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景的作文 > 正文

长沙橘子洲写景作文

时间:2017-05-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 1-1《沁园春·长沙》 精品教案 2

沁园春长沙 教案

【教学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词人改造世界的宏伟志向和坚定信念,学习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胸怀,领略词人救国救民、砥砺自我的火热激情。

2、知识、能力目标:①学习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牌“沁园春”的格式,知道韵脚,并尝试用这个词牌填词。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强学,体验不同文体的个性、特质,以期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之目的。②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

【教学重、难点】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词中所传达出来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难点)

2、知识、能力目标:①学习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重点)②用这个词牌填词,体验长短句独特的节奏、韵律,挑战写作制高点,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难点)

【教学设想】

1、过程、方法目标:①鉴于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主席的《沁园春·雪》等诗词,到此稍加点拨,掌握运用“沁园春”词牌之目的即可达成。因此,教学的落脚点就归于“学以致用”。这也是前后勾连、学新联旧、巩固知识的必然过程。②鉴于学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中,美感体验和审美能力较弱,因此高中语文第一课适当拉长教学时间,课时设置为3节:第一节总结复习词的知识,指导朗诵诗词,重在整体感知和把握;第二节重点鉴赏词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突破审美屏障,培养审美能力,初步感知“阳刚美”及其概念,能列举类似风格的诗文;第三节分析“沁园春”词牌格式、韵脚,掌握的该词牌的特点,学以致用,按“沁园春”词牌填写一首词,表达当代内容和思想感情。

2、习惯、素养目标:①教法趋向学法,以“读”为主,读出阳刚、豪壮、雄浑,读出情感起伏和节奏感,做到抑扬顿挫、张弛有致。②在读中进入词的意境,感悟词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培养热爱诵读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在初中已经学过了毛泽东诗词若干,特别是《沁园春·雪》,还有《卜算子·咏梅》,都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大家肯定感受到了毛泽东诗词包蕴寰宇的胸怀,突兀磅礴的气势,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壮阔的深邃意境,以及毛泽东本人热情乐观、从容淡定、吞吐大荒的阔大胸襟。柳亚子先生曾经撰写诗词,夸赞毛泽东诗词是:“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对喽,这就是毛泽东,这就是毛泽东诗词!有句著名的文学论断“风格即人”嘛!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有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就有毛泽东诗词,就有毛泽东诗词艺术。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已经成了现当代中国的文化符号!China==中国,同样“毛泽东/毛泽东诗词==中国”,大家说对不对?!

好!现在先让一位同学带领大家重温一下《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的大气磅礴与坚定乐观,而后让我们走进“毛泽东诗词艺术的海洋”,领略一下传统诗词这种文学样式带给我们的别样美。

二、回顾总结词的有关知识

1、词史概略

词定型于唐,极盛于宋,故俗称“宋词”。我国文学史往往“唐诗、宋词、元曲(诗体)”(另有“唐诗、宋词、汉文章”之并称)并称,可见词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晚唐词代表作家有温庭筠、韦庄,世称“温韦”,其词收入著名词集《花间集》。在词的发展史上,他们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开始大量填词,成为文人词的奠基者,是“花间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两宋词蔚为大观,恣肆汪洋,代表作家众多,重要的有:范仲淹、欧阳修、柳永、苏轼、王安石、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名家名作灿若星辰,不可尽数。初中、小学学过的古诗词里,宋代词人的作品就很多。(此处提问:谁能列举一些,诗也行?)

