虹》对两性人格的思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3).省略

标签:劳伦斯 伦理 人性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