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教育心理学儿童

时间:2017-05-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儿童教育心理学

试卷代号:203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小学教育等专业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一、选择题

1.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 桑代克 B. 詹姆斯

C. 罗杰斯 D. 巴甫洛夫

2.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特点有( )

A. 情绪的冲动性减弱

B. 情绪、情感中的社会性成分增加

C. 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D. 情绪调控能力增强

3. 下列选项中,强调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结构在学习中重要作用的观点有( )

A.发现学习理论 B.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C. 试误说 D.接受学习理论

4.为了要记住“电视、服装”这两个词,而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些“电视里正在播服装广告”等这样的联系,这是( )记忆策略的运刚。

A.计划和监控策略 B.复述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5.快速联想策略和头脑风暴法都是由( )提出的。

A.奥斯本 B.基克

C. 杜克 D.卢钦斯

6.当儿童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而去做家务时.这名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处在(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 入超习俗水平

7.下列选项中,属于内源性归因的是( )

A.能力 B. 努力

C. 运气 D.任务难度

8.下列选项中,属于学习的有( )

A. 每天跑步 B. 记住英语单词了

C. 不怕见生人了 D.个子长高了

9。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主型教师的行为表现有( )

A.重视集体的作用

B.给学生完全的自由

C. 教师决定一切

D.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1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是因为其心理有“病”

B.由于智力和遗传关系密切,所以智力不属于教师心理辅导的范围

C. 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要帮助他们正确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掌 握自我调整的技能

D. 学校心理辅导就是心理咨询

二、名词解释

1.认知风格

2.品德

3.元认知策略

4.课堂评价

5.课堂中的学生问题行为

三、判断题

1.小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其智力发展水平相关很高。( )

2.技能的贮存呈现网络性,技能的迁移具有叠加扩充的特性。( )

3.通过学习,个体的行为和能力应当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

4.由于惩罚是对个体施于心理上不愉快的反馈刺激,所以惩罚不能作为品德教育的手段。( )

5.不管是什么程度的焦虑,对学习都具有损害作用。( )

6.对小学生而言,重要的监控策略体现在集中注意和领会监控上。( )

四、简答题

1.小学生学习的类型有哪些?

2.为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应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3.简述愉快教育的教学策略。

4.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五、论述题

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2.试论述保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

试卷代号:203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小学教育等专业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7年1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中)

1.A 2.ABCD 3. AD 4.C 5.A

6.B 7.AB 8.BC 9.AD 10.ABD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3.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视和控制策略,如学习者评价自己的学习或理解状况,估计自己的学习时间,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4.课堂评价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学业成就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判断和决策,并且制定出适合于学生的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5.课堂中的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地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6分,请在正确的叙述后划√,错误的叙述后划x)

1.√ 2.X 3.√ 4.X

5.X 6.√

四、简答题{从以下4个小魉中任选3个小题完成,每小题8分,共24分)

1.小学生学习的类型有哪些?

(1)知识的学习。(1分)即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接受和获得知识,并使得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2分)

(2)技能的学习(1分)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1分)

(3)行为规范的学习(1分)其中包括一般行为规范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学习,促使学生形成道德行为习惯.(2分)

2.为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应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1)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

(2)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本质特征。

(3)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

(4)多用变式和比较。

(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以上5个要点中,每答对一个要点给1.5分,全部答对给8分)

3.简述愉快教育的教学策略。

(1)把握愉快的四因素。

(2)明确挑战性任务。

(3)形成灵活的教学方式。

(4)强调掌握目标。

(5)专注于完成任务过程的评价。

(以上5个要点中,每答对一个要点给1.5分,全部答对给8分)

4.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2分)

(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2分)

(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2分)

(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2分)

五、论述题(共30分)

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5分)

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1分)

(1)形成程序性知识。(2分)

形成程序性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1分)

为了促进学生形成程序性知识,在教学上一是编制产生式样例题,学生进行样例学习;是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

(1分)

(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2分)

