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宗教与心理

时间:2017-05-2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浅谈宗教与社会的关系

浅谈宗教与社会的关系

——以新疆地区的发展为例

姓名:王小琴 学号:2013011086

院系:铜仁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13级本科班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在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一个健康的,积极地宗教信仰观念,可以让一个人做到造福于民,然而如果不分宗教和邪教的区别,很有可能会善恶不分,做出害人害己的事。宗教作为人们的一个精神寄托,对人的作用可大可小,怎样正确的认识宗教的本质:作用,以及宗教对人的影响将会是现今社会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Summary: religion as a belief occupies a pivotal position in people's lives, to have a healthy, active religious beliefs, can make a person do it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eople, without distinction between religion and cult, however, is likely to be without distinction of good and evil, do harm thing. Religion as a spiritual on man's role can be big or small,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religion: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religion on human society today as an urgent task.

关键词:民族问题:民生发展问题: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Key words: ethnic issues: human development issues: the community's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引言:作为我国的边疆地区,新疆的发展和稳定一直是我们十分关注,也十分关心的问题,新疆的繁荣与稳定一直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内心,然而却有很多的不法分子企图利用宗教冲突,民族问题问题来制造祸端,企图分裂中国,针对这种现象,我将在本文中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新疆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情况以及对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新疆地区信教情况:

在很多国家,全民信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中国,尤其是新疆,全民信仰伊斯兰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习惯,在新疆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新疆现有的10个少数民族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 人口1130多万2009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1日发表《新疆的发展与进步》1白皮书称,在新疆,各族人民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力,信教或不信教完全有公民自由选择,受法律的保护,截至2008年,全区有清真寺,教堂,佛道教寺庙等宗教活动场所约2.48万座,宗教教职人员人员2.9万多人,宗教团体90多个,宗教院校2所。20世纪80 年代以来,新建赴沙特朝觐的人数累计超过5万人,近年朝觐人数保持在每年2700万人左右。截至2008年,新疆宗教界人士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担任职务的的有1800多人,他们代表信教群众积极参加参政议政,并对政府贯彻宗1111111 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发展

教信仰自由政策进行监督。

(二)伊斯兰教对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1.伊斯兰教积极生产的观念推动了新疆的经济建设。与其他宗教一样,伊斯 兰教的终极目标也是来世,但不同的是,伊斯兰教对来世的追求是以现世的生活为基础的,对于穆斯林来说,现世生活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现世的幸福就没有来世的永生。为此,《古兰经》中多次提到穆斯林应积极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强调只有辛勤劳作,努力工作的人才可以的到安拉的喜悦和接纳。穆罕默德劝导人们应该努力工作到生命的尽头,这些对新疆人民来说,直到今天还是有着积极地现世意义i,新疆人民在他的指导下积极工作奋发图强,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出谋划策,带领新疆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期。

二:民族问题对新疆发展的双重影响;2

(一) 新疆周边民族宗教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周边国家政局动荡不堪,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民族宗教问题伴随其中,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

1. 民族分离运动兴起,跨界民族问题更加突出,民族分离

式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中最主要,也是最具破坏力的现象。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为

开端,民族分离运动的态势越演越烈,在短期时间内,

迅速蔓延,波及整个世界,至今还深受其害。 2《 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发展》百度百科

2. 新疆宗教冲突与争端明显增加,伊斯兰教本身是一个侵

略性较强的世界性宗教,它的起源和发展都伴随着不断的侵略性,现在的宗教虽然是主张和平的,但是各自的教义不同,有的甚至是相互抵触的,因此很容易造成一些宗教极端分子的仇视情绪,给当地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损失。

三新疆周边地区民族宗教问题对新疆的影响

1. 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对新疆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周边国家的相继独立,使得人民在主体地位上得到提升,人民的各项权利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使得人民的自我意识和民族意识开始萌芽,复苏,民族主体意识开始增强,从而加剧了主体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与冲突。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有55个少数民族,如何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共谱和谐.友好.团结新篇章,将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和心愿。然而近来,新疆地区不断出现各种冲突,各种宗教冲突和异端分子更加猖獗中不得不说,这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两个民族在一些大的问题上不能达到很好的沟通,从而导致了新疆地区的一系列不好的事情。

2.“双泛”3对新疆的影响。“双泛”即泛伊斯兰教,3 《民族宗教学研究成果丛书》总序

泛突厥主义、它们的产生与流散对中亚、特别是对新疆地区的安全及社会稳定产生了极大地现实危害。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教一直做为一种亲侵略的宗教,它的传播和发展不可避免的的就会发生流血冲突,同时,做为一种舶来品和“异乡人”心理脆弱的程度比主题民族要低,这些都是造成社会缺乏稳定的因素。

