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

时间:2017-03-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学前儿童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3.初步具备研究幼儿心理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意义 教学难点 心理学的内容 教学准备 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的案例若干;各种版本的《学前心理学教材》;经典的 心理研究案例 教学方法 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学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话题讨论】提到心理学这门学科,你想到了什么?想一想你在平常的各种 活动中都有哪些心理表现?你知道心理是怎么一回事吗?

(一)什么是心理现象 2 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心理现象。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会体验到自己 的感受;能认识和辨别许多事物;在与别人交往中,有的人大方热情,有的人胆 小拘谨;在工作学习中,有的人一丝不苟、聚精会神,有的人表现为心神不定, 马马虎虎??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我们对心理现象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 是因为我们天天离不开它,天天在感受它;说它陌生,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系统地 去认识这种复杂的现象。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包含了许多非常有趣的、值得不断探 索的问题。恩格斯曾把这种丰富多彩、复杂有趣的心理现象誉为“地球上最美丽 的花朵”。 心理现象(简称心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 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即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 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过程。包含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象、言语和 思维等过程。 我们在清醒状态下,时时刻刻看到各种东西和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 味,这是人的感知觉。人对事物的认识开始于感知觉;我们看见了的东西有 时在我们头脑中并不马上消失,它会在我们头脑中保留一段时间,当我们需要的 时候随时能再次出现在我们的头脑里,如我们还记得我们小学老师的音容笑貌, 还能想起以前见过的万里长城的宏伟雄姿,初中学过的很多知识在我们需要的时 候还能用上,这就是记忆;我们不仅能直接感知和记住眼前的事物,还能认识无 法接触到的事物,如可以推测 2000 年以前孔子生活的方式,可以推测为什么某 个幼儿今天没有来,有经验的老农还能根据燕子低飞与下雨的关系来判断天气的 情况等,这些表现了人的重要心理过程--思维;我们还能想象日后的工作情景, 吴承恩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孙悟空和猪八戒等生活中根本没有的形象,这是另 一种心理过程--想象;我们在感觉和思维、想象的时候,都要聚精会神集中注 3 意。注意是与心理过程相伴随的。 (2)情感过程 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的心理活 动,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情绪和情感。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 不仅认识事物是什么或怎么样,而且还总是抱有一定的态度,对事物产生喜欢、 厌恶、高兴或悲伤等情绪或情感。例如,幼儿一见到妈妈,就特别高兴,而一见 到大夫就害怕。喜、怒、哀、乐、悲、恐、惊等体验,心理学上称之为情感过程。 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积极的情感引起我们活动的积极性,使我们锐意进 取,乐观向上;而消极的情感则会使我们意志消沉,热情降低。 (3)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是指人在有目的的活动中自觉地调节自身的行为和情感克服困难 的心理过程。人在认识事物或活动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通过努力而达到预定的目的。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活动称为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认识过程是最基本 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 的动力。意志过程对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认识活动 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它包含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由于每个人个体遗传特性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心理活动也 就表现出差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心理的个别差异是相

