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组织心理与管理

时间:2017-05-2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组织心理学课件

第1章 组织心理学概说

.章节安排

1.组织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组织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3.组织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4.组织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1.组织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组织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组织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组织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组织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组织管理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要联系行为研究心理。它不是一般研究人心理。 管理源于社会分工,组织管理是高层次管理;管理的根本是管人。19世纪形成管理理论;20世纪以来形成组织管理心理学理论。组织心理学是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学。研究取向有二:或注重组织目标;或注重人的发展。二者辨证统一。理解该定义应了解相关概念: (一)什么是组织?

1.组织的含义。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目标而设计的、有结构的社会单位。当今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社会,人生离不开组织。构成组织条件: ①有成员。组织成员有角色规范.

②有目标。社会、组织、个人目标是组织的依据. ③有规制。办事程序、工作制度、纪律规范。 ④有责权。岗责、权限、领导关系。 ⑤有物质条件。办公设施、经费等。

2.组织的类型。按不同标准可分为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不同类型组织.。

①公共部门组织。负责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公共资源、权力、物品、价值,有权威性。

②营利部门组织。提供私人物品、追求最大利润。是社会的基石。有竞争性。

③第三部门组织。非营利组织。担负某方面社会管理职能。如学校、医院、协会的等。 3.组织的特征。

①静态的组织结构。有稳定的层级、部门、权责关系;有稳定的办事程序、规范.

②动态的组织过程。通过分工协作,实现组织目标;有作业和管理两大活动。

③生态的组织环境。是社会子系统,与环境之间要输入、输出、能量交换。

④心态的组织意识。个体、群体、组织意识。 (二)什么是管理?组织是载体,管理是灵魂。

1.管理的含义。是管理者运用管理职能通过被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的过程:

2.管理的任务。

①正确地做事,提高组织效率。将资源转化为成果,投入转化为产出;追求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产出。

②做正确的事,提高组织效能。使产出成果符合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并为之接受,以获得有利于发展的环境。

无论正确地做事还是做正确的事,都要通过被管理者来实现。 3.管理的技能。

①观念技能。把握全局、引领方向、决策指挥技能。侧重于高层。 ②人文技能。与人共事.沟通协调、融洽关系技能。对各层次领导都很重要。

③技术技能。利用专业知识、技术完成任务技能。侧重于基层。 (三)什么是心理?

1.心理的含义。心理是心理现象的总称(认识.情感.性格);是人脑的机能(大脑是心理的加工厂);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由外界刺激引起)。 人们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但它总是通过行为活动而表现的,是通过观察、研究可以把握其规律的。 2.心理的内容。

(四)什么是行为?

1.行为的含义。是指人们受内外部刺激和心理.生理支配而表现的外显活动。如,吃饭、加衣。 2.行为的特点。

①目的性。行为有目标取向。不是盲目的。 ②反应性。是生理、心理和环境的反应。 ③适应性。根据内外部情景自觉调节行为。 ④可控性。受心理、思想驱动,可激发引导。

二、组织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个体、群体、组织、领导心理,并以个体心理研究为起点。 (一)研究各类组织中的个体心理。 第2章个体心理过程。知、情、意等。 第3章个性倾向性。兴趣、需要、动机等。 第4章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 (二)研究各类组织中的群体心理。

第5章群体心理特点。规范、压力、从众等。

第6章群体互动。协调效应、互动管理、竞争、合作、冲突等。 第7章群体沟通。过程、网络、改善等。 第8章群体人际关系。理论、改善等。 (三)研究各类组织的整体心理。 第9章组织心理。理论、结构、设计等。 第10章组织文化。构成、功能、形象等。 第11章组织改革与发展。学习型组织等。 (四)研究各类组织的领导心理。

第12章领导心理。权威、决策、风格等。 第13章领导理论。素质、行为、情境等。 第14章工作激励及其理论。

三、组织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综合性。由多学科交叉而成。

2.层次性。个体、群体、组织、环境层次。 3.两重性。取决于人、管理和学科的两重性。 4.应用性。既是管理实践总结,又以实践应用为目的。 (二) 组织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现象要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 2.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社会交往心理的科学。组织就是个小社会,社会心理学知识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就构成组织心理学。

