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五年级作文 > 正文

普通话拟声词的语音规律及其例外_拟声词四个字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关键词: 拟声词;音节;语音规律;普通话;《现代汉语词典》   摘 要: 《现代汉语词典》标注的拟声词有249个,在语音上有较为明显的集聚现象,多数分布在某几类声韵调上,也出现了不少例外,这既与拟声词的特点有关,也与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制约有关,还与古今音变规律有关。
  中图分类号: H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2)01010706
  
  Phonological Rules of Onomatopoeias in Mandarin and Analysis of Its Exceptions
   CHU Taisong (Chinese Department,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China)
  Key words: onomatopoeias; tone type; phonological rule; Mandarin; Dictionary of Modern Chinese
  Abstract: There are 248 onomatopoeias marked in the Dictionary of Modern Chinese. Most of them are distributed in some kinds of onsets, rhymes and tune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exceptions in the phonological centralization. Thi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s of onomatopoeias, but also to the constraints of the phonological system in Mandarin and the variation laws of phonemes from the ancient to the present day.
  
  拟声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6年印刷本,下文简称《词典》)解释为“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也叫象声词”,“具有独用性、拟音性和非定型性”(邢福义《汉语语法学》)。在现代汉语里,拟声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词类,前贤时哲对其意义与功能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的旨趣主要是归纳、分析拟声词在语音分布上的特点,并对其分布的例外做些分析。
  《新华字典》(第9版1998年印本,下文简称《字典》)、《词典》都对拟声词做了明确标注。根据我们的统计,《字典》标注的拟声词有116个,《词典》249个。除“嗨、戛、溅溅、啦、唰”外,《字典》所收拟音词均见于《词典》。下文的讨论主要依据《词典》所收拟音词。
   一、《词典》拟声词的一般特点
  为便于讨论汉语拟声词的语音规律,我们先说明拟声词在音节构成等方面的形式特点。
  1. 拟声词的音节分布特点
  拟声词的音节合乎汉语词汇音节的普遍规律,可以是单音节,也可以是双音节、三音节或四音节。具体分布见下表:
  可见,不论是否考虑异体形式,现代汉语的拟声词主要是单音节和双音节词,均占93%以上,其中又以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占所有拟声词的六成。四音节的很少,三音节的更少,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2. 拟声词音节构成形式(双斜线前为不计异体的数量,后为计入异体的数量,下同)
  表中不计单音节词。AA式(重叠式)约占28%(计入异体为25%),而AB式占32%(计入异体为35%),比较而言,双音节拟声词AB式略占优势。由于三音节、四音节拟声词数量很少,所以ABB、AABB等形式极其少见。
  3. 拟声词音义的单一性与多样性
  《词典》所收拟声词,有的只作拟声词,我们称之为单音单义词;有的是兼类词,读音或同或不同,如“梆”,《词典》列了三个义项,第三个义项为拟声词,我们称之为多义词;“刺”,读cī为拟声词,又读cì,做动词、名词,我们称之为多音词;“滴答”,读dīdā为拟声词,读dī•da,做动词,我们称之为多音多义词。这几类词的分布如下:
  可以看出,单音单义的拟声词占绝大多数,比例达71%,同时具有拟音与其它表达功能的词只占30%不到。也就是说,拟声词词形以专用为常,不再具有其它功能。
  