产生式知识只有经过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的程度,变成一种心智技能。

(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2分)

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更佳思路,引发执行的控制加工过程,使注意集中于问题的突出方面或关键的因素,导致问题解决的成功率更高。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导或要求学生大声描述观察内容、直观教具的操作过程,以及思维过程和概括的结论,鼓励学生互相问答和相互议论等。此外,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喜欢、愿意和敢于育语表达。

(4)要科学地进行练习。(2分)

练习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智力技能转化的必要条件。首先,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其次,练习形式多样,

注意举一反三。第三,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1分)

2.试论述保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15分)

(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1分)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他们还难以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常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二是自我评价过低,过于自卑。这两种极端倾向均对自我发展不利。学生既要接纳优点,也要接纳缺点,同时要注意根据自己的能力,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2分)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分)

小学时期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生应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这对其心理健秉有重要意义。通过人际交往,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沟通与理解,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3)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1分)

学生情绪既容易受外界影响,又容易感情用事,情绪常火起大落。要维护心理健康,就应学会保持健豪、愉快的情绪。保持大脑的健康,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等都是有益的措施。(1分)

(4)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1分)

学习性卫生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变化加深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

(5)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分)

有时候小学生面对的问题可能是自我调整)t;易解决的,那么,向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寻求帮助就是必要和重要的。教师应让学生知道,求助心理咨询并不是因为有“病””心理咨询是种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过程.(1分)

(6)儿童学业不良的辅导。(1分)

对于那些智力在正常范围,而学习成绩又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一般水平的学生应该进行相应的辅导。(1分)

(7)问题行为的矫正辅导。(1分)

对于那些扰乱他人或绐个人身心健康发展造成障碍的问题行为,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矫正。(1分)

篇二: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编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0套)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所得材料自然、真实的一种研究方法是()。A.问卷法B.谈话法C.观察法D.实验法 C【解析】观察法是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3岁幼儿一般能集中注意约()。A.5分钟 B.10分钟 C.15分钟 D.20分钟 B【解析】2~3岁婴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左右。

3.视觉发展的敏感期为()。A.O~4周 B.4~8周 C.O~3个月 D.O~6个月 D【解析】0~6个月是婴儿视觉发育的敏感期。

4.眼手协调动作发生于()。A.2~3个月 B.3~4个月 C.4~5个月 D.5~6个月 D【解析】6个月左右的新生儿会出现眼手协调。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婴儿主要依靠与具体事物和事件联系进行时间定向 B.4岁以后,儿童开始能够学习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 C.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时间知觉与时间概念结合起来 D.5岁以后儿童能够以行动作为估计时间的参照物 C【解析】幼J1It寸间知觉发展的方向是思维参与时间的知觉,即把时间知觉和时间概念结合起来。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一般认为,婴儿对喂奶姿势的再认是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标志 B.人工条件反射是在实验中经过专门提供的刺激反复作用而建立的条件反射 C.最初人工条件反射的建立晚于自然条件反射D.新生儿的习惯化是不学而能的 D【解析】新生儿的习惯化也是学习得到的。

7.下列哪种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再造想象?()A.有些孩子经常会生造一些词语 B.在绘画时,有的幼儿把太阳画成绿色 C.有的幼儿在看图说话时,能说出许多图上没有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D.幼儿把音阶想象成“走楼梯”,从而来理解音阶 C【解析】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就是再造想象。

8.标志着儿童思维真正发生的是()。A.语词概括的出现 B.真观概括的出现 C.动作概括的出现 D.感知概括的出现 A【解析】最初的语词概括的形成,是儿童思维的标志。

9.某幼儿给“鱼”下定义时说:“鱼是一种会游的动物”。该幼儿的概括水平为()。A.初步概念水平 B.依据具体特征下定义 C.不会下定义 D.同义反复 B【解析】题干中体现出儿童的概括水平还处于根据具体特征下定义的水平。

