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学生评语 > 正文

吃药隔多久吃另一种药【《药》的另一种教法】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鲁迅作品的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   《药》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常选篇目,常用的教法是先梳理情节,再分析人物,最后归纳主题,这也是一般小说常用的教学方法。主题通常理解为“明线突出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笔者曾多次执教本文,感觉理解单一,教法呆板,学生觉得鲁迅作品难解,学习兴趣不大,所获甚少。
  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先生说:“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典名篇,比如鲁迅的作品。鲁迅的作品一定要当鲁迅的作品来教”。
  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认为:“引起鲁迅创作冲动的,是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场景与细节,以及他对于这些具体的场景、细节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存在、人性的存在、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度追问与抽象思考……在他的创作中,每一个具象的形象(人物、场景、细节等等)都隐含着他对人的生命存在,特别是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的独特发现与理性认识。这样,鲁迅的小说细节就具有了某种隐喻性,涂上了鲜明的象征色彩。”
  因此我们在分析鲁迅小说时就不能按照一般的由情节而人物再主题的思路,而应直接从细节人手,通过对细节的沉潜咀嚼去探究鲁迅小说背后的“深度追问与抽象思考”,这大概就是“鲁迅的作品一定要当鲁迅的作品来教”吧。
  如何从细节人手进行品读分析呢?小说的人物分析和情节分析又如何进行呢?
  首先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交流。读前要让学生明确细节的基本内涵和外延。细节不仅包括我们常见的动作,还有人物的对话。然后再细读全篇。先朗读,尽量读出小说中人物的语气情感。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可做点评。有些重要的细节就让学生反复读。如康大叔的说话,就找了好几个男同学读,女同学点评。这样一些人物的分析通过读就基本解决了。再如夏瑜“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也让学生反复读了几遍,体会这句话的背景意义和夏瑜的身份。再默读,要求学生对照吴中杰先生的点评找出自己印象较深的细节,写一段鉴赏文字。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须提醒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不要只囿于他人的点评,把印象深刻的细节和疑惑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交流时有些学生的感受就比较独特。比如有的同学觉得中国人竟然半夜起来看杀人,真是无聊透顶;有的同学说牢卒阿义无耻,搜刮犯人的油水,一点都不“义”,作者名之“义”意在讽刺。华老栓夫妻愚味无知,把辛苦挣来的钱换人血馒头来给儿子治病,一点怜悯之心都没有。这些问题不仅是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还涉及到对作者思想的认识。也有一些同学提出了质疑,如:鲁迅写了华大妈上坟的情节,为什么还要再写夏四奶奶上坟,这不都一样吗?鲁迅结尾为什么详细地写乌鸦呢,就因为它是不详之鸟吗?学生的真实感受出来了,有了自己的体会。
  第二步笔者将学生的笔记收上来,从中选择出几个典型问题重点分析,选择问题的依据是:
  第一,已达成共识的就不再关注。
  第二,大多数学生所关注的或学生基本不关注但在作品中依然是很重要的细节。“重要”不仅指直接关系着作品思想深度的理解,而且还涉及到学生读书的方法和品质,这可能比前一种还要重要,这是读法的问题,具体说就是怎样阅读鲁迅的问题。
  第三,选择的问题具有典型的鲁迅特征,有较强的隐喻性和象征性,能让学生思维空间得到充分的拓展,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最好能结合以前所学读出吴先生社会学分析之外的理解来。
  第四,每部分最好有一个能体现其主要题旨的问题,这样可由点及面,由细节分析带动情节分析,可节省教时,起到一石数鸟的作用。
  第二课时根据选定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小说第一部分我选择了围观夏瑜被杀的细节,学生讨论形成下面几个焦点:
  1 老百姓的愚昧和麻木,对革命者的不理解。这点吴中杰先生已指出,学生不是自己读出来的。
  2 鲁迅的态度是讽刺的,心理是厌恶的。这是从“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这句中的比喻悟出的。
  在指导学生分析细节时,我提醒学生可比较一下鲁迅其他作品的相似细节。
  立即有学生指出这个细节和《藤野先生》中“看电影”的细节有相同之处,更有学生看出《孔乙己》中也有类似围观细节,接下来的讨论就热烈了。有的说都表现了中国人的愚昧麻木;有的说表现了中国人没有爱心;也有的说表现了中国人无聊自私的心态;还有的认为鲁迅特别关注“围观”,但这不能代表所有的中国人,鲁迅心里是否过于悲观了……这说明学生真正读出了自己的感受,有了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教师应该出场的时候了。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表扬了一些善于提问的同学。在读法上,对学生能将鲁迅的部分作品联系起来给予了热情的鼓励。接着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钱理群先生的两段话来将讨论引向深入,同时也是暗示鲁迅作品的读法。
  小说中所有的人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看,由此而形成“看与被看”的模式……中国人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做戏,演给别人看而且把别人的所作所为都当做戏来看。看与被看就成了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构成了人与人的基本关系。
  先驱者与群众的关系,本来是一个“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医生与病人,牺牲者与受益者的关系”,但在中国的现实中却成了“看与被看”的关系,这是鲁迅充满苦涩的一大发现。
  我要同学们谈谈对这两段话的理解,结果同学们又读出了自己的发现。有的说鲁迅写的不仅是中国人,而且是全人类;有的联系课文第四部分两个母亲相见却不能理解,夏四奶奶误会儿子的细节,说鲁迅把人与人的关系看得是很悲观的,好像完全就是冷漠,没有理解……
  显然,学生的理解已超出了吴中杰先生的评点,有点“走进鲁迅”的意思了,实际上学生已经在品味细节的象征性和隐喻性了,不管理解是否正确全面,学生已经以一种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作品之中了。
  作者通过康大叔的对话暗示了夏瑜之死是由其长辈亲戚告发的,这一点学生疏乎了,提醒学生对话也是重要的细节,不能轻易放过。
  四个部分的细节问题分析过后,小说的情节也顺势牵出。这样从细节问题人手的教学设计不仅凸显了鲁迅作品的个性特点,也顾及了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接受能力,同时也关注了小说的三要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注释:
  ①《高级中学语文参考资料》一年级第二学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礼,第136页。
  ②王荣生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46页。
  ③④钱理群著《鲁迅作品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3页、第55页。

标签: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