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想象作文 > 正文

中美之间拥有文化交集吗?|中美文化的差异

时间:2019-01-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西交汇,辨别体用,为中国文化的义理与范式发问,大致是中美文化交流中,所需面对的前提,一百年来皆如此。但是,中国经历了民族独立和经济崛起,开始探寻文化省觉,美国正好是中国之对镜国,此前已是经济对镜,今后或为文化对镜。
  201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40周年,值得纪念。
  正因为尼克松的访华,才促成了之后的中美建交,“划破夜空”的跨洋政经外交斡旋。在晚年回忆文章里,尼克松坦言,访华之旅是他政治生涯的创获,可是,最佳的幕后推动者,是基辛格博士。
  话说,基辛格博士的辉煌巨著《大外交》,上到政经人物,下至白领小民,都可以从中悟出国际春秋和纵横之术。这本书,国际外交“大史记”,估计是基辛格博士政经外交的理论根源。可他的新书出手,居然又直指中国,《论中国》。从《大外交》到《论中国》,玩味这位美国老政治家的创见,观察中国趋势的独照,中美已不只是经济之对镜国,逐步上升为文化之对镜国。
  对《论中国》,基辛格自信地表述,90%的中国人,95%的美籍华人,没有他掌握的中国信息深入全面。这是美国人的自信表达。对于这种表达,基辛格进一步解释,中国人与美国人最大的不同,在文化表达上――中国因文化悠久而历史负担较重,所以,先做概念的辨析比较复杂,这使得美国人乃至其他西方人,难于理解中国人的表述,但是,因美国新教式的语言风格,表述更加直观,因直观而易懂,而自信,故而不同。
  当然,中美之间文化背景与历史迥异,不只是基辛格所简易描述的差别。因此,对于近期比较流行的思想文化样式而言,大致绕不开几个要素,宏观视角,体用之辩,结构分析,回归古典哲学等,那么,这些前提能够构成中国文化交流交集之纽带吗?
  两个海平面的对话
  如果,新世纪短暂的10年,可作为中美文化比较的背景,那么,大众可注意观察中国内地两类文化样式,一类经济学书刊,一类思想史书刊。
  经济类,早年间的管理之术,到后来的趋势观察;思想史类,早年间的存在主义,到后来的古典哲学,都已经把流行的思想样式由欧洲与日本,转到了美国。那么,美贷危机、欧债危机之后,中国的文化相应“道与术”之标的,尤其以美国为关键。当然,经济学领域,周其仁等早有“两个海平面”的论述;思想史领域,甘阳等组织译著的美国哲人列奥?施特劳斯著作;法学领域,苏力、冯象等一直鼓吹理查德?波斯纳的“法律与文学”流派等等,都是以中国与美国为背景的大部头论辩与场域。
  南海康圣人有为,当年曾表述,学术思想不外乎义理与制度二者,也就是说,既要理路的超越,也要思想外延的“开物成务”,那么,能够满足中国学术想象力与判断力的,估计只有美国的道术,值得长期玩味。
  《两汉纪》云:扶明义教,网罗治体。
  话说,这美国思想之体用,如何展开呢?
  体与用的争辩
  近日,新星出版社推出了《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周年史(1955~2005)》一书,从宏观上描述了该中心的历史因缘,让中国大众再次联想到费正清,以及费氏开演出的汉学家群体,还有万卷“中国研究”著述。
  话题稍稍拉远一些,清末洋务疆臣张之洞,其著《劝学篇》之核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名噪一时,为当时很多中国文人所认同,甚至陈寅恪也自称没有走出这范畴。可这是存在问题的。当然,陈寅恪也称“天竺为体,华夏为用”。唐朝孔颖达《五经正义》体例来自佛教大疏,这不正是明证吗?唐朝人况且没有中学之“体”,清朝人紧张什么“体”呢?
  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话,也受到了费正清高足列文森的批判。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他对张之洞的说法深表怀疑,“西学”为何只是功用之待遇呢?汉学家列文森,英年早逝,要不然,他对中国文化的助缘,应该更大,因他的判断力与想象力极好,中美学者都对他的判断力极赞赏。
  既然“中体”是个虚幻的命题,那么,黄仁宇曾描述的“西学为体,中学为用”问题,中国文化何时从边缘走到中心呢?或者,西方也不是简单的西方,欧、美有别,美国自身也是流派竞争,各异摇曳。
  在中国,未来会流行哪些美国文化样式?
  选贝拉,还选施特劳斯
  看中国文化,如果用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观念大致过时了。帕森斯发展了韦伯。帕氏的高足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罗伯特?贝拉借用结构社会学的角度,著有《德川宗教》。此书是个新样式,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分析了德川时代,这对东亚价值的再玩味,或有流行之趋势。况且,去秋北京论坛,杜维明先生与其论道,可见贝拉分析东亚价值之新切口与新道术。
  另外,美国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也算一派新样式,德国犹太人,流亡美国,一生隐没,著述良多,弟子门生入驻白宫成为克林顿之大幕僚,而施特劳斯本人则一生烟霞之中,教书匠。他的价值在于,回归古典政治哲学,以德抗位,以古鉴今。大陆学者甘阳曾多年赞叹施特劳斯自然法之追求,借助施特劳斯的古典政治哲学体系,正好可以完成中国文化的“薪火相传”当代转化,可喜。
  理学诗言:诗文高贵在隐士,六家开户令心宽。
  中美之间,曾经拥有文化交集,即燕京大学,让人联想到司徒雷登、洪业、顾颉刚……

标签:中美 交集 拥有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