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五年级作文 > 正文

武汉市地方高校贫困学生现状及资助工作探析_武汉市贫困人员政策18年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文章以武汉市市属高校在读贫困大学生的调查和现有资助工作为基础,分析了这一大学生群体的现状,介绍了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应该做到的创新机制和“三个结合”,提出要进一步更新理念,探索更加科学的资助体系,从育人的高度看待学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早日成才。
  【关 键 词】高校贫困学生 现状 资助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广泛需求与高等教育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体现在对高昂教育费用的承受能力上。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保障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关乎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关乎社会稳定的大局,是体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市属高校在读贫困生的基本情况、心理状态、现有资助措施及其实际效果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分析,并结合我们现有资助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希望在全面了解市属高校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改进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更好地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一、贫困生现状分析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包括江汉大学、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等三所地方高校的在读贫困生进行了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256份。通过这些问卷,我们可以对贫困生的总体分布、家庭基本情况、在读期间的生活开支情况、接受各种资助的情况以及心理状况有一个比较真实准确的掌握。
   1.贫困生的生源分布状况及家庭基本情况
   首先,从生源分布情况看,贫困生群体的主体是农村学生。贫困生中属农村生源的占83%,来自城市的占17%,故而我们的贫困生资助和帮扶工作也应该对来自农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有更多的针对性。
   其次,从家庭基本情况看,呈现出家庭收入低、抚养人口多、家庭负担重三个明显特点。贫困生家庭经济收入大多以务农或打工为主,收入有限,加之家庭人口多,独生子女家庭少,很多家庭有因病、因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加之要承担子女甚至多名子女同时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家庭经济负担非常沉重。[1]
   家庭收入低是经济困难的最直接原因。在家庭经济来源的多项选择中,选择务农的有65.1%,选择打工的有46.2%,选择在职工资的有11.6%。家庭年总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占67%,约8.9%的家庭没有稳定经济来源。
   抚养人口多,来自多子女家庭的贫困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而且在农村生源的经济困难家庭之中,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同时供养多名子女读书,极大地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从对全部有效问卷的统计来看,仅有不到22.3%的贫困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农村生源的贫困生中独生子女家庭约为16%,即84%以上的农村生源贫困生家庭有2个及以上的子女;城市生源的贫困生中独生子女家庭约为53%。34%的家庭有子女正在读高中,19.2%的家庭同时供养2名及2名以上的子女上大学。
   家庭负担重,因病因残至贫的家庭占有相当的比例。在所调查的贫困生中,有46%的家庭中存在因残疾或疾病影响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22.8%的家庭中有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有58.7%的家庭需要赡养1~2位老人,7.5%是单亲家庭。
   2.贫困生的经济状况及现有受助情况
   贫困生为了维系学业,确实承受了比较大的经济压力。本次调查统计了贫困生在校就读期间每月基本生活、通讯、交往等所需费用的情况。他们每月必须的饮食、日用品、交通等的实际生活费用在400元以下的约占86%;每月的通讯、交往等其它费用在50元以下的约占61%。约有54%的贫困生通过向亲友借款获得一定的学习、生活费用。
   贫困生获得资助最主要的三种途径分别是勤工助学、奖学金以及助学贷款,分别占到约38%、21%以及24%。值得说明的是,这也是贫困生自身最认可的三种获得资助的方式。在关于“资助的最好方式”的多项选择中,选择“勤工助学”的最多,有80%,选择“奖学金”的有68%,选择“助学贷款”的有64%。这个现象为我们制定资助政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3.贫困生的心理状况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目前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从总体统计上来看,是健康积极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从个体上看,他们一方面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但偶尔也会出现自卑的心理;他们一方面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也会因为对未来竞争的压力而担忧徘徊;他们一方面希望与所有同学一样积极溶入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但又不时表现出一定程度敏感脆弱的心理特点:
   一方面,约94%的贫困生成绩在班内属于中等及以上;80%的贫困生感觉家庭贫困对自己完成学业“影响一般”或者“没有影响”;71%的贫困生认为不会“因为家庭贫困而觉得丢人或者抱怨”;约82%的贫困生对目前的大学学习生活现状感觉“一般”或者“满意”,但也有17%的贫困生感觉“比较差”或者“很差”,不容忽视。
   另一方面,贫困生认为上大学后遭受的最大挫折前三位依次为:就业竞争太激烈、经济困难、不适应人际关系,分别占到37%、29.7%、21%;有21.7%的学生面对经济条件宽裕的同学“偶尔会感到自卑”,31%的同学认为家庭贫困有时对自信心会有影响。这些情况,对于有针对性地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帮扶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创新机制,着力落实资助工作,做到三个“结合”
