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文化心理学

时间:2017-05-3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跨文化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1.跨文化沟通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B.仅仅发生在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中

C.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D.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事件

ACD

2.文化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B.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C.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A,B,C,D

3.你怎样让一个法国人知道你很不耐烦了?

A.拍拍你的嘴唇并且打一个长长的哈欠

B.无声的模仿吹长笛

C.用中指和食指按你的鼻子

B

4.在Belay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中,跨文化敏感性是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A.对

B错

A

5.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自我、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让人们理解差异性和共同性。

A.对

B.错

A

第二章:

1.美国的主导文化模式包括下列哪些特征?

A.个人主义

B.集体主义

C.物质主义

D.竞争

ACD

2.根据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以下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有?

A.美国

B.澳大利亚

C.中国

D.日本

AB

3.请判断以下观点的对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多重文化身份,例如种族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网络或幻想身份等,这些身份彼此合作,任一身份都是环境的产物。

A.对

B.错

A

4.男性气质文化是指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文化。

A.对

B.错

B

5.开放思维包括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A.对

B.错

A

第三章:

1.在高情境文化中,情境和非言语对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吗?

A.对

B.错

A

2.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中性文化

B.感性文化

C.高情境文化

D.低情境文化

B

3.相比于高情境文化中的人,在谈话中,当双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时,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会觉得不舒服。

A.对

B.错

A

4.下列关于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不正确的描述是:

A.在附属型文化中,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所属的组织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B.在附属型文化中,初次见面的人可能相互问“你学的是什么”、“你从哪里毕业的”。

C.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群体内。

D.成就型文化的管理者总是希望别人能够顺从他。

D

5.普遍主义文化中的人在管理中强调:(多选)

A.就事论事。

B.不偏离规则。

C.因人而异,特殊处理。

D.制度一旦建立,人人都应该遵守。

ABD

第四章:

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文化身份感适应性策略:

A.否定策略

B.整合策略

C.隔绝策略

D.卷入策略

C

2.在香港被殖民统治的百年时间里,被定义为一个“没有历史”的地方,港英政府对香港进行的是“去中国化”和“去英国化”的管理。直到1997年回归中国,“中国人”的身份才被确定。因此,要想进一步增进两地的了解,需要增强香港人的文化身份认同感。

A.对

B.错

A

3.请按文化身份感发展模型对下列过程排序:A 反省。B 不协调,身份感怀疑。C 与主流文化价值保持一致。D 整合的觉知体验。E 对主流文化和身份感的抗拒。

A.CBEAD

B.BECAD

C.AECBD

D.ACBED

A

4.一个人由于对自身所属的群体(国家、族群、地域甚或组织等)的意识而产生的身份体验是:

A.文化定位

B.自我身份

C.文化身份认同

D.文化归属

C

5.文化,说到底就是“人化”,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A.对

B.错

A

第五章:

1.当一种语言被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后,其中很多原有的意义都无法很好地体现出来。

A.对

B.错

A

2.在中文和英文中尽管可以找到字面相对应的的词汇,但由于文化的缘故,会给同样的词赋予不同的隐含意义,下列哪些选项表现了这个特点?

A.狐狸/fox

B.水仙花/narcissus

C.龙/dragon

D.红色的/red

ABCD

3.中国人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往往先陈述事实,而英美人则喜欢开门见山直接表达观点。背后的原因是中国人喜欢采用归纳思维方式,而英美人则习惯演绎思维方式。这说明语言和思维是相互影响的。

A.对

B.错

A

4.对新语言的理解总是受限制于我们原有的知识,而知识又可以被我们的语言所反映。

A.对

B.错

A

5.人们的行为、思想、情感是不受到自身语言的限制。

A.对

B.错

B

第六章:

1.当一个人所说的话和其非言语信息相矛盾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口语信息,因为口语传达的信息更明确。

A.对

B.错

B

2.非言语沟通包括:

