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TD-LTE波束赋形技术及在规模测试中的表现] 波束赋形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论文简单介绍TD-LTE波束赋形技术原理,并依据正在进行的中国移动TD-LTE规模试验网工程的相关测试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对波束赋形技术的测试相关结果进行论述,列举了波束赋形技术在规模测试中的表现,对规模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总结,也简述了规模测试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通信技术;波束赋形;规模测试;TD-LTE;测试数据
  1.波束赋形技术
  1.1 技术简介
  波束赋形技术,是基于智能天线,利用空间信道的强相关性和电磁波的干涉原理,在某一特定方向上产生较强辐射的技术。因其具有方向性,产生了波束赋形增益,从而增加了接收信号的信噪比,提高了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
  1.2 技术原理
  在智能天线中,每扇区存在多个阵元,每个阵元可以看作是一副传统意义上的天线。由于智能天线的尺寸有限,阵元之间的间隔较小(通常小于一个载波波长),因此在发射信号时,阵元与阵元之间的信号会产生较强的干涉,也就是说,它们有较强的相关性。这时我们会发现:多个阵元同时发射的信号,在某些方向上出现信号衰减现象,而在另一些方向上出现信号增强现象。下图为参考文献[1]中的波束赋形原理图,两列波的相位差dsinθ随着角度θ的变化而变化,两列波的叠加效果在某些角度上振幅增强,在某些方向上振幅减弱。
  图1.2 波束赋形原理图
  因此,利用智能天线的信号叠加现象,我们可以根据检测到的信道条件,适当控制每个阵元的加权系数,就可以在特定方向上得到加强信号,同时也能减小其他方向上的信号强度。利用这种方法得到的信号增益,叫做波束赋形增益。智能天线技术中,因为有了波束赋形增益,提高了接收信号的信噪比,降低了对其他方向上终端的干扰。
  2.波束赋形技术在规模测试中的表现
  2.1 波束赋型增益测试
  2.1.1 测试说明
  波束赋形增益测试主要考察直射条件和绕射条件下,测试基站的近距点、中距点和远距点的赋形增益情况,同时还考察不同车速情况下各点的赋形增益。在测试过程中,终端一直做数据下载业务,并记录各点所对应的吞吐量。
  2.1.2 理论分析
  在测试中,波束赋形增益由DRS RSRP与CRS RSRP的差值求得。
  在LTE系统中,为了进行信道估计、信道质量检测和解调,需要使用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简称RS,就是我们常说的导频信号。RS分为下行和上行两类。
  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ymbols)小区特定参考信号,是下行参考信号,用于下行传输技术的信道估计和相关解调。CRS是一种公共参考信号,以广播方式供小区内的所有终端使用。
  DRS(Dedicated Reference Signal)专用参考信号是下行参考信号,只在应用了波束赋形技术的时候发送。DRS在天线端口5上发送,其设计目标是从第4个OFDM符号到第14个OFDM符号(在一个子帧内)的区域内均匀分布。
  在本次规模测试中,用到的智能天线阵元间距为0.7λ,即使使用波束赋形技术,仍然无法保证绕射场景的良好信号覆盖。因此,就理论分析,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直射场景的赋形增益应大于绕射场景的赋形增益。
  另外,波束赋形主要对小区边缘区域影响较大,理论情况下,远距点的赋形增益应该最大,中距点次之,近距点最小。
  2.1.3 测试结果
  具体测试结果请参照表2.2。
  由于本次规模测试的保密性,上表中的数据数值在测试数值基础上做了加权运算,仅供对比参考。
  为了对比分析,我们特地测试了传输模式2(TM2:发射分集模式,没有应用波束赋形技术)下同场景的数据。由上表可知,本次测试结果基本符合理论分析。
  2.1.4 建设建议
  在实际建设中,基站支持TM3(开环空间复用)和TM7自适应切换模式。切换条件为CQI值,一般设置门限为8和10(低于8时由TM3切换到TM7,高于10时由TM7切换到TM3)。从测试结果可知,TM7模式在干扰较大的区域优势明显,建议建设初期选用自适应切换模式,门限设置为8和10,对于底噪较高的区域,可适当降低门限值。
  2.2 Sounding配置对性能的影响测试
  2.2.1 测试说明
  在本次测试过程中,天线传输模式需固定在模式7(TM7)上。Sounding配置在带宽上分为96RB(全带宽)和32RB;在发送周期上分为10ms和40ms。本测试还应考察不同速率下Sounding配置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另外,如果Sounding支持hopping方式,还应考察hopping模式和非hopping模式的性能对比,本测试中只涉及到非hopping模式。
  2.2.2 理论分析
  Sounding全称为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即探测参考信号,简称SRS。
  由于DMRS(解调参考信号,上行信号,用于上行信道估计)只在终端传输数据的带宽内出现,使得eNodeB无法对不传输数据的带宽进行信道估计,也就无法进行频率选择性调度。为了实现频率选择性调度,终端需要对更大的带宽进行探测,这种探测带宽通常远大于终端传输数据的带宽,以确保eNodeB在进行频率选择性调度时将最优资源分配给终端。出于这种考虑,LTE系统应用SRS进行上行信道质量探测。
  SRS是一种“宽带的”参考信号。多个用户的SRS可以采用分布式FDM的方式复用在一起,可以用来做上行信道质量探测或上行同步等。SRS在子帧内的最后一个符号上传输,与DRS互不影响(TD-LTE每子帧长度为1ms,包含7个OFDM符号)。在被网络侧配置成发送SRS的子帧上,为避免不同用户之间的SRS和PUSCH数据之间的相互干扰,LTE规定相应子帧的最后一个符号不能被任何的终端用来发送PUSCH数据。
  在本次规模测试中,对SRS的10ms周期和40ms周期进行了对比测试。SRS的发送周期可以为2/5/10/20/40/80/160/320ms,理论上发送周期越小,对信道的探测就越精确,eNodeB对信道质量的掌控度就越强,波束赋形效果也就越好。
  在带宽对比上,本次规模测试采用96RB和32RB两种对比模式。理论上SRS探测的带宽越大,波束赋形效果也就越好。
  对于移动速度,由于牵扯因素较多,暂时无法进行理论分析。
  2.2.3 测试结果
  具体测试结果请参照表2.3。
  表2.3数据也只做对比参考。
  就测试结果看,10ms周期的吞吐量略高于40ms周期,符合理论分析。但96RB的数据和32RB的数据基本相同,这是由于本次测试的终端只有1部,该终端占用了测试小区内的所有带宽资源进行数据传输,因此SRS的带宽配置并未反映出其理论期望。
  2.2.4 建设建议
  在实际建设中,鉴于建设初期用户不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建议SRS带宽为96RB,周期为10ms。等到用户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可修改SRS带宽为32RB,周期为40ms,以减少SRS开销。另外,在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等有高速移动用户的覆盖区域,建议SRS周期保留为10ms来确保信道质量,必要的时候可以修改为5ms甚至2ms。
  3.小结
  本次大规模测试,系统验证了包括波束赋形技术在内的多项TD-LTE技术具备商用条件,但也发现了诸多问题,例如设备、终端软件仍需升级,硬件性能仍需提高,TD-LTE网络规划经验仍有不足,网络优化经验也有待提高等。相信随着测试的进行,这些问题会最终解决,也会为TD-LTE的商用网早日到来创造更完备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映民,孙韶辉.TD-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沈嘉,索士强,全海洋等.3GPP长期演进(LTE)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标签:赋形 波束 浅析 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