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作手法 > 正文

两则寓言在写作手法

时间:2017-05-0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伊索寓言两则教案

《伊索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承留一中李冬棉

[教学目标]

1、了解《伊索寓言》,理解寓言的特点。

2、通过分析情节,理解寓意。

3、联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获得丰富的人生启迪。

4、发挥联想和想象,理解寓言和生活的关系,学习续写寓言。

[教学重点难点]

目标2、3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到《伊索寓言》,大家并不陌生,我们这学期一直在读这本书,那么谁能说说你对这本书的了解呢?

生说。师出示课件,介绍。

伊索,弗里吉亚人,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动物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 他与克雷洛夫(俄国)、拉·封丹(法国)和莱辛(德国)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

2、读了《伊索寓言.》,你认为寓言有什么特点呢?

生说,师出示课件,展示。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3、大家对寓言有了一些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将来提升一个层次,对如何阅读和写

作寓言有一些新的认识,下边我们以两则伊索寓言为例来实现这个目标。

二、分析情节,理解寓意。

1、放朗读录音《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2、出示生字,抽生注音,纠正后齐读。

宙斯赫拉 饶头 粘住 庇护

3、刚才的朗读好不好?好在哪里?

请大家也模仿着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并思考这则寓言的寓意。

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一遍。说出寓意:最后一段。

4、结尾作者说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那么赫尔墨斯是不是就是这样的人呢?从文中哪些情节可以看出来?

生解说,师在白板上标划。如果学生答得不好,师从以下问题切入引导:

思考:①“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②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

③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

师总结:从前文的情节可以依次看出,由他来到人间的目的,到他先问宙斯和赫拉的雕像,以及笑问和自己的所想可看出他的妄自尊大,爱慕虚荣。而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可见他的不为人所重视。(出示课件)可见作者的情节与寓意相照应。

三、联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

1、听《蚊子和狮子》朗读录音,模仿朗读自由读。

2、去掉故事结尾揭示寓意一段,学生自己分析故事情节,结合生活实际,自由概括寓意。

生小组交流后自由发言。师可根据学生回答补充:

⑴.蚊子战胜了狮子,但蜘蛛却战胜了蚊子,说明一物降一物。

⑵.蚊子虽战胜了森林之王狮子,却败在蜘蛛手里,说明强中自有强中手。

⑶3.虽然蚊子是偶然撞在蜘蛛网上,但它的失败也是骄傲的必然结果,说明偶然之中有必然。

⑷.蚊子是很聪明,但也有失败的时候,说明智者也未必常胜。

⑸.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激励我们要自信,敢于挑战强者。

四、理解寓言写作特点。

1、如果寓言只是有结尾寓意一段,这还能叫寓言吗?

2、如果改动情节,寓意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出示课件,改动后的情节: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生说后师总结:《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没有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反过来,要表达什么样的寓意,就要构筑与它照应的情节。

3、如果这样改动《蚊子和狮子》,你还喜欢吗?为什么?

蚊子去和狮子挑战,它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打败了狮子。然后高兴的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师总结:故事情节要生动形象,要使用拟人夸张手法,对主人公进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

4、师结合板书总结:有人说,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当它向我们翩翩走来时,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而当它转身而去的时候,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又受益无穷。所以阅读寓言,既要看作者构筑的故事,还要透过故事生动形象的描写看到作者所反映的人和事,继而感悟人生哲理,生活真谛。

五、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寓言。

任选一个话题续写 :

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什么?

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吹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示例:a、《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续写示例:

赫耳墨斯听了以后非常生气,一怒之下竟然现出了原形。雕像者一看吓坏了,跪在地上求饶。赫耳墨斯怒气冲冲的说:“我既是神使,又是你们的庇护神,你怎么敢轻视我?”雕像者回答说:“小人哪里敢轻视阁下。只是我们做生意的,如果谁买的东西多,我就会送给他一些不值钱的添头。并不是有意要贬低您的价值。”赫耳墨斯无可奈何,便蛮不讲理的说:“那也不能拿我来做添头。”雕像者只好说:“是是,如果有谁买两个您的雕像,我就一定拿宙斯当添头。”赫耳墨斯顿时转怒为喜,乐滋滋的说:“那还差不多!”他赏给雕像者一个银元,得意洋洋的回天去了。

雕像者站了起来,看着手中的银元,“呸”了一声骂道:“以为你是神使就蛮了不起吗?老子偏要拿你当添头。”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并不真心实意为人们做事却动不动就以武力威胁他人的人,这样的人其实人们最痛恨他。

b、《蚊子和狮子》续写示例

哈哈!大家一定听过《蚊子和狮子》的故事吧?但故事并没有结束,不信你来看看! 蚊子粘在蜘蛛网上挣扎着,忽然一阵狂风把蜘蛛网吹破了,蚊子又飞走了。它想:我打败了森林之王——狮子,就连老天爷也帮我呀,哈哈哈!就在开心时,一只鸡走来,一口就把蚊子吃了。鸡得意洋洋地对大家说:“蚊子打败了狮子,我又吃了蚊子,我就是这森林里的大王了!”