A.身体动作

B.目光接触

C.沉默

D.时间知觉

ABCD

3.面部表情的文化差异体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A.表达规则

B.频度

C.强度

D.表达场合

ABCD

4.下面这种情况属于哪一种空间距离?父母与孩子或爱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语言交流较少,情感互动强烈。

A.亲近距离

B.个人距离

C.亲密距离

D.公共距离

C

5.下面描述的是哪种时间观的特点?时间是为关系服务的,不按时间表做事也是可以接受的,或者在一个时间段里可能会同时做几件事情,多头并进是正常的。

A.轮回时间观

B.线性时间观

C.灵活时间观

D.短期导向

C

第七章:

1.在哪个国家的餐厅就餐时给服务员小费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A.意大利

B.新加坡

C.美国

D.法国

B

2.能代表日本文化的事物有哪些?

A.樱花

B.芭比娃娃

C.和服

D.旗袍

AC

3.在中国交换名片的时候,下列哪些行为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A.递送名片递送时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

B.不给对方本人的名片。

C.看也不看立马塞进名片夹里。

D.与多人交换名片时,依照职位高低或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进行。

BC

篇二:文化心理学研究综述

文化心理学研究综述

摘要: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识来说就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从心理学角度看文化,文化就是行为模式、一个认知体系、一种无意识的结构。文化是我们的认知背景,是我们的情感家园,是我们的行为依据。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行为科学式的「行为」(behavior) ,而是现象学概念下的「在事境中的行动」 (situated action)。所以,在文化之中的行动者,或文化主体性,乃成为我们首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文化心理学 研究形式 研究领域 研究意义

引言:早在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而获得独立之时,心理学的文化性质就得以初步表达。冯特把心理学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基本心理过程为研究内容的个体心理学,二是以高级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的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就成为文化心理学的早期形态。此后,实证的个体心理学作为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得以蓬勃发展,而民族心理学作为“第二心理学” 一直为自身的合法地位而努力,只是近年来才受到广泛重视,文化心理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研究形式。

一、文化心理学的界定

1、Shweder的观点

其一,他认为,“文化心理学的目的是寻求永不会忘记的、不可分离地镶嵌在意义和资源中的心理,这些意义和资源既是它的产物,同时也构成了它。其二,Shweder认为,文化心理学是研究“近经验概念”的一门学科。其中近经验概念是指人所获得的隐藏在其行为背后一般不为其所意识或觉察的但支配其行为的经验或观念。用通俗的话讲实际上就是文化规范、价值、理论观念等,而这些东西本质上是文化意义和资源. 由于不同的文化种群的“近经验概念”不同,且通过个体的日常行为或活动表现出来,因此,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必须涉及三个重要方面:“语境,认识论,现象。”

2、J.RKantor观点

文化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对制度性刺激的反应的一门学科。意义与心理的关系是相互建构的关系。在这一点上,Kantor与Shweder是一样的。

3、M.Cole的观点

M.cole认为文化心理学是研究以人的创造物(工具或媒介)为中介的文化与心理的相互建构的一门学科。Cole所认为的文化心理学实质上是研究人的文化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

4、E.E.Boeseh的观点

E.E.Boesch认为文化心理学是研究行动场域或行动范围的一门学科,以人的行动或实践为经,以人对生活世界的结构化、意义化为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Boesch持的基本上也是一种实践观,突出文化心理学对意义的取得和演变过程的研究。

上述学者的观点尽管各不相同,但在一些基本方面是一致的。首先他们都强调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是意义,而意义是相对于某一文化语境中的人来说的意义。它制约着人对刺激的反应或人的行为;其次都强调文化是内在于人的,文化与心理相互建构。

据此可以说这些方面是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和核心,它们相互联系,互为说明。意义反映了文化与心理的相互建构性,而相互建构又说明了意义的产生

