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财经调查性报道的采写步骤与技巧_关于报道作文步骤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事件纷繁复杂、采访人物众多、线索头绪不一……财经调查性报道难度很大;不过,财经调查性报道并非无章可循,无论选题构思、调查采访还是行文方式,都有其规律和技巧。   调查性报道一直是新闻记者们最渴望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容易出彩的文体,在财经新闻领域尤为如此。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突出,财经调查性报道的涌现对拓展财经新闻报道范围,进行舆论监督有着重要作用。在新闻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财经调查性报道在独家、深度、专业等方面独具优势,成为打造媒体影响力的前沿阵地。
  找选题
  对于财经调查性报道而言,同样具有调查性报道的一般性特征。但有别于社会类调查性报道,财经调查性报道专业性更强,重要线索往往隐藏在大量数据或常识中,因此对记者挖掘选题能力要求更高。当然,找选题不是大海捞针,同样有章可循。
  1.兄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社每日刊登的大量新闻,是众多媒体的选题来源,甚至并不起眼的消息,都可以成为深度挖掘的富矿。比如《中国证券报》2011年7月23日刊登的《永生投资5300万广告费去向不明关联交易数据玩乌龙》一文,选题发现就是来自上海当地一家都市报股票版的一则小消息。永生投资2010年全年净利润不过567万元,而广告和业务推广费却高达5327.27万元,两者相差近10倍。出乎意料的数据令事件变得蹊跷,成为记者深入探究的切入口。
  2.统计数据。作为财经记者,与数据打交道是家常便饭。经济增长、投资、消费、外贸、货币增长、通胀、信贷等宏观数据几乎每个月都在更新;能源、化工、消费品的用量和价格等产经数据随时变动;上市公司年报、季报、公司公告也会定期发布。这些数据和信息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搞清楚这些数据背后的含义,记者就有可能在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发现不同,进而深入调研。
  比如,进出口数据的变化,不仅反映外贸的景气程度,也是国民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顺差的增减影响央行货币量供应。铁矿石、煤炭、石油等原材料产品的进出口反映国内经济运行,价格变动对国内通胀也有直接关联。上述永生投资广告费用的去向,也是记者从年报数据的破绽中层层梳理,并进而调查相关方,最终发现公司财务造假。
  3.研究报告。从券商报告到智库建言,财经记者几乎每天都接触大量研报。事实上,这些报告也能提供记者调查线索。比如当年《财经》杂志一炮打响的《基金黑幕》,记者就是从上海交易所监察部的一份内部报告中发现了问题,并深入调查采访,从而掀起了一股基金“打黑”风潮。
  4.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都是对内幕最有发言权的。有些财经记者就是从与投资者的交流中获得调查性报道的线索。此外,不能忽视读者来信、来电、邮件、短信和来访。有不少证券官司和公司黑幕的调查性报道,来源就是上当或亏损的投资者提供的线索。
  5.微博。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传统主流媒介不再是突发事件报道的唯一主角,微博作为后起之秀,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已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比如,“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的第一条信息就出现在微博上。2011年7月23日20时47分网友“羊圈圈羊”发出的求助微博:“求救!动车D301现在脱轨在距离温州南站不远处!现在车厢里孩子的哭声一片!没有一个工作人员出来!快点救我们!”正是这一条求助信息,拉开了“7?23甬温事故”大规模报道的序幕。
  调查采访
  1.兼听则明。可靠、权威的消息源,是采写新闻的不二法门。记者在调查中,常常会在采访对象处获得一手资料。但是这些资料是不是准确客观的?被采访者有没有隐藏什么?被采访者站在谁的立场?他的立场背后深层次的利益关系是什么?这些都需要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和提醒自己。客观真实意味着记者不能偏听偏信,必须对孤立信息进行求证和调查,同一事件和相同信息,记者至少需要通过三个以上的来源核实。