狼听了可不乐意了,心想:你是大王,那我呢?于是,它就悄悄地站在鸡的后面,猛地向前一扑,鸡又成了狼的美餐。狼得意忘形地对大家说:“蚊子打败了狮子,鸡吃了蚊子,我又吃了鸡,你们说现在谁是森林里的大王?”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狼竟然大摇大摆地来到了狮子家,冲着狮子大吼:“现在我是森林里的大王,从明天开始你每天给我送礼去!”这狮子一听立刻火冒三丈,想:我正被蚊子叮得奇痒无比,你又来气我,看我怎么收拾你!狮子一边想一边冲向狼,一扑、一抓、一咬、一吃,狼又成了狮子的美餐。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可不能学习这些动物。它们太自不量力了,

是不是?

六|、课外练笔

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参考题目:①嘴和眼的对话 ②树和斧子

示例:苍蝇与蜜

房里有蜜漏流出来,许多苍蝇便飞去饱餐起来。蜂蜜太甜美了,他们舍不得走。然而,就在这时他们的脚被蜜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他们后悔不已,嗡嗡乱叫:“我们真不幸,因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丧了命。”

对于许多人来说,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两则

故事←————→寓意

多角度——前因后果

生动描写——拟人夸张

2013年11月26日星期二

篇二:苏教版寓言二则 练习

苏教版七(上)《古代寓言二则》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

遂()不得履 宁()信度

楚人有涉江者(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遽契其舟()( ) 不亦惑乎( )吾忘持度()

二.词语理解。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郑人有欲买履者( )( )2.置之其坐( )

3.至之市( ) 4.而忘操之( )( )

5.何不试之以足?( ) 6.及反( )

7.市罢( ) 8.遂不得履( )9.宁信度( )

10.无自信也( )( )11.楚人有涉江者( )

1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13.遽契其舟 )( )

14.舟止( )b 15.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16.求剑若此( ) 17.不亦惑乎( )

(二)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 通 义:

2.反归取之。 通 义:

(三)一词多义。

1.【度】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②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2.【是】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 ②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 ③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

3.【之】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而忘操之( )

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④何不试之以足( )

⑤是吾剑之所从坠

4.【其】①而置之其坐( )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③遽契其舟( )

5.【者】①楚人有涉江者( )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6.【而】①而置之其坐( )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7.【自】①先自度其足( )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三)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译文: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译文:

(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文:

四.课文内容理解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3.《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意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答:

4.说出《郑人买履》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了它的现实意义。

答:

5.《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答:

6.《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答:

7.读句子,回答问题。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答: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答:

8.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10分)

(1)郑人最可笑的“言”:

(2)楚人最可笑的“行”:

9.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

10.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11.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12.寓言,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浅显的故事情节中。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请你再列举一些!

13.你怎样看待郑人置履和刻舟求剑?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14.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你在大街上正好遇到买履的郑人,你准备跟他说些什么?

答:

15.你觉得《郑人买履》的买鞋人的可笑之处是什么?《郑人买履》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答:

16.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17.《刻舟求剑》中“坠”、 “遽”、“入”、“求”几个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18.试想一睛,如果你是《刻舟求剑》中那个落剑之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找剑呢? 答:

19.试从对比、反问两种修辞入手,分析《刻舟求剑》的写作手法。

答:

20.说说这两则寓言揭示寓意的不同方法。

【参考答案】

一.lǚ duó dù suì nìng shè zhuì jù qì

二.(一)1、鞋子 2、放置 3、到了4、集市5、拿,携带;6、为什么时6、到,等到;7、结束8、遂:终于;9、宁可10、不,不要 自己 11、渡,从水上经过 12、掉下去13、 立即,匆忙 雕刻14、停止15、寻求 16、像17、迷惑,糊涂

(二)同“座”,座位 同“返”,返回

(三)①涉江者 ②代“舟”

1.度:①量长短,是动词②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

2.是:①这,这儿②对,正确③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

3.之:①指量好的尺码之②到??去之③指剑④代鞋子⑤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4.其:①他的,指郑人的②他,指楚人③指示代词,那

5.者:①??的人②??的地方

6.而:①表顺接②表转折

7.自:①自己②从

(三)(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4)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

四.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战国 法《吕氏春秋·察今》 吕不韦

2.削足适履 如履薄冰 履险如夷

3.答案:(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

4.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5.答:“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趣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

6.答: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7.(1)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2)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8.(1)宁信度,无自信也。(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9.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