与存在,即刺激如何具有了对人的意义和价值,具有何种意义和价值,意义和价值如何演变和修正。现以此为基础对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进行剖析、概括,以便更好地促进文化心理学发展,充分发挥它在心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形式

1、站在文化之外研究文化

这种研究方式以某一种文化作为理想模式,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的比较,找出不同文化条件下的行为与心理功能上的共同特性(跨文化心理学)。

2、从文化的特性分析心理与行为

其方法论不是把在一个文化中确立的方法和程序应用到另一个文化,而是要通过文化内的生活风格和交往方式来分析心理与文化的内在关系。这是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特点。

3、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从本土文化的角度,在本土文化的框架内从事心理学的研究,确立符合本土居民特征的心理学概念和理论。

多元文化论的看法:这三种模式虽然都关注了文化,却仅仅强调了文化与行为联系的一个方面。第一种模式强调了文化与行为的联系,但是却以文化帝国主义的方式把在一个文化中确立的方法和程序强加给其他文化;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从文化的内部研究文化,注重了心理与行为特殊性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模式易于造成对行为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研究忽视。

因此,多元文化论认为应该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把心理与行为上的特殊性研究与一般性研究结合起来。既强调文化与行为的联系,也注重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注意行为特殊性和行为一般性研究的结合。真正把心理学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

三、文化心理学的主要领域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Gould 和 Kolb(1964)最早定义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概念,认为个人主义是一种以个体自己为最终目的、认识到自我和自己的决断以及不能容忍社会压力之下的从众的信念。鲁克斯(Lukes 1973)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概念的主题,认为它包括重视个人尊严与自我发展、自主与个人隐私,同时强调个体是社会的基础。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反,集体主义则是一种以强调内团体(为核心的信念,它关注内团体的目标与需要胜于个体自己,强调团体的规范与责任,而不是个体自身的快乐,并且乐于接受他人。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

服从性

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有较高的服从倾向。梁爵(Leung 1986)在研究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时就发现,在他们处理与导师的关系时,服从的倾向要远高于美国学生对导师的服从。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更愿意求助于来自上下级的帮助,而不象美国学生那样求助于同级的朋友。 自我概念 马库斯认为,东方文化中依赖型的自我结构使得自我的内容延伸到了与自我关系密切的他人。对中国人来说,自我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团体重合,因此在处理与外界的关系时往往以内团体为准。中国人所谓的内团体包括父母兄弟以及朋友同事等诸多与个体关系密切的人。

社会行为

在解决现实中的人际冲突时,集体主义者更倾向于用协商的方法,而不象个人主义者那样更多地求助于法律。在社会知觉与人际交往方面,集体主义者看重团体的欢乐与和谐,而个人

主义者强调竞争和控制他人。

独立型的自我(Independent View of the Self)

是西方文化中自我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形式的自我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 关注个人的特点和目标,鼓励—个人的成就和实现,看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反对顺从一致, 如图(A)。图中大圈表示自我,小圈表示特定的他人,X表示自我和他人各自的属性。

依赖型的自我(Interdependent View of the Self)

马库斯认为依赖型自我看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强调集体的目标和团结,认为关系和责任是社会中最主要的东西,反对人的自私自利。这种自我结构常常出现在亚洲和一些第三世界的文化中。

2、文化与归因

基本归因偏差:

从内部对行为加以归因,忽略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但是,一些研究表明这种偏差主要出现在强调个体自主的西方文化中。因为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一个人被看成是独立自主的,他或她的行为反映了其内部特点、动机和价值观。

中国、日本和韩国这样的国家中,因为强调的是团体以及个体从所属社会团体中获得的自我感。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是否强调个人自由和自主的西方文化通过社会化,使其成员偏好内在归因而不是情境归因呢?研究证实了上述的猜测:

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人的确更偏好对他人做出内在归因,而相比之下,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更偏好作出情境归因。但是如果认为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从不进行内在归因,则是错误的。行动者和旁观者差异发现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韩国被试和美国被试并没有太大差异——都对自己的行为都做出了情境归因,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以一种自己熟悉的方式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美国人更有可能认为另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其人格所引起的,而韩国人更有可能认为他人的行为是由情境引起的。

