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心理变化过程

时间:2017-05-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李琳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二班 0905010116

从我的自身经历以及其他一些各年龄段的学生的叙述来看,大部分小学生的对于学习有一个心理上的阶段性的变化过程。即:憧憬、热爱奋斗、腻烦厌倦,这样一个心理过程。

在孩子们上学之前,他们对学校有着极大的憧憬。向往着背着书包和其他的小朋友走在去学校的路上,向往着和小朋友们一起坐在教室里齐声朗读课文,向往着课间和小朋友们一起踢毽子跳跳绳。这一阶段属于孩子们学前对学校的向往阶段,没有想过要在学校学习知识或者关于升学的问题等等。

在小学一年级二年级这一时间段里,小学生们处于对学校的热爱阶段。孩子越小,好奇心就越大。他们对学习到的知识感到新奇,对新环境感到新奇。他们从家庭这个小圈步入班集体这样一个相对较大的社交圈当中,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互相帮助、一起玩耍,因此,这一阶段的小学生们对学校是怀着无比的喜爱的心情的。

在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之间,小学生们已经非常熟悉自己的班集体了,认识每一个同学,尊敬自己的老师,已经开始懂得争第一。在这一阶段当中会看到他们积极地竞选,努力的学习,经常会有因为成绩下滑而哭鼻子的小孩子。在这一阶段当中,他们作为一个集体的一员,愿意为集体荣誉而努力,对与自己所学到的东西仍然十分珍惜和喜爱。

等到了五年级六年级这两年,部分小学生对学习就开始腻烦了。小孩子确实缺少耐性,学习这件事坚持了几年已经是很不错了。尤其是在有些小学老师的偏心照顾成绩好的学生的情况下,就出现了成绩好的学生越来越好,成绩不好的学生越来越差的情况。成绩好的学生当然只占少数,所以大部分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明显没有那么高了,有些甚至还会出现厌倦的心理。比如:不完成作业,上课睡觉或者捣乱,和老师顶嘴、无理取闹,甚至还会有干脆就不去上学的学生。

这样的一个从热爱学习到厌恶学习的过程反映了当下在教学过程当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学生在小学阶段不能够一直保持对学习的热爱,学校也没有相对应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家长方面则是着急,但越着急越对学生施加压力,有些则是放任学生,并不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如果学生能够一直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那么将会有多少杰出的人才出现也未可知。

现在,学校的心理辅导方面做得还不够,大部分学校只是在一味的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学校的简介上大都是介绍升学率多少多少,出了几个高分状元之类。大多数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只作为一个摆设,对学生们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甚至更多的学校甚至连这样一个摆设都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去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这样就有许多自尊心受打击的学生、承受不了压力的学生、缺乏自信的学生,他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厌学的情绪。

厌学情绪在每一个人的成长学习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的常见的消极情绪。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自我动态失衡、和谐度不稳定的表现。这样的现象还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努力去改变。

关于对厌学小学生的辅导方法其实有很多,网上、报纸上、电视上多得数不胜数。比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孩子们减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在我看来,很多方法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方法确实是有,但是,有没有人去实施,能不能实施,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篇二:《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心理学》(《实用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意识和无意识 p6,p7 2.实验法:p13倒数第三第二行

3.测验法p14 4.条件反射p52 5.感觉后像p66

6.感受性p65 7.记忆p768.表象p79

9.内隐记忆p8510.遗忘p76

二、填空

1. 社会心理学 和 生理心理学 是心理科学的两大支柱。P1

2.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和 意志过程 。P2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 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独立。P1

4.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认为行为只是 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的简单模式。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修正了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提出了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

5.根据人脑所反映事物的特性,、时间知觉和动知觉 。P64

6.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 联觉。P67

7.斯滕伯格认为短时记忆提取信息或检索信息的形式有三种,一是扫描,二是_自动停止系列扫描,三是完全系列扫描。P84

8.对人类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斯 。P76

三、判断正误(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说明理由。)

1

(× )间接性 P14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

)P20

3(×)P19

4(×)是大脑皮质暂时神经练习

的接通P52

5

(×)错觉不同于幻觉P64

6.阈限是一种反应与另一种反应之间的分界值,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它是个固定值。(×)??p66

7.感觉适应可以降低个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敏锐度,是一种利弊兼具的心理现象。(√)P66

8.

