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景的作文 > 正文

现代名家写景散文

时间:2017-05-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钱理群现代文学三十年(散文)笔记

现代文学三十年(散文)

第一个十年散文概况:

A. "五四"时期散文的革故鼎新,如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是相当自觉和彻底的。散文自此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实现了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数量之大,文体品种之丰,风格之绚烂多彩,名家之多,都是异常触目的。这时期产生了鲁迅、周作人等散文大家以及冰心、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散文创作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特征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散文内容、形式风格的独创性,无疑是新文学的重要收获。

B. "五四"时期散文格外发达,甚至成绩超出其他文体,原因在于这种文体比较自由。因为相对容易掌握,写的人也就比较多,现代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几乎全都涉足过这个领域,在这方面显过身手,也由于散文一般较简短,一有感触,即可成篇,适合于"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需要,也有利于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尤其是杂文,更成为战斗的"阜利通"。再者,由于古代文学中散文较发达,新文学若要站住脚,务必打破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因此诸多作家往散文方面努力,也是为了向传统文学示威。最后一个原因,是因为"化传统"化得较好。新文学的小说、诗歌、戏剧形式上较多舶来品,借鉴外国从头做起,自然难一些,而散文小品则与传统保留更多的联系,虽然也取法英国的随笔和其他外国散文的笔调体式,但比起其他文学形式来,散文作家创作时往往更便于也更自觉地从传统散文中寻找创新的根基。"化传统"不是照搬传统,如同朱自清所言,散文的"体制"可能承用了旧的,然而"精神面目"又颇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偏重个人情性的小品文,显然从明人小品中得到过许多借鉴。"化传统"化得好,比较适合民族审美的心理习惯,自然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他们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至 30 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发展轨迹。"随感录"作家群的杂文大都是应时的急就章,论战色彩浓厚,只有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为阅读,才能更好理解其价值。

刘半农: 他的《奉答王敬轩先生》、《作揖主义》、《悼"快绝一世の徐树铮将军"》,等等,以及稍后所写的一些论争文章,都坦城爽快,寓庄于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的风格是善夸张,富想象,好用反语,讽喻性强,读起来畅快轻松,对论敌能加以不容置疑的驳难。他的杂文显然要比前几位写得更有艺术气味。

周作人散文:A.首先提出“美文”概念。周作人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地"

B. 以后,他又形成了一整套的散文理论,中心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认为这种小品文是"个人的文学的尖端","他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潮头"

C. 他自己的散文,也有"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显然更加积极,常为论者所引述;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却是后者。

D. 周作人的散文多作闲谈体,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周作人有名士派的夙缘,有"叛徒"与"隐士"的二重性格。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参与者,他关注现实,反抗黑暗,与思想革命取同一步调;但在人生观与艺术观方面,他又尽可能远离激进,保持平和。他更倾向于把文艺当作是"自己的园地",是"言志"即抒我之情;他更倾向于把文艺当作是"自己的园地",是

"言志"即抒我之情;他更乐于饮苦茶,读杂书,陶醉于"苦雨斋"阴郁如雨的古典的氛围,玄思,冥想,"胡乱作文","在文学上寻找慰安"。

E. 周作人的选材极平凡琐碎,一经过他的笔墨点染,就透露出某种人生滋味,有特别的情趣。尽管那种情趣可能未免落寞、颓废,适合所谓"中年心态"。

F. 周作人的小品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很耐人咀嚼。他的闲话体散文有些类似明人小品,又有外国随笔那种坦诚自然的笔调,有时还有日本徘句的笔墨情味,周作人显然都有所借鉴,又融入自已的性情加以创造,形成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

G. 人们也常用"闲适"来概括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其间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容,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方面又别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忧患中的洒脱,也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人的悲哀"。

H. 三四十年代周作人的散文仍有不少出产,但闲谈式的作品少了,他试验一种"文抄公体"的散文,即是笔记体散文之一种,文

章主干是精心挑选的或苦涩或华美的古文,连缀其间的周作人的评点,则用简明、朴实的现代白话,两者有机糅合,互相调剂,常兼两种文体之美,而总体风格则如郁达夫所说,"一变为枯梁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了".对周作人"文抄公体"散文历来毁誉不一,他自己直到晚年仍对其中某些篇什,如写于 30 年代的《游山日记》、《关于傅青主》与40 年代的《无生老母的信息》,表示"敝帚自珍"之意。

