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通知 > 正文

服务业人才培养路径【浅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提要:产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更是如此。我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仍处于劣势,专业人才的匮乏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需要不断创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培养改革力度,推进适应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形成高素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大军,对实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业优化、提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049-03
  
  一、引言
   近年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下称KIBS)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组成部分,从2001至2006年“中国知识服务各行业贸易竞争指数”当中可以反映出来,我国的KIBS竞争力虽然不断上升,但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仍处于劣势。KIBS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人才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相关人才已成为KIBS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KIBS人才培养模式无外乎引进、内部培养、出国培训、职业培训和高等教育这样几种,本文仅就KIBS人才特征、人才培养的障碍以及高等教育领域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对策做一浅显探讨。
  二、KIBS人才特征分析
  (一)KIBS的产业特征
   与第一、二产业和传统服务业相比,KIBS有着鲜明的自身特征:
  1.高新化与网络化:KIBS是顺应高新技术的应用与代谢而产生和发展的, 成为知识智力、技术信息的密集载体;其经营业态也不断更新,表现为高新技术、互动即时,尤其需要借助电子信息与网络等高技术或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得以发展,为消费者提供生产、储备、使用和扩散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它是网络信息化进程的结果和产物,是人类社会由以能源为主向以信息为主转变中产生的新兴行业。
  2.无形性与不可控性:KIBS中的智力创作与设计成果、知识信息与产权等内容均是无形资产,在其开发、认定、评价、传播等服务过程中,需要借助网络或与有形产品交融等形式才可以使之“有形化”。KIBS的不可控性主要体现在服务客体的服务流程、标准、质量控制不可控,再者,服务客体在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仍存在很多的不规范与不确定也导致其有不可控性。
  3?专业化与依赖性:依托于知识、信息资源与技术资源,专业化服务日益成为KIBS发展的主方向。也恰恰是KIBS的专业化要求,约束从业人员必须对其服务的行业和领域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含量、扎实的专业研究和实践技能,并要求在服务中不断交流、学习与提升,实现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这一点很好地体现出KIBS对于高知识、高智力人力资源的依赖性。
  4?创新化与高收益:在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新经济逐步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的背景下,KIBS的发展与自身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但是新技术最主要的使用者,同时还促进了多项技术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发展。KIBS的内部结构也开始更多地体现出新经济的典型特征,其增加值的比重递进与增加得最快最多;尤其是KIBS中包含知识增值的部分与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应,都是其高收益的表现。
  5?多元化扩张与国际化扩张:KIBS的技术、经营与业态的发展与创新,呈现多元化和或然性发展趋势,服务创新的作为空间不断扩大,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受到空前挑战。高科技的发展应用为KIBS的国际分工提供了物质基础,国际贸易增速已大大超过同期传统货物贸易的增速,据统计,1990年至2005 年,以通讯、计算机、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KIBS类型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37.5% 增长到47.8%。服务型的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拓展和垄断经营格局的形成很好地体现了KIBS国际化扩张的这个特征。
   KIBS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KIBS的实现更多依靠高端的人才。
  (二)KIBS的人才特征
   KIBS是以知识为主要投入要素,有着不同于传统服务业的高知识、高创新、高投入和高绩效的行业运作模式。研究从事KIBS的群体,得出该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1.知识性与实践性:高学历、高智力是该群体最主要的特点,他们绝大多数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很强的继续学习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综合素养,通常握有各种专业资格认证,如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律师、工程师、会计师等。同时还需兼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他们表现出熟练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赢得客户的信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自身形象。
  2.独立性与创造性:KIBS的从业人员往往有独立的价值取向,比较强调工作中的自我独立与引导,注重个人在专业领域取得的成绩以及个人的价值回报。他们富有创造性,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敢于接受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任务,能以自身的知识与技能予以完成,并体现出较高的专业忠诚度。
