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浅谈当前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他们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从物质上、精神上和心理上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他们的教育也应该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本文在分析当前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措施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一)生活态度积极,但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绝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在选择人生目标和职业时能自觉的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为重,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形成正确积极的苦乐观、荣辱观、职业观等。一份首都贫困高校大学生状况调查显示,60% 以上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2.5% 的学生感到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以及获得他人的同情。调查提示我们一些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自信心不足,自惭形秽,不敢与人交往,给他们的思想成长带来了消极影响。第一种情况是在学习中寻找自尊,专门读书,其他事情一概不过问,通过学习上的优秀表现来满足成就感,一旦未达到期望值则郁郁寡欢;第二种情况是在封闭中维护自尊,不与同学接触,不参加集体活动,变得越来越孤独,泯灭了自己的才华,更加加重了自卑感并可形成恶性循环。
   (二)遵纪守法,自律性较强,但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
   具体来看在诚信意识上:一方面绝大多数贫困生能意识到诚信待人、诚信做事的重要性,表现在行为上则是能以身作则,宽和待人,并敢于指出和批评校园内和社会上的不诚信行为,在生活中遇到不诚信行为也会去制止;另一方面少数贫困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存在认知与行为脱节言行不一致,对人对己双重标准。他们在日常行为中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诚信行为,比如申请助学金时虚报或夸大家庭困难程度、恶意拖延助学贷款的偿还时间。在社会责任感上:一方面多数贫困生能在坚持社会公德和正确道德观的前提下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愿意为他人和社会做出一定程度的奉献牺牲和让步;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少部分贫困生在生存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过度重视个人前途和理想的实现,轻视或漠视集体荣誉和社会责任。比如在班级评优评奖时,只一味强调自己的奖学金和荣誉,不愿做出合理的让步。还有的贫困生只关注自己的学习和个人事务,认为参加各种班集体和学生社团活动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三)心态积极,但心理素质欠佳。
   一方面,由于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解决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困难问题,出台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全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按新机制运行,加大国家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学生的助学奖励力度,确保高等学校收入的一定比例足额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建立规范的高等学校勤工助学制度,加快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高等学校要加强领导、严格管理和健全工作机制等。这些措施的逐步实现,使大多数高校贫困生缓解和解决了经济困难,减轻后顾之忧,专心学习完成学业。经济状况的改善还增强了他们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大多数贫困生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经受考验, 承受挫折,心理状态较稳定。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急速发展,青年身心发展处于转型阶段,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尤其是读书的同时还要为学费和生活费担心的贫困生更是属于大学生中的心理弱势群体,容易出现“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自我封闭、焦虑忧郁、忌妒心理、自暴自弃等。比如一些贫困生因经济负担重和学习成绩差,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另外一些贫困生则因打工兼职占用时间和精力,不能集中精神进行学习;还有的贫困生则有自卑和孤独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与同 学和老师交往时缺乏自信。
  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经济资助过程中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国家、社会、学校都不断加强了对贫困大学生经济方面的资助,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勤”等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在问及“你觉得学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帮助形式主要有那些?”时,98%的人选择经济资助、20%的人选择心理疏导、9%的人选择思想教育、6%的人选择能力培养、3%的人选择就业支持。从学生的选择可以看出来,我们在强化物质帮助的同时,没有建立起相配套的多元化的救助体系。贫穷不仅意味着生活资源的缺乏,更可能产生社会隔离,如果未能将助贫与育人结合起来,极容易导致贫困生在接受资助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问题。如在发放助学金和减免学费时,没有着重培养贫困生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使部分学生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在发放助学贷款时,没有进行诚信教育,使部分学生恶意拖欠助学贷款;有些学生为领取奖学金和各种补助故意虚假证明或隐瞒真实情况;有些学生因为拿不到奖学金助学金或迁怒于同学或抱怨老师和学校的不公平。贫困不一定产生思想问题,但思想出现问题必定会影响对待贫困态度和解决贫困的方法。
   (二)在教学过程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贫困大学生政治情感比较消极低沉,主要原因在于政治理论课没有发挥主渠道作用。目前,海南省各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基本上是大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难以顾及贫困生个人特殊的思想需要。如讲到改革开放,谈改革成果和谈存在问题对普通大学生而言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对贫困生来说,谈改革成果对他们而言缺乏感同身受的体会;谈存在的问题,如果只是批判而不是疏导,更容易引起他们仇视社会的思想,难以达到认同改革开放政策的教育目的。此外,大班教学容易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需要的情感投入。对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交流情况,85%的人选择没有,8%的人选择偶尔,6%的人选择经常。师生间缺乏交流,教师就无法体会学生的内心的价值冲突以及他们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如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恋爱与友谊等。近年来,贫困大学生中不断出现的伤害、自杀、盗窃、误入歧途等就直接同这些问题处理不当有关。