3.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极端势力对新疆的影响。近年来 新疆发生的危害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绝大多数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势力的骨干分子所为,他们利用他们所谓的自由平等来煽动无知的民众从而策划了一系列的分裂国家的丑陋行径。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给国家的形象带来了不可抹灭的影响。

四:新疆地区的宗教冲突对新疆地区的俄紧急发展的影响

1. 新疆地区作为我国的一个边疆地区,新疆的繁荣

与稳定关乎我国的民生大计,新疆的发展是中国的一大福祉,怎样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合理信仰宗教,利用宗教与现实的结合,来造福新疆人民。

2. 然而,近年来,一大批不法分子利用民众的无知

心理,来煽动所谓的独立运动,在新疆地区制

篇二:佛学与心理治疗

禅宗与现代人心理自愈治疗 摘要: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宗派。禅宗自唐代起流传,在中国甚至亚洲其他的思想史、文化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也引起了现代心理疗法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近年来,心理疗法出现了明显的整合趋势,即将不同形式的心理疗法结合起来应用。整合的实际含义是将人看成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开放系统,主张对病人采取多层次的整体干预,每种干预都和其他层次的干预关联而发挥其最大作用。因为禅的功用很多:扩大心脑、坚定毅力、启发智能、调和精神、消除烦恼、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练心志、提高悟性。从跨文化因素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到,禅的功用与现代健康理念是一致的,有着现代精神分析疗法心理治疗方法的思想因素"这说明现代心理疗法的核心思想与禅宗的公案、禅机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奇妙的吻合"禅本身就是一门充满活力而又独具智慧的心理治疗学。

关键词:禅宗、静坐、现代心理疗法

一、禅宗的定义及其对东方心理文化的影响

禅,原本存在于自然的天地和人们的内心。然而世人颠倒无知,以致“当面不识”。为了让众生也能领悟博大精深的佛道禅理,才有了佛陀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的游行弘化。禅宗的禅是一种文化思想,也是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方式。禅宗像所有活泼的传统一样,它们的起源,都是充满了许多禅话和传奇,因此禅的开展,也自然和释迩牟尼佛发生了关系。

(一)禅的定义

禅的梵文是Dhyana,中译为“禅那”,简称为“禅”。“禅”,鸠摩罗什(344一413)译作“思维修”,是一种运用思维活动的修持方法。唐玄类(600一664)译为“静虑”相当于英文的Meditation。“静”指身体状态的坚持,“虑”指心理过程的递进,表明了“禅”从身体到心理对人的影响作用。

禅宗作为一个宗派由佛教演变,成为中国独有的思想,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 所谓禅,即“悟”、“开悟”的获得过程。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悟之不可言说。“悟”是一种启蒙的艺术与方法。这种艺术与方法常人无法体会,可见从学问上讲“悟”更偏重于实践的体系。也就是说,“禅”认为所谓苦恼(即心理问题),是主体与客体在内心中的矛盾冲突,解决的办法讲究主客体的适应。总之,禅最后的目标是开悟(体验!领悟)是整个人格对于真实的充分觉醒,并不是人心智的变动,不是神智恍惚状态,而是平常心。

(二)禅宗对中国心理文化的影响

《坛经》是中国本土佛教禅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文化融合的产物"六祖慧能所创立的佛教禅宗是一种最彻底,也是最成功的本土化的佛教理论。《坛经》凝聚了中印两国心理文化的精华,在世界心理文化的交流史上具有十分的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各个民族交往日趋频繁,人类的心理文化不断走向融合的今天,《坛经》所构造的心理生活样式,它所具有的心理文化蕴涵,无疑会给中外心理文化的发展以及大的影响。

禅悟的心灵境界,隐约地曲折反映了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利益的更广泛的分配,给人们心理生活所带来的一些自由和解脱的喜悦"禅的自主和自由自觉的境

界,则是唐代社会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十足的乐观!自信的表现。因此,六祖慧能禅宗是唐代社会心理文化精神的凝缩和映现。

六祖慧能的改革确实是对传统佛教的一次超越,但是这种超越不是把佛教推向玄妙和高深,而是推向了现实"中国人对宗教的信仰其实具有很强的务实性和功利性,而以前的佛教,教义精深,教条繁琐,修行方式极为复杂,所以,曲高和寡。六祖慧能的一个“顿悟”就拉平了不同层次信徒面前的千沟万壑。禅宗的心理文化正是为了佛教的平民化,以迎合大众的口味,而禅宗主张放弃执着的思想,也适时的拂平了世人们官场失意的心灵创伤。