10.《郑人买履》说明了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机械地解决问题的道理。《刻舟求剑》则是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顾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人,说明了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11.寓言常常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课文所选的两则寓言虽然内容不同,但讽刺的对象都是因循旧、不知变通、不会灵活采取对策的蠢人。 “郑人”和“楚人”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因此事情都没有做成。

12.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智子(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两则寓言在写作手法)疑邻等

13.郑人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他错在做事很呆板,不尊重事实,只会按照原来的想法去做事,而不懂得做事要有灵活性。楚人不懂得船既然离开了河中心,而刻记号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这两人都很愚蠢,思想僵化,不知道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不能随机应变的处理处理问题,最终都是失败者。

14.您好!您上次买鞋没买到,您想明白原因了吗?任何事情,我们都可以亲身实践,根据具体的情况处理问题,这就叫做随时机应变。祝愿你今后生活,能够不迷信书本,多动脑子,灵活机动地处理好一些问题。

15.他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他错在做事很呆板,不尊重事实,只会按照原来的想法去做事,而不懂得做事要有灵活性。 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16.不能找到他的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17.“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映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18.(1)让船夫立即停船,找船上识水性的人潜入江中,下去找剑。(2)可以在水中竖一竹竿,上曰:剑落此处,如果有一个足够长的竹竿,这应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等到船上岸后,找一个水性好的人,回到插竹竿的地方下水找剑。(3)立即停船,选择一较

重的铁块、石块之类的重物,用一根长绳把其系在一端,再找一漂浮物系在绳子的另一端,然后把重物从落剑处投入水中。等到船厂上岸后再找人来到该水域,根据漂浮物的位置及绳子的方向下水寻剑。

19.答:文章结尾处说:“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这一句中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揭其错误实质。“舟已行”与“剑不行”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不亦惑乎”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是对楚人如此求剑的深刻讽刺。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要联系客观实际,相机而变,才能切实解决问题。

20.答:《郑人买履》先通过对郑人的语言、行动等的描写,后通过对话揭示这篇文章的寓意,即说明了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刻舟求剑》选取通过楚人行为、语言的描写,后通过发表议论来揭示这篇文章的寓意,即说明了不懂得随着情热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

篇三:《农夫和蛇》两则

平川区种田中学 苓 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意思。

隆冬 怜悯 纠缠后患无穷

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两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故事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精巧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现,体会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就两则寓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教师结合课前提示进行介绍。

2.体会寓言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师分析讲解,师生讨论的办法解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寓言。

2.复述故事。

3.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农夫和蛇》一)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

(-)明确目标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2.重点学习《农夫和蛇》其一,体会寓言特点,理解寓意。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农夫和蛇》其一

要求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

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

③体会寓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这则寓言故事比较简单,下面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 复述一下。一个同学复述讲述的部分,另一人复述农夫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怎样理解农夫临终所说的话?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仅仅限于这句话?

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

(四)总结、扩展

本文短小精悍,情节完整,耐人寻味,故事告诉我们??(启发学生说下去)。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及词句品味积累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

词句品味积累

1.“可怜”可以表示一种状态,即“值得怜悯”。而“怜悯”是动词,所以,农夫在路上碰见冻僵的蛇,可以说:“觉得这蛇挺可怜”而不能说“觉得这蛇挺怜悯”。而后一句,用“怜悯”“可怜”均可。不过在这么短的文字中,换一个同样意思的词来表述,自然效果更好。

第二课时(《农夫和蛇》二)

复习引入(略)

(一)明确目标

1.重点学习《农夫和蛇》二,理解本寓言的哲理性和教育性,体会多重寓意。

2.学习本课想象的新异及以动物喻人手法的运用。

(二)整体感知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出毒蛇凶残的语气。

2.找出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刚才在听读时,要求同学们找出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所谓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就是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那么这则故事中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是什么呢?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从哪里可以看出?

讨论 明明是一种人生格言,为什么不直接讲出来,偏要借助动物来表现呢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则寓言的特点,跟上则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一情节上的起伏跌宕,结局耐人寻味。

不同点——第一则借用农夫临终所说的话,点明寓言的主旨即寓意。这则运用了拟人手法,抓住蛇的凶残本性,拟写得逼真神似,以评论的方式点明寓意更耐人寻味。

(四)总结、扩展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正如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所说“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希望同学们读寓言,不仅要读懂故事,更重要的是体公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及词句品味积累

作业: 完成练习册

词句品味积累

2.“纠缠”就是惹麻烦、麻烦不断,没完没了。文中,农夫妻子觉得和这种凶狠的家伙结下仇,那这家伙就会给你制造没完没了的麻烦,使你今后噩梦不断,祸害无法穷尽。所以这里用“纠缠”和“后患无穷”是非常贴切的。成语用于句子中,将使句子的表达更为洗炼、典雅。

课后反思: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善恶比较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理,体会以动物喻人的表达特点。

标签:寓言 手法 两则 寓言故事写作手法 寓言的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