【明确如下】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王安石的《梅花》《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苏轼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陆游的《示儿》等等。

元代词衰微,但有大家元好问,大家都比较熟悉他的词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摸鱼儿·雁丘词》。明代词依然衰微,最著名的词人是夏完淳,大家也比较熟悉。词至清代,较前繁荣,出现了一些大家,如陈维崧、纳兰性德、朱彝尊等,其中纳兰性德屡上银幕,同学们可能了解一些。

近代词,主要在晚清时期,创作成就不高,但词派林立,词学理论颇有建树,这一点同学应该知道。其中最为切要的是王国维《人间词》,及其词学理论著作《人间词话》,尤其是理论著作《人间词话》,是一部划时代的词学论著,关于人生三境界之论,想必同学们都比较熟悉。(此处提问:谁知道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明确如下】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现当代词,受新文化影响,创作一度衰落,但是这一时期,仍然不乏钟爱古典诗词的词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诗词的行家里手,尤其是毛泽东,他老人家成了这一时期最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一出,便震惊世界,使古典诗词在现当代发扬光大。尤其到了今天,新诗的衰微,注定了古典诗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兴。高考中以古典诗词写出满分作文的学生令人刮目相看!

2、词的一般知识

(1)词牌:词是特殊的诗体,句子长短不一,故有“长短句”之称,另有别名诗余、曲子词、曲子、乐府、乐章等。

(2)词题:词最初可和乐歌唱,后来与音乐渐渐脱离。词有词牌,表示音乐,与音乐脱离后,表示词的格式,规定着句数,字数。所以“写词”一般不不叫“写词”,叫“填词”,按照规定的句数、字数来填写,还得按照平仄要求写。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关系,不能以词牌名来理解词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词没有题目,随着创作的发展,便慢慢有了题目。如《沁园春·雪》。

(3)词类: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也叫“慢词”,就是长篇词)。小于58字为小令,介于58字到91字之间的为中调,大于91字的为长调。常见的词为中调,分为上下阙(也叫“片”)。

(4)词风:词作分为两大类,代表着不同的美感类型,就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作家分别是: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毛泽东诗词应该归于——豪放派。

【注意】豪放与婉约就这么绝对么?其实,这是就某个词人词作的主要美感来说的,但并不是说他的词作全都是豪放的或婉约的。大家都熟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写项羽的。(此处提问:谁能背诵一下?)

明确:派别不是一刀切,它主要反映词人、词作的主要艺术风格和美感。豪放派可能也有婉约词,婉约派可能也有豪放词。

三、朗读,感知,熏染,审美

1、教师配乐范读(配乐曲目《命运交响曲》)

【注意】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感知词的美,边听边联想关键词语,用以概括自己的感受。 明确关键词:大气磅礴、气吞山河、豪迈雄壮、坚定苍茫、气势开阔、色彩明朗、景物非凡??(学生可能反映的词语:大气、壮阔、豪迈、不可一世、唯我独尊???)

【明确】这些词语都反映的是“阳刚美”“雄奇美”“崇高美”“雄浑美”,以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术语概括言之——刚美也,与柔美相反。刚美者,有力刚劲,往往体现为体积庞大,抒情主人公形象高大、凛然不可侵犯等,表现自我对宇宙、自然、人生的征服与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先不配乐,要求读出节奏,读出强弱,读出徐疾疾升降,读出快慢变化。

要求学生如下朗读:

加点字均须重读,咬字要重而实,沉而扬,慢而缓!

3、最后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自己谈谈朗读感受,最好进行形象描述,再次回到对全首词的美感把握上,重视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4、比较《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的美感异同:

(1)学生谈自己的认识,估计表述为:前者色彩更明朗,底色为洁白;情感上更自信乐观/而后者则色彩绚烂,底色为火红;情感上除了自信乐观,还蕴藏着沉重与冲击,富于张力。

教师概括:前者“雄奇”,后者“雄壮”;前者“飘逸”,后者“沉重”;两词同属豪放,但美感仍有不同,概不同革命阶段心境不同之故耳。

四、小结本节课(提问巩固知识与能力目标)

1、毛泽东诗词:胸怀→包蕴寰宇,气势→突兀磅礴,意境→深邃苍劲,景色→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恢宏壮阔。

2、China==中国,毛泽东诗词==中国,成了现当代中国的→文化符号。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乐章、乐府、曲子词(曲子),词都有→词牌,不一定有→题目;词牌表示→音乐,后来表示→格式;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少于→58字为小令,多于→58字少于→91字为中调,多于→字为长调;以词风来看,词有→豪放与婉约两大流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