3.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由于心理行为关系密切,二者的研究内容互有交叉。 4.与人类学的人类文化;政治学的权力、冲突;伦理学的道德规范;生物学的生物节律;生理学的智力、情绪及生理反应等理论都有密切联系。

2、组织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组织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二、组织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组织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一)了解人的心理,做好人的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高素质职工队伍。

(二)激发人的行为,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组织绩效。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组织管理和领导水平。更好地带领组织发展。

二、组织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研究个体心理与管理,可提高知人善任,合理用人水平。人有不同特点,工作有不同要求。

(二)研究群体心理与管理,可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良好的关系和互动有利于工作。

(三)研究组织心理与管理,可适时推进改革,促进组织发展。使组织保持弹性和活力。

(四)研究领导心理与管理,可改进领导方法,提高领导水平。领导维系组织命运,不同的领导方式方法有不同效果。

(五)研究激励理论与应用,可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工作靠人完成,人的积极性需要通过激励机制来激发。

(六)研究组织心理学,有利于调适人的心理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可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组织中发生的事情。

3、组织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组织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二、组织心理学的理论准备。 三、组织心理学的创立于发展。

一、组织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西方社会推进了工业革命,提高了生

(一)现代化大生产要求新的管理方法。工作单调,情绪低落,影响效率。

(二)需要缓和泰勒制强化的劳资矛盾。要求注重职工的主体性,加强对人的研究。

(三)管理者的新认识。人的能力和积极性的发挥,比先进的工具更重要。机器靠人操作。

二、组织心理学的理论准备。

(一)心理技术理论。1912年,美·闵斯托格斯《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合适的人、工作、效果。研究人适应机器问题。 (二)人际关系理论。1932年,美·梅奥霍桑实验提出《人际关系学》。强调人的情感、关系和社会因素对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性。 (三)群体动力理论。1933年,德·勒温提出《群体行为力场理论》和群体规范、沟通、领导等理论。

(四)人的需要理论。20世纪40年代,美·马斯洛发表《人的动机分析》,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

三、组织心理学的创立与发展。

1958年,美·莱维特编著《管理心理学》;之后又有关于《人事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研究和著作。

1960年,莱维特出版《组织心理学》专著; 80年代,美·大内提出组织文化理论; 90年代,美·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理论。 (一)组织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 1.研究机构扩大,业务人员增多。 2.研究课题广泛深入,

3.研究方法综合化。多专业参与研究。 4.研究理论与指导实践结合。学者任顾问。 (二)组织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1.成立了工业心理学会。(1980年) 2.翻译、编写了一批相关著作。 3.各综合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

4.开展了多方面研究。开始注重实践应用。

4、组织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一、组织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二、组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组织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的原则。心理作为大脑机能是客观的,心理反映的事物是客观的,心理支配的行为表现也是客观。因此,研究心理现象要结合对大脑神经过程的研究,结合对行为表现的研究,结合对环境、刺激的研究。 避免主观地、想当然地解释心理现象。 (二)联系的原则。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心理现象之间和心理与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研究心理现象要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和条件。避免孤立地观点看问题。

(三)发展的原则。心理产生的主体(人的成长)是发展的,心理反映的对象(客观事物)也是发展的。研究心理现象要考虑其历史原因和发展趋势,不能只看当前现象。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一)实验法。根据研究假设,在控制条件下通过考察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1.实验室试验:严格控制条件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有针对性,但研究结果未必实用。

2.现场试验:在自然真实工作环境中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有真实性。如,霍桑实验。

(二)调查法。根据研究假设,通过问询或问卷方式向被试者收集有关资料,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1.访问调查:是通过与被试者交谈,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获得资料真切,但费时。

2.问卷调查:是通过让被试者填写问卷,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操作简单,易统计比较;但要合理设计问卷和确定样本。 (三)观察法。根据研究假设,通过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表现,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1.控制与非控制观察。控制观察:指在一定程序和条件下进行观察的方法。有针对性,但缺乏真实性。非控制观察:指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的方法。有真实性,但难以了解诸多变量间的关系。 2.参与与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指参与被试者的活动进行观察的方法。能理解心理变化原因,但受主观影响。非参与观察:以局外人身份进行观察的方法。获得资料客观,但难了解心理变化原因。 (四)个案法。根据研究假设,有针对性地系统研究个体、群体、组织等对象的心理变化的方法。