10.情境言语和连贯言语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完整连贯 B.是否反映了完整的思想内容 C.是否为双方所共同了解 D.是否直接依靠具体事物作支柱 D【解析】情境语言和连贯语言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直接依靠具体事物作支柱。

11.不但关心自己在行动中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绪,这是()幼儿道德感发展的表现。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小学低年级 B【解析】小班儿童还不了解和熟悉行为规则,到中班开始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和体验。

12.下列哪一条符合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A.从局部动作发展到整体动作 B.从边缘部分到中央部分 C.从粗大动作发展到精细动作 D.从下部动作发展到上部动作 C【解析】每个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大致相同,时间也大致相近。其规律是:(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4)从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13.对黏液质的孩子,应着重()。A.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B.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 C.培养积极探索精神及踏实、认真的特点 D.防止任性、粗暴B【解析】黏液质的心理特点:稳重,考虑问题全面;安静,沉默,善于克制自己;善于忍耐;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而不容易转移,外部动作少而缓慢。因此,应着重培养他们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

14.()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A.亲子关系的发展 B.性别角色的发展 C.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D.社交技能的发展 C【解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15.()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A.游戏 B.学习 C.劳动 D.交往A【解析】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方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6.3~6岁幼儿有意注意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1)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幼儿的有意注意开始发展,但不能充分发展;(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的方法;(4)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17.简述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更进一步地认识客观事物。儿童的情绪情感也常受感知觉的影响而变化。因感知觉的返回作用,即通过感知的纠正这个中间机制,感知觉的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对自己行为的控制。

18.如何理解“3~6岁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

【答案要点】3~6岁儿童无意记忆占优势体现在:(1)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2)由于记忆加工能力的发展,无意识记的效果随年龄增长而提高;(3)幼儿无意识记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

19.简述幼儿再造想象的主要特点。

【答案要点】(1)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言语描述;(2)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景的变化而变化;(3)幼儿想象中的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极简单加工,缺乏新异性。

20.学前儿童语句结构变化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3)句子的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21.什么是依恋?依恋有哪几种类型?

【答案要点】依恋是对特定的人持久的感情联系,从婴儿的角度看,与安全的需要有关。新生儿和婴幼儿早期处于一种无助状态,生存的本能让他们寻找保护者。依恋是他们天生的行为,为的是唤起注意,使一个依恋对象能留在身边,在危险和不安全情境下提供保护作用。

依恋的种类有安全型依恋、焦虑一反抗型依恋、焦虑一回避型依恋三种。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2.举例说明学前儿童前概念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

【答案要点】前概念思维是中心化的思维,或称自我中心思维。(1)这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现象。如幼儿看到山上有雾就说“雾爸爸抽烟”,后来看到洗澡时的水蒸气说“雾爸爸”等。

(2) 还没有形成一般的类的关系,只有“半个别、半一般”的关系。如幼儿认为比自己小的女孩都是妹妹,她们将来长大都会变成她自己;还表现在认为个别成分并不是在整体之中。 (3)由于不掌握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只有部分与部分的直接等同,因而他们常常运用的是“转导推理”。比如,看到湖边小浪把沙土推前推后,幼儿喊道:“这像是给小姑娘梳头!”

23.试论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

【答案要点】自我评价大约从2~3岁开始。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和幼儿认知及情感的发展密切联系着。其特点如下:(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是靠成人对他的评价。例如,她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因为“老师说我是好孩子”。 (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 (3)自我评价受认知水平的限制。此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的局限表现在笼统性、局部性、外部行为、没有评价的论据等方面。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24.宝宝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教授。在宝宝4岁的时候,有人说,遗传了这么优秀的基因,宝宝以后一定也会非常优秀;也有人说,宝宝以后的发展关键还是看父母的教育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和遗传没有什么关系。听到这些说法,宝宝的爸爸妈妈私下里嘀咕,环境和遗传对于宝宝大约是一半对一半吧。