自利偏差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谦逊和人际和谐,可以预期,中国学生会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他人,比如他们的老师或父母,或者情境中的某些方面,如学校的教学质量很高。正如所料,美国被试比中国被试更加地将成功归因于自己;中国学生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情境中的某些方面,这正好反映了他们所属文化的价值观。

公正世界

在一个大多数人都倾向于相信世界是公正的文化中,经济和社会不平等会被看成“公正”的。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相信穷人和弱势群体之所以所得较少,是因为他们本来应该得到的就少。因此,公正世界归因可以被用来为不公正进行解释和辩护。一些研究显示:在贫富分化极端严重的文化中,公正世界归因比在财富分配比较公允的文化中更为常见。

3、文化与思维方式

辨证思维:

中国人的辨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从世界的变化性出发,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逻辑思维:

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统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来源

社会背景

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的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截然相反,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社会认知系统

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中国人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

生态背景

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与中华文明形成鲜明对比的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而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为了适应这种生态环境,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

实践价值

英国科学史学家约瑟夫?尼德汉姆注意到,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场”、“远程作用力”等概念,他们对此的认识要比西方人早1500年。但为什么现代电磁学和量子力学却由后者提出?心理学家把这种难以解释的现象叫做“约瑟夫之谜”(Needham Paradox)(约瑟夫注意到,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场”、“远程作用力”等概念,他们对此的认识要比西方人早1500年。但可惜的是,现代电磁学和量子力学却由后者提出)。

杨振宁:《易经》阻碍了中国科学的诞生?

四、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它拓展了研究人类心理行为的视野,把文化作为透视人类心理行为的重要视角。以文化与心理关系为核心问题,文化心理的研究对人的心理行为作出了全新理解,既拓展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突出了活动意义、日常实践等的重要价值,也对原有的研究内容给出了全新的理解,表明了自我、依恋、情绪等经典概念也具有文化相对性。总之,文化心理的研究获得了关于研究对象的重新理解,表明西方心理学也只是基于西方文化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其关于人的心理行为的认识并不具有超越文化的普遍性。

第一,通过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的心理结构与心理差异,对已有的心理学理论加以检验,拓宽心理学理论的适用范围。

第二,扩大自变量的范围。

如研究断奶年龄与人格特点的关系,在美国文化背景下,正常的断奶时间是一岁以前,但在不同文化中,断奶年龄相差很大,最高能达到5岁。

第三,有利于变量的区分。

如研究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由于在统一文化背景下儿童的入学年龄基本一致,所以很难将年龄与受教育程度这2个变量相分离,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入学年龄不一致,因此上述2变量得以有效分离

第四,从研究内容来看,心理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理论方法中的心理文化和学科制度中的心理文化。

心理文化中的“文化”并不是指某种具体文化形态,而是指心理学理论及学科制度等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心理文化研究指出了心理学研究本身也是一种理智的进化和发展过程,而心理文化研究就是力图挖掘这些隐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取向,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反思批判,以获取心理学理论思维的变革。

篇三:文化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中国文化心理学:(4)不是指中国的文化心理学,而是指中国文化里的心理学,即中国文化里所蕴含的心理学。换而言之,就是指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和底蕴,兼顾中国文化与心理学两个角度来研究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2.(4--5)文化:有三种含义。其一分广义与狭义。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物质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则专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其二泛指一般知识。其三为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所实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3.语义分析法:(38)指先纵向剖析某一关键术语的原始含义及其后的变化义,从而澄清此关键术语的本来面目,然后再用心理学的观点进行关照,界定出此关键术语在心理学上所讲的准确内涵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时的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

4.深度比较法:(39)指对生活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大文化圈或小文化圈里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比较研究时,要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进行对比,而不是进行雾里观花或是隔靴搔痒式的比较。是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进行比较时所常用的深度比较方法。