4、词定型于→唐,极盛于→宋,衰微于→元、明,中兴于→清,复兴于→现当代。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词,并简析词的内容与结构。

附:板书设计(同“四”)

第二课时

一、让一生配乐背诵全词,其他学生品评

【注意】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术语品评,如:节奏、快慢(徐疾)、抑扬、阳刚、雄壮等。

二、学生自主合作,分析词的内容与结构,然后分组展示结果。

(一)大体展示为如下两种:

第一种:上阕:写景,景色壮丽,充满活力;下阕:忆旧,激昂慷慨,勇于担当。 第二种:上阕: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壮丽明艳;下阕:回忆了一段风华正茂的青春往事,激昂慷慨。

教师予以肯定褒扬,给学生以信心。

【注意】此处让学生齐读全词。

(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下阙的结构内容,把思维引向深入,明确如下:

1、上阕:写景,景色壮丽,充满活力。分为三层,恰好是三个“领字”(单个字,使节奏错综变化,也是内容上变化转接的标志)所领起的内容。

(1)立:点名地点、节令,滚滚北去的湘江,不就是词人内心翻腾的思绪么?!

(2)看:山红,林染,江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自由。原本无序的秋景,在词人的眼里统一于“壮丽”,给人以力量。 【注意】提问:这与历代咏秋的诗词大异其趣,丝毫不言悲伤、凄凉之语,而以壮词刚语出之,何故?(只提问,让学生思考,暂不作回答)

(3)怅:天地“寥廓”,“壮丽”中隐含着“苍茫”,于是自然引出词人胸中忧虑后的坚定回答。

■引导鉴赏字词,深化内容、结构理解

问题:同学们说上阕写景,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景色壮丽,给人力量。这些都体现在哪些词上,怎样达到生动传神的?

学生大体会提出这些词:独、寒、万、遍、层、尽、漫、透、百、争、击、翔、竞、怅、苍茫、主,也大体会说出这些词的好处与效果。

明确:

①“独、寒”——两相呼应,寒秋独立,显示了词人忧虑革命前途的内心波涛,正如眼前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

②“万、遍、层、尽、漫、百”都在数量、范围与程度上,写出了“寥廓”“鲜艳”“明丽”与“生机”,不似以往诗词的一派肃杀之气。

③“争、击、翔、竞”四个字(词)写出了舟船竞发、互不相让,苍鹰直冲云霄,鱼类自由自在畅游,万类竞现活力的状态,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尤其是“击”与“翔”,鸟鱼错位却恰如其分,给人以逼真如在眼前的感觉,奇哉妙也!

④“怅、苍茫、主”恰好与前面“独、寒”相呼应,完成一阕,结构完满;而且“独、寒”与“怅、苍茫”相呼应的疑问与结果归于“主”,显示了词人内心思想情感的迅速转变,也暗示了上阕结尾句“谁主沉浮”并非简简单单的“疑问”,而是自问自答,答案蕴于其中。

2、下阕:忆旧,激昂慷慨,互相激励,勇于担当。依然分为三层:恰好是四个“领字”所领起的内容。

(1)携、忆:表明词人当年与众青年曾经就在橘子洲头、湘江之畔,留下过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干过许许多多鼓吹革命的不凡之事。

【注意】提问:这两句是一层,在词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是一个过渡,为以下两层具体回忆当年之事做好了铺垫。

(2)恰:领起了当年的一幕幕往事,包括词人在内的少年,正当年轻气盛,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干什么事都充满了活力;他们议论国家大事,纵论天下政治,写下了许多激浊扬清的文章,不曾把把那些军阀恶势力放在眼里,视他们如粪土。

(3)曾:是提问,更是提醒,好像是词人在向当年的友人发出疑问,不如说是在向自己发问,提醒自己:还记不记得当年逆水搏击于湘江的情景,那可真是豪情万丈呀!