该方法可系统详实描述解释研究对象,但时间长,费时.费力。 各种方法要综合运用。思考题:

1、简述组织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简述组织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3、简述组织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4、简述组织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5、谈谈学习组织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第2章个体心理过程与管理

章节安排:

1、认知过程 2、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4、行为规律

1.认知过程

一、认知过程。二、知觉。 三、社会知觉及其偏差。 四、归因分析。 五、自我知觉与自我管理。

一、认知过程。(心理过程的基础)

(一)认知过程的含义。也称认识过程。是人们接收、储存、加工、理解信息的过程;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映过程。 (二)认知的形式。

2.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

二、知觉。

(一)知觉的含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们在原有知识、经验作用下,对当前事物的直接解释和判断。

知觉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依据。人们在知觉基础上处理日常事务。如,与人打招呼。遇到事情时的行为反应。往往不是经过深入思考而做出的。

(二)知觉的类型。

1.对物的知觉。如,时间知觉.空间知觉.速度知觉.形状形态知觉等.存在错觉.

2.对人和事的知觉(社会知觉)。对他人.群体.角色.人际关系和自我知觉。

(三)知觉的特点。

1.选择性。人的知觉有限,世界是无限多样,人们只能有选择知觉事物。

2.理解性。知觉伴随已有知识经验。人们总是凭自己的经验判断当前事物。

3.整体性。优先知觉整体;将部分总和为整体。如,瓜田李下。 4.持恒性。知觉有相对稳定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对象改变而知觉不变。

(四)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1.主观因素。

①兴趣爱好。喜欢足球,选择体育频道。 ②需要动机。内急的人优先关注厕所。 ③个性特点。活泼的关注热闹。 ④情绪。等车时,时间长。 ⑤知识经验。画家关注造型.布景。 2.客观因素。

①形状。高低.动态.新奇。②声音。洪亮.奇怪.刺耳。 ③颜色。鲜艳.对比强.悦目。 ④组合。不同对象组合影响知觉。

三、社会知觉及其偏差。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它赋予更多的社会意义。不仅知觉现象,而且要知觉原因。知觉的过程: 注意。心理活动集中到一定对象上。 编排。对注意的内容进行简化编排。 解释。对编排信息进行原因分析。

判断。对以上加工的信息作出一个或多个判断或反应。

(二)社会知觉偏差。知觉是人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信息加工有两种方式:

自控性加工。指有意识.有准备的加工,精确性较高。如考官提出的特定问题。

自主性加工。指无意识.无准备的加工,精确性较差,导致知觉偏差。如考生的印象。

1.首因效应。初次给人的印象具有重要影响(生人)。要注意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如,新官上任三把火,

2.近因效应。最后给人的印象具有重要影响(熟人)。要注意关键时的表现;表达思想要注意最后的归纳。

3.晕轮效应。根据人的某方面特点,做整体评价或结论。如,一白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以偏概全。

4.刻板效应。对社会现象或角色类别的固定看法。如,军人,医生;劳改犯.

5.投射效应。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四、归因分析。

(一)归因的含义。归因理论是海德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所谓归因是根据人的外部表现,分析其内在原因的过程。这是对人与对物的知觉的区别。包括:①心理归因。分析人是怎么想的?②行为归因。分析人为何这样做? ③未来预测。对人将来的判断。 (二)归因理论。

1.两因归因模式。(美·海德)观点:

①人的行为有两方面原因。主观与客观。关键是弄清主要原因。 ②归因理论考察的是知觉原因(并非真实原因)。对同一现象会有 不同分析。如,救人或恻隐、扬名、道德。 2.成败归因理论。(美·维纳)观点: ①成败四因素。能力、努力、任务、机遇。 ②归因三维度。内外因、稳定性、可控性。

(三)归因偏差。归因分析存在思想偏差。

1.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行为者倾向将成功归于主观原因,将失败归于客观原因;观察者则相反。如,跑步比赛。

2.涉及自身利益的归因偏差。人们对涉及自身利益的行为者的失败,倾向于主观归因;对不涉及自身利益的行为者的失败,倾向于客观归因。如,琼斯的任务奖惩。

3.利偏好归因偏差。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于主观原因,将失败归于客观原因。

五、自我知觉与自我管理。 (一)自我知觉及其构成。

1.自我知觉的含义。是人们对自己心理、生理、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认知。也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从人的成长过程看,先有自我知觉,再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