综上所述,禅宗在唐朝时最兴盛,宋元以后,封建礼教盛行,中国社会的心理文化日趋保守、封闭、教条、僵化,这样的大气候必然波及禅宗,加之明清皇帝朱元璋和雍正直接干涉禅宗的思想与实践,严厉限制禅宗的自由,使禅宗超卓无羁、 洒脱真放的风格受到压抑"现在禅宗已经衰落,但它给中国文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却是只得我们深思的。

二、禅宗的养身疗法—静坐

静坐本来就是一种“内化自我式”的心理分析术,是一种近乎深沉的自我检讨,适时地把内在垃圾沉淀逼出。静坐具有“纤解神经紧张”的功效,这大概可以用佛教所谓的“一心不乱”来解释,亦即“三味”;静坐具有动静如一的效果,正如静坐的梵意一般,有寂静、正受、禅定的内涵,把内心统一在无杂质的心境中。静坐能让人平静,平静使人明白自己的生命需要什么?与不需要什么?愈来愈 能容忍别人,偏见也就愈来愈少。以前的绝望、孤独、焦急不见了,静坐带来了年轻与我面望。我直觉自己愈加敬重自己、肯定自己。睡得比以前少,但脑筋很清爽,味觉愈来愈好,吃起东西来比以前更有味道。

修禅之法,在形式上必须静坐。端身静坐,最易定身息心,有利于用心参究。 静坐一法,佛教称为坐禅,也可叫禅定。禅定的种类很多,但总的来说,有深禅定,才有实智慧;有实智慧,才有自觉觉他,以至达到觉行究竟圆满的境界。静坐方式称为“结枷跌坐”,即小腿屈叠放在大腿上,脊梁骨挺直,下巴微收,气沉丹田,静静的自然呼吸,自光微团或集中于某一目标上,脑中要摒除杂念,集中精神。

静坐之前,要选择环境,,必须选择适温与寂静之处,还要光线适中,不可太强也不可太弱;还要调和五事: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调五事是佛教修禅之初,它既修禅的主要内容,也是练功的重要手段。调五事不仅涉及练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辅助方法,而且还包括一些重要的练功原则,尤其是调身、调息、调心。这三调对中国静功的发展影响较大,它既适宜于坐禅功法,又普遍用于各种静功乃至运动。

三、禅与现代心理疗法的探讨研究

禅的精神实质就是顿悟与超越。顿悟是一种非逻辑的直觉思维方法,它是在渐悟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长期实践实习,定慧双修的结果。禅宗的超越精神可以调整人的价值观,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禅的解脱是净化社会与人生的必由之路,是老子“道法自然,返朴归真”和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为了要达到“至善境界”,儒家的修养也要经过“知止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过程。儒家认为,一具人只有“除私去蔽”了,才能“明心见性”,才能把个人独立完善的人格和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统一起来,才能克服社会动乱与危机给个人造成的心理障碍。

精神分析疗法是通过治疗师和患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交流,使得患者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生领悟,进而发生人格的成长而产生治疗效果的。治疗师的作用就是在治疗过程中,要不断地帮助患者克服达到领悟时出现的阻抗。阻抗在治疗中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可以是妨碍医患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阻碍患者对自己的理解和领悟,还可以是影响患者发生改变。达到领悟是所有治疗的核心,因而不同治疗学派的理论和技术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阐释达到领悟的过程。

禅宗的宗旨是所谓“明心见性”、“澈悟心源”,心之所以需要明、性之所以需要见,意味着人心随时有所障蔽。一如精神分析所说的因为压抑而不能感知潜意识的内容、冲突等。禅宗与精神分析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针对心灵的问题,目标都是帮助人更澄明、更稳定。禅宗在其参悟的过程中也包含着许多语境,运用这些语境可以帮助参悟者达到领悟。因为禅宗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所以对许多这样的语境的理解和体验都化为生活的语言,在人际间的交流时使用这样的语汇,更容易达到相互间对语境的理解和感悟。

精神分析是西方人道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产物,是一种实验性的!阐释性的科学。心理学它通过考查一个人的童年的心理发展,并试图恢复他早期的体验,以帮助他体验到现在被压抑的东西。在精神分心理析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使无意识成为意识,患者得以一步步面对自己内心的冲突和恐惧,以及对世界的种种幻想,从而消除人格失调和认知歪曲。精神分析疗法的目标是使得患者去除或减轻内在冲突、焦虑以及自我的失衡等,变的心态稳定,心情快乐。相当于禅宗参悟八个境界之中的定界。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中的治疗师是和病人同样重要的参与者、观察者、体验者、解释者。