  二、拟声词的语音特点
  杨树森(2006)谈到了汉语拟声词在声母、声调上的分布特点,但所据《词典》为2002年版,讨论也比较简略。
  1. 拟声词的声母分布
  A. 发音部位的分布(多音节词只计第一个音节的声母,下同)
  从数量与比例看,拟声词出现在舌根音(g、k、h)的最多,其次是舌尖中音,再次是舌面音、唇音、零声母,最后是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零声母拟声词(开口呼4个,齐齿呼8∥9个,合口呼7∥8个,撮口呼3个),全部来自古代舌根音疑纽、喉音影纽。可以说,拟声词声母的发音部位有靠后的倾向,这可能与发音器官的活动能量大小有关,舌是口腔中活动性最强的发音器官,在自然状态下,舌根与上颚的距离最近,成阻的路径最短,发音较省力。
  B. 发音方法的分布
  从表中看,依据数量多寡,拟声词对声母发音方法选择的序列是:塞音――塞擦音、擦音――边音――鼻音。塞音声母占绝对多数,分别是塞擦音、擦音的两倍,边音较少,鼻音最少。
  从送气与否来看,送气声母的拟声词与不送气声母的拟声词在数量上基本持平。汉语的送气特征虽然有别义作用,但它和不送气的区别仅在于气流强弱,而这对模拟事物声音的拟声词来说,却没有太大的限制作用,对声音的模拟,可以是气流很强,也可以是较弱的。正因为此,相同发音部位的塞音、塞擦音的送气与不送气声母拟声词往往成对出现:叭-啪,梆-乓,嘣-嘭,当-?,噔-?,咚-嗵,嘟嘟-突突,嘎-咔,咣-哐,叽叽喳喳-嘁嘁嚓嚓,铮铮-??,铮?-??,喳-嚓,吱-哧。虽然《词典》在释义时试图将这些词区隔,但实际运用时,人们往往忽略这种差异。
  在普通话22个声母(含零声母)中,有两个声母不出现拟声词,它们是f 和r,前者为唇齿清擦音,后者为浊音。浊声母的拟声词很少,除r 外,《词典》所收m、n、l三个浊声母的拟声词只有21个,仅占全部拟声词的8.5%。l声母有“琅琅、郎当、隆隆、辘辘、?、锒铛、?口楞、呖呖、沥沥、猎猎、辚辚、玲玲、珑璁、珑玲”共14个,除前4个词外,《词典》均标作“书面语”。m声母有“咪咪、喵、咩、哞”4个,全是模拟猫、羊、牛等动物的叫声;n声母有“喃喃、??、呢喃”3个,均不见于《字典》,“??”是书面语,《汉语大词典》以为是动词;“呢喃”有两个义项:“小声说话的声音”,《词典》标为“书面语”;“形容燕子叫的声音”,《词典》大概是将其当作口语。
  2. 拟声词的韵母分布
  A. 主元音的分布
  我们把普通话的主元音分为7类,大体与《汉语拼音方案》一致,只是把i分成i、?两类,iong的主元音算ü。拟声词的分布见下表。
  可见拟声词对主元音的选择顺序是:a-u-e-i-o-?-ü。a类词占了三分之一强,a是低元音或后元音,发音时口腔开口大,声音洪亮,大概适宜于模拟各种声音,另外a元音在各种语言里出现频率都很高,也应该是造成a类拟声词数量最多的原因之一。
   B. 四呼与韵尾的分布
  从四呼看,开口呼的拟声词最多,合口呼次之,再次是齐齿呼,撮口呼最少。可以说普通话的拟声词一般不用撮口呼韵母,其原因可能是撮口呼发音时开口度小,共鸣腔小,声音响度低,不宜于模拟事物的声响。
  从韵尾来看,开音节拟声词几乎占七成,闭音节的拟声词只占三成多一点,其中收前鼻音-n尾的拟声词很少,只有5个:潺潺、喃喃、辚辚、狺狺、浅浅,后三个《词典》标明是“书面语”,前两个词口语里实际上也很少使用。这一特点与拟声词声母分布(舌根音声母的拟声词最多)相吻合,究其原因,拟声词拟声要高而亮(详下文),这就导致发音部位靠后,加大音长,后鼻音正好满足这一条件。
  C. 双音节词第二音节的韵母选择
  《词典》215∥249个拟声词中,双音节有128∥149个,其中有叠音词,有叠韵词(韵母相同或主元音和韵尾相同),有些只是主元音或韵尾相同的,当然还有韵母完全不同的,详细情况见下表:
  从韵母看,双音节拟声词在语音上趋同的占绝对多数,语音上相异的只占两成。
  3. 拟声词的声调分布
  从表中看,整个音节读阴平的最多,占七成多,读其余三个声调的都很少,读上声、去声的更少。如果我们把第一个音节读阴平的多音节词也计入阴平,则读阴平的比例达到81.5%∥83.5%,可以说,普通话拟声词以读阴平为常,少用去声,慎用上声。
  