5.社会化:(53)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6.做人:(54)一个生物性个体(自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转变成一个社会性个体(社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7.道德社会化:(度娘)是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过程。一般认为,个体的道德性表现为3个方面:①道情感;②道德判断;③道德行为。道德的具体内容与会的价值标准有密切联系,在分析某特定社会中个体道德社会化问题时,必须考虑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标准。

8.性别社会化:(度娘)性别社会化是指人们将其所在社会的性别规范内化的过程。性别社会化的内容涉及性别期望、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教化个体有关性别规范和相关的象征意义,个体同样加入到这一过程中,学习和使用性别规范及其象征。

9.(中式)自我:(99生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或是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的外国人,把自我描述为我们自己,更强调“个人对人--我关系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即更强调跟家庭成员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个体的独立性或个性。对自己描述为我们自己,问不是我自己,既包括个体我,还包括社会我,含义不西方人讲的自我宽泛的大多。

10.大我:(75)与小我想对,是自我的一种,指代表多数人利益的自我。

11.小我:(75)与大我想对,是自我的一种,指代表少数人利益的自我。

12.公我:(76)与私我想对,是自我的一种,指代表公家或公众利益的自我。

13.私我:(76)与公我想对,是自我的一种,代表私人或私人小集团利益的自我。

14.肉体化倾向:(103)是中国人在对待身体我和心理时,偏重讲身体我少讲心里我而产生的身体化倾向的一个表现方面,即关注人的身体(肉体)远甚于关注人的心理与精神。

15.口腔化倾向:(103)是中国人在对待身体我和心理时,偏重讲身体我少讲心里我而产生的身体化倾向的一个表现方面,即将人优先看成吃东西的“嘴”,并主要从这个方面来理解、设计与对待人的生活。

16.尚和心态:(111)中国人心理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人自先秦以来就非常推崇“和”,以和为贵,以和为美,导致尚和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意识,同时,尚和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平衡人我关系与群我关系所一贯信守的基本准则。

17.真和:(122)指真正意义生的和谐人际关系。即交往双方从心底彼此尊重并接受对方合理合情的个性特征,并相互鼓励对方发展自己健全的人格,同时,交往双方要心和,从心底彼此友爱,彼此理解对方合乎道义或法律的所作所为,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协商对话、互融互谅或适度竞争等方式所寻求的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

18.伪和:(123)所谓“伪和”,是指虚假的和谐人际关系,主要有“面和心不合”和“以同代和”两大类。

19.迎合:(129)迎合是指一种猜度别人心意而投其所好的心理或行为。是某一种个体为了谋求和谐人际关系的局面而主动地去适应他人或群体的心态与行为。

20.迁就:(128)一个人为了不失和,尽管心中不同意他人的意见或做法,表面扔对他人曲意求和或将格相就,是一种服从或顺从的心理。在中国人看来,迁就是有原则的,故迁就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21.人情:(149)原本指的是表示人的感情的一个术语,后来成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和衡量某个人会不会做人的重要标尺。就其含义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讲,指人心世情。即泛指一切合乎情理的处世之道;狭义来讲,是指一个人对待熟人的一套合乎情理的处世法则。

22.脸:(170)狭义的脸,也叫道德上的脸,是指团体或社会对一个有道德声誉者的尊敬度,同时道德上的脸也是个人对自己是否遵守了适宜的行为规范的判断,

23.面子:(168)面子(狭义)是指一个人因自己通过某种方式(自己努力或继承等)获得或拥有非伦理性成就,而在认可、了解或知道其人在人面前拥有的声望的函数。即社会或他人评价一个人拥有了有形的或无形的非伦理道德性成就之后产生的认可度。

24.面子功夫:(189)也叫脸面功夫,是中国人在总结自己和前人为人处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应用到人际交往中,特别是面对面的交往中发展出来的种种维护自己或他人面子的人际交往技巧。