禅宗是印度理性与抽象性同中国的具体性与现实性相融合的产物,是一种达到开悟的理性和方法。开悟是一种参透生死、笑对得失、物我一体、平常生活的心灵状态。一种与自然合为一体的真实感,使人满足!和平和充满快乐的状态。悟者不把自己作为一个物而执着,故而变的空灵,能容纳一切。悟不是心灵的变态,不是一种意识的分裂,不是一种泯灭现实的恍惚状态,也不是见诸于某些宗教现象中的自恋心态。真悟所获的所见的如实的,意味着达到一种完全的“建设性指向”而假悟则可能是驻相式或精神病性质的。

将精神分析性心理疗法引入中国,必然要遇到与本土文化的交融问题。这种交融是一个过程,它需要通过我们真切的工作一心理治疗的实践,在点点滴滴里去体会、去理解、去感悟、去渗透。心理治疗中发生阻抗与禅宗参悟中发生驻相,都是围绕着达到领悟这个核心而出现的现象状态,这是一个重要的契合点。把这两方面进行比较,可以达到相互的借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精神分析可以帮助参禅者避开魔障,消除假开悟,可以使禅宗参悟点化时的焦点能更清晰!更有个体化和针对性。禅宗思想将会拓展和深化精神分析者的视野,可以克服科学治疗的理性和冰冷,把心理治疗变的更有人性、更活泛、更自然融洽。

精神分析是西方理性主义的产物,所以资料丰富,脉络清晰,对一般层次的人而言更容易明白,更具体,更可操作。总之,精神分析与禅是东西方探索心灵奥秘的两条平行道,它们的目标都是为了消除烦恼,消除压抑,解脱束缚。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是完全可以互相参照,共同实践的方法。

我们的工作最终可能达到的是禅宗与精神分析的完美整和,这种融合就象我们在系统学习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各个流派时所发现他们之间的传承和借鉴,同时又有所创新一样。但现在还需要从理论深入和技术细划上做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Farber,B.(郑钢等译,2001).罗杰斯心理治疗.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

[2]Rom,E.(贾辉军译,1995).精神分析与宗教.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池田大作(梁鸿飞译,1996).社会与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4]慈怡(1989):佛光大辞典.高雄:台湾佛光出版社;

[5]杜大宁(主编,2006).佛养心道养性.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6]董群(1998):祖师禅.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7]多拉德(2002):人格与心理治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8]范伦特(颜文伟等译,1996)怎样适应生活)保持心理健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弗洛姆(王雷泉等译,1998).禅宗与精神分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篇三:德国宗教与民族心理

“神圣罗马帝国”那些事…

—— 德国宗教历史与民族性格的关系

德国目前主要的宗教派别是天主教和新教,虽然今天的年轻人很少去教堂,不像以前的人那样经常做礼拜或去忏悔,但宗教的内容实际已融入到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内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德国社会的宗教气氛还是很浓重的,单纯的全国性宗教节日就有13个,如三圣节、狂欢节、复活节、圣体节、圣诞节等等,每逢这些节日,全国都要放假,由此不难看出宗教对国家及社会的影响。此外,德国人结婚、孩子出生受洗、取名、葬礼的举行等等也都与宗教有关,各式各样的教堂是城市生活的中心场所,更不必说数不胜数的绘画建筑艺术与宗教的密切联系了。往更深的层次看,宗教对德国人精神气质上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视,德国人民族性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德国宗教历史的影响,而让全世界感到震惊的德国人的民族沙文主义和其战争性格,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那些民族与宗教互相纠葛的日子。

德国的宗教史可以追溯到日耳曼族法兰克人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时期,法兰克王国是日耳曼诸多王国中的一个,它最终成为众多日耳曼王国的霸主,与它接受基督教为国教有很大的关系。公元六世纪,法兰克的克洛维国王娶了勃艮第公主克罗蒂希尔德,因为妻子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克洛维国王也逐渐受到影响,最后接受了洗礼,成为了基督徒,法兰克从而成为罗马基督教的王国。法兰克王国借助基督教取得西欧各地教会和基督信众的支持,完成了它的两次大规模扩张,成为日耳曼最强盛的一支。另外,法兰克王国和罗马教廷也相互借力,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目标而组成联盟,法兰克人出兵援助罗马教会,帮助其击败异端教徒,并将罗马的城池进贡给罗马教皇,使