   (三)在管理过程中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增大,心理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而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就更大。他们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期望,同时也背负着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一旦成绩不理想就容易产生焦虑心理。由于经济上的窘迫,他们也很少参与到大学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去,交友也受限制,因而也容易产生一种自卑、自闭心理。有的学生因为感到和一些条件较好的学生的差距太大,感到上天不公,从而产生一种仇恨心理。目前,高校普遍都对贫困生心理问题关心不够,没有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而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三、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坚持经济资助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贫困生思想问题的源头是经济贫困,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重视、关心和了解他们的经济问题,教育工作就没有说服力,就难于收到实效。学校在贫困生的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引发他们的不满情绪,不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个案访谈中,一位贫困生因助学金等级去问相关负责人时,得到的答复是“你还想要多少等?你又比人家好多少?给你就不错了。”结果这位学生当场就哭,逢人就说“某某真黑!学校真黑!”,本应怀有的感恩之心,却被怨恨所充斥。由此可见,仅仅在经济上进行资助,没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极有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思想问题。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经济资助时,要给予贫困大学生充分的尊重,要着重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要根据各项具体资助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如针对助学贷款,要加强诚信教育;针对勤工助学,要加强责任教育和吃苦耐劳教育;针对奖学金、助学金和社会援助,要加强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感恩教育。此外,还要注意资助程序和结果公平、公正,特别要注意做好未能拿到相应资助的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工作,避免让他们产生新的极端的想法,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挥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作用。
   社会成员、社会舆论对于贫困人群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如今的社会传媒过分地强调富人光彩夺目的光环,而对于贫困,总是把其凄惨的一面展现给社会。不良的社会环境很容易使贫困生对社会产生反面情绪,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社会环境,传达一种贫穷并不可耻的思想,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关心贫困人口的生活现状,在全社会形成“有困难大家来帮忙”的良好环境氛围。当全社会都对贫困人群产生一种关爱、帮助的共同认识,我们的在校贫困大学生也能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对社会也会产生认同感。在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受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在实践中训练、培养受他们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扩大贫困生的交往面,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还可以增强心理适应性。
   (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
   当代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困难使他们觉得前途迷茫,各种复杂的困扰使他们焦虑,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和正确的引导教育,可能诱发过激行为,导致严重的道德问题。首先,要加强心理辅导力度,培养贫困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危机和负荷,进行启发、引导和教育,给予温暖 理解和抚慰,消除和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形成健全人格。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调控能力,开展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在给予贫困大学生资助的同时,要保护学生的贫困隐私权并引导其能力建设。以服务为实质内容,以情感为感化力量,以解决困难为突破点,“要深入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服务大学生”,为大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帮助他们处理好成长过程中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其次,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引导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造成心理贫困的原因既有客观上经济贫困的因素,同时更有对贫困的非理性认知。要引导他们认识到物质贫困并不可怕,贫困虽然影响学业,但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贫困可以磨砺意志,促人奋发图强,处理得当反而是一种精神财富。认知自己的优势,接受自己的劣势 ,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擅长的事情上,从中获取乐趣和成就感,强化自信 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从现实出发规划自己的生活,顺利完成学业。
   总之,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紧紧围绕实际把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学会生存,既要奋力拼搏,走出困境,又要不断提高个人技能及服务社会的能力,尽早摆脱贫困,顺利完成学业,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黄涌.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王新明,陈为,罗琼雅.关于贫困家庭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大学时代?论坛,2002,(2).
  [4]孙桂君.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0,(2).

标签:浅谈 思想政治教育 贫困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