"冰心体" 的散文: 所谓"冰心体"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

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

所谓冰心"心中要说的话",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其中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

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念,也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等内容融合其间。

冰心的艺术风格:对于文体,冰心也有自觉的追求,她曾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说:"我主张'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这'化'字大

有奥妙,不能道出的,只看作者如何运用罢了,我想如现在的作家如能无形中融合古文和西文,拿来应用于新文学,必能为今

日中国的文学界,放一异彩。"冰心的语言仍浸有旧文学的汁水,不过经过她的处理,已经完全没有陈腐气息,而别具一种清新

的韵味散文的词汇句式既保留了某些文言文的典雅、凝练,又适当地"欧化",使句子更能灵活、婉转、流动,有自然跳荡 的韵律感。

朱自清的艺术风格:他擅长写一种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文,无论是朴素动人如《背影》。他的写景散文都体现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

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的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便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他的散文结构缜密,脉络清晰,婉转曲折的思绪中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文字几乎全用口语,清秀、朴素而又精到,在 20 年代就被看作是娴熟使用白话文字的典范。

许地山散文:近似散文诗,渗入宗教气氛,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名篇《落花生》质朴短小,有寓意,主

张人生"要学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这又是他生活态度扎实的一面。

郁达夫散文:A.他的率真、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文字,无所隐饰地暴露赤裸裸自己,称得上是个独树一帜的散文家。他声称

比起小说来,"现代的散文,却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他和郭沫若散文的主要方式,确实都有直接倾诉自身的遭遇,发出对龌龊的现代文明和官僚社会的切齿诅咒,又带有时代病的感伤。他早期散文以瓷肆的文字喷发激愤,只是被自己小说的文名所掩,人们注意散文家郁达夫,是在他大量制作小品游记的 30 年代了。

B. 郁达夫写散文大都在畅述自己的生活遭遇,直接抒发感伤情怀,常常像跟亲友诉苦或聊天那样,不拘形式的倾诉使你感动。

读他的散文,就如同走进了他的生活。这样真率自然的写法,不但在传统散文中少见,在新文学中也很独特,那酣畅的神韵得益于古典文学修养。他自哀自怜过甚,是消极的一面,也是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的菜同心境。文中夹杂的一些色情描写,是他发泄

悲抑、郁闷的特殊方式,自然也含有对女性的变态心理。他的散文有时支离散漫,缺少节制,不讲究章法,质量上不平衡。但郁

达夫的影响长期存在,说明一种十足个性化的文学,也是能有充沛的时代性的。

语丝文体":他们的主要成就仍在于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

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篇二:推荐《朱自清散文珍藏》(400字)作文

精选作文:推荐《朱自清散文珍藏》(400字)作文 一书一世界,一卷一天堂。那些优

美的文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流金岁月、百态人生,还有坚定的信念与昂扬的斗志。畅游于名

家的文思之海,碰触智者的内心世界,采摘大师的思想之花,我们便看清了眼中的世界,走

进了心中的天堂。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朱自清散文珍藏》,在这里,我把它推荐

给大家。 这本书中有一篇散文非常经典,这就是描写父爱的《背影》一文。《背影》讲了

作者和作者的父亲即将分别时,只见他艰难地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两手攀着上面,两脚

在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斜,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文字对父亲去买橘子的描写非常细

致,将一个年岁已高、行动不便但又爱子心切的慈父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中。 还

有几篇散文也非常好,如:《匆匆》、《看花》、《冬天》等文章。 《朱自清散文珍藏》是一

本好书,是名家推荐学生必读丛书之一。 一杯清茶,一缕阳光,一卷美文,一生珍藏。

让我们于闹市中拾取一份宁静,于纷繁中理出一片安详,请其书卷,品味书香,亦品尝人生

滋味。四年级:郑景烛

篇一:《朱自清散文》

《朱自清散文精选》阅读题

一.选择题

1.我们的日子为什

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出自朱自清的文章( )

a.《春》

b.《背影》

c.《匆匆》

d.《看花》

答案:c

2.《航船中的文明》

是朱自清写的一篇 ( )