2.自我知觉的构成。自我或自我知觉、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有多 层次性。弗洛伊德认为,我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①物质自我(本我)意识。对自我身体存在的认知。追求容貌、体态、装饰、风度等。

②社会自我(自我)意识。对自我的社会评价的认知。追求地位、作用、功名、影响。

③精神自我(超我)意识。对自我个性、智能、兴趣的认知。追求智

慧、能力和自我价值。 (二)自我管理及其内容。

1.自我管理的含义。是对自己心理行为的调节、控制和约束。 2.自我管理的内容。

①自我思想管理。思想支配心理和行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

②自我心理管理。心理保健:自知、自爱、自制、自信;心理调节:应对挫折。

③自我行为管理。要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规范自我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自我印象管

组织心理与管理

理。戈夫曼在《拟剧论》中提出印象管理。指个体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好印象的管理。包括

印象管理动机。指操纵他人的意识。是否强烈。如,应聘印象动机强,见老熟人则弱。

印象管理构建。指操纵他人的做法。如,填写应聘书,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三)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自我管理的关系。

1.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在社会知觉中形成,人们在社会知觉中认识自我;自我知觉影响社会知觉,自我知觉有偏差,社会知觉也不正确。

2.自我知觉与自我管理。自我知觉指导自我管理;自我管理会修正、完善自我知觉、自我意识。

2.情感过程

一、情感过程概述。二、情感的作用。三、情感的管理。

一、情感过程概述。(心理过程的核心) (一)情感过程的含义。

1.情感或情感过程。是人们在认知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好恶心理和态度体验过程。情感是与人们需要有关的好恶心理,满足需要有积极情感,不满足需要有消极情感。 2.情绪。是情感的兴奋状态和表现形式。 3.情操。是与思想综合的高级情感。 (二)情感的类型。 1.根据表现形式。

①激情。速迅、强烈、短时的情感。如,狂欢、暴怒。 ②心境。平静、微弱、持续的情感。如,内心喜悦、闷闷不乐。 ③热情。有力、稳定、深刻的情感。如,热心待人、社会公关、人际交流。

2.根据社会内容。

①理智感(真)。指追求真理、驳斥谬误的情感。如,鄙视偏见,钻研难题。

②道德感(善)。指对社会言行道德评价的情感。如,遵守公德,助人为乐。

③美感(美)。指欣赏美、厌恶丑的情感。如,对艺术品的评价。 (三)特征。情感过程是特殊心理过程。 1.切身体验。是亲自感知、体会的心理。 2.生理变化。会引起肌体功能变化。

3.外部表现。难以完全掩盖。

4.社会性。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形成发展,受阶级、政治立场等影 响。 如阶级情意。

5.交往性。情感受交往频率、程度等影响。如日久生情。

二、情感的作用。

(一)调节活力。积极情感可增强活力,积极工作;否则,工作消极。 (二)驱动行为。情感可激发或制止某些行为。情绪性行为。 (三)传递信号。在沟通中,情感表达思想倾向,传递内心体验。

三、情感的管理。管人要管心,管心需管情. (一)情感管理的任务。

1.情感联络。领导与员工建立良好关系。 2.情感激发。采取措施激发工作热情。 3.情感转化。通过深入工作,引导积极情感。 (二)情感管理的途径。

1.满足需要。满足员工合理需要。 2.引导认知。树立正确思维方法。 3.优化环境。和谐人际关系。

3.意志过程

一、意志过程概述。二、意志过程的构成。

一、意志过程及特点。(心理过程最终表现) (一)意志过程的含义。

1.意志或意志过程。是人们自觉确定目标、支配行为、实现目标的过程。

2.意志行为。是受意志支配的行为。是人们有目的地改变现实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意志最终表现为行为。 (二)意志的功能。

