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初探|农村宅基地新政策2018

时间:2019-02-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体系。文章主要从胡锦涛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形成背景出发、对胡锦涛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希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一点见解。
   【关键词】胡锦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引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历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农村建设。胡锦涛在2003年农村工作会议时就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是胡锦涛经济社会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对新世纪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从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建设的战略高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胡锦涛新农村思想的提出
   (一)社会历史背景
   建设新农村不是一个新命题,从我国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提法就多次出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中央文件中。上世纪50年代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进入90年代,围绕实现小康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村小康建设的热潮,向各族人民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发出13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表明三农问题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到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的“两个趋向”论断,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到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清楚地看出胡锦涛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的提升轨迹。
   (二)现实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但由于我国农业基础本来就薄弱,长期以来,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又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先天”自然和“后天”人为的因素导致“三农”问题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如果任其发展,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影响到小康社会建设,影响到社会和谐,这是当前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近几年农村社会问题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矛盾越来越凸显,影响越来越严重,加之农村人口众多,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农村建设道路任重道远。从解决矛盾的紧迫性方面,从当前我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方面,从机遇和挑战上来说,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当其时。
   (三)个人经历背景
   从1974年到1992年,胡锦涛在甘、贵、藏等欠发达地区担任领导职务的工作经历为其农村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92年后胡锦涛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职务,并先后兼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长、国家副主席等职务,改革开放顶层设计的亲历为其深刻理解农村建设提供了丰富资源。2003年后,胡锦涛就任党中央总书记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农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新境界和新局面。
   三、胡锦涛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一)胡锦涛新农村思想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从实际出发作出的全面推进农村全面发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农村的正确举措。全面领会和深刻把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要求和特征,对于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生产发展。生产发展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首先,就是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一条。要大力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的建设,没有生产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不可能的。其次,要注重生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次,要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通过努力,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明显提高,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达。
   2.生活宽裕。生活宽裕就是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要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通过转移前的就业培训和转移就业的实践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使农民掌握致富本领。开拓农民外部增收潜力,培育新的支撑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乡镇企业、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广辟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途径,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从而带动内需、搞活农村经济。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和扶贫开发力度,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大财政对农村事业的投入,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使农民群众的生活得到确切的实惠。
   3.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就是要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培养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着重于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则是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使农民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和主体,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4.村容整洁。村容整洁,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合理规划农村的发展,创造乡村生活的新环境。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大对农村道路、村民饮水、农村能源、改厨改厕等设施的投入,完善广播、通讯、电力电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加强危旧房屋更新改造,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居民宅,美观实用,节约土地。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民的生存环境,让农民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整洁的街道,让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相容,把农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恬静的“世外桃源”。
   5.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努力保持农村和谐稳定,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健全农村自治机制。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使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农民的心,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干群关系,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建设坚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等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本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切实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胡锦涛新农村思想的特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重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特征集中体现在“新”,以“新”字为亮点:新农民――培育新农村建设的新主体;新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农业基础;新农村――创造乡村生活的新环境;新举措――科学发展观将统筹城乡作为“五统筹”之首;新风尚――推进树立乡风民俗;新定位――把新农村建设摆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范围――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党的和谐发展,着重包容性发展。胡锦涛同志重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时期有新的特点,把握这些新特点,有利于指导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论,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对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科学总结。胡锦涛新农村建设思想对于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和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作者对胡锦涛总书记的新农村建设思想进行初步探索,试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线索。
  
  
  参考文献
  [1]何腊生.胡锦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思想探析[J].探索.2009(2)
  [2]刘翠玉.论胡锦涛的“三农”思想[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2)
  [3]李高东、郝彩平.胡锦涛关于农业农村发展思想论析[J].天府新论.2009(6)
  [4]胡锦涛.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日报.2006-02-15
  [5]胡锦涛.切实解决好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N].人民日报.2003-12-18
  [6]陈晓亮.新形势下的小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问题求解──评《城乡统筹视角下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J].企业导报.2009(3):3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9]胡锦涛.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日报.2006-02-15

标签:初探 新农村 思想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