a.写景散文 b.抒

情散文c.哲理散文d. 记叙散文 答案:d

3.朱自清在《憎》

文中写到自己的辞职,是因为 ( )

a.工资低

b.因为排课表受诬

c.被校长辞退

d.不擅长这份工作

答案:b

4.我生平怕看见干

笑,听见敷衍的话;更怕冰搁着的脸和冷淡的言词,看了,听了,心里便会发抖。上述语句

是朱自清的 中的开篇语。( )

a.《憎》

b.《正义》

c.《飞》

答案:b

5.朱自清在《憎》

文中写到自己憎恶“遍满世间的漠视”和“遍满世间的 ”以及“遍满世间的敌视” ()

a.察视

b.冷眼

c.蔑视

d.旁视

答案:c

6.朱自清在《憎》

文中写到:“我今年春间,不自量力,去任某校 ”(填 一职务名称) ( )

a.教员

b.校长

c.教务主任

d.后勤主任

答案:c

7.《桨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中的秦淮河在什么地方?( )

a.苏州

b.南京

c.北京

d.泰州

答案:b

8.“我们的梦醒了,

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这段话选自( )

a.《匆匆》

b.《给亡妇》

c.《桨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

d.《阿河》

答案:c

9.朱自清在《正义》

中写到:人间的正义在哪里呢?满藏在我们心里!为什么不取出来呢? ()

a.被埋起来了

b.人们不愿拿出来

c.不敢拿出来

答案:d

10.《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秦淮河里经常有几种船?( )

a.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四种

11

里的秦淮河》中秦淮河里的船被作者拿来和颐和园、西湖以及

()

a.

b.

c.

d.

12

秦淮河》中提到了两部作品,一是 ,一是《板桥杂记》(

a.

b.

c.

d.

13

秦淮河》中谁和朱自清一起游秦淮河的?( )

a.

b.

c.

d.

14

中写了几个女人? ( )

a.

b.

c.

d.

答案:b .《桨声灯影里的船作比较。 金鸡湖 太湖 瘦西湖 洪泽湖 答案:c .《桨声灯影里的) 《桃花扇》 《西厢记》 《莺莺传》 《红楼梦》 答案:a .《桨声灯影里的顾颉刚 闻一多 张平伯 俞平伯 答案:d .《航船中的文明》一个 二个 三个 一个也没有 答案:b

15.《航船中的文明》中作者坐航船是因为( )

a.没有其他船了 b.航船便宜

c.领略先代生活的异趣

d.急着赶时间 答案:c

16.《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作者是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情态、样子)

答案:c

2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答案:d

23.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答案:b

24.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

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 答案:c

25.荷塘月色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

下页篇二:《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

读《背影》,我们可以从平易的文字中看见那个用心来给予儿子一切的父亲形象,感受什么叫作“父爱如山”;读《匆匆》,我们可以从清丽的文笔中读出一个细腻观察生活的作者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读《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我们可以从电车上的意外经历听见作者由此发出的对祖国未来的担忧??从不同的文章中我们都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读朱自清的生活,去读朱自清的思想。

我向来觉得鲁迅的文章难懂,不仅因为文字上的表达和现在的差距,更是因为我无法深刻地去挖掘在犀利的笔端下到底还藏着些什么内涵?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还是对军阀统治的不满?他藏起来的东西太多太多。当我读完朱自清的散文《论百读不厌》,才发现,原来难懂是因为读得不够多,品得不够多。经典是值得并且需要多读多品味的。字面上的影象只是表面,真正的精华却是隐蔽的,只有把文章读到心坎儿里去,才能做到和名人对话。

就如同朱自清在文章里说的,“新文学跟过去的诗文和小说不同之处,就是它是认真地负着使命。早期的封建也罢,后来的反帝国主义也罢,写实的也罢,浪漫的和感伤的也罢,文学作品总是一本正经地在表现着并且批评着生活。这么着文学扬弃了消遣的气氛,回到了严肃。”对于文学,我们应该要有一种景仰,一种尊重,应该要以拜读的姿态去对待这种严肃,而并非把它当成是一种消遣。朱自清也告诉我们,“百读不厌“要以趣味为主,但这种趣味是只有纯正的趣味才说得上的,不是去迎合低级的趣味,更不是只要求一时的快感。

那么现在的我,又是在读些什么?怎么个读法?又是为什么而读?