1.自觉确定目标。在复杂情境中,选择确定行为方向和所追求的结果。

2.自觉调节行为。意志具有推动或制止行为的作用。

3.自觉调节心理。克服恐惧,使人冷静;集中精力,使人专注。 (三)意志的品质。

1.独立性。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选择确定行为方向。不人云亦云。

2.果断性。善于根据情势分析判断,做出决定。不优柔寡断。 3.坚定性。执行决策,百折不挠,坚持不懈。不屈服、不动摇。咬定青山不放松。

4.自制性。善于支配自己的行动。调节情绪,应对干扰。

二、意志行为的构成。

(一)制定决策阶段。即选择努力方向阶段。需要意志的独立性和果断性。

该阶段的任务是:

1.确定行为方向。选择合适的目标。 2.选择行为手段。通过正确途径.方式。

3.取舍行为动机。摒弃不正确意图想法。

(二)执行决策阶段。是决策转化为结果的阶段。该阶段要求意志的坚定性和自制性。主要任务是: 1.付出智力.体力,忍受不愉快体验。 2.克服原有不良习惯和动机。 3.应对环境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

4.人的行为规律

一、人的行为观点。二、人的行为规律。三、人的心理行为疏导。

一、人的行为观点。

(一)“刺激(S)→反应(R)”论。华生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如,敲膝关。该理论有机械性,不能说明有人的行为的意识性。

(二)“刺激(S)→加工(O)→反应(R)”论。新华生主义认为外部刺激和人的行为反应之间有个思维加工过程。该理论有合理性。 (三)“场”理论。(勒温)

B(行为)=F[P(主观因素)·E(客观因素)]

认为人的行为是内部力场与外部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人的行为过程模式。

→ → →→ →

二、人的行为规律。

1.目标律。人的行为有目标取向。 2.动机律。行为由动机驱动。 3.强化律。目标结果,影响行为频率。 4.遗传律。部分行为特征与遗传有关。 5.环境律。环境影响个性;行为符合环境. 6.发展律。行为特征随个人成长而不同. 7.差异律。因主.客观影响,人的行为不同.

8.本我律。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人的行为本质上只顾自己的目标.利益。

三、人的心理行为疏导。 1.引导认识。2.引导情感。 3.引导态度。 4.满足需要。5.激发动机。 6.强化行为。思考题:

1.简述人的心理过程。 2.简述情感的类型。 3.简述意志行为的构成。 4.简述社会知觉偏差。 5.简述成败归因理论。

篇二:浅析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浅析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武芳

(陇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12级公共事业管理班、745000)

摘要: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两门学科也

随之发展起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人们对这两门学科的关系产生了不同的讲解,

有的人认为管理心理学就是组织行为学,而有的人认为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本文将从管理

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等方面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从他们

的字面意义、研究重心、与理论基础方面论述两者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

一、 问题的来源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改变,工业产业的发展,都是我们不得

不重视人的力量,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经济结构的转变,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

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而,推动社会经济转型的也正是人的力量,现代社会

我们树立着以人为本的观念,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人的作用对于社会以及各个方面的发展至关

重要。中西方有很多学科都是一人作为其研究主体,其中有很多学科颇有成就,组织行为学

与管理心理学就是这众多学科中的两门学科,而这两门学科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议论。

现如今,许多高科院校的管理学院都会开设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两门学科,引人深

思的是许多学术论文以及各种资料称组织行为学就是管理心理学,这使读者管道很混乱而另

一种说法却相反。下面将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两种说法进行介绍:

一些学者认为,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是同等的,两者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是可以通

用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蒙(H.A.Simon)教授在我国讲学时曾说:“在管理心理学与组

织行为学之间,可能别人认为不同,我没有看到有真正的差别。”①我国的心理学词典中提

到“管理心理学又称组织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一门应用心理学科。”②“组织行为学也称

管理心理学”③这是我国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的见解,这些见解说明了管理心

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是有区别,比如中国人名大学组织

行为学专家孙彤说:“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两个学科还是略有区别的,组织行为学是管理

心理学的新发展。”④,也有一些西方国家,他们把管理心理学在工商管理区域中称为组织

行为学,也就说组织行为学只属于管理心理学中的工商领域,是管理心理学其中一部分构成,

从数学角度来讲,两者是属于与被属于的关系。我国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俞文钊曾说过:

“在西方,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是一致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从心理方面进行研究,组织行为

学,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必然要以人的心理为基础。它们是一致的,但名字不同、侧