他拥有一个“教皇国”,而法兰克国王

查理曼即查理大帝,则受到教皇的加

冕,得到神授的名分和权威,教皇宣

布法兰克的统治是“上帝创造的秩序”

的一部分,法兰克的君王将作为“罗

马人的皇帝”和罗马教会保护者,获

得监护和摄政意大利的权力,履行其

基督教的神圣的使命。这里所呈现出

的这种“二王”互相扶助、支持的权

力模式1正是后来“德意志神圣罗马帝

国”国王和教廷结盟的雏形和基础,

罗马神圣教廷与世俗宫廷权力之间通

过互相承认和支撑,以实现各自利益

的最大化。

法兰克王国在查理大帝的孙辈时期陷入分裂,帝国一分为三,东法兰克王国就是后来的德意志王国,它逐渐与原法兰克的加洛林王朝分离,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逐步走向独立,孕育形成了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当时王国中帝王和诸侯之间关系也为后来德意志的发展预埋了重要的作用力。当时的王国由五大公国组成——萨克森、法兰克恩、施瓦本、巴伐利亚和洛林,准确地说,王国是五个公国的联合体,国王与各大公爵达成协议,国王的位置不高于任何一位公爵,而仅仅是各位公爵之间的召集人和联系人,各公国内部事务实行自治。这种邦国的模式形成了德意志独特的历史悖论,即王国统一同时必须得保证邦国的分治,它在后来的德国历史中极大地影响了德意志民族的最终统一,更有甚之,德意志在分裂的道路上,就像坐上了一辆失控的马车,越跑越远,越来越绝望地远离当初的国家形式。 1 右图反映的是当时“二王”——国王和教皇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相互平等,和谐共处,互相扶持。

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宗教是重要的导火索和推动力,从而使德意志民族在整个中世纪一直挣扎在分裂的深渊里。纵观德国的宗教史,总是与德意志国家王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宗教又反过来促进了王权的兴衰和民族的分合。在德国宗教史的背后,人们看到的实际是权力斗争:世俗统治与教会权力的制衡,邦国之间为了夺取领土与控制权的无止尽的争斗,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将德国拖上了一条分裂道路。国家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民族实力日益衰落,面对近邻英格兰和法兰西一天天变得强大,德意志——这头曾经的欧洲雄狮——在落后中不得不默默忍受屈辱,心中积累着对民族统一和强盛的渴望。

这种由宗教引发的分裂局面对德国的民族心理有重大的影响。学术界有观点指出,德意志民族在短短几十年内发动两次世界大战,这个令人恐惧的民族其战争性格非常突出,一方面,近几个世纪几次大的国际战争都与德意志有关,另一方面,近百年来一些骇人的杀人理论如对人类种族的优劣区分、社会达尔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等,几乎也都发自于德国。德意志民族的性格特征不是民族所固有的,而是历史的雕刻师一斧一凿雕铸而成,从德国历史尤其是宗教史的脉络中可以发现它形成的痕迹和原因。

《德意志人》的作者卡勒尔说:德意志民族的“民族冲动”很快堕落成了武力扩张主义,并成为19世纪德意志政治生活中的特点。按照这位研究德国人性格的德国专家的说法,所谓“民族冲动”是德国挑起一战和二战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原因,也是德国人战争性格的根源,然而,让人奇怪的是,19世纪前的德国并不是遭受民族压迫的民族,何以会产生民族冲动,从而萌发出强烈的民族复兴的愿望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德国宗教史中可以找到。