从跨进学校的门槛开始,我就一直在读书。读的不是其他什么书,就是课本,就是教材。因为学校、教育部要求我们读,并且以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考试来检验我们读得怎么样,读到什么程度。我读了这么多年,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读书

篇三:名家散文教学谈

如何进行小学名家散文的教学

上饶市第十一小学 陶丽玲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

纵观全国各个版本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无论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还是人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散文已成为主导类文本。而这些散文中,名家散文居多。例如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繁星》、《鸟的天堂》、老舍《母鸡》《养花》《林海》,、茅盾《天窗》、郑振铎的《燕子》、《别了,我可爱的中国》,丰子恺的《白鹅》,萧红的《祖父的园子》、《火烧云》、林海音——《迟到》《冬阳 童年 骆驼队》等,也有现代作家肖复兴的《捅马蜂窝》《珍珠鸟》《花边饺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冯骥才的《花的勇气》、贾平凹的《太阳路》、《风筝》、梁晓声的《慈母情深》等。

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如品一杯茗茶,馨香淡雅而令人回味无穷。 小学阶段,如何进行扎实有效的名家散文教学呢?

一、 全景式解读文本

教师要对文本作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究与深读。文本细读要靠教师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去捕捉,找到作者的情感脉搏。同时,教师还需走出文本,读现实生活中的作者,真正地走进作者,去理解作者的灵魂,才会获得更深地感动和感染。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生命生命》一文的作者杏林子,如果我们不走进她,不了解作者12岁就患上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叫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百分之九十的关节坏死,如何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与珍惜;如果我们不走进她,不知道她12岁患病到61岁去世,整整50年的时间里,她腿不能动、腰不能转、臂不能抬,保持着一种姿势坐在轮椅上,如何去理解在作者的眼中,生命是奋力求生的飞蛾、是不屈向上的瓜苗、是有节奏的心跳;如果我们不走进作者,不知道作者在50年的时间里,她写下了40多本著作,让她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和十大杰出女青年,又如何去感悟文章中的那句“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有了解读文本的意识,还要有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决定着课堂达到怎样一种状态。

教学《落花生》一文,几位上课教师同样问:“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做人要像像落花生那样,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有的说:“我觉得做人要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不但外表好看,而且实用。”

一位教师果断下了结论:“做人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虽然不起眼,但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一位教师理性总结:“向谁学习没有对错之分,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要么做像落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要么做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

一位教师则不断地引导点拨学生深入思考:“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她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因此,该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最后教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张扬也好,内敛也罢,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做人要做有用的人。”

文本原始的价值取向是要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可人们的价值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当时的观念已很难被现代人所接受,但“做有用的人”这一点却是永恒的,如果教师不能体会到这个层次,面对学生的精彩就会捉襟见肘。教学中如果不能恰当及时地进行引导、点拨、指正,那么有时“无知成了有趣”,“独特体验”不知不觉中就成了荒唐和肤浅的保护伞。

二、 以一篇带多篇,进行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教学名家散文是就可以以一篇带多篇,进行群文阅读。例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通过文本解读我们了解到作者肖复兴是一位中国八十年代创作活跃,作品丰厚的作家。他的作品朴实无华却感情真挚。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课题象征着叶老先生对我的谆谆教诲使“我”终生受用,难以忘怀。这件事对“我”的影响之深,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也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课前阅读肖复兴的另一篇作品《母亲》。这篇文章用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连缀起了一位善良而又可敬的继母的一生。学生阅读之后,一定能感受到文章真挚的情感。于是,教师适时入题:“肖复兴能成为著名作家,写出如此感情真挚的文章和他童年得遇良师——叶圣陶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叶圣陶先生为什么对肖复兴有如此深厚的影响呢?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

学生很快能从叶老先生给“我”作文的评语中找到了佐证:“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学生们能很快理解到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肖复兴写作的信心,也正因为这样的肯定,感情真挚、亲切自然才成为肖复兴作品的写作特点。