重点不同、背景有差异。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达到同一个目的,可

以殊途同归。应该是互相结合,不应该有门户之见。”⑤本文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认为管理

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等方面存在着相似与相异之处,深入

的了解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对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经济生活组织群体之间的心理与行为

活动,解决社会问题,追随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对推动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发展、人

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探讨。

二、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的联系:

对于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我们可以用“感”与“赶”的结合进行阐述。管理心理学

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体都是人,而“感”与“赶”我们形象的把它看做人的心理与行为。

“赶”它代表着一种外部力量、外部因素、外界的驱动力,代表着人们的外部行为,我

们系统的把它看做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感”他表示一种感觉带有情绪色彩,可表现出

人的心理特征,有感而发,我们形象的把它看做管理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

组织行为学诞辰的把人的行为作为其研究的对象,比如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F.W.Taylor.1856—1915)进行了搬运生铁块实验、铁锨实验,这些实验都有一个共同点,

即他只考虑到单位时间内工人所做工的效率,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来提高绩效,把人看做“经

济人”偏重于对人们行为的观察与研究,这种方法它是依靠外界力量的因素来提高绩效,也

就是“赶”着工人们进行工作,是工人感到来自外界的的一种压迫力,事实上,这种被忽略

的人们心理因素依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长时间持续性的工作,会使工人产生怠慢的情绪,

此时工人们是带着一种消极的情绪面对工作,这时行为与心理结合科表示为:工厂领导者积

极地“赶”与工厂工人消极的“感”最后等于他们所要达到的绩效。

管理心理学偏重于对人们心理的研究,这一理论主要从埃尔顿.梅奥(G.E.Mayo,1880—

1949)的“霍桑试验”进行探讨,霍桑试验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924—1927)照明

实验、(1927—1932)员工福利措施实验与工资与生产率关系实验、(1928—1930)员工态度

与意见调查实验与(1930—1932)在绕线室内进行的团体行为观察实验,通过这四个阶段得

出结论,人属于“社会人”重视社会与心理因素对员工的行为具有的影响力,生产效率取决

于员工的积极性,同时,领导者开明的领导方式与管理形式对员工具有激励作用,激发员工

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此时管理心理学的心理与组织行为学的行为可表视为领导者开

明的激励方式与员工积极地“感”与积极的“赶”最后等于他们所要达到的绩效。

有上述可总结出两个等式:

1. 积极的“赶”+消极的“感”=绩效

(“赶”—工厂领导者采用外界力量的行为;“感”—员工受到外界压力的心理状态)

2. 积极的“感”+积极的“赶”=绩效

(“感”—员工的成就感、幸福感、被激励后的心理状态;“赶”—员工受到激励后所表现的

出来的一种行为)

由上面两个等式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以下联系:首先,两者的研究

主体相同,都是把人作为其研究的主体;其次,两者的研究对象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无论

什么工作都是“赶”与“感”的结合 即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结合,可以看出组织行为学离不

开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也离不开组织行为学,两者是形影不离的,只有两者共同作用才

可以达到共同的目标;最后,两者的目标是一样的,从上面两个等式可以看出他们最终都是

为了绩效而努力,基于对企业以及各种组织的雇员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的观察以总结其规

律,从而根据所揭示的规律采取一定的措施、制定合理的方案用于激励雇员,使其表现为积

极的工作态度,从而提高生产率,达到企业的最佳绩效。“感”与“赶”的结合充分说明了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谁都无法独立存在。

三、 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区别

1、字面意义的不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主要的表现方面体现在文字上,每一个字都被

赋予了特定的含义,下面可从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字面意义进行理解。

组织行为学科解剖成“组织”与“行为”两个关键词,不论是在远古的氏族生活、部落

联盟还是处于现代的生活中,不同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

又使得他们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从而“组织”便广泛普及到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如:学校、

事业单位、企业、社区、社团、医院、政党等这些都表现出组织是以一定单位的群体为基础,

为实现其共有的目标、共同的利益而组成的。行为,这个词单从字面意义

上可理解为它是象征着人们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比如人们做出的各种动作、姿态或者参加的某种活动。从而我们可以理解组织行为学是对特定组织中人们各种外在行为特征、活动等规律进行探索的一门学科。