对稳定的,而且是 经常出现的。如有的幼儿在大多情况下都是积极热情,而有的幼儿则沉静文雅; 4 有的幼儿遇事反应眼疾手快;而有的幼儿则反应迟缓。可以说每个人与别人都是 不一样的,这些就是个性心理特征的表现。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方面。这三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都能 体验到。例如,同一个班里,有的同学语言表达特别好,而有的同学心里明白却 说不出来;有的同学理解力强,而有的同学则理解力弱,这就是能力不同的一些 表现。再如有的同学活泼好动,有的同学则喜欢安静,有的同学行动迅速,有的 同学则行动迟缓,这些都是气质不同的表现;我们还可以看到有的同学比较勇敢 坚强,而有的同学则比较胆小懦弱;有的同学勤奋向上,有的同学则比较懒惰消 沉,这些都是性格不同的表现。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了每个人 的独特心理表现。 (3)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方面。 【讨论】 1.从本节课的开始到现在,你的哪些心理活动参与到学习中?举例说明。 2.在组织班级集体活动时,为什么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的表现会不尽相同? 二、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三、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自身的心理现象发生了兴趣,古代的许多思想家发表过 不少有关心理现象的见解。如《三字经》,春秋时代的中国和古希腊,许多思想 家都对心理现象有过论述,但都属思辨性的论述,而且和哲学思想混杂在一起。 在以后的年代中,对于心理现象虽然有些专门的研究,但是方法上都靠一般观察 和个人体验,研究范围也很狭窄,心理学仍然包容在哲学中,没有独立存在。1879 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 室,应用实验手段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才使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哲学中 分离出来。所以我们说,心理学有着慢长的过去,是一门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 5 的科学。 说心理学年轻,不仅仅因为它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它的一些理论和研 究方法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因而人类的心理奥秘还没有完全被揭开,心理学作为 一门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无 限的生命力。 四、什么是学前儿童心理学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儿童心理 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前儿童心理学又是儿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发展 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基本理论来研究学前期儿童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学 问题。 2.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 学。 儿童心理发展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0-18 岁)心理的发展。广义的 学前时期是指从初生到进入小学之前(0-6、7 岁),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 象,就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3.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学前阶段是人生的早期阶段,各种心理活动在这个阶段开始发生。同时,其 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和发展方向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 研究内容之一就是探讨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带有规律性的发生发展趋势。 (2)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学前心理学还研究学前儿童各个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 的、典型的和一般的特征。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学前儿童的心理是各个不同、因人而异的,但个别差异的表现也是有规律可 6 循的。 (4)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研究和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例如:探讨学前儿童心理发 展的动因,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如何相互作用的规律等问题。 第二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几个案例,你认为幼教工作者(包括即将成为幼儿教 师的你们)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 案例1.为了吸引孩子的眼球,个别动画片中充满了暴力的场面。 案例2.家长要求3 岁的佳佳每天做数学题,佳佳做不好,也不愿意做,家 长很生气,不断训斥和责骂佳佳。 案例3.有位幼儿教师费了很多工夫,将活动室布置得绚丽多彩,可是她在 组织孩子们集体活动时,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不到她的要求上来。 一、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

的观点。 二、有利于搞好幼儿教育工作,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 1.了解幼儿认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2.了解幼儿个性心理形成的规律,可以帮助幼儿教师更好地培养幼儿良好 的性格,从小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3.学前心理学的知识还可以帮助幼儿教师预见幼儿心理发展的前景,发现 心理发育不良的儿童并及时给予适当的教育治疗,从而能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的心 理健康地发展。 三、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幼教工作和开展幼教研究打好基础 【案例分析】有位老师刚接一个新班,班上一名幼儿是有名的“淘气包”。班 上组织集体活动时,他或是满屋子乱跑,或是在地上乱爬,或是钻到桌子底下, 或是跑到小朋友的座位旁边,使老师十分头疼。在一次音乐活动中,老师发现这 个孩子节奏感非常强。在学习一段较难的按节奏谱拍手时,别人都没有拍对,惟 7 独他拍得好。老师请他带小朋友拍,这时,他脸上立即表现诧异,当确认是请他 时,他激动得站起来,把椅子都踢翻了。他紧张地看一看老师,见老师没有批评 他的意思,于是走到老师身旁,认真地完成了任务。老师当众表扬了他,他高兴 极了。从此,这个孩子突然地转变了,变得有自尊心,需要被肯定和信任,老师 按儿童心理规律办事,他立即表现为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 思考与讨论:从这个案例中,你误出了什么道理?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教师要不断地研究幼儿,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关注和 欣赏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幼儿建立深厚的情感,对幼儿的发展和幼儿活动 的开展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的心理的实质。 2.掌握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教学重点 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教学难点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教学准备 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的案例若干;各种版本的《学前心理学教材》 心理研 究资料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我分析法、讲解法、知识拓展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课时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人的心理实质 人的心理实质究竟是什么呢?人们经过漫长的研究发现心理实质具体来说 8 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在远古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们无法理解自己身体的结构和机 能,对自己的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觉醒和梦等心理现象都无法作出正确解 释,认为心理与人的灵魂、呼吸或其他脏器有关,所以把精神活动都归之为“心”, 如孟子就说过“心之官则思”。古人的这种“灵魂说”和“心脏说”,在很长的时 期里被用来解释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存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心理活动是脑的产物,神经 系统和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许多研究证明:如果大脑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后, 他的心理活动便出现异常,如不能思考,出现痴呆,记不住东西等。脑科学证明, 心理活动与大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没有大脑便没有心理,大脑出现障碍必然 会影响心理活动。 二、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一)脑的机构 (二)人脑的机能 1.大脑的机能。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储存和提取各种信 息。 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是有机 体通过脑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活动。 反射按起源可分成两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这类反射为数不多,却具有 保存生命的意义。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 形成条件反射的信号有两大类,一类是具体信号,它包括各种视觉的、听觉 的、触觉的、嗅觉的、味觉的刺激物;另一种是抽象信号,如人类的词语,这是 人类所特有的。 9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峡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只有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能形成 对外界的映象,产生心理。一个人脱离了客观现实,心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 之木,各种心理现象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内容是简单的,也是复杂的,都来 源于客观现实。 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人的各种活动。其中,相比较而言,社 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案例分析】1920 年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小的约 2 岁,取名阿玛拉很快 就死去了,大的约8 岁,取名卡玛拉,当时她的智力水平仅仅相当于6 个月的婴 儿的智力水平,她不会说人话,只能做狼嚎,不能直立行走,只能四肢爬行,害 怕强光,害怕水火,不让洗澡,不让穿衣,不吃人手里的食物,而只吃扔在地板 上的肉,经过精心