继续研读文本,会发现这篇散文选编进课文是进行了改编的。此时可让学生阅读原文,通过对比阅读帮助理解课文。例如课文的第

二件事是写肖复兴到叶老先生家做客。课文把他们见面写得很简单,这样的初次见面会给肖复兴带来怎样的感受呢?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测他们可能聊些什么?学生们都认为他们聊的和写作有关。此时,教师出示原文: “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活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深刻地感受到了叶老先生待人随和与亲切。

课文还有一个重难点,就是三次写到爬山虎,借爬山虎来抒发肖复兴对叶老先生的敬佩、思念和感激之情。

第一次是我作为一名中学生到叶老家作客在里院看到的。这是真实的描写,表达我激动的心情,并成为我记忆中叶老的四合院。第二次是我和叶老见面交谈后,我的心被融化了,在客厅看到映衬在玻璃窗上的爬山虎,如一片浓浓的湖水。这是想象描写,表达作者敬慕的感情,而成为我一生记忆中的叶老形象。

第三次是后来我每次回想与叶老见面,总想起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那墙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结尾点题,意韵悠长,余味无穷,表达作者的无限追思,代表了我记忆中的叶老对我的谆谆教诲。 作者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对叶老的思想和情怀作了十分虔诚的赞美,以文学的语言给予了高度评价。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教学时可带领学生阅读肖复兴的另一篇文章《前方遭遇塌方》。这篇文章是写作者一次去九寨沟路上遇到塌方的惊险历程。学生很快找到了其中两处写景的句子,了解了作者如何借写景表达当时情况危急,体会到了人们心中的恐惧和焦虑。

以一篇带多篇地群文阅读教学,不仅帮助理解了文本内容,还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多篇的文章的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深入思考,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三、 反复品味语言,细细提炼文本。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光是走“从内容上寻求”这一步,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必须“着眼于语文形式方面”,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

例如《慈母情

现代名家写景散文

深》一文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其中,作者眼中母亲辛苦工作的三个镜头,成为作者情感发展的线索,这三个镜头值得反复品味。

镜头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人,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

其中的“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将一位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镜头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倒装的排比句式强调了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母亲,她疲惫、劳累。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如果“我”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不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

镜头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四个“立刻”写出了母亲抓紧工作,不辞辛劳。

作家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人间真情,三个镜头是课文的重点,只有通过仔细品味、朗读,方能体会作家笔下流淌着的真挚感情。

四、利用名家散文指导学生习作

崔峦老师说“创造语文课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要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获得习作方法,形成习作能力。

1.从课文中学习写题。

好题如好茶,细细品之,回味无穷。一篇文章如果标题新颖别致,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线,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的题目,让学生认识文章命题各有特色,通过启发学生进行题目归类,使他们初步认识课文命题的规律,同时感受标题带来的心灵感应。如《桂花雨》馥郁芳香,《乡下人家》恬静温情,《花的勇气》让我们看到柔弱生命的刚强。然后模仿给自己的作文拟题。

2.从课文中学习遣词造句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习组词、造句,可以说,单独让学生组词或造句,学生或许都能组一个很好的词和说一句比较完整而又有新颖的句子。可是如果让学生在写作文时准确运用平时组过的词或造过的句子,我想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很难。他们不知道在句中怎么去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读课文时,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加以理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和句子是什么意思,好在哪里,在自己作文时,怎样去运用好的词语和句子。另外,在读课文时,还要学习作者修辞手法的运用,掌握一些常用句式。例如课文《三峡之秋》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让人们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三峡秋天如仙境般的迷人景色。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通过多读课文来学

习作者的这些生动形象的句子。在作文时,进行模仿,把别人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3.从课文中学习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好的细节描写,逼真、生动、鲜明、具体,常常是一篇文章的闪光点,也是文章借以显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一种技巧。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细节描写。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段细节描写: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这段描写形象地体现了伯父和爸爸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扶、蹲、跪、夹、洗这一系列细小动作的描写充分说明了伯父的细致、热心。

“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段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

名家散文都是作家诸多作品中沉淀下来的、意蕴隽永的作品,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独特而精准的语言表达。只有恰当的运用教学策略,才能最大程度的利用好名家散文,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标签:写景 名家 散文 写景散文名家名篇 名家写景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