与之相同,管理心理学也可以从“管理”与“心理”两方面进行考察。管理,我们把它看做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一种职能,即它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通过一定的方式或方法,如制定一种规律或制度,选择一定的对象进行约束或激励,使其规范性。心理,更多地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如人们的想法、情绪等。综合管理和心理两词我们可以推导出:管理心理学是一门探索人们内心活动并采取一定方式,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并把此规律应用到现实的一些关于管理性问题,帮助他们实现目标的学科。

2、研究的重心不同

组织行为学侧重于研究人的行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合环境中人们的行为规律的科学。”⑥行为作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其包含很多内容,如人们的行为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宗教组织行为、个体行为等显而易见的发生于现代社会中的社会问题,都是人们的行为所导致的。

管理心理学则侧重于研究人们的心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由心理活动诱发出来的行为规律”。⑦

3、理论基础的不同

通常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学科比较广泛,比如社会科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管理学科、自然科学(工程学、生理学等)。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只有劳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各种关于心理学的学科。由此可见,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更为广泛。

参考文献

① 孙彤主编:《组织行为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2月第十版,第31页 ② 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第252 页 ③ 孙彤主编:《组织行为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2月第十版,第31页 ④ 孙彤主编:《组织行为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2月第十版,第31页 ⑤ 《行为科学杂志》.1992年第五期,第1页

⑥ 周斌《论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四川教育学院学

报.2002年5月第18卷,第5期

⑦ 张昱编著《管理心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第4页

篇三:管理心理学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绪论

第一节 管理与心理

一、管理的概述

[多选]管理的传统职能有: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

[多选]管理的现代职能有:信息、决策、激励、研究、发展与开拓创新。

二、心理的概述

[单选]科学的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产生的重要标志。

[单选]感受是所有认识活动的基础、门户与开端,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

[多选]从情绪活动发生的强弱程度和持续时间来看,可划分为心境、激情、应激等形态。

[简答]简述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

(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意志行动主要体现在人的意识对活动的调节支配过程,使人的行动能按自觉的目的去能动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它是和自动化的习惯动作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行动。

三、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多选]平衡与协调心理健康的原则有:认知改组、理顺关系、理顺关系、情绪调节、认知调节、人际调节。

[简答]简述有效管理的心理依据与原则。

(1)社会认知原则。

(2)目标管理原则。

(3)激励原则。

(4)信息沟通原则。

(5)人际关系协调原则。

(6)心理健康与平衡协调的原则。

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单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着重是企业与行政管理的内部社会心理系统。

[简答]简述管理心理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企业与行政管理的内部结构系

统。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着重是企业与行政管理的内部社会心理系统,即人际关系系统,主要指企业内部环境因素中的个体、团体、组织与领导系统。

(3)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工业心理学中的工程心理学相比较,是研究更纯粹的人的因素方面的问题。

二、管理心理学的内容与范围

[单选]“经济人”假设对应的管理理论是X理论;“社会人”假设对应的管理理论是人际关系理论;“自动人”假设对应的管理理论是Y理论;“复杂人”假设对应的管理理论是超Y理论或权变理论。

三、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单选]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于1933年提 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从而导致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

学的萌芽。

[单选]20世纪30年代,梅奥通过霍桑实验建立起 来的“人群关系学说”被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第三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管理心理学应用服务的两个重要目的

[单选]管理心理学应用服务的首要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单选]管理心理学应用服务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对职工进行管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强化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企业形象建设、社会心理气氛建设,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并推动社会政治文明与生态环境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简答]简述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重视研究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2)重视研究团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3)重视研究组织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4)重视研究领导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三、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任务

[论述]试述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任务。

管理心理学在我国处在建设与发展阶段,我国心理学界和企业管理界做了许多宣传普及和理论与实际研究工作,管理心理学在我国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当前迫切的任务是要建立适合我国现代化企业管理、开发性与国际化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采取借鉴的态度,吸收适合我国国情的有益的内容,以促进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要研究和总结我国古代优秀的管理思想及典型经验;要

研究和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建立和逐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过程中以及加入WTO以后产生的现代企业制的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概括,有助于加快我国管理心理学体系的形成。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应深入到企业的改革和管理实践中,研究我国现代化企业职工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行为规律,并根据现代化企业的特点和职工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这样有助于早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国际化、全球化、市场化生产与经营的管理心理学理论体系。