  2.生动丰富。生动是新闻的血肉。没有人想看干巴巴的新闻,枯燥的新闻也意味着采访的不充分。在调查中,记者可以根据采访对象的交流再深入一步,要求被采访者提供更多细节和故事性的情节,注意记下事件中的人物姓名、性别、年龄,事件发生的地点、背景,以及人物之间,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联。在现场调查时,记者应该注意现场的环境和人的行为,看到特殊的举动,记者应该上前了解情况,哪怕与调查无关,也可作为采访素材加以保留。
  3.讲究策略。策略是新闻的法宝。最让记者痛苦的,莫过于与被调查对象的应酬和周旋了。记者在采访中经常遇到闭门羹,遇到一个“能说”的采访对象简直是如获至宝。其实,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也有窍门。
  首先,依靠组织,争取支持。调查性报道必须取得强势方的配合和支持。如果该方不能接受采访,将会使调查失去平衡,很多证据甚至公共资源和信息都无从获得,对于调查性报道来说几乎就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媒体,要和当地有关部门做好沟通工作,争取强势方出来说话。同时,有关部门也可以起到联络采访的作用。
  其次,注重策略,以人为本。在采访中,记者应与采访对象平等相待,做到不卑不亢,坦诚相待。即使有人在调查性报道中是反面角色,也要让他心服口服,无话可说。记者的职业操守和为人风格不能被忽略掉。另外,也要着眼长远,不以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放弃信誉和品牌。
  写作成文
  1.整理资料。记者很可能发现,手头的资料、数据一大堆,光采访笔记就有好几本,怎么从冗繁的资料中形成思路呢?英国《金融时报》高级记者马丁?穆里根说过,在《金融时报》,有些调查记者整理资料的办法是画一张“鱼骨图”:将报道的主题作为鱼骨的主干部分,在主干的两旁画出多个“鱼刺”,每个“鱼刺”的上方,粗略写下资料中的每一个内容。这样一来,调查素材就都凝结在这张图里,
  2.厘清逻辑。在整理完所有素材之后,记者要做的是厘清素材之间的逻辑关系。再以“鱼骨图”的方法为例。再画一张鱼骨图,调整鱼刺上的素材顺序,最重要的素材放在“鱼头”的位置,次重要的放在“鱼
  肚”位置,以此顺序,最次要的放在“鱼尾”。素材关联度高的内容放在一起。这样,故事的全貌就基本通过图形呈现在记者的脑海中了。
  3.动手写作。从报道对象区分,财经调查性报道可分为事件性调查性报道和趋势性调查性报道。事件性调查性报道主要就突发新闻、热点故事或焦点事件等单个事件的调查性报道。比如煤矿安全事故、吉林化纤毒气事件、甬温线铁路事故等都属于事件性调查性报道。上市公司新闻中也有大量的题材适合事件性调查。趋势性调查性报道的范围更广泛,它不针对单个事件,而是对社会中已经出现或潜在出现的趋势、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做出分析研判。这类文体更适合宏观经济报道。宏观经济中的通胀通缩、房地产股市等资产的涨跌、生产就业贸易等方方面面,都可作为趋势性报道的主题。这类文体也适合行业性报道。不同类型的调查性报道,也要遵循不同的写作结构和写作风格。
  顺序式。记者按照事件发生顺序或者调查行程进行叙述,并且为保持阅读的连续性,顺序性叙述结构很难加入记者的分析和评论,但这种方法可以凸显事件的戏剧性。事件性调查性报道尤其适合这种结构。如《财经》就“吉林化纤中毒事件”所写的《千人“癔症”的背后》,就剧顺序式的逻辑。
  解证式。有人将之称为“层层剥笋”,即打乱事件发生顺序,既不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也不按照记者调查的行程来写,而是按照逐步深入回答各种疑问的方式来层层递进地展开叙事。这种结构既适合复杂的事件性报道,也适合更宽泛的趋势性报道。以《中国证券报》“零点调查”为例,《重建规则的博弈――铁矿石谈判背后的阴谋与阳谋》《外贸春暖待花开》《甲流二次洪峰来袭疫苗企业负重出击》等,就都属于解证式的写作。
  4.重视叙事。财经调查性报道的写作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叙事行为,同时,对于财经调查性报道来说,事实和数据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一流的叙述手段。“华尔街故事体”已影响到中国的财经报道。这是一种以一个人物的故事起笔,带出报道话题,通过引语、例证等多角度分析主题,最后落笔在文章开头的主人翁故事上。这种写作手法起收自如,也能吸引读者阅读。当然,“华体”手法并不是唯一,但是讲好故事,一定是调查性报道的精髓。
  5.注意平衡。调查性报道也是新闻,“5W”要素缺一不可。此外,在叙事时应注意平衡,不能带着观点写稿;或者绝对化,只注重一方观点,而对全局失之偏颇。调查性报道更应照顾“正反”两方面。在援引数据、观点或其他媒体报道时,一定要注明出处。这样做,一方面体现对被访者和其他媒体版权的尊重;另一方面,一旦援引内容有误或被质疑,注明出处就可起到适度免责的作用。(作者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职博士、《中国证券报》编辑)
  编辑 陈国权

标签:采写 步骤 调查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