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作技巧 > 正文

【《鸿门宴》教学探微】 鸿门宴电影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这一篇课文的教学。长期以来,多数教师都把重点集中在文言文词句的理解、刻画人物技巧、铺排叙事技巧等基础知识和文学分析的层面,而忽视了从正确、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思考人生价值观的取舍。本人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体把握:课内外需紧密衔接
  在《鸿门宴》教学中,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首先要明确这一点:这是一篇开放性较强的文章,必须要把课堂之内的教学和课堂之外的延伸阅读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具体地说,首先,要把知识体系的延展性建立起来。文言文知识体系的建立,就要强调文言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点,重点突出文学常识、常见实虚词准确翻译、古今异义、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掌握较强的文言文自学能力,为日后学习其他文言文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本文文本阅读的延展性很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把《鸿门宴》延展到《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乃至整个《史记》的阅读,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史记》中人物传记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本纪、世家、书、表、列传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初步具备读史鉴史的能力。
  二、多维拓展: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文言文的字词理解与运用固然是基础教学不可或缺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翻译上,而忽视了这些优美的文字下面,蕴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一堂语文课。教学形式设计得再精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再牢固,如果没有深人挖掘其人文素养的教育意义,如果没有以其所蕴涵的高尚育人性,我都不能说这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鸿门宴》的教学不能离开对历史事件的正确理解、不能离开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在一个开放的课堂环境下。我们首先要明确单纯的“妇人之仁”是无法全面概括项羽这个人的。通过课外的延伸阅读,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当时号称四十万大军的项羽,真正的楚军只有几万人,诸侯军的军心稳定很重要,诛杀刘邦难免会使诸侯产生兔死狐悲之感,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可能导致“四面楚歌”提前到来。刘项二人功业相反,成败各异,因素很多。但是不能否认个人的性格和他们的命运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思维习惯很容易让我们评价人物时将人物概念化、符号化。长期以来先人为主的思维已经对项羽的行为否定的太多了。以至于我们都忽略了司马迁热情洋溢的叙述是怀着景仰之心的。项羽不是一代帝王,但是司马迁却把他列入本纪来写。这不摆明了的吗?项羽不杀刘邦,显示出了大丈夫光明磊落的一面,显示出了英雄气质和高贵精神。这种气度,折服了司马迁,让历史闪现了一丝光芒。增添了一些荣耀,也让后人多了一份景仰和怀想。这不就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体会的吗?
  三、深入挖掘:承认差异,正确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价值观
  这篇文章的教学,很多教师把围绕“杀不杀刘邦”的分析渲染到了政治阴谋的层次,并高调讲解了在排除异己的过程中政治谋略的优劣导致的不同结果。鸿门宴固然可以视作楚汉之争的缩影,但是中国历史上的宴会阴谋已经数不胜数了,韩熙载夜夜笙歌惑后主、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如果再以厚黑学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我”的观点去解读刘项的成败,我们在这篇课文中的教育、美育就走向了彻底的失败。
  同样对于刘邦这个人物,《史记》和《汉书》都将刘邦塑造成一代豪雄英杰,而不是地痞无赖,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严肃到涉及这个民族精神选择的大事。对于作者来说,通过对刘邦的确认,将刘邦放在―个伟大的层面上来揭示,而不是对他身上种种恶行的揭露,实际上要研究的是人的正面的精神。而不是负面的瑕疵,同时,实际上是寻找作者自身与社会、历史的认同;那么,在宏大的历史面前,我们有必要撇除人物身上那些其实微不足道的瑕疵,从这一点上看,刘邦的意义也便获得了历史的意义,由此也说明作者对历史、对现实的一种强烈的信念――提高自身、战胜困境,来为人生借鉴。所以,在个人进入历史,或者说个人的历史上升到人类的层面,刘邦的历史便成了民族的历史。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纠结于刘邦的猥琐面,说明教师本身没有具备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一个人的层次。
  语言既有形式,又有精神,《鸿门宴》绝对不是没有任何价值观的鸟鸣虫唱,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对于现在的高中生而言,可以直接构成他们的精神,刘项二人的不同价值观表现也会在不同的学生中延续下去。固然,语文不是政治课,我们也无权在语文课上过度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气质、性格、处世方式与行为准则润物无声地积淀于内心深处。
  (作者单位 西藏自治区昂仁县中学)

标签:鸿门宴 教学 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