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委托书 > 正文

论良好的歌唱心理对声乐教学的促进作用 少儿声乐考级合格良好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声乐教学是一个系统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声乐教师不仅应重视对学生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的歌唱心理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使之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这将对声乐教学中的技能技巧训练以及声乐演唱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歌唱心理;声乐教学
  一、声乐教学中良好的歌唱心理对声乐技能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声乐学习中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如何具有较好的歌唱发声能力,即我们常说的歌唱基本功和技巧如何。二是如何在歌唱中把歌曲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两者都同心理、心态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学习声乐时,具有未知性和一定的迷茫性,面对声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如何在发声时选择正确的呼吸方法;中声区如何很好的向高声区过渡;如何合理地利用共鸣等。在问题面前如果没有很好的心理和心态就会越学越急,越学越觉得复杂,就越要出问题。这时教师如果不能很好的重视和理解学生学习时的心态,而一味的强调技巧,恐怕学生就只有愈乱愈昏了。
  声乐教学好比是一种制造乐器,完善乐器,正确使用乐器的过程。它的难点在于,制造乐器的一瞬间又必须正确使用乐器。一个状态和一种感觉之中体现两重任务。教师对于学生发出的声音,在用听觉去进行判断的同时,还要用视觉去体会和观察学生的身体内部是否在生理和心态两个方面建立起正确的歌唱状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深刻领会共性与个性,整体与局部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辨证的教学思想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要去伪存真、去粗为细、化繁为简,建立一套既符合生理,又符合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声乐课堂上的良好心态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师生共同营造和调整。教师在引导的时候,让学生“心明”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声乐学习中解决这个问题到底难度有多大,通常情况下会花费多少时间,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会帮助学生去掉急躁和自我否定的情绪。同时教师要及时针对学生的畏难情绪进行引导,讲究方式和方法,那么课堂就会出现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有一个好的心理准备和心态。这样在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时,学生会显得目的明确,充满自信,而且遇到困难会不急不躁,积极配合教师,取得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的歌唱心理的培养应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各个学生的情况是不相同的,从大的方面来说,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生理角度来看,二是从心理心态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声乐教师必须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差异,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突出每个学生的个性。
  从生理角度来说,教师要注意学生自身的条件,极可能的培养和发展方向,比如是高音或是中音,是抒情性的还是戏剧性的,或是花腔。教师要通过学生的发声和演唱来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优缺点,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的学生,对应地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发扬其长处,纠正其错误,让学生在不断的进步中保留其个性。
  从心理心态的角度来说,教师更要显得细心和耐心,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和分析,并加以区别和引导。一般来说,学生有如下几种类型:第一类是自信型,这类学生特别自信,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不会害怕困难,课堂上容易与老师配合,在演唱上容易发展其才能。但这种心理类型的学生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即由于充满自信,在学习中追求快速提高,在问题的解决上不求其细,容易在成功点上欣赏和陶醉,显得有些粗枝大叶。这类学生,老师要注意保护其自尊心,鼓励其创造性,但要有适时的当头棒喝,让其冷静心细,不要在进步中过于浮躁和急躁。第二类是兴奋、热情型。这类学生兴奋、好动、热情、直率,反应敏捷,爱好广泛,似乎一学就会,但下课就忘。学习比较情绪化,整个学习,或好或坏,或快或慢,摇摆不定。对于这类学生,老师要严格要求,任务要细,对其要有目的明确的约束感。第三类是内向型。这类学生感情丰富、心思细密,比较敏感容易自卑。上课时过于谨慎,过于要求完美,胆怯且爱钻牛角尖,教学中速度要合适,当其有了成功之后,应让他自己反复体会,并加以表扬,让其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起自信心,并逐渐养成去追求成功的这种欲望。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与兴趣的培养
  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性的统一产生学习,这是教育心理学的一条基本规律。学习动机虽然是各种各样的,不必强求一致,但对于学习歌唱的学生,促成热爱音乐的情感意向是极为可贵的。我们知道,音乐教学的目的(也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工作者,他们既要有相当的理解力、想象力,又要有相当的毅力克服创作中技艺上的种种困难。这需要很强的学习自觉性,没有热爱音乐的情感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开不出绚丽的艺术之花。
  四、情感意向的建立
  一切热爱音乐的感情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从孩提时代的咿呀学语起,音乐就会对他产生潜在影响。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我们把音乐渗透到他的生活中去,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进而使其由衷地歌唱,这就是情感意向的开始。当他有了这种意向,我们再使其从歌唱里学会音乐的一些基础知识。便可逐步使其入门,产生学习音乐的行动欲。因此,培养热爱音乐的情感意向在音乐教育中就成为最根本的问题。