第四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多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发 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定量与定 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二、管理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单选]研究者客观化地对企业与行政活动中发生的管理心理现象和行为活动进行考察、记录与研究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单选]心理测验法必须采用标准化的问卷来进行测评与研究。

第二章 管理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人性观的发展

第一节 早期文明与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

一、早期文明的管理

[单选]古巴比伦的汉穆拉比王朝距今约4000年前,建立了神王合一的双重统治机构,已有世界上第一部法典来治理国家、处理经济贸易及人际关系问题。

二、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

[单选]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

[多选]麦卡拉姆的改革与管理思想,得到普尔的大力支持,总结并推广了麦卡拉姆成果中发现的三条原则:组织原则、沟通原则和信息原则。

第二节 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工业心理学的兴起

一、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单选]泰勒被后人称为“科学管理法之父”。

[单选]法约尔被后人称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单选]韦伯被后人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多选]提倡“古典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有美国的泰勒、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以及管理哲学家有美国的古利克和英国的厄威克等。

[多选]法约尔认为所有的行政管理活动职能是由五种因素组成: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二、早期工业心理学的诞生

[单选]雨果·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第三节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形成与发展

一、管理心理学的产生

[单选]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人际关系理论出现,标志了管理心理学的萌芽。

[简答]简述霍桑实验的步骤。

(1)1924-1927年进行的工作物理环境实验。

(2)1927-1932年进行的职工福利措施实验。

(3)1928—1930年进行的态度和意见调查。

(4)1930-1932年进行的团体行为的观察研究。

二、管理心理学的形成

[单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现代管理尘里学》一书,正式用“管理心理学”这个名称来取代原来沿用的工业心理学,因而“管理心理学”便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多选]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研究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等。

[多选]同企业有关的“人性”问题的研究有:麦格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雪恩的四种人性假设与对应的管理理论、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等。

第四节 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

一、现代“管理科学”学派

[多选]“管理科学”名称是由许多现代管理理论构成的理论派别的统称。这些具体管理理论主要有:“社会学系统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以及“系统工程学派”等。

二、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运筹学

[单选]运筹学是一门分析的、实验的和定量的科学方法学,它是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

三、现代“管理科学”的特点——系统分析

[单选]“系统分析”这个概念是在1949年由美国兰德公司首先提出来的。

[多选]系统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等人。

四、现代“管理科学”的灵魂——决策论

[多选]决策论是从社会系统学派发展来的,其代表人物有美国卡

内基—梅隆大学的西蒙和马奇等人。

五、系统工程理论及最新管理理论阶段

[简答]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管理理论的发展出现的新趋势。

(1)组织方面出现了职务扩大与丰富、矩阵与权变式组织的采用、计算机影响及组织形态的变化、国际性企业组织与全球混合组织的出现、学习型企业与组织的发展等。

(2)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知识型、科技型与创造型人才越来越被重视。

(3)领导类型中的权变式、文化型、魅力型、变革型、学习型已成为新的发展动向。

(4)策划方面的长中期计划、整体策划、规划预算制度、决策权的加强与分授,管理内外信息系统的建立已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5)从强化销售环节向各种营销策略采用的转化,“营销导向”、“社会营销”、“政治营销”,资源短缺、平稳发展与低行销策略的采用,向资源发展与全球化营销竞争战略的采用,已成为营销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6)经济与行政管理也越来越向适应开放式的全球经济与综合系统的方向发展。

第五节 人性假设理论的演化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单选]1891年,恩格斯从物质资料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人的需要层次。

二、西方管理心理学人性假设的提出及其内容要点

[单选]麦格雷戈在1960年出版的《管理理论X或Y的抉择——企业中的人性方面》一书中指出:每项管理的决策与措施,都是依据有关人性与其行为的假设。

三、对西方管理心理学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的评价

[简答]简述对经济人假设的评价。

(1)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

(2)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管理模式,否认了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职工的主体性、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心。

(3)经济人假设的工人观,认为大多数人缺乏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能起统治作用,因而,反对工人参与管理。

(4)与经济人假设相对应的x管理理论含有科学管理的成分,是科学管理理论思想的体现。

标签:组织 心理 管理 组织管理的心理基础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