请根据所学理论简要评析这些观点。

【答案要点】儿童的发展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 一方面,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的生物因素。遗传提供人类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也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的程度或水平,即生理发展。在遗传的基础上,儿童从受精卵开始要经历十多年的生理成熟过程。虽然遗传素质和遗传程序制约着儿童的生理成熟,但成熟并不由遗传绝对决定。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另一方面,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发展的社会因素。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的重要因素。可见遗传和环境的影响缺一不可。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这种理论是()。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相互作用论 D【解析】相互作用论认为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发展。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A.0~3岁 B.O~6岁 C.O~12岁 D.0~18岁 B【解析】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3.儿童最初对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的集中。A.触摸觉和视觉 B.知觉发生和视觉、听觉 C.口腔触觉和视觉 D.动觉和机体觉 B【解析】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听觉的集中。

4.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是()。A.手眼协调动作B.独立性的出现C.坚持性的出现 D.分离焦虑的出现 B【解析】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是人生头两三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也标志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

5.关于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正确的说法是()。A.定向性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而占据越来越大的地位 B.有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无意注意的发展 C.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D.选择性注意的范围扩大,定向性注意的范围缩小 C【解析】学前儿童的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①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②无意注意的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展。

6.儿童注意开始受到表象影响的年龄是()。A.1岁以前 B.1~3岁 C.3~4岁半 D.4岁半~6岁B【解析】

1.5~2岁,儿童表象开始发生,从此儿童的表象和注意密切联系起来。

7.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A.抓握反射 B.伸手能够抓到东西 C.手的无意性抚摸 D.无意的触觉活动 B【解析】眼手协调动作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拿到东西。

8.成人习惯于说:“你如果不多加衣服就会感冒。”孩子则不能接受这种预见的后果,她看到小布裙子好看,她要穿。这说明这个小孩的思维还处在()阶段。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前概念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A【解析】幼儿的判断往往受情绪情感的影响,做事只凭直觉、只凭喜好,属直观行动思维。

9.幼儿形成数概念的关键是()。A.掌握数的顺序 B.知道数的实际意义 C.掌握数的组成 D.能辨数 B【解析】明白数的实际意义是形成数概念的关键。

10.下列活动属于“言语过程”的是()。A.听故事 B.练习打字 C.弹琴 D.练声 A【解析】言语是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和结果,可见只有A选项中使用了语言。

11.最初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是()的出现。A.有差别的微笑 B.出声的笑 C.诱发性的笑 D.自发性的笑

A【解析】有差别的微笑是最初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

12.(),儿童动作有意性的发展出现了较大质变,可以说是意志行动的萌芽。A.6个月左右 B.8个月左右 C.10个月左右 D.11个月左右 B【解析】4个月左右,儿童行为出现了最初的有意性和目的性。8个月左右,幼儿动作有意性的发展出现了较大质变,可以说是意志行动的萌芽。

13.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防止任性、粗暴,这些教育措施主要是针对()。A.胆汁质的孩子 B.多血质的孩子 C.黏液质的孩子 D.抑郁质的孩子 A【解析】对胆汁质类型的儿童进行教育时,既要触动思想,又要避免触怒他们;在着重培养勇于进取、豪放的品质时,又要防止任性、粗暴。

14.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A.父母的惩罚 B.榜样 C.强化 D.挫折 D【解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15.幼儿在教室里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这种现象属于()。A.注意的范围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 B【解析】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是注意的分配。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6.简述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答案要点】3~4岁是幼儿园小班年龄。这时期的主要特征是:(1)活动范围扩大;(2)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执行;(3)情绪作用大;(4)模仿性很强,模仿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17.幼儿观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幼儿已初步形成水平不高的观察力。幼儿的观察具有如下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幼儿初期还不能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观察,观察常受无关事物或细节的吸引或干扰。到了幼儿园中班、大班,幼儿开始能按教师的要求进行较系统的观察。

(2)观察缺乏持久性。幼儿初期集中观察的时间较短,容易转移注意的对象。到了幼儿园中班、大班,观察持续的时间逐渐增长。 (3)观察不够细致。幼儿园小班儿童观察事物只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有趣的部分,到了中班、大班,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注意事物比较隐蔽的、细微的特征。