  三、相关问题讨论
  1. 拟声词读非阴平的原因
  从上文的声调分布表中我们看到,拟声词主要读阴平,但仍有近三成的拟声词出现了非阴平的读法,为了更好地说明其原因,我们把出现非阴平读音的52个拟声词全部罗列出来,列成下表(《字典》亦标拟声词的前加*星号,四音节不予讨论):
  可以看出,表中的词有些共同特点:多为双音节词;多为文言词,很多只出现于古代文献;多数词口语里基本不用;多为阳平和去声字,上声字很少;属于舌尖前音声母d、t、n、l的音节较多,有22个。
  这些非阴平的音节的出现,主要是受到了音变规律的制约。先看表中字的音变规律:
  第一,表中读阳平的字除了“橐”外,在《广韵》里全部属于浊声母,按照古今音变规律,今读阳平。橐,《广韵》他各切,属入声铎韵透纽,古代清声母入声字音变不规则,今读阴阳上去四声不定,与“橐”同音的“托”今天就读阴平。
  第二,读上声的5个词,“?乃、虺虺”古代属上声(?又读平声、去声),古代清声母、次浊声母上声今音仍读上声,“汩汩、索索、哕yuě”古代均是清声母入声,故而今音读上声。
  第三,涉及去声的词有16个,来自古代的去声和入声,按照古今音变规律,古代去声、次浊入声今读去声。
  很明显,拟声词读非阴平,实在是因为受到了音变规律的制约,不得已而为之。这些音读例外的词,口语里较少使用,文言色彩很浓。除掉这些例外,汉语的拟声词均读阴平。仔细考察《词典》里标注的拟声词,我们发现口语里有把非阴平的字改读阴平充当拟声词的现象,这可以很好地说明拟声词主要读阴平的规律:
  (1)有些阳平声字进入拟声词的第二音节时读阴平,如 “滴答dā”、“咕隆lōng”、“轰隆lōng”、“刺棱lēng”、“扑棱lēng”、“扑腾tēng”,第二个字单念的时候均是阳平,但在这些词里读阴平。另外,形容笑声的“咯咯”又写作“格格”,“格”读阴平,而它本读阳平。
  (2)某些拟声词由于没有合适的字来记录,于是专造了一些字,在原有汉字的基础上加口字旁,如“嗒哒嘭?咭?嚓啷?口楞?口瞿”,这些字的声符均读阳平,但是进入拟声词就读阴平;有些字本来读上声去声,加口旁成为记录拟声词的符号后,也变成了阴平,如“哧噜喇咔喀噼”等。
  另外,拟声词读非阴平还与其形式自由这一特点有关。
  拟声词要模拟的是万事万物的声音,这种声音是无限的,而用来记录这些声音的汉语与汉字却是有限的,这就出现了矛盾。这个矛盾导致了用来记录的词与事物声音之间的差异,因而模拟的结果只能是象似。况且对声音的感知与描绘,因时代、地域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出现差别;此外,声音的模拟还深受听者所处的环境、心境的影响。因此,模拟同一种事物的声音,可以出现多个语音形式:
  形容笑声:哧、咯咯(格格)、哈、呵呵、嘿嘿、哄、嚯、扑哧(噗嗤)、嘻形容水流声:潺潺、??、??、淙淙、咕嘟、咕噜、咕唧、汩汩、?氵虢、哗、哗啦、浅浅、沥沥形容风声:呼、猎猎、飒飒、瑟瑟、沙沙、簌簌、索索、呜、淅沥、萧萧、??
  以上词例皆据《词典》,其中既有阴平音节,也有非阴平的。模拟同样的声音,可以用单音节形式,也可以是双音节形式;可以是阴平调,也可以是非阴平调;不同的形式之间有的有语音关系,有的在语音关系上却差得很远。
  所谓不同的形式之间有语音关系,可以是音同而字不同,如“萧萧、??”;可以是声母相同而韵母不同,如“潺潺、??”、“飒飒、簌簌”、“呵呵、嘿嘿”;可以是韵母相同而声母不同,如“呼、呜”、“咕嘟、咕噜”;也可以是声调平仄不同。换个角度说,声母送气与否可以替换,如“叽叽、嘁嘁”;发音部位可以替换,如“哧溜、刺溜”、“吱、?”、“刷、?”皆可指滑过或通过的声音;元音可以替换,如“?、?、咚”都可形容鼓声。
  现在反过来看,拟声词为什么要以读阴平为常呢?
  (1)听觉习惯的限制
  拟声词既然用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从人的听觉来说,这个声音应该是真切的,高而响亮的。而现代汉语的阴平调是一个高平调,用它来记录听到的声音最符合人的感知。去声是一个高降调,“高”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人们对连续体声音的听感,这大概是拟声词标去声较其它非阴平调多的原因;听到的声音如果不是连续的,感觉上往往是高平而短促,而上声调是一个曲折调,音长在四声中最长,不太符合人们的听感,所以拟声词很少读上声。
  (2)汉语音节分布规律的制约
  汉语的声调向来分平仄两大类,据统计,王仁?《刊谬补缺切韵》平声与仄声(上去入声)字之比是46%:54%;文学作品中平仄声字的分布比例也与此相似(俞敏1981、1987)。古代的平声今天变成阴平、阳平两类,由于只有浊声母的平声变阳平,因而古代平声今读阴平的要比读阳平的多。
  根据研究,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汉语双音节词,除了属于同一声调外,其排列大致以阴阳上去四声为序(古代则以平上去入为序)。“两个成分中如有一个是阴平字,它一定在前(包括阴平-阳平,阴平-上声,阴平-去声),如有一个是去声字,它一定在后(包括阴平-去声,阳平-去声,上声-去声);如没有阴平字,也没有去声字,则阳平字在前(包括阳平-上声)”(丁邦新1959)。《国语辞典》合乎这一规则的词达86%,《普通话三千常用字表》双音节词合乎这一规则的达到80%(陈爱文、于平1979)。可见,汉语拟声词无论是单音节还是双音节,阴平占绝对多数不是偶然的,而是汉语声调字序排列的必然结果。
  根据上面的讨论与介绍,拟声词没有读轻声的。据此,《词典》将“呱唧、吭哧”的第二音节标为轻声,是不妥当的,《字典》亦不收。《词典》在处理兼类的拟声词时一概将其分列为两条,如:
  【呼噜】hūlū [拟声] 形容打鼾或吸食流质食物等发出的声音。
  【呼噜】hū•lu [名] 睡着时由于呼吸受阻而发出的粗重的呼吸声。
  “呼噜”作拟声词时读阴平,作名词时后一音节读轻声,音义均不同,故而分列。再看看《词典》对“呱唧”、“吭哧”的处理:
  【呱唧】guā•ji ①[拟声] 形容鼓掌等的声音。②[动] 指鼓掌。
  【吭哧】kēng•chi ①[拟声] 形容某些重浊的声音。②[动] 因用力而不自主地发出声音。③[动] 形容说话吞吞吐吐。
  很明显,《词典》违背了自己的体例,将本该是两个词条并为一条,进而导致音义不对称。
  2. 拟声词存在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异
  《词典》所收拟声词,有些见于口语;有些过于文雅,只用于书面语,口语里基本不用。《词典》明确标注“书面语”的拟声词有49个,另有一个词标注来源于方言(忒儿),还有一些虽然没有标注“书面语”,但口语里很少用或基本不用,如:
  嗷嗷、潺潺、淙淙、滴沥、汩汩、烘烘、哜哜嘈嘈、啾唧、啾啾、琅琅、锒铛、辘辘、喃喃、呢喃、飒飒、瑟瑟、簌簌、索索、淅沥、淅淅、咻咻、咿唔、嘤、哕yuě、铮铮
  这些词在古代已经习见,为当代书面语所继承。有些词很难算得上是拟声词,象“哕yuě、锒铛、烘烘”等,这种语体差异也是造成现代拟声词语音现象纷繁错杂的原因之一。
  