的照料和教育,她两年学会了站立,四年学会了6 个单词,六 年学会了走路,七年学会了 45 个单词,同时学会了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到 17 岁临死时,还仅仅相当于4 岁儿童的心理水平。 思考与讨论:印度狼孩的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1.人的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表现在人脑对客观现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

实 的反映受到个人的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观点。例如: 看到同样一棵松树,或读到同样的诗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 2.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还表现在人的心理能够支配调节人的行动,能 动地反作用于客观现实,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3.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依赖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水平。。 【案例分析】 1.某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科学 “认识风”的活动中,教师问幼儿:“一位 老爷爷挑着一担粮食走在路途中,天气很热,你们帮老爷爷想想办法,怎样才能 10 让老爷爷凉快凉快?”结果,幼儿的答案只有三个,即:电风扇、空调和吃冰激 凌,请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当教师给幼儿出示一个圆形中央一个小点的图案并问幼儿像什么时,幼 儿会有不同的答案,这说明了什么? 第二节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自我分析】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你心理的发展?是怎样影 响的?举例说明。 概括起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一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 因素两大类。 一、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 和周围现实。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一)生物因素 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素质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 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 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 用表现在: (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 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条 件。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一些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同卵双生子是 11 有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发育而成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英国心理学家西里 儿?伯特的研究材料表明:在一起长大的无血缘关系的儿童智力相关很小,而有 血缘关系的儿童之间的智力相关依家族谱系的亲近程度而逐渐增高,同卵双生子 的智商有很高的相关。 不同血缘关系的儿童的智商相关表 遗传变量 同卵双生子 异卵双生 子 非孪生兄弟 姐妹 无血缘关系儿童 环境变量 一起长大 分开长大 一 起 长 大 智商相关 0.87 0.75 0.53 0.49 0.23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对8 个国家100 多种有关不同亲属关系者的智商相关 的研究材料作了总结,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儿童与亲生父母的智商相关高于与养 父母的;异卵双生子与一般兄妹间的智商相关相似;同卵双生子的智商相关最高。 遗传关系越近,智力发展越相似。 2.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的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其方 向顺序是按所谓的首尾方向(从头到脚)和近远方向(从中轴到边缘)。如:儿 童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再次上肢,然后是下肢。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 的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 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案例分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 个双生子从 48 周起每天作 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 6 周。到第 52 周,他能 熟练地爬上 5 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 53 周 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 顶端。 这个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12 分析要点: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 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 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观点辨析】