  3.流动性与选择性:该群体会为体现自己的价值,流动到适合于自己兴趣、爱好和专长的地方或企业,有较高的选择权和频繁流动的欲望。从来自于北京、上海、深圳、青岛等地的有关报告中不难看出,各地政府非常重视KIBS人才的去留问题,纷纷出台或完善“育人、用人、留人”相关激励政策,把KIBS人才的使用和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4.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由于KIBS的工作会出现缺乏固定流程和步骤,导致难以根据行为人识别出他们所付出的劳动,同时也难以对其实现有效监督与直接控制。KIBS有无形性的特征,导致产出的产品往往是无形的,难以准确量化其工作产出;再者许多成果必须依靠众多人员集体努力,难以分割,使得个人绩效考核出现不确定性。
  三、KIBS人才培养的障碍分析
  (一)KIBS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分析
  1.基础障碍:大城市对于KIBS人才有着强烈的吸收效应和聚集效应,使得我国KIBS人才需求数量、“育、用、留”人才的能力呈极化趋势,地理分布极不均衡。大城市高端人力资源供需两旺,而中小城市则处于劣势。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中小城市的基础限制,长期以来中小城市的经济不发达,“育、用、留”人才的氛围和条件欠佳,当地政府对KIBS重视、培育和发展不够,教育(高等教育)、科研(科研院所)能力不强,人才队伍成长的环境不利,限制了KIBS人才的培养和开发。
  2.体制障碍:我国长期以来将KIBS的许多领域视作非生产活动,一些可以商业化运作的领域,被当做公益型、福利型的事业来办。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与现代KIBS市场化、竞争性的要求相距甚远,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竞争和应对复杂情况所需的素质和技能。在KIBS市场化、专业化、开放化、集约化的发展态势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制,影响和制约了KIBS人才队伍的培养。
  3.市场障碍: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仍低于第二产业,KIBS的发展规模较小发展较慢,国家整体KIBS发展的水平和现有产业规模容量决定了吸引和容纳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只有KIBS的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为人才队伍提供更多的载体和更大的平台。
  (二)高校在KIBS人才培养中的模式现状分析
  1.专业设置方面:第一,专业分布不合理。目前国内为数不少的高校办学功利主义倾向严重,热衷于举办所谓的热门专业,出现了严重的专业设置趋同现象,同质性专业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造成就业难。同时,一些社会急需人才的专业却没有得到重视,基因技术、生命科学、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新医药、软件业、新能源新材料等对我国新时期国民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尖端高新技术类专业,目前亟待发展和提高。第二,专业口径过窄,毕业生适应性差。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目录不断进行调整,使专业数量大为减少,其目的在于拓宽专业口径。但近年来部分高校在专业目录之外又举办了一些口径更窄的专业,专业口径过窄的情况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有所加剧。造成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下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2.人才培养方面:一种是“重理论轻实践”,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上片面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离不开书本做不成事,实践能力差,就业竞争力差。一种是“重实践轻理论”,个别院校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技术而忽视了高层次专业理论教育,把高等教育简单理解成“技能教育、就业教育”,学生今后工作缺乏发展潜力、缺乏职业转换能力。
  3.科技创新服务方面:一种是封闭办学,缺乏科技创新意识、缺乏主体发展意识、缺乏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意识,在科技创新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一种是缺乏科技创新的能力,很多高校缺乏足够的设备与人才,难以在科研创新上突破。面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一些前沿课题也是一筹莫展,无力承担或参与其中,这使得高校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提高、社会影响力得不到认可。
  四、产学研合作KIBS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要把高等院校培养人才、发展科研、直接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统一起来,高等院校要主动出击,加强学校教育与企业、行业教育的紧密结合,“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把专业设置、教学与科研等活动与地方经济建设、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产学研合作,高等院校不仅有能力承担企业行业的前沿科研课题,配合企业行业搞技术开发与创新,还可以对企业开展咨询服务活动。这样将极大地促进教师科技创新的热情、提高服务的能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KIBS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之举。高等院校有能力培养KIBS人才的理论知识体系,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由于处于市场最前端,对于人才的认识把握和规格要求也最为深刻和敏感,有能力培养人才的实践技能。所以说,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KIBS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途径。具体有以科研基地为依托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即“三明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等模式。
   毕竟学校与企业处于两个不同的活动领域,一直存在着产与学的隔离、传统教育与生产观念的脱节等现实情况,导致校企双方联系少、距离远,造成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对这些合作模式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博弈考虑,有的模式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会考虑KIBS一线的工作人员不熟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方式,参与制定的方案实施起来会打破教育规律、打破一贯的人才培养习惯和路线,因而产生不适应的惧怕心态;有的模式要求学生较长时间在企业进行实习以掌握KIBS专业技术,企业会考虑培养成本增加带来的压力,培养后的学生拒绝在实习企业就业的违约现象,更担心学生将企业的应用技术或商业机密透露出去。种种博弈考虑,学校和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限制了产学研合作的快速健康、向更深更广层面的发展。