25.报:

26.交换行为:

27.报恩:

28.报仇:

29.报应:(230)人的行为所获得的必然的吉凶应验。

30.孝道:(200)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良好的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组合,亦即孝道孝道是孝道态度与孝道行为的组合。

31.孝心:(200)孝道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良好社会态度,可分为孝知、孝情、孝意三个方面。

32.孝行:(200)孝道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良好社会行为。

33.真孝道:(200)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地孝行。在真孝道中,孝知、孝感、孝意、孝行四者之间一定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不是可能相互影响的关系。

34.伪孝道:(200)是一种不是发自内心的主动地孝行。施孝者往往无真正的孝心可言,即便有一点点孝心,也往往是言不由衷,故其孝心与孝行之间是脱节的,一般只有迫于外界压力或基于某种利益驱动的孝行。

35.合理孝道:

36.悖理孝道:

37.他律孝道:(216)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借助皇权大力推行孝道,从而为中国古人

行孝提供一个强大的外部环境,并产生出强大的文化压力和权威式的教育去迫使古人行孝,使孝道由双向关系为单向关系,因而由自律孝道变为他律孝道,子女丢失孝心,只是机械地按照孝仪去尽孝,而不能真正地设身处地理解孝道的真正含义。

38.自律孝道:

39.情结:(度娘)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每个心理学理论对于情结的详细定义不同,但不论是弗洛依德体系还是荣格体系的理论都公认情结是非常重要的。情结是探索心理的一种方法,也是重要的理论工具。旧称情意结或情意综。

40.恋家情结:

41.团圆情结:

42.恋权情结:

43.恋钱情结:

44.田园情结:

45.大同情结:

46.迷信心理:(222)人们对于某些事物、观点、或认识的非理性的的执着,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47.禁忌:

48.心病躯体化:(227)一个人本来有某种情绪问题或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是转换或躯体化为各项身体症状表现出来,患者本人有时候甚至否认自己有任何心理上的或精神上的症状。

49.思维方式:(435)反映在客体的思维过程中,长期的、较稳定的、普遍起作用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与统一。

50.整体思维:(436)认为世界自产生之日便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之中,有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和部分,他们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若想认识世界,乃至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最宜的视角是用联系的、整体的观念看待问题,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与联系,主张将事物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合二为一”,进行通盘考虑,而不喜欢从局部细节上把握事物。

51.辩证思维:(441)从世界是普遍联系(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文化心理学)、变化的与复杂的观点出发看待矛盾,认为任何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任何事物当中都蕴含着相反相成的矛盾,认为矛盾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含或共生关系,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死活关系,以求得整体系统的动态平衡。

52.分析思维:

53.模糊思维:p466

54.实用思维:(455)指注重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强调知识的实用性的一种思维方式。

55:形象思维:(458)是指对原本外在的感性形象进行了思维加工,使之成为更适合于思维需要的工具,表现方式是善于使用比喻和类比推理。

56.直觉:(446)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无法表达的东西相吻合。

57.权威思维:(449)凡权威所讲的观点、意见、或思想,不论对与错,一般人多不加以思考地予以接受。

58.独立思维:

59.批判性思维:(464)对前人尤其是先贤的观点采取批判的继承,而不是全盘接受,是一种理智的思维方式。

60.循环思维:(460)即所谓的圆道观,认为起点即时终点,终点也是起点,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61.中庸思维:(444)中国的一种传统思维方式。是指喜欢用一种恰如其分或恰到好处的分寸来把握问题,以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

(二)问答题(简答题或论述题)

1.心理学是一门超文化的学科吗?

2.假若将外国的心理学(主体是西方的心理学)内容抽掉,当代中国的心理学还能剩下些什么?

3.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当代中国的心理学从中吸取了什么营养?