(× )舌尖现象属于暂时性遗忘 9.干扰抑制说最明显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的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与前述相反P

四、单项选择题

1.华生于1913年发表了D一文,宣告了行为主义学派的诞生。P20

2.1834年,韦伯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定律,他认为( C)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P65

3.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B)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P67

4.观察力是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P72

5.对学过的知识、概念、原理、公式等的记忆属于下面哪一种记忆(B)P82

6.遗忘的压抑理论是(D)首先创立的。

五、双项选择题

1. 西方心理学的现状与趋势可以归纳为: A 、D 、认知心理学方兴未艾、人本主义心理学向各个领域渗透、学派对立与学派交融并存等。P22 A. 重实证研究,轻理论建设 B. 重理论建设,轻实证研究

C. 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 D. 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

2. 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可分为 B和 C 两大方面。P2

A. 个性倾向性B. 个性 C. 心理过程 D. 性格

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D)反映。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A)的反映。

A.个别属性B.间接的 C.概括的 D.整体的

4. 长时记忆信息提取形式是(C)( D )P90

A 识记 B 保持 C 再认 D 回忆

5.表象的特点有(A )(C )

A 直观性和形象性

B 稳定性和片面性

C 概括性

D 不可操作性

6.下面对短时记忆的说法正确的有(B)(C)P83

A 它主要对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所贮存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

B 短时记忆的痕迹很容易衰退,只有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时才会转入长时记忆,否则信息就会很快消失。

C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以言语听觉编码方式为主。

D 短时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一般长于一分钟。

六、简答题

1.简述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缺点。P13-14

2.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P62-63

3.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P67-71

4.影响识记的因素有哪些?P88

5.什么是遗忘?分析遗忘的规律和原因。P92-95

七、论述题

1. 联系实际说明培养观察力的意义和目标。P73-74

2. 联系实际分析自己的记忆特点,并提出改善记忆的方法。P95-97

《心理学》(《实用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具体形象思维P105

2.爬山法P120

3.创造性思维P107

4.注意P130

5.无意注意P131

6.应激P153

7.意志P166

8.随意运动P170

9.双趋式冲突P172

10.挫折P174

二、填空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2.思维的形式有 判断和。

3

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

路或方法。

4.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纽厄尔和西蒙(1972

策略。

5

6.但注意作为一种

理状态___ __,它和外部表现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P131

7.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注意是信息加工的一种内在机制,并提出了许多信息处

理模型,和

P134

8

P143

9.从注意的时间来看,专心致志

是注意的不良品质。

10.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沙洛维和梅耶提出

的概念,用来表示情

结合起来对事业成功至关重要的情绪特征。

11.情绪情感的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

12.意志行动的基本心理过程包括:采取决定阶段

13.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14

15.对待挫折,除了要用坚强的意志去努力克服外,还要建立起有效的心理防卫

、反向作用、投射作用、升华、幽默等。(任意举出两个即可)

三、判断正误(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说明理由)

1.(× )p112改为演绎

2.想象根据有无目的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根据创造性程度分为无意想象、有意想象;根据与现实的关系分为幻想、理想、空想。(× )P108

3.鲁班因为茅草割破手而发明了锯子,牛顿从苹果落地而联想到地球引力,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都是原型启发的典型例证。(√ )

4.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组织特性。(√ )

5.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时,身体其他的运动不会停止,还会一直进行下去。(× )P131

6.无意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仅仅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再无其它。(×)P132

7.人的情绪和情感是难以彼此分离的两种心理现象,就脑的活动而言,情绪和情感是不同物质过程的心理形式。(× )P148

8.情绪和情感是人适应生存和生活的精神支柱。(√ )

9.汤姆金森和拉扎勒斯提出了动机—分化理论,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能。(√ )

10.意志与意志行动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意志行动是意志的主观方面,没有意志行动就没有意志;反过来,意志行动受意志支配,即意志必须包含意志行动,没有意志就没有意志行动。( √ )

篇三:2016年公需科目《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试卷

2016年公需科目《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2016年公需科目《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考试时间:2016/6/21 8:52:24 考试成

绩:98分(合格分数:60分)

1.