  根据上文的考察与分析,我们将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语音特点归纳如下:
  第一,拟声词以单音节、双音节为主,其中又以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在双音节词内部,AB式略多于AA式。
  第二,拟声词词形以专用为常,兼类的情形较少见。
  第三,拟声词的声母分布数量多寡的序列是舌根音、舌尖中音、舌面音、唇音、零声母、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零声母拟声词全部来自古代舌根音疑纽、喉音影纽;不严格区别送气与否;没有以f和r为声母的拟声词。大体说来,拟声词声母发音部位有靠后的倾向;塞音、塞擦音声母的拟声词较多,擦音较少;鼻音、边音声母更少,且大多来自文言,书面色彩较浓。m声母拟声词只用来模拟动物的叫声。
  第四,拟声词韵母以开口呼为主,其中又以a元音出现频率最高,?和ü出现很少;且大多为开音节,闭音节几乎都是收后鼻音韵尾,基本不出现前鼻音收尾的音节;双音节词除了叠音词语音完全相同外,两个音节在语音上绝大多数有密切联系。
  第五,拟声词的声调绝大多数读阴平,读非阴平的较少见。出现非阴平的原因,主要是受古今音变规律制约所致,所以新造的用来记录拟声词的汉字,多加口旁,以便让其读阴平。《词典》将拟声词的第二音节标轻声,是自乱其例。
  第六,拟声词的记录形式既可以采用固有汉字,也可以专门为其新造字形。模拟同一声音可以用多个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声音也可以用同一形式去表示;可以是语音形式不同,也可以是音节多寡不同(多音节、单音节)。拟声词虽然是模拟事物的声音,但受到普通话语音系统的严格制约。
  第七,《词典》的拟声词系统是一个大杂烩,既有来自文言的,也有来自方言的;具有明显的书面语与口语的分野,很多形式只见于书面语,口语里罕用。
  参考文献:
  [1] 陈爱文,于平. 并列双音词的字序[J].中国语文,1979,(2).
  [2] 储泰松,蒋雯. 普通话音节的四声分布及其例外分析[J]. 语言文字应用,2006,(4).
  [3] 丁邦新. 国语中双音节并列语两成分间的声调关系[J]. 史语所集刊,1969,(2).
  [4] 丁邦新. 《论语》《孟子》及《诗经》中并列成分之间的声调关系[J] . 史语所集刊,1976,(1).
  [5] 郭锐.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
  [6] 蒋文钦,陈爱文. 关于并列结构固定词语的内部次序[J] . 中国语文,1982,(4).
  [7] 杨树森. 论象声词与叹词的差异[J] . 中国语文,2006,(3).
  [8] 邢福义. 汉语语法学[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9] 俞敏. 古四声平议[J]. 训诂研究,1981,(1).
  [10] 俞敏. 北京话全浊平声送气解[J]. 方言,1987,(1).
  责任编辑:凤文学?

标签:普通话 语音 例外 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