一、 德国宗教概况

如果你在德国旅行,你会发现大大小小的城市,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至少一座教堂,而且往往位于在城市的闹市区,教堂外观通常高大宏伟,如果走进教堂内部,则会发现有的教堂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硕大的圆柱支撑着巨大的拱型穹顶,高高的穹顶上绘着彩色的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墙壁和立柱上立有圣人的雕像,窗户全部镶着彩绘玻璃,生动传神地描绘着《圣经》故事中的人物及场景,在阳光的映射下异彩纷呈,给人恍然进入天堂圣境之感。但是,如果你在德国北部,也许你也会发现一些风格截然不同的教堂,它们规模不大,内部极其简单朴素,装饰很少,灰白色的墙壁,几排普通的条椅,前面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布道讲坛。两种教堂风格迥异,差别悬殊,其实,在这里,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体验到德国两大宗教派别不同的宗教理念。一般来说,前一种是天主教教堂,天主教认为,教堂是为上帝建造的神圣殿堂,因此,他们采取了尽可能华丽和隆重的形式来神化这个空间,除了众多的金色天使、圣徒雕像、花饰、画像等,天主教的教堂必须通过特殊的落成仪式才能移交使用,整个的落成典礼由主教主持,包括喷洒圣水净化教堂、用洒过圣水的灰在地上用希腊文和拉丁文书写成十字、给圣坛涂圣油、举行第一次圣餐、安葬圣徒的遗骸在圣坛下方的墓穴里等等繁琐项目,在教堂里,信徒们仿佛已经摆脱了日常生活的沉重负荷,在虔诚祈祷的一瞬间,心中充满着对上帝的景仰,信徒们似乎进入了一个人间的天堂。与天主教教堂相反,其教徒主要分布于北部地区的新教教堂往往显得朴素甚至简陋,教堂的建筑并不高大,墙壁也只经过简单粉刷,几乎没有装饰物。在新教看来,教堂只是一间普通的房屋,不过是用来做礼拜而已,新教对弥撒的理解有别于天主教,他们强调的重点在于信仰的真实性和虔诚度,教堂的风格和布置并不重要,正如马丁 ? 路德本人所说,“一场严肃的祈祷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在一个猪圈里进行”,他们认为,只要心中充满信仰,上帝就会与你同在。马丁 ? 路德曾经还说过:“只有到最后一个穷人真正得到了照应,然后才能考虑去建造教堂。”由此可见,天主教和新教观点对立,分歧巨大,可以想见,当初的宗教改革该是经过何等激烈的斗争,才能达到最终各举一隅,独自发展。

所以,在介绍德国的宗教时,首先应该了解它的两大主要教派,即传统天主教和新教,除此之外,还有少数的东正教教徒,主要是来自于希腊和塞尔维亚的外籍劳工及其后裔,另外有少数外来人口信奉伊斯兰教,具体人口分布比例可参见下表:

德国宗教 (2001)

基督教 68 %, (包括天主教 32.3 %,新教 32.1 %)

东正教 1.5 %

其他基督教团体 0.5 %

穆斯林 3.2 %

其他宗教 1 %

无宗教 28.5 %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获知,在德国人口中,基督教徒仍占绝大多数,其中,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人数相当,各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然而,这种状况在历史上并非一直如此。在15世纪之前,天主教是德国人除犹太教信仰以外的全民信仰。1517年,宗教改革改变了这种状况,马丁 ? 路德看到基督教体制内的腐化,开始反对天主教会,并创立了新教,从此,他改写了德国和欧洲的历史。新教在德国北部大量地发展教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大约三分之二的德国人是新教徒,三分之一是天主教徒,然而在战后新教衰落了。在1945年至1990年的西德,天主教占微弱多数,而在前东德地区,经过共产党四十多年的统治,对宗教的信仰程度和参入程度均明显低于前西德地区,平均只有5%的人每周参加一次礼拜,是世界上宗教热情最低的地方之一。

目前,在德国共有24个州立基督教会和27个教区,4.2万名神职人员。德国几乎每个角落都有教堂,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有两个牧师从事教会工作。由此不难看出,宗教在德国具有很深的根基,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宪法保证信仰和宗教自由,没有人会因为信仰或宗教观点受到歧视。宪法承认国家和宗教社团之间的合作。稳定的、有一定规模的、遵守宪法的宗教社团被认为是“公共法律团体”,有一定的权利,例如可以在公立学校为信徒的孩子讲授宗教知识,可以通过财政部门或由它们自己直接向信徒收取费用,如相当于所得税8-9%的教会税等,居民如果在人口登记时或在税务报表中承认是某种宗教的信徒,就要交纳教会税。教会通过同国家签订协定与和约来处理它与国家的关系。为了在联邦政府和议会面前代表自己的利益,各教会在首都城市驻有自己的全权代表。教会有权要求国家提供财政帮助,教会创办的幼儿园、医院及学校的费用全部或部分由国家承担。在德国,教会从事的慈善事业遍布全国,天主教有24033个社会福利机构,重点是医院和幼儿园,拥有113683个床位,40.7万工作人员,新教有27885个社会福利机构,拥有91.2万张床位,32.6万名工作人员。德国75%的养老院由教会管理和控制,教会是仅次于全国公共机构的第二大“雇主”,提供有120万个工作岗位。由于教会所属的青年旅馆、托儿所和幼儿园收费比较便宜,因而深受人们欢迎。如今,教会的社会福利和慈善活动已成为公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神圣罗马帝国与德国民族性格的关系