   为此,我们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一)政府加快KIBS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对策措施
   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扶持KIBS的规划和政策,但是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力度不够,没有形成推动KIBS人才培养开发走集约型、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为此政府应在KIBS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创新,如加强人才培养的信息引导、加大人才的培养规划力度、促进行业协会发展、优化人才培养的发展环境、有效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及加快重点行业的人才培养等等。在这点上面,我们应当学习发达国家对于KIBS的支持政策,如德国政府出台《德国高技术战略》,将服务业、信息与通讯技术作为重点支持行业;爱尔兰国家技术创新局把服务部门的人才创新作为重点资助;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把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业等KIBS作为资助重点。
   政府理应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保障。仅仅依靠学校和企业,二者难以主动、广泛、深层次地联合,必须由政府部门大力推动,让政府在其中承担更多责任,提供更多政策性保障。可以考虑如下举措,一是颁布法律法规,明确要求KIBS有义务成为产学研的依托平台,增强KIBS的义务感,企业作为最终用人单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理应担负培养学生的义务;二是政府牵头,建立由教育、行业协会、科技、工商和劳动等部门共同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三是成立专门的机构、委派专门人员负责协调产学研合作工作。
  (二)高等院校加快KIBS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对策措施
  1.学校充当产学研合作的“龙头”。学校掌握着市场经济的关键转化环节――人才,所以学校产学研合作中必须充当“龙头”角色,承载培养KIBS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得以实现,如成立校企合作处、产学研管理中心等学校级别的产学研合作管理机构,避免停留在院系层面或由其他部门兼管;再如制定产学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学单位、其他职能部门进行产学研合作。
  2.优化专业结构。高等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应考虑市场的需求和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二者不可有所倚重和偏颇。在专业设置过程中要紧紧抓住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结构调整及新经济带来的机遇,始终保持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充分考虑“产”的发展趋势,认真进行调研,掌握人才市场供求变化,在调整优化传统专业的同时积极谨慎、大胆及时地开发新兴专业。
  3.教师队伍及实训基地建设。在师资培养上,可以考虑引进、以访学身份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获取职业资格鉴定,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并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推动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以专项资金重点建设大规模的实训基地,满足对实践教学所需场地的要求,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企业应成为KIBS的依托平台
   企业追逐的目标是效益,而效益的产生更多地依赖于人才,参与人才培养其实就是企业长线的人才投资。既然企业对于KIBS人才有着大量需求,那么同时就有义务做好两个工作,一是企业应当一改以往由人力资源部门兼职承担、无专人负责的现象,增设产学研管理部门,全权负责与学校的接洽协调、安排处理等产学研事宜;二是提供必要的岗位给予学生实习,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KIBS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对人才的需求从质到量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如何根据KIBS人才的特征,如何消除人才培养的障碍,高等学校如何注重产学研,政府如何提供有力的保障,企业如何承担自身的责任,都是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前行的课题。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政府、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四维一体的产学研创新模式研究(以常州科教城为例)(09SJB880010)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就是为知识的生产、储备、使用和扩散服务的行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第99号调查研究报告将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知识服务业定义为“知识密集性服务业”。
  参考文献:
  [1]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葛金田,张伟.山东省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
  [3]何骏.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人才战略[J].上海企业,2006.
  [4]Forfás from CM International.Service innovation in Ireland[EB/OL].September.2006.
  [5]华柱宏.现代服务业特性向高职提出挑战[N].人民政协报,2007-9-26.
  [6]戴文宁、林政.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改革与战略.2004.
  [7]张鹏程等.知识型劳动评估模型及有效性研究工作测量的视角[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
  [作者简介]洪霄(1967―),男,江苏南通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高等职业教育。
  [收稿日期]2011-12-15
  责编:林月;校对:林月

标签:人才培养 服务业 模式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