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作手法 > 正文

上帝视角审视【从党组织视角审视农村不稳定潜在因素】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从党组织视角,从六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当前农村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提出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当前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就是要把农村基层组织作为消除当前农村社会不稳定潜在因素的总抓手,在强基固本,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下功夫。
  关键词:党组织 农村不稳定因素 对策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农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应该在基层、在农村。如何预防和正确化解农村存在的不稳定潜在因素,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平安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
  一、农村存在不稳定潜在因素的主要表现
  (一)“农民阶层自由分化”现象令人担忧。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的不断推进,农村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原来的农民这一群体实际已经分化成农业劳动者、农民工、农村管理者、个体工商户等若干阶层。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引起村级党组织建设状况发生新变化:干部队伍中从事传统生产方式的农业劳动者人员在减少,采用新生产方式的人员在增加,形成新阶层、新群体人员加入干部队伍的趋势;党员队伍中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的比例在上升,农业劳动者党员仍占党员队伍的绝大多数;各阶层群众对党组织的依赖性减弱;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应及时地作出某些政策的调整,但是,我们的政策和理论却严重滞后,对这种新的分化情况缺乏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准备。
  (二)“农村主要劳力无限向城市流动”现象令人担忧。近些年来,党和国家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可以说各级政府都成立了相应的劳务输出职能部门,应该充分肯定。但是,理性地观察这一问题,在大量输出农民的同时,也折射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是一些身体好的中年人,除特殊情况而外,一般离家打工去了;另一方面是未考上大学、高中、初中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一般也离家打工去了。这样长此以往下去,至少会导致以下问题:一是农村人口的平均年龄趋于偏高,城市人口的平均年龄相对偏小;二是农村常驻人口中,妇女儿童的比例明显多;三是有文化的中青年农民基本在外,严重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在一个文化层次比较低的农村,是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四是有相当一些农村老弱病残人难以安度晚年,甚至遭受这样或者那样的虐待。所以,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社会严重不和谐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如果这样无政府地盲目流动下去,必然就会使原本城乡差距就大的问题更加增大。
  (三)农民“主动投靠”现象令人担忧。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一些农民由于利益驱动及人缘、血缘、地缘、族缘关系等原因,农民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也出现了新的分流和新的投靠选择。一般来看,凡是先进的党支部,都是发展集体经济、依靠集体经济,为群众真正办了实事的,并得到了群众真正拥护的党支部。但是,在农村党支部战斗力、号召力比较弱的地方,农民的流向就不一。大都向能人靠拢,这就是所谓的能人经济与能人效应;在农村社会治安比较混乱的地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大都向“罗汉、地痞”集中;在一些边远、封闭和落后的地区,农民大都向宗教、宗族、长老靠拢,农民遇到什么疑难事,不找村长找族长。这后两种流向是当前农村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四)“村级集体经济空壳”现象令人担忧。村级集体经济是决定村党支部有无能力为群众服务和树立威信的实质性问题。所谓“空壳”现象,是指村一级集体经济没有资金,甚至有些村举债搞吃喝接待、搞基建,到头来还背下一身这样和那样的债务,成了名副其实的债务村。政治与经济历来是辩证的统一。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就难以取得政治上的领导资格。取消农业税后,在集体经济薄弱的行政村出现了村“两委会”,农村干部对如何开展工作变得无所适从。如果不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农村群众就会逐渐对村领导班子失去信心,就将会严重损害村级党组织在当地村民中的声誉。因此,对于经济“空壳村”来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摆在基层党组织面前的一项亟待研究解决的根本任务。
  (五)农村“政策落实走样、人才断层”现象令人担忧。在当前农村市场经济尚不规范的情况下,农村出现了一些“断层”现象:一是事关政策的落实出现了“走样”,比如,党在农村的医保政策、给农民退耕还林的粮款兑现等政策,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常常出现一些走样。老百姓有看法,没办法。二是由于中青年农民和党员外出,导致村级班子出现“断层”的后继乏人现象。许多基层干部担忧由于年轻人大量离乡,后备干部选拔、党员发展都面临年龄段、知识结构“断层”问题。不少地方农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六)农村“反差”现象令人担忧。近几年,在我国的一些支农惠农的农业政策推动下,虽然农村经济和社会有了新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的制约,却出现了一些反差现象。一是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精神文明不协调的“反差”。即一些农民的经济条件好起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社会风气却比较乱,诸如偷盗、赌博、凶杀、犯罪有增无减,这种反差现象已成为农村稳定与发展的制约因素。二是即使在同一地域,村与村、户与户存在着贫富悬殊的“反差”。由于受资源、劳力、智能、技能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差距逐渐拉大,村与村反差较大,有的村集体经济十分富裕,有的却债台高筑;户与户反差也很大,少数人的暴富掩盖了多数人的贫穷。三是目标与现实的“反差”。近几年,农村经济确有很大发展,但出于一种来自“所谓上级”的政绩需要,浮夸风也难免存在,以至造成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目标严重脱离实际,层层下指标、层层又加码,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预防和化解农村不稳定潜在因素的主要措施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巩固夯实农村执政的基础地位,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当前农村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就是要把农村基层组织作为消除当前农村社会不稳定潜在因素的总抓手,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下功夫。
  (一)要在精心选派好村级领导班子,尤其是选派好一个好的带头人上下功夫。变山变水先变人,变人先变带头人。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凡是致富奔小康走在前列的村,都有一个好的党支部。“农民要致富,全靠党支部”,“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是一条普遍得到证实的成功经验。作为国家政权一个不缺少的组成部分,村级班子应当补充新鲜血液,或者在适当的范围内开展定期交流,避免长期以来形成的“近亲繁殖”。村干部选拔范围和方式的改变,不仅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而且对于化解不少村子由于争夺资源配置权、家族派系争斗等因素形成的矛盾也很有帮助。我们应该清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还是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两委”干部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务之急是要针对目前村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待遇低、素质低、队伍不稳、后继乏人等现象,应当增加对村干部培训、培养、生活补贴等方面经费投入,完善对村级党支部、村委会干部的管理体制,改进村级管理人才选拔机制,尽快提升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以使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等政策能顺利贯彻落实。现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主任、副主任等村委班子组成人员必须由户口在本村的村民担任,这样的规定从体现村民自治的角度来看无可厚非,但从法律上限制了本村的之外其他有能力、有想法的人前来施展才华。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可以从政策和法律上作一些调整,以便基层能够引进一些大学生、县乡机构改革富余干部等素质较高的人到农村任职。由此,可以认为,选派政治合格、作风正派、能力上强的能人来治村兴农,应该是一个基本的走向和成功的经验。甘肃省白银市注重把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积极探索村干部党政职务兼职化、报酬待遇工资化和工作要求规范化管理,充分利用村“两委”换届的有利时机,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从产业协会负责人、致富带头人、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下岗职工等群体中选任村干部,一大批年富力强、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群众威信高、致富和带富能力强的优秀分子通过换届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进一步加强了村级班子建设。目前,698名村党组织书记中,有46名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建有规范党务公开栏的有685个,占98.14%。