18.简述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答案要点】3~6岁儿童的记忆发展的特点:(1)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 (2)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正在发展; (3)意义记忆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19.学前儿童的无意想象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其特点有:(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3)想象内容零散、无系统;(4)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20.儿童句型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案要点】儿童句型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2)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21.简述幼儿期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答案要点】(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吵架;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更多地卷入攻击性事件。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2.请论述学前儿童对事物的理解的趋势。

【答案要点】理解就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理解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前提下,用这些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的事物、发现新的联系。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主要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 (3)从对事物比较简单、表面的评价发展到复杂、深刻的评价; (4)从自我中心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23.试举例论述学前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答案要点】学前期是儿童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因为幼儿期儿童心理活动的完整性、独特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同时作为个性组成部分的两大方面都已有了明显的表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幼儿期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开始表现齐全,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主观世界。 (2)心理独特性形成,儿童间的个别差异日益明显,并渐趋稳定; (3)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开始形成。 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性的发展水平。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在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由此逐渐形成自我满足、自尊心、自信心等性格特征。

四、案例分析题(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教育心理学儿童)(本大题10分)

24.试从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角度,剖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可能受到消极影响的原因。

【答案要点】社会环境是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教育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家庭状况、周围的社会气氛,等等。其中,教育是儿童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最有目的性、方向性最强、最有组织地具体引导儿童发展的环境。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亲子关系的疏离和家庭教育力量的薄弱。家庭教育的“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学校因素表现为: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学校教育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开放社会结构带来的价值体系混乱;处于“真空”状态的社区教育。这些因素都对留守儿童的发展具有不良影响。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与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相联系的需要是()。A.社会性需要B.爱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生理需要 D【解析】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与生理需要紧密相关。

2.幼儿记忆的特点之一是()。A.形象记忆占优势B.语词记忆占优势 C.意义记忆用的多 D.机械记忆效果好 A【解析】幼儿记忆的特点是形象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3.幼儿在听老师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小女孩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A.创造想象B.无意想象C.再造想象D.幻想 C【解析】根据语言或图画等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的想象是再造想象。

4.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A.直觉行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辩证思维 B【解析】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为具体形象思维。

5.幼儿园老师上课时,一边弹琴,一边组织孩子们按音乐节奏做各种动作,老师的这种注意品质是()。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的广度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 D【解析】略。

6.儿童学习语言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句型是()。A.电报句B.单词句c.联合复合句D.判断句 B【解析】儿童学习语言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句型是单词句。

7.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之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A.发展的连续性B.发展的整体性c.发展的不平衡性D.发展的高速度 C【解析】题干中体的是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

8.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日记等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是()。A.实验法B.测验法C.观察法D.作品分析法 D【解析】略。

9.学前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一般是指()。A.O~6、7岁 B.O~12岁 C.O~15岁 D.0~18岁 A【解析】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指的是0岁至6、7岁的儿童。

10?儿童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称为()。 B【解析】敏感期又称为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某方面发展最快的时期。A.转折期B.敏感期 C.危机期 D.最佳发展期

篇三:分析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三者的联系和区别

分析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三者的联系和

区别 想必大家都知道可能会懂得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探究的范围,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存在教育心理学,而教育心理学 又涵盖了儿童教育心理学,大家可能会混淆这三者,表面看大概都是心理学但是它们是不同的,他们之间有着联系和区别,来听听河南宏鹏教育的教育心理学高级讲师周老师对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的讲解吧,希望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教师资格证。

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凡是教育领域一切心理与行为问题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在任何情境下人的一切的心理活动,而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实践情境下学生的心理的。

教育心理学虽与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有密切关系,但是它主要是研究在教育和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此具有自己的特点。普通心理学是其他分支类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也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小学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里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它是涵盖在教育心理学研究范畴内的。

标签:教育心理学 儿童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