■引导鉴赏字词,深化内容、结构理解 问题:同学们说下阕忆旧,激昂慷慨,勇于担当。那么,哪些词句能够显示“激昂慷慨,勇于担当”的豪情壮志的呢? 学生大体会提出这些词:峥嵘、稠、恰、正、方、粪土、曾记否、击、遏。

明确:

①“峥嵘、稠”两个词不仅显示了当年那一段岁月不同寻常,而且点出当年干过许许多多不同寻常的事。这不就是激昂慷慨、勇于担当吗?

②“恰、正、方”都是副词,但就是这三个副词,准确地表现了少年(不是现在少年儿童,文言词语,指“青年”)血气方刚、关心国事、胸怀激荡的年龄特征与天下事舍我其谁的勇气。 ③“粪土”是词类活用的特殊用法,属于“意动词”,意思为“把??当做”。当时湖南军阀搞白色恐怖,压迫民众,而毛泽东们却视他们如粪土,可见其勇气与胆略。

④“曾记否、击、遏”:“曾记否”这个疑问兼反问的句式,总结了上文,由叙事转入抒情,标志将要收束全词;“击、遏”,奋力划桨向前,大浪冲击着船舷,典型地刻画了当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青年们铸炼自我、迎着风浪向前的豪情壮志;也表现了他们随时准备担当大任的高度责任感。

【注意】此处再次齐读全词。

三、比较赏析:毛泽东诗词与历代咏秋诗词大异其趣的深层原因(回答前面提问)。

学生根据本词背景回答后,教师概括,明确如下:

历代咏秋诗词,大多是文人的自我悲叹、顾影自怜和感时伤世,总是将自我摆放到时代之外,渴盼明君贤相救国救民,改革弊政。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是这种潮流的代表(虽不是咏秋,但同学们熟悉,故以此类比)。

而这首词,是在1925年,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湖南农民运动,正准备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一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九月毛泽东在广州参与国民党“二大”筹备工作,十月被推选为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32岁的毛泽东意气风发,心情舒畅,于是就在这年深秋重游橘子洲时,写下了这首豪情满怀、激昂慷慨的词。

【学法指导】时代与个人的不同,历史与现实的选择,决定了这首词自信乐观、豪情满怀、秋景明艳作为其主要情感基调的美感。

同学们,这样赏析诗词,就叫做“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其特征。“知人论世”中的“论”就是俗语中“论斤称”的“论”,“按照”之意也。看来,我们不但要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还要了解诗人、词人及其所处的时代,如此方可理解全面、准确。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可见我们读解诗词不仅要注意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还要注意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

四、综合鉴赏,概括主题,抓住艺术特色

1、先让学生自主概括词的主题、艺术特色

(1)主题:这首词描写了壮丽的湘江秋景图,由此生发出深沉的社会诘问“谁主沉浮”;

篇二: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朗读成诵

3、积累掌握文中字词

4、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学习目标中的1、2、4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志士胸怀报国之志,渴望建立一番丰功伟业可是,当理想破灭时,他们大多会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就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在仕途失意后也无奈地发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慨叹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苦难,但苦难并没有压垮他,更没有磨灭他的斗志,相反,苦难使他更加坚强,更加自信他,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不屑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著名诗人克家曾说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伟人的宽阔胸怀,走进词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资料

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常常在一路纵论世界大事、社会和人生题目,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本人,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窗约定

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挚友

材料三: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常常与同伴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活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材料四: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课前预习】

(一) 1、试读,要求读得准确,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语速,读出节奏等

2、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 )子zhōu( )头 层林尽rán () 百舸()争流

万类霜天jìng( )自由 怅( )liáo kuò

( )

问cāngmáng( )大地Zhēng róng( )岁月稠挥斥方qiú()

万户hóu( )màn( )江碧透 浪a( )飞舟

3、背诵全文

【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觉,读出词中的豪情

2、《沁园春长沙》可以用四个字来理清思路,你认为是哪四个字(从词中找出)

