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心得体会 > 正文

浅析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_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学习倦怠是一种持续的、负性的、学习相关的状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高质量的建设人才。当今社会竞争和压力的加剧、多元价值观的影响等,使大学生出现认同缺失、抉择失误、人生目标悲观渺茫、消极逃避挫折,学习倦怠现象普遍存在。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可能性的建议与反思等。
  关键词:学习倦怠;大学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其思想状况、精神面貌、心理特点都会在这个主导活动中反映出来,而学习活动反过来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的发展,然而学习倦怠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最早源于1974年Freude berger[1]提出的倦怠(burnout)概念:倦怠是一种情绪性耗竭的症状。关于倦怠研究多集中在职业倦怠(job burnout)中,特别集中于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者上。相比之下,学习倦怠的具体研究相对较少。究竟什么是“学习倦怠”呢?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而又是什么引发了这一现象?这些都是我们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定义
  王晓丽将学习倦怠定义为:指由于长期的课业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精力耗损,对学校课业及活动的热忱逐渐消失、对同学态度冷漠和疏离的行为及成绩未如预期好而对学习课业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
  杨丽娴[2]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产生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以及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行为。
  李永鑫[3]认为学习倦怠是学习由于长期学业压力或对学习缺乏兴趣而造成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
  祝靖媛认为学习倦怠是个体在学校环境中,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而出现的一种身心资源消耗过度、精力衰竭的状态以及随后可能产生的与学习有关的逃避行为。
  综合以上定义可知,学习倦怠可分为三个维度:
  1、情绪性耗竭:源于学生在学习中所面临的一些过度要求,从而表现出一种超负荷和耗竭的情绪。
  2、去个性化:个人以玩世不恭的和不带感情的方式与态度回应周围人际。
  3、降低成就感:个人表现出一种无能感或丧失能力的情感。
  学习倦怠与厌学现象在概念和内涵上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理论上学习倦怠很可能是导致厌学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至今还未有相关报告。厌学现象是指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的心理现象,是学生对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的情绪体验。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是指那些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行为上远离学习活动的学生。
  二、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Hobfoll提出了应激资源守恒(COR)理论。Hobfoll指出,人们拥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这些资源是人们希望得到保护和保存的。当资源受到威胁或不足以就会需求、资源失去或个体感到失去以及进行了投入却没有收获时,就会出现心理应激。当个体长期经历不断循环的资源失去时,倦怠状态就可能产生[4]。
  从COR理论出发,联系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三方面维度,我们可以分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环境因素:随着社会生产不断发展,学校使学生超负荷,学生在学校期间负担不断增加;乏机会控制过度教学,大学生专业选择自由度低,课程学习自主权少,课堂教学方式与管理体制死板,压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缺乏适宜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由于重要他人(如家庭成员)的期望,许多学生害怕失败;学校经常有价值上的冲突、如学生与教师间、学校与家庭的价值冲突等等。
  人口学变量:主要表现在性别、年级、专业和学业类型等几个因素上。在性别变量上,通常的研究结论是,男生在成就感维度上好于女生,但情绪低落高于女生;在年级变量上,总体情况是,大一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最低,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学习难度、抽象程度都大于低年级阶段,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越来越严重,大四学生再加上找工作的压力,学习倦怠现象更为突出;在专业变量上,总的研究结论:文理科学生的学习倦怠总水平高于医科和工科学生;在学校类型变量上,其结论是师范院校学生倦怠水平高于非师范生,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在学习倦怠部分和各维度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个体因素:个人的人格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自我意象、内外控信念、焦虑等。国外大量研究都证明自我效能感对工作倦怠的产生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在学习倦怠,杨惠贞的研究结果显示,资讯管理专业大专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与其自我效能感成负相关,Ross等研究也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与其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负相关;关于控制源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控制源与倦怠之间呈显著相关。张治遥等的研究显示,外控组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程度上要显著高于内控组的大学生,内外控信念对学习倦怠程度的预测力最高。宋晓颖考察了个体情绪稳定性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发现情绪稳定程度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倦怠上差异显著,低分组的学生倦怠程度显著高于情绪稳定性高的学生的倦怠水平。
  三、 关于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建议及反思
  在学校层面,应该从改革现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课程资源和专业设置、强化实践环节、增强师生互动、激励创新思维等入手。学校的学生管理应考虑到学科和专业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找好薄弱点对症下药。如师范生,应夯实师范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拓宽学习内容,强化教学训练和实践。
  在学生工作层面,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心理辅导,设置更多的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等社会工作机构,以便及时地为站、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帮助。对大一新生,应加强专业介绍、学习方法和自我管理以及心理适应的辅导;对高年级的学生,应加强自觉和就业指导,拓宽学术视野并创造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探索,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加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在学生个体层面,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专业价值观,提升心理耐挫力和应对效能。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丰富大学生活,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Marinus H.vanljsendoom,Bakermans-Kranenburg MJ.Attachmentrepre sentantion sinmonthers, fathers,adolescent,and clinic groups:Ameta-Analytic search for normative data[J].Jour nalof Consulting Clinical Psychology,1996.64(1)
  [2]连榕,杨丽娴.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1)
  [3]李永鑫,侯?.台湾地区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卞冉,龙立荣.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

标签:倦怠 浅析 因素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