在德国国家历史和宗教史上,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特殊而关键的阶段,从时间上来说,它历史跨度长,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于962年,结束于1806年,它在德国历史上占据了八百多年时间,对于整个历史不足一千两百年的德国来说,这一段时间长度足以影响到国家的走向。在这段时期里,英国、法国发展成了欧洲强国,在英法国内,新兴的资产阶级取代封建贵族。对比来看,德国却一直踟蹰不前,仍然是一个封建王侯割据的邦国。11世纪挥师南下,在罗马建立“神圣罗马帝国”的欧洲霸主却在“神圣罗马帝国”之后逐渐走向衰弱和分

裂,不仅不堪与英法两国相比,在欧洲国家中也掉到了落后国家行列,这对德意志民族来说毫无疑问是屈辱而痛苦的。“神圣罗马帝国”是这场实力分化的起始点,可以说,它是德国发展的分水岭,是导致中世纪德国衰落最关键的原因,甚至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过“神圣罗马帝国”,也许德国的历史将会改写。因而,“神圣罗马帝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也许了解了“神圣罗马帝国”,德国的许多问题就会豁然开朗,而研究神圣罗马帝国,必定绕不过欧洲的宗教史,因为在这段时期,宗教对德国政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神圣罗马帝国最早叫“罗马帝国”,领土包括德意志、意大利和伦巴德,不久后改成“神圣罗马帝国”,后来又补充成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这里面包含三个关键词:“德意志”、“神圣”和“罗马”。

先来看第一个关键词“罗马”,它指的是历史上由古罗马人建立的“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代表的是其皇帝奥托一世承继古代罗马帝国、创建伟大帝业的理想。说到奥托一世,大家想必还记得本章开头提到的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后,东法兰克王国便是后来德意志王国的前身,919年,在东法兰克王国开始了萨克森王朝的统治。在萨克森统治期间,德意志王权开始创建。在德意志史籍中,萨克森王朝的第一个国王海因里希一世是“德意志帝国的缔造者”,奥托一世便是海因里希一世的儿

子。在海因里希一世统治期间,实行的是加强王权的

政策,对内力图置各个公爵于国王的控制下,对外遏

制外敌入侵,保卫甚至扩张了王国的疆土,王室的中

央集权得到了大力巩固。在这种政策的统治下,德意

志日益强大,11世纪上半叶,德意志处于极盛时期。

海因里希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继承王位后,继续执行

父亲的政策,为了削弱公爵的权力,奥托一世更多地

依赖教会,他赋予主教和修道院长国家行政管理的职

权,把收取市集捐税的权利也交到德意志主教和教会

手里,他有计划地利用教会力量来遏制公爵势力,希

望两者能互相制衡,都服从于他的王权,就这样,奥

托的萨克森王朝控制了德意志王国的五大公国。王权

表面上似乎得到了巩固,但真能保证长治久安吗?今

天,我们当然知道历史给予了否定的回答。在当时的德意志王国里,宗教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对内,教会力量成为德意志王国政策的重要支柱,对外,奥托也越来越关注罗马教会和教皇所在地——意大利。951年奥托开始入侵意大利,秋天占领了上意大利的帕维亚,并戴上了“伦巴德国王”的王冠。961年,罗马教廷为摆脱罗马城市贵族的控制,向德意志国王求助,奥托即率兵征服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962年2月2日,教皇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加冕,把“罗马皇帝”的称号赐予德意志国王,德意志王国从此便获得称号“罗马帝国”,后改称“神圣罗马帝国”2。

神圣罗马帝国是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国家和一段时期,虽然号称罗马帝国,但与罗马人却没有什么关系,这是日耳曼人建立的帝国,仔细研究一下就可以发现,日耳曼人并不是罗马人的后代,和罗马人既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政治上的承继关系,那为什么把国家命名为“罗马帝国”呢?这里面宗教和教会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古罗马帝国早己灭亡,但位于罗马城的教皇和教会还在,他们作为上帝的代言人,具有这样的权威,能将“罗马帝国”这一历史荣耀的象(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宗教与心理)征再一次赐予上帝所挑选的君王,可见,教会的作用非常关键,它就像一个纽带,继往开来,连接起两段历史,并赋予它合理的名分和意义。可以说,没有罗马教皇所代表的宗教势力的帮助,就不会有“神圣罗马帝国”,就算奥托利用强力建立一个大帝国,也2 插图为奥托大帝的雕像。