你认为以下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1.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明遗传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 用。 2.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都上中班了,老师应该教他多识字,多做数学题。” (二)社会因素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并谈谈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受哪些社会因素 影响?是怎样影响的? 1.一对双生子由于家庭的变故,其中一人被一对很有教养的经济条件优越 的夫妻收养,并耐心教育,而另一人则流落街头,沦为乞丐,将来他们的个性会 相同吗?为什么? 2.印度狼孩的例子。 3.城市的孩子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的了解少于农村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对 电脑的认识不如城市的孩子。 环境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和变化。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提供儿童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如阳光、空气、水和养料等。对儿童心理影响大 的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 会制度、儿童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的社会气氛等。 对幼儿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第二,社会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 第三,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动调控作用。制约儿童心理 发展水平和方向。 13 二、主观因素 【问题讨论】我们常常谈到:“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根据这个观点,你 们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除了上述谈到的客观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 响儿童心理的发展?它们是怎样影响的? (-)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 地说,包括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 需要:是最活跃的因素。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对食物的需要、对温暖的需 要。稍大的孩子,有和人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游戏的需要等等。需要旧根 到底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它本身起一种刺激作用。成人对儿童进行教育,如 果不引起儿童接受教育的需要,那么教育也不可能奏效。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有趣的游戏里,幼儿的 坚持性可以有明显的提高。幼儿学钢琴,爱好弹琴的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基本能力, 不爱好的则学习起来特别费力或始终学不会。 自我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控制作用。比如,自尊心强的幼儿,心理活 动的积极能动性比较突出。有个幼儿,在全班小朋友都得到小红花时,他没有得 到,因为他打人了。当天妈妈来接时,他不肯回家,非要拿到小红花才肯离园。 经过说服,他明白了道理。从第二天起,他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每天下午问老 师:“我今天表现好吗?”一天,老师说他有进步,给他一朵小红花,他高兴极了。 心理状态: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即心理活动进行 时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赶着提高或降低心理活动积极性的作用。 (二)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 儿童心理活动的各种心理成分或因素之间既是不可分割的,又经常是对立统 一的。比如有的幼儿有完成任务的动机,却缺乏坚持到底的意志力。儿童心理的 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可 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新的需要和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需要是由外界环境和教 14 育引起的。随着儿童的成长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外界对儿童的要求也不断变化。 客观要求如果被儿童接受,它就变成儿童的主观需要。需要是新的心理反映。旧 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是过去的心理反映。这两种心理反映之间总是不一致的。不一 致即差异,差异就是矛盾。两者构成心理内部不断发生的矛盾。它们总是处于相 互否定、相互斗争中。有了新的需要就不满足于已有的水平。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互相依存的。 一方面,儿童的需要依存于儿童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因为需要总是在一 定的心理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基础上产生的。 另一方面,一定的心理水平的形成,又依存于相应的需要。没有需要,儿童 就不去学习任何知识技能,心理水平不能提高。教育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心理水 平和心理状态,提出恰当的要求,帮助儿童产生新的矛盾运动,促进其心理发展。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之间又相互影 响。只有正确认识它们的相互作用,才能弄清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首

篇二: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案1)

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分期、关键期及危机期的概念

2、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念

2、关键期的概念及内容

3、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用具与器材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案例分析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提问:什么叫做心理?

2、情景描述:

说到心理,许多人会认为心理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是无法确定的神秘现象。实际上这完全是误解。心理可以通过行为及语言来表现,且心理活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来测量。