3、找出上阕所写的秋景并概括景物特点

4、诵读

二、品读上阙,探究下列问题

(一)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

来写的吗

(二) 这些意象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

(三)试概括上阙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四)关于秋景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描绘的吗写出古人描写秋景的诗句或一般人对秋的感受,诗人与古人、一般人有何不同

(五)本阙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

(六)上阙最后三句,写出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提出了什么问题

[答案: (一)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

(二)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写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观江中,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察水底,鱼儿轻快地畅游这几组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三)生机勃勃,色彩绚丽

(四)"自古逢秋悲寂寞","风急天高猿啸衰","草本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毛泽东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五)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六)"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三、品读下阙,探究以下问题

(一)导读:阙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忆"的是什么内容 ,由哪个字统领 ,表现了毛泽东的什么精神?

(二)探究:结尾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三)再读,总结下阙朗读技巧:

[答案1、承上启下2、"忆"的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由哪个字统领恰 ,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三)“携”句从容深沉,“恰”句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节奏要有变化;“曾记”句铿锵有力,深情呼唤]

【阅读鉴赏】

(一)简析上阕

1、上阕的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寒秋季节望着日夜不息的江水,诗人陷入了沉思,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前途的忧思之情

2、中间七句的“铺叙”中意象赏析

(意象的组合,使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境高远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高度融合)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从空间: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如何借意象表达思想内涵的呢?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

(“看”字统领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

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之多 遍:红之广

层:树林的重重叠叠 染:山林红叶的斑斓绚丽,红得深透 漫:江水溢满之状透:强调水的碧绿清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透出猛、劲,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翔”突出轻、快,更显游鱼在江水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在水中从容、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击”、“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总的说来,这些意象,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气势磅礴,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以壮景抒豪情!

3、上阕最后三句以“大地”为意象,写出其“苍茫”、“寥廓”、

篇三: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教案(一)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诗词中的“意象”,为进一步学习诗歌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初步学习通过“意象”逐步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寻意象 → 解意象 → 品意象 → 炼

意象,进而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一、毛泽东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明代胡应麟则说:“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其实,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诗词大多是利用意象来抒情的诗歌。本词是

一首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作,是学生学习意象的极好标本。

二、本词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的第一首诗歌,给指导学生一种科学可行的学习方法是必

要的,从意象入手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学习方法。

三、可以从学生试写一个秋天自然景观的小片段引入新课,然后逐层深入地研读诗歌:寻意

象:了解内容 → 解意象:抓住特征 → 品意象 :归纳主旨→ 炼意象:总结规律。

【教学重点】初步学习通过“意象”逐步读懂诗词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本词主旨,总结毛泽东诗词将情、景、事、理有机结合的一大显著特色。

【教学方法】读写结合、诵读、讨论、评注。

【教学工具】多媒体或电子白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片段,引入意象。

1、 提供一张秋天景色萧条的图片(含有枯萎的荷叶、池塘边的枯草和光秃的树枝等),

让学生根据图片写景(100字左右)。然后,请几名学生朗读短文,由一名学生归纳几篇短

文所写景物的共同特色:凄凉萧条。

2、 引出“意象”概念。(幻灯显示)

【链接一】

意象是抒情性作品尤其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

也是读者认识和把握艺术形象,进入艺术境界的桥梁与纽带。大致分为动植物意象、自然景

观意象和人文景观意象三类。

【同步练习】试找出下列诗歌中的意象——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参考答案:有落花、空山、月出、鸟鸣、山涧,描绘的是“静”和“闲”的意境)

二、寻意象:了解内容。

1、由一名学生朗诵全诗。讨论:本诗写了哪些意象?