4.在中国,学心理学的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这样的体会: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从学理上讲好像头头是道,可一旦放进日常生活,却犹如“虎入平川”,没有太大的用武之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尴尬局面?

5.怎样运用语义分析法进行研究?

(p38)猎叉出席神必定---列、查、除、析、审、比、定。

6.如何看待深度比较法?

(p39)深入匪浅,中外比较。内部进行,非归文化,求同存异,三点做到。

7.中国人的“社会化”历程有何特点?

(p60)1、对待个体的方式随年龄变化而变化2、对未来走上社会的个体和已走上社会的个体有不同的社会化要求

8.中西方人的自我有何同与异?

(p98)不同:1、含义与大小不同2、对自我核心内涵认识不同3、对自我结构的认识不同4、研究自我的角度不同5、无我与重我的差异6、对自我最高境界追求态度上有差异

9.实现真正和谐人际关系的策略有哪些?

(135)1、态度上诚待人2、行中庸(向人提要求应遵循换位的原则;对待诺言诚实守信;对待对方过错委婉劝说;与人意见不合应宽容谦让)3、求诸己

10.什么是“人情”?中国人的人情运作法则有哪些?

(p148)原本指的是表示人的感情的一个术语,后来成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和衡量某个人会不会做人的重要标尺。就其含义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讲,指人心世情。即泛指一切合乎情理的处世之道;狭义来讲,是指一个人对待熟人的一套合乎情理的处世法则。

运作法则: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善待曾经帮助自己的人3、讲回报4、应延时回报5、增量回报6、不能算清

11.什么是“脸”?什么是“面”?二者之间有何同与异?

(p168)同名解。不同点:1、侧重点不同2、产生的的时间地域不同3、人数不同4、个人对待两者态度不同5、丢失的时效性不同6、丢失的普适性不同7、是否拥有的决定归属权不同

12.中国人的“面子功夫”有哪些?

(p190)1、事先避免失面子(事先声明性行为;加强自我修养;躲避;通过中间人交涉)2、人际交往中避免失面子(宁小勿大;恪守礼仪;忍耐;以幽默的方式化解;适度表现)3、事后避免失面子的做法(补偿性行为;报复性行为;自我防御)4、增加面子的做法(以德服人;自我表现;水涨船高;水落石出)

13.当代中国人应如何看待孝道?

(p281)1、适度讲孝道可彰显孝道的积极功能,又可以除去其中的消极因素2、适当扩大限定孝道的适应范围3、舍弃他律孝道,提倡自律孝道4、倡导平等的、双向的慈式亲子关系。

14.中国人有哪些常见的迷信心理与行为方式?

(222)心理:忌讳心理(忌言死、性、心病)、盲信心理(盲信天、命、报、缘)、崇拜心理(鬼神、数字、图腾、颜色)、过度依恋心理

15.破解迷信心理的对策有哪些?

(242)1、加强科技教育2、破除某些心理习惯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4、加强信仰教育5、加强心理教育6、引导人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16.报与交换行为有何同与异?

17.如何正确看待报恩?

18.如何正确看待报仇?

19.谈谈你对报应的看法。

20.谈谈你对恋家情结的看法。

21.中国人是如何看待大同情结?

22.如何看待中式恋权情结?

23.为什么一些中国人有恋钱情结?

24.如何看待团圆情结?

25.如何看待“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P436

26.中美实用思维有何同与异?P456

27.如何看待中式辩证思维?P461

28.如何看待中式循环思维?P460

29.如何看待中庸思维?P444

30.经典中式思维方式有何得与失?P461

31、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学习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现实意义。P26

32、请简要谈谈中国人自我表现的主要特点。P93

33、请简要谈谈你对中国人尚“和”心态的认识。P122

34、请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孝道的看法。P201

35、一些中国人为什么讳言心病?在违言心病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中国人一般是如何对待心病的?P266

36、请联系生活实际论述人情的通用法则。P154

标签:心理学 文化 文化心理学 pdf 文化心理学与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