2.

7.自尊心是对自己能力,是否能够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

正确

错误

8.自我体验就是心理活动过程中情感体验的一种集体表现。

正确

错误

9.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长那块木板。

正确

错误

10.管理者往往器重明星员工,而忽视对一般员工的利用和开发。这样做很容易打击团队的士气,从而使“明星员工”才能与团队合作两者间失去平衡。

正确

错误

11.终身学习,讲的是人在少年和中年要努力学习。

正确

错误

12.重视每个成员的创新潜能是创新团队文化的基本特征。

正确

错误

13.批判性思维是对现有观点和判断进行重新审视,从新的角度进行认知加工,进而发现既有观点和判断的纰漏。

正确

错误

14.穷人比过于忙碌碌的人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导致认知和判断力全面下降。

正确

错误

15.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

寡欢,最后提早病痛得到医治。

正确

错误

16.拥有创业者心态的人每时每刻都能够意识到,自己不是在为自己工作,而是在为自己的品牌工作。

正确

错误

17.正面的情绪状态还能让人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获得挫败感。

正确

错误

18.负面情绪是人生中不可以有的经验。

正确

错误

19.只有过人智商,却不懂得控制情绪是一个危险的人。

正确

错误

20.持续的高压力会引发心血管疾病。

正确

错误

21.压力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我们的健康。

正确

错误

22.压力研究之父塞利(Hans Salye)认为心理压力是神经紧张那么简单造成的。

正确

错误

23.美国压力管理协会指出75-90%的初期内科疾病是有压力引起的。

正确

错误

24.压力倦怠与正能量激发这一讲认为职业倦怠就是职场睡人。

正确

错误

25.职业倦怠是指人们由于日常生活引发的身心疲惫、心力耗竭的一种现象。

正确

错误

26.成就感低的表现为对工作漠不关心,并且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正确

错误

27.根据本讲职业心理素养与竞争力提升(上),职业心理素质包括职业本身所需要的特殊性,也包括了职业本身和其他职业之外所需要的大众性的、共同性的修养内容。

正确

错误

28.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人们从事某一个职业所需要的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内容。

正确

错误

29.根据本讲职业心理素养与竞争力提升(上),工作场合的行为和非工作场合的行为是要一致的。

正确

错误

30.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具备并与时俱进的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最高层次的专业知识。

正确

错误

31.根据职业倦怠与正能量激发这一讲,学习有效的压力应对策略属于个人层面的职业倦怠自我调整。

正确

错误

32.职业倦怠与正能量激发这一讲提到,Maslach编制的《工作倦怠问卷》最有影响力。

正确

错误

33.除了个人认知偏差,工作负载过重,个人目标设定标准过高也会引发职业倦怠。

正确

错误

34.人际关系疏离是影响职业倦怠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确

错误

35.黄河上游地区的皇帝 ,创制八卦、定阴阳、兴婚姻嫁娶之礼制。

正确

错误

36.夫妻是男女两性合法的结合,是共同生活的伴侣,同时还承担着生育和抚育子女、赡养老人等责任。

正确

错误

37.核心家庭是指由已婚夫妇和已婚子女或收养子女两

心理变化过程

代组成的家庭。

正确

错误

38.友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正确

错误

39.本讲认为,一个人生活得是否幸福取决于物质精神生活。

标签:变化 过程 心理 桑娜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孩的心理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