用一段生活场景来说明人的心理活动:一位大学毕业生,正坐长途汽车返回故乡。他打了个盹,正慢慢醒过来。首先她听到轰鸣声,感觉到有规律的震动,看见耀眼的光芒??这些都是感觉,是进入人体感受器官的一系列外界刺激。接着她从这些个别感觉中了解了他们,知道响声和振动是汽车运行中产生的。“光芒”是从窗外射进来的,这些是知觉。汽车快到她的家乡了,她全神贯注的眺望着窗外,急切地盼望能看到熟悉的景物和亲人,她想:“今天来接我的会是哪些人呢?”“会不会是母亲和家人一齐来呢?”这时她脑海里出现了母亲的形象,这就是想象和记忆。当终于看见了她的家人时,她一阵激动,流出了热泪,这就是情感。她想将来一定努力学习,有所成就,为家乡人争光,这就是意志。上述这些都是人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总是从人的认识活动开始,有了知觉,产生了思维,引发了情感,还形成了意志。心理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主动反映活动,是大脑的一种特殊反应功能。因此,它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过程和活动。

(二)新课讲解

1、定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包括: ①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脑和心理的联系十分紧密,心理的发展依赖大脑及客观现实。如:脑瘫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等症状

②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人的心理现象无论多玄妙,都能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如:小孩子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③具有能动性

人的心理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反映客观现实。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是按照低级到高级的方向,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的(三翻六坐九爬)。如:儿童语言发展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②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同时也是分阶段的,但阶段与阶段间是相互联系的。如:小班幼儿的思维还明显保留着先学前期儿童思维的典型特征——直觉行动性,大班幼儿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③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主要是对同一个个体而言的。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来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人的一生发展中有两个加速期:6岁之前和青春期。

补充:关键期(劳伦兹)→图片展示

④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每个儿童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优势领域是不同的,有着明显差异性。例如,有的孩子2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会说话。又如,有的孩子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三)总结概括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

3、学前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

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

篇三:学前儿童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

答:个体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2.知觉

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3.自传体记忆

答:自传体记忆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4.自我中心

答:所谓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

5.社会性游戏

答:社会性游戏指的是儿童在与游戏玩伴的社会互动中进行的游戏。

二、填空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2.

3.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4.8个月以后的婴儿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开展交流活动,一种是

5.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水平分为、6.学前儿童的

7.随着年龄的递增,儿童的社会性游戏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从平行游戏再到联合游戏,最后发展到合作游戏。

8.儿童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9.华生强调,强调对的控制。

10.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决定的时间表。

三、简答题

1.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答:(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2.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1)直觉行动思维阶段;(2)具体形象思维阶段;(3)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3.简述依恋的特征。

答:(1)依恋对象具有选择性、有亲近行为、能从依恋关系中获取慰藉和安全感;(2)依恋关系的破裂会导致分离焦虑和痛苦;(3)双方在情感和行为上有协调性。

四、论述题

试述母亲对胎儿发育的影响及如何做好优生。

答:1.胎儿的发展受母亲的年龄、自身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情绪和态度等因素影响。 2.在准备怀孕或怀孕过程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因素,做到优生优育。(要求列出各因素的影响及如何去做)(详细阐述,酌情加分)

五、案例分析题

材料:她易于察觉别人不易察觉的事情。在实验中,两根铁丝本应是等长的,但实际上有极细微的差异。先后参加实验的10个同龄小朋友,只有她一人注意到这个差异。她不喜欢说话,喜欢一个人玩。有时其他小朋友凑过来玩,她也不说话,只是厌烦地把他们推开,更不易与陌生人接触。她情绪不易外露,受到表扬时,也没有什么表示。在幼儿园里遇到不高兴的事,可以毫无表情,但回家后对着妈妈哭。她上课时很安静,总是一个姿势坐着。吃饭时,不管饭菜多么好,从不见她大口吃。午睡时,她总是把衣服一件件叠好放在椅子上。如果椅子稍歪一点,她要把它放正,还要看上几眼,然后才躺下。起床时,穿衣动作也很慢。 根据材料描述请指出孩子的气质类型,并谈谈如何根据此类气质进行教育。

答:答案要点:,1.她是偏于抑郁质的孩子。(4分)2.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气质的问题,它有类型的差异,而没有好坏的区别。也就是说,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都存在着消极的一面。(4分)3.对于发展中的学前儿童来说,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6分)

4.对抑郁质的儿童,则应注意发扬他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他的自信心等。(6分)(无展开酌情扣分)

标签:儿童心理学 学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