2、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明确:主要有七类: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万类。)(板书)

二、解意象:抓住特征。

1、学生找出本诗描写意象特征的词语并交流。

(明确:红、染、碧、流、击、翔、竞)(板书)

2、 学生尝试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明确:生机勃勃、意气风发)

三、品意象 :归纳主旨。

1、提供一组描写秋景的著名诗句,然后讨论:毛泽东在本诗中描写秋景为何是另一种感受

【链接二】古今文人写秋的名句举例

☆ “悲哉秋之为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

☆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李清照

☆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2、齐读全词后,引导学生在诗歌中寻找原因。让学生说说下阙难以理解的词句。(可能有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恰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然后结合注释与下列史实加以解释。

【链接三】毛泽东少年时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有关资料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的作文题目时,他写

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满腔热情地抒发了一个17岁青年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和志愿。校长李元圃阅后,惊异地说:

“今天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材!”后来毛泽东在国文课里又写了《救国图存论》、《宋

襄公论》,老师谭咏春深为叹赏。

◆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有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

他们经常在岳麓山下、楚怡小学,谈论时政,讨论社会和人生问题。

罗学瓒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写他们这一群人的志向和抱负:

开怀天下事,不谈家与身。

登高翘首望,万物杂然陈。

光芒垂万丈,何畏鬼妖精。

奋我匣中剑,斩此妖孽根。

立志在匡时,欲为国之英。

◆ 写作背景:1918年,毛泽东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1919年创办《湘江评论》,组织

大批青年参加革命活动。本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

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

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

游橘子洲并填本词。

3、 发动学生讨论:上下阙分别写什么?最能决定作者写景情调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问题。下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要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全词将情、景、事、理

有机结合起来,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词眼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板书:谁主沉浮 改天换地)

四、炼意象:总结规律。

1、首先解读下列小说片段——

【链接四】他看见了黑色的太阳

(再次叛变红军的哥萨克军官葛利高里,夜里带着情人阿克西尼亚离家出逃,遭遇红军巡逻

队,阿克西尼亚被打死了。葛利高里极度绝望。黎明,他用马刀在野地里挖了一个坑,埋葬

了阿克西尼亚。)

他用手巴掌把小坟堆上的潮湿的黄土使劲拍平,在坟墓旁边跪了半天,低着脑袋,轻轻

地摇晃着。现在他再也没有什么着忙的必要了。一切都完了。

在旱风的蒙蒙雾气中,太阳升到断崖的上空来。太阳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的没戴帽子的

头上的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的、因为一动不动的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他好像

是从一场噩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他看见自己头顶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

(节自〔苏〕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提示:黑色的天空和黑色的太阳,显然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现,但是用来表现格利高里失去

情人后的悲伤绝望,又在情理之中)

2、讨论:面对同样的意象,为何会发现不同特点,并抒写出不同的思想情调?

【明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他说:“有

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 ??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

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周振甫在《诗词例话》里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其中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是根据叔本华的说法。叔本华认为人在直觉中与万物

无异??直觉中的境界用触景生情来解释,是比较合适的。??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不

同??触景生情,情是由景引起的;缘情写景,情不是由景引起的??情由景引起,同样的

景往往会唤起类似的情;情不是由景引起,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板书:缘情写景与触景生情不同)

3、小练笔:以“粉笔”为意象,写一首小诗。(附参考诗歌《粉笔》)

那是一截普通的粉笔,

静静地躺在教室的讲桌里。

长沙橘子洲写景作文

有一天,它被一位老师拿起,

终于留下了生命的痕迹。

当身躯一点一点化为回忆,

它忽然瞥见老师霜染的发丝。

它知道这并不意味着流逝———

它的血,它的肉,它的细胞,它的一切,

已在知识的海洋里荡起了涟漪??

在它发出绝唱之际,

当再瞥一眼紧握自己的老师时,

那朴素的外表、干瘦的躯体,

让它不禁产生情思:

是它变成了老师,

还是老师化作了“自己”?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寻意象:了解内容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万类

解意象:抓住特征 红、染、碧、流、击、翔、竞

品意象 :归纳主旨谁主沉浮 改天换地

炼意象:总结规律 缘情写景与触景生情不同(周振甫语)

标签:写景 长沙 作文 长沙橘子洲头作文 游长沙橘子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