   (二)要在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上下功夫。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没有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就没有经济实力支援农业,也没有力量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和文化教育,农村基层组织就难以加强。因此,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定要重视集体经济的发展。一是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致富本领,特别是要注重把年轻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二是合理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开辟多种增收渠道。三是清理债权债务,盘活现有集体资产,充实村级财力,为兴办村内公益型事业夯实基础。四是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瞄准市场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行业协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集体、个体、私营、合资企业等一起上,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整个农村集体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要在加强制度建设,保证村党支部班子更好地发挥核心作用上下功夫。要本着上与党纪国法相一致,下与村情民意相结合,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机制、新规范。当前,一方面要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如党员议事制度、流动党员联系制度、村民代表民主监督制度等。对于村干部滥用职权引发矛盾的问题,一是要加强对村干部的民主意识教育;二是加强村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三是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实行会计联网、规范村级财务运行。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应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适应当前农村实际的干部管理、培训、监督体制。另一方面要把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化,尤其是要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利用县、乡两级党校对村党支部成员和党员定期分层进行培训。在学习培训过程中,要做到典型经验介绍和实地参观考察相结合,要加大外出考察和经济信息发布的比重,促使党支部成员和党员增强党性观念、创新意识和机遇意识,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同时,还要坚持办好村干部学历教育大专班,提高村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四)要在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上下功夫。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一般都是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的。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开始经历由传统到现代、由封闭性向开放性的历史性转变,农村地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民办企业等社会经济组织大量涌现,党员从业的流动性、分散性和多样性加大,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按照建制村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模式已很难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农村形势,农村党组织既在政策、技术、信息的服务上显得力不从心,又在党组织活动和工作的开展上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迫切需要突破依托建制村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模式,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党组织设置方式的创新。一是推行“支部+协会(企业)”的模式,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甘肃省白银市近几年来,根据农业生产布局和产业化特点,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农村党组织的设置模式,采取升格改建、产业链上设置、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等形式,在协会、中介组织、龙头企业设置党组织,增强了农村党建活力。二是建立联合党组织,以强带弱,促进共同发展。针对一些相邻村发展的不平衡,彼此有较强互补性的特点,实行以强带弱式的村村联建,成立联合党委或党总支,在组织上实行统一领导,在经济发展上实行优势互补,建立稳定的互利和帮扶关系。要突破行业界限,探索实行村企联办模式,使村镇骨干企业与经济薄弱的村联合建立党组织,实现优势互补,或以强带弱,促进共同发展。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和小城镇建设比较发达的村,将村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合并,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行政村和社区工作,以促进城乡统筹均衡发展。
  (五)要在乡村两级的议政和行政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民主制衡机制上下功夫。取消农业税后,对乡村治理结构未来的走向形成新的挑战,基层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转换基层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新的契机。关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2006年十大学术热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的重要回应之一,当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的重中之重。为了加速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完善,要努力探在乡村两级的议政和行政之间建起一种有效的民主制衡机制,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缺位的问题。可以借鉴有些地方的经验,做实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或成立村民理事会,将其塑造成行政村的议决机关,而原来的权力机关村委会则成为具体的执行机构。村庄的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会议或理事会商议决定后,交由村委会实施。这样,村代表(理事)不仅成了联系村集体和村民的纽带,而且也是村民参政议政的代理人。由村代会对执行机构(村委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防止违背民意、权力腐败等问题的发生,有助于克服村级组织行政化的倾向。如果这种体制能够成功,就可进一步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做实,由它来监督和制约乡镇政府的决策和行政。只有在乡村两级建立起有效的制衡机制,农村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才不至于流于形式,农村基层才能真正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
  (六)要在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上下功夫。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加强乡、行政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站点建设,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节和司法调节结合起来,完善农村多渠道解决争端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建立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主要是严格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情况报告、归口调处等制度,把定期排查与不定期排查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排查密度,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要特别注重解决农村因干群关系、农民负担、土地承包和征用、拖欠农民工工资、集体资产处置和宗族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的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民转刑”案件。
  作者简介:郭爱兰(1964.04-),女、(汉族),甘肃皋兰人,大学学历 ,科学社会主义副教授,学士,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教学研究。

标签:党组织 不稳定 审视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