  德国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一生立志于探求音乐与语言动作的结合及各种打击乐的配合,并创建了儿童音乐教学体系。奥尔夫作为专业作曲家,从不忽视对艺术完善以及技艺卓越的追求,他的教育体系正如他所说过的,基于“可以说从根本上对人进行培养的思想。”而其出发点是“人自身内”,因此,其着眼点主要不在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艺的培训,而是通过唱(奏)乐,本身自然而然地学会知识,掌握技艺,强调“对事物本身的欢乐”,而不是“事物背面的完善。”
  我们的学生最终要成为优秀的音乐工作者,热爱音乐的情感意向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可贵的力量。他们要靠这种力量去克服创造中的一切困难,坚持毕生的劳动。思想教育,道德规范,纪律约束都是促进学习自觉性的力量,但只有当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意向成为依据的时候,这些力量才能发挥真正的促进学习自觉性的作用。
  五、歌唱心理的训练
  所谓心理状态,指的是当前时刻脑功能的积极度水平或心理活动水平、起码水平,就是觉醒水平。这种心理活动水平,当遇到紧急时刻则产生应急状态。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心理活动规律就可能表现出很大差异。我们在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向的同时,关注其歌唱心理亦十分重要。这是因为,良好的歌唱心理可使演唱者的演唱得到超水平发挥,而不良的歌唱心理则恰恰相反。
  舞台演唱中,由于心理过分紧张所造成的种种异常反应,会使歌唱者的心理机制处于紊乱状态,造成注意力分散、心率过速、四肢僵硬或者浑身软弱无力、嗓子发干等现象,失去对歌唱器官自如的调节能力,歌唱技能不能正常的发挥,歌声失去控制。唱出的声音发抖、跑调,气息不畅,音色灰暗、嘶哑,失去应有的光彩。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严重者甚至出现失声、忘词等现象。
  造成不良歌唱心理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先天因素。学生天生的性格怯弱、胆小,以至关键时因过于紧张而显得无所适从。2.日常训练不当,适应性差。教学中一味地强调技术性技巧性而忽视了心理因素的调节,缺乏适应性训练等,均会导致怯场心理的产生。3.临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或担心失败影响名次,以至思想包袱过重,如此等等,直接影响临场发挥。
  要纠正这些不良心理,关键在于加强学生的自身气质、性格的锻炼和培养,正确训练,多实践。同时,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待荣誉和得失,树立起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
  六、正确把握演唱技法与作品创意
  技法训练与作品创意的把握直接关系到演唱的效果。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从演唱技艺上讲,演唱技法不好,当然无法上台演唱;假使演唱技法好,而不能把握作品的创意,同样不能算成功。从心理学上讲,体验作品的创作过程,用自己生活的表象与作品的情绪内容相印证而 引起共鸣,以自创性的领会和想象表达作品灵魂的构思,是成功歌唱心理活动的基本结构。
  七、感觉与知觉
  技法训练离不开感觉。感觉是认识外界的最初步,感觉功能并不静止。比如我们唱出一个音,先是感到其高度,进而感到其色彩,还会感到其进行的节奏。于是从对一个音的单方面的属性(如音高),逐步感到其各方面的属性。当我们在实践中把他们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感受,这时,已经不像最初的感觉那样单一,那样表面了,而是对这个音的感受形成为整体了。有的学生初学时有不错的听觉和歌唱的感觉,但后来在学习上不成功,其原因之一是在教学中使技术训练和音乐培养脱离开从感觉到知觉之心理轨道。
  知觉与我们教学工作的成效关系很直接。比如在训练呼吸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不满意”:教学生注意小腹肌、背脊肌的用力以打开横膈膜,他会忽略喉的打开与松弛度,注意了喉前后的打开,但在呼吸上又把握不好力量,总之,每一个新课题都要使学生对声音的一种(或几种)属性的感觉有所变异,使学生对声音的色泽的感觉改变为比较全面的感觉。这种变化,和心理学上所说感觉向整体感受的深化过程是完全一致的。学生开始训练时,常说“找不到感觉!”在这个时刻,最好的办法是细心地体察呼吸的机理、音色及喉部的微妙变化,有时需要有层次地练一点简单的练习,把原来练习已卓有成效的东西(整体感受)找回来。歌唱的整体性是如此,其他方面的技能甚至整个的感觉也是如此。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感觉过程中对所感觉的对象的属性有所选择。如:一个初学歌唱的人听到帕瓦罗蒂演唱舒伯特的《小夜曲》时,首先感觉到的是歌声的优美。当他上过课,发现唱出这歌声必须严格控制气息把握声音时,再听同一个录音,他的感觉就不一样了,他的肌肉感觉和听音运动方向随之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在《和声》课上分析了这个主题的和声结构,那么他对这个旋律构成的有关音的感觉就突出的敏锐起来。可见知觉的选择性主要是主观因素的存在和变化形成的。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正确的感觉、知觉,在教学工作中应置于重要地位。
  八、作品创意的再现
  艺术形象是蕴藏在音乐作品中,活泼诙谐的 《徒然小夜曲》让我们联想到德国北部的山林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小鸟在天空中雀跃地飞过的情景。在演唱中,如果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茫然无知,机械地成为“符号”的奴隶,或是模仿别人的“歌唱”,照葫芦画瓢,则大为逊色,尤为不美。
  教学的过程中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是相辅相成并行发展的,因此老师应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训练,学生在学好声乐知识的同时,应努力做到博学多才。在能否有独特性格地再现作品,其主导方面在于学生的美学情趣,如果学生的审美标准不提高,音乐听觉发展缓慢,甚至迟钝,其演唱技能也就会成为盲目的“拼唱”。因而,一个成功的演唱者在此阶段应具备三重身份:演员、听众和 评论者。只有当一个演唱者在歌唱的同时,既感受到自己的歌声又进行着评议,接受自己进行美的衡量,美的升华,才能满足听众的审美情趣。
  学生在体现歌曲的形象时和自己的有心构思相互辉映,那些原有的情绪记忆、文化素养、艺术视野和美学观点交互影响形成演唱创造心理背景。也只有这样(其中最直接的条件是演唱动作的自动化)才有可能形成并发挥作用,在这个时刻实现,它和作品思想情绪的共鸣就产生了对歌曲的领悟和表演情绪――演唱的灵感。
  要达到这样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就必需向声乐艺术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声乐教师恰当的教学手段是引导学生走向歌唱舞台的因素;学生丰富的“营养”餐时实现歌唱意志与信心基础――无论对教学者还是求学者来说,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和艺术,发展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辩证地解决好这个教与学的问题,才能使歌唱艺术不断地达到最高水准,而要达到最高水准的主要途径,莫过于使学生真正做到用心灵去演唱。

标签:声乐 歌唱 作用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