   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服务学生、育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三个结合”,着重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贫困生自强不息,立志成才。
   一是要做到帮扶资助与励志成才相结合。
   向学生及家长广泛宣传介绍政府、学校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表彰、资助政策,争取学生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支持配合;做好各级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的评选,严格按照评选的政策要求,用最快的速度把党和国家的温暖送到贫困学子的心中;通过树立和表彰一批品学兼优、自强不息的学生榜样,感召广大学子,促进学风建设,引导贫困生克服“囊中羞涩”带来的心理负担,勇于战胜眼前的困难,帮助贫困生认识到不仅要在学习文化知识上成才,同时更要成为人格健全、富于理想、勇于创新的有用之才,坚定理想信念并为之艰苦奋斗。
   二是要做到物质支持与心理帮扶相结合。
   贫困生的总体心理状况是好的,但他们当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心理、缺乏自信、不愿或不善与别人交流、孤僻等问题。多数贫困生来自农村,家庭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例如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进入大学才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素质教育的不足影响了这些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心理的充分发展,离开农村来到大学后才意识到自身的差距,由此也带来了很多贫困生的“心理贫困”[2]。我们应该在做好“物质扶贫”的同时做好“精神扶贫”工作,既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又教育引导他们自强不息、乐观自信,及时关注贫困生的经济、学习、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活指导、学习辅导、和心理疏导。
   第三是要做到倾心关爱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帮助贫困生正确面对和化解由于未来面临的激烈就业竞争、眼前的经济困难、不适应人际关系等方面因素带来的心理焦虑,通过细致入微的学生工作,为贫困生提供最大的帮助。引导贫困生能够胸怀感恩之心,感谢父母、感谢学校、感谢社会,把荣誉作为更加发奋图强的动力,立志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栋梁之才,开展好诚信教育,加强与贫困生家长的沟通,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努力。
   三、更新理念,探索更加科学的资助体系
   1.推动全员实践助学
   从前述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勤工助学是广大贫困生最乐于接受的资助方式。勤工助学既帮助贫困生解决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困难,同时给他们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特别是与他们所学习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为他们积累工作经验,拓展专业知识,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来就应该是高校开展全面素质教育的题中之意。另外,通过自身劳动获得报酬,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贫困生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自立自强的意识,磨练了他们战胜困难的意志。因此,我们应该鼓励、教育学生不把经济收入作为勤工助学的唯一目的,而是通过参与勤工助学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推进“全员实践助学”活动[3]。
   2.扩大奖学金在资助额度中的比重
   在现有资助体系中,助学金占据了相当的比重,特别是进年来,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助学金等,对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纯粹助学金容易让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助学金的评选在操作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贫困生的资格认定和困难程度的评价上。为了保证公正,我们要求贫困生在班级范围介绍自身家庭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隐私和自尊,民主评议也难免会带有学生个人的感情色彩,同时,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也不完全规范,随意性较大,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国家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4]。因此,我们不妨尽可能减少纯粹助学金的比重,将资助资金用于扩大奖学金的比例和额度,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和优异的成绩来获得国家和社会的资助。
   3.完善助学贷款工作
   完善助学贷款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贷款的申请、审批、发放工作上,可以研究更加简化的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提高放款效率,为贫困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另外一个方面,是通过不同的渠道和形式,加大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宣传力度,明确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明确教育投资的观念,提高贷款上学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武玉红.贫困大学生的成因与对策思考[J].高教研究,2006(2):16
  [2]李贵成.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中州学刊,2006(2):106
  [3]王康平.高校学费与学生资助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43-44
  [4]白海燕.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分析[J].新闻大学,2007(4下半月):44

标签:武汉市 探析 资助 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