难以摆脱“蛮夷野人”的身份,名不正、言不顺也就是必然的了。

从日耳曼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意图十分明显,有了“罗马帝国”这个旗号,他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出兵欧洲大陆,实现他们的野心抱负,并美其名曰“保护基督教会,征服异教徒”,为大力扩张找到一个很好的借口。应该说,奥托一世是一位雄心万丈的国王,他本已有稳固的王国基业,但却不满足于做德意志的皇帝,而想通过罗马教皇的加冕当上欧洲皇帝,通过保护罗马教皇而成为教廷产业的宗主,通过控制罗马教皇,镇压罗马贵族实现他的大帝国梦想。这时的德意志,金戈铁马,野心勃勃,不啻为欧洲的一代霸主。奥托借助教会的力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样的一个欧洲帝国,是全体欧洲人帝国观念的寄托,在当时的欧洲,可能其它任何国家都无法企及,它贯穿整个中世纪,直到拿破仑最终拿下神圣罗马帝国的王冠,代之以“法兰西帝国”,当然这已是后话。

自“神圣罗马帝国”以后,双王(世俗和教会)合一,包括罗马教皇在内的教会诸侯从属与帝国并为帝国政策服务,但另一方面,德意志国王为得到皇帝的称号和皇位,必须去罗马由教皇加冕。奥托试图建立一个世俗和教会相统一的中央集权,但德意志王国和罗马教廷的依赖制约关系却由此开端,导致以后纠纷不断,矛盾越来越深,教权和政权的争斗持续了几百年。神圣罗马帝国在一个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没有明确答案,这为以后埋下了隐患,这个重要问题就是,德意志皇帝和罗马教皇到底孰主孰从。

一开始,奥托一世所希望的并也最终实现了的关系是,皇帝是教皇的宗主。他通过将意大利的部分产业和领地献给罗马教皇,确定了皇帝的宗主地位,同时,德意志皇帝也履行自己宗主的义务,向罗马教廷提供保护,当教会受到外部势力的威胁时,由皇帝出面帮助维持基督教会的秩序。奥托确实非常尽职地这样做了,他曾多次出兵为罗马教皇平定罗马城贵族的叛乱,以至于他统治的后半期几乎都是在意大利度过的。当然,作为受保护的一方,罗马教皇对德意志皇帝必须履行效忠的义务。这样一来,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使教皇等同于公爵和王侯,拥有了世俗的财富,并行使世俗的义务。野心勃勃的皇帝妄图用王权控制教会,战场上的铮铮铁骑,屡屡告捷,帮助他更顺利地达成了目标。奥托要求罗马人保证,在他们选举教皇、授予教皇圣职前必须得到皇帝的同意,更有甚者,皇帝干脆直接指定教皇。963年和965年,奥托连续指定了两位教皇——利奥八世和约翰十三世,使他们成为罗马的“总督”,代理皇帝管理和统治教廷。而奥托的孙子奥托三世则完全不知避嫌,将自己的一个远房外甥扶上了教皇宝座。998年,奥托三世在平定叛乱后,又任命自己的老师和亲信格伯特为拉温纳大主教,显然,奥托三世这个时期,世俗王权对罗马教权的控制程度又远远超出了奥托大帝时代。

在传统意义上,教皇与皇帝管理的分别是世俗和宗教的两个世界,教皇和皇帝是相对独立的“双王”,教会拥有极大的权力和自由,而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们,强行用王权和武力干预教会,控制教会,使教会势力屈从于世俗帝王,或者直接任用亲信心腹担任教会职位,这种做法已经违背了宗教最初的精神和使命,必然会遭到强烈的反抗。事实也确实如此,神圣罗马帝国所开创的政教结合,让教士们同时效忠于世俗国王和神圣天国的理想,承担国家和教会的双重义务,这一点一开始就遭到许多教士的反对,代表者有美茵兹大主教弗里德里希和他的继任者威廉,以及当时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革的克吕尼派修士们。克吕尼派是十世纪起在天主教内部出现的支持改革的修士派别,目的在于加强教皇的权力,创立教会对世俗权力的独立性。皇帝成为教、俗两界的首领,这一点是否合理,是引起宗教界激烈争议的话题,在宗教界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虽然皇帝可以利用权力控制教会的人员组成,但反对的声音却一直不绝于耳。

从另一方面看,正是皇帝自己将这场矛盾激化为不可调和的斗争。一开始,教会的力量还不足以和日耳曼铁骑对抗,教皇和皇帝最早的合作是建立在互帮互惠的基础上的,皇帝为了借助教会抑制公爵和贵族的势力,也为了让教会更好地效忠,因此赐予了教会很多土地以

标签:宗教 心理 宗教与心理的关系 宗教心理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