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学习 > 正文

李笑来学习方法

时间:2017-05-3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明白如何运用大脑

不明白大脑如何运作,自学是无效的

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从小我们都被如此教育,以至于这条准则近乎于常识。然而,一旦脱离教育体系,无人指导,需要靠自己去甄别信息、学习知识的时候,这种常识却成为了思维底层最大的盲区。

大脑运行的基础原则

来看一道小题:

杰克正看着安妮,而安妮正看着乔治。杰克已婚,乔治未婚。请问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着一位未婚人士?

A、是

B、不是

C、无法确定

你的答案是哪个?研究发现,人们在这道题目上的错误率高达80%。很多人选择了C,正确答案应该是A。要回答本题,需要对所有可能性进行分析排除。这种析取推理是系统性且速度较慢的处理方式。有趣的是,当被告知需要用这种方法去解题时,绝大部分人都可以答对,但是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都不会自动进行析取处理。心理学家SusanFiske和 Shelley Taylor将这种思考方式称之为认知吝啬鬼(cognitive miser)。

humans, valuing their mental processing resources, finddifferent ways to save time and effort when negotiating the socialworld.

大卫.赫尔在《科学与选择:生物进化与科学哲学论文集》写到: 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

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比如,对于一个

老司机,驾驶中的动作几乎不需要思考,开车的同时还能聊天、听音乐、思考工

作。你去一家餐厅,你不会这样对自己说:“这里有些红色的东西,也许是地毯?那个穿制服的人是干什么的,是服务员吗?”我们生活中有大量的问题,看上去是在思考,实际是在做记忆检索。我们会优先在记忆中寻找解决方法,很多时候这样做很有效,比起思考来说更省力。事实上,人们利用记忆解决问题的次数比你预期的要多。研究发现,世界上最好的象棋选手之间的差距,其实并不是他们思考能力的差异或能否走出一次妙棋,而是他们熟悉的棋局多寡。根据以上,大脑总是避免思考的。我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大脑运行遵循最小行动、最经济的原则。

那么,这样的一个大脑,记忆工作的方式是什么呢?

经济的大脑如何记忆

大脑记忆的简化模型

工作记忆(workingmemory),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当前正在意识、思考的区域,比如你正在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信息以及你正在思考的内容,都在你的工作记忆中。长期记忆(long-termmemory),顾名思义。我问你,你的初吻给了谁?你头脑中立马出现的那个人(搞不好是条哈士奇),这个过程就是信息从长期记忆提取到工作记忆的过程。在我问这个问题之前,这个信息没有在你的工作记忆中,它在你的长期记忆里。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只能同时容纳7±2个有意义的信息组块(chunk)。例如,你可以尝试用5秒记忆这一串字母,然后遮住尝试复述:

XCN,NPH,DFB,ICI,AMC,AAX

大部分人能记住7个左右的字母。换一组试试:

X,CNN,PHD,FBI,CIA,NCAA,X

相信这一句你能记得更多,因为出现了CNN、FBI等有意义的组块。

那么,我们的记忆模型如此工作,对于学习有哪些有价值的启发呢?

事实性知识先于技能

根据工作记忆的原理,我们很容易发现,事实性知识是多么的重要。以上述的字母表为例,如果你的事实性知识中没有CNN、FBI、CIA这样的概念,你无法对信息进行组块(chunking)。

一些研究者认为“四年级掉队”现象的原因在此。该现象指的是社会经济背景较差的学生,在学前班到四年级之前阅读能力均表现正常,但在四年级后突然无法跟上同龄人,之后几年愈加严重。因为四年级前的阅读指导重在发音,而四年级之后则转向理解。这时,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反而具有了极大的优势。相比其他孩子,他们的家庭条件让他们有更广的视野和知识面,根据工作记忆的原理,他们在学习新事物时,能更好地识别有意义的组块,学习记忆的能力当然更强。事实性知识使得信息组块成为可能,换一句话说,事实性知识实际上扩大了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假设A有10000个事实性知识,B有9000个事实性知识。假设两人每个月同样学习500个新知识,由于A背景知识充足,A能记住10%,B只能记住9%。十个月后,知识差距就从1000扩大到1047。照这个趋势下去,A的知识储量只会越来越多,B很难追上,这就是知识的马太效应。

比起技能来说,事实性知识作为知识增长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 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根据大脑记忆的简化模型,信息必须先进入工作记忆才有机会进入长期记忆。你的记忆不是你想要记住或你尝试记住的事情,而是你所思考的事情。大脑总是避免思考,而学习是要对抗这个趋势。

「必要难度」理论指出:记忆的存储与提取呈负相关。存入记忆容易,提取出来会不容易;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那么,提取会更牢。这也证明了,只有在工作记忆中进行深度加工过的知识,才能有效存储在长期记忆。我有一个比喻,学习与健身相同,是否真正的有收获,是看训练后有没有这种状态:力竭。肌肉的增长,是肌纤维的撕裂与重建,撕裂的典型特征就是力竭。如果没有,说明运动不到位,强度不够。同样的,学习后若出现“认知力竭”的状态,能说明:至少你是在学习区学习,知识有在工作记忆进行过深度加工。上文我们提到过,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时,会耗费你的所有心智资源。出现认知力竭,恰好证明你动用了所有的工作记忆资源,这是有效学习的典型标志。否则,你的学习仅仅是停留在舒适区。以此来看,我们生活有不少人的看书只是消遣娱乐,当然这无可厚非,但冠以学习名义,就名不符实。如果明白认知力竭这个道理,并且能恰当运用,即便是看电影、打德州都是在学习。

那么,除了认知力竭,衡量学习有效性还有没有其他标准呢?

学习是原有经验的迁移

学习科学中,迁移的定义是,把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Tesla的CEO马斯克将物理学的思考原理,用于思考商业问题,就是一种迁移能力。查理芒格一直推崇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将各个学科的理论框架混合应用处理投资问题,是一种迁移能力。我学过一个TTPPRC商业分析理论,是风尘棋客从泡学理论中迁移出来的。无论是学术中还是商业中的牛人或专家,无一不是有极强的知识迁移能力。

不少文章曾提到新手与专家的差距,取决于刻意练习的程度。此话正确,但我不敢苟同,因为缺少条件的限制。研究表明,当一个科目在单一而非复合情景中传授时,情境间的迁移就相当困难,知识尤其容易受情境制。对于自学者来说,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如果长期在单一情景中进行刻意练习,该情景下的知识技能当然会极其熟练,但其迁移能力被极大的限制。例如,一个理论实战知识极其丰富的营销人,如从未在泡妞时有意识地使用营销理论,他恐怕很难将泡妞和营销理解为同一件事。同理,如果他的营销理论学习和练习,没有在恋爱、求职、工作等情景中进行,他也很难将这些事情用一个视角看待。那么,如何促进大范围的学习迁移呢?有三种方法:

1、解决具体案例,然后收集其他相似的案例,目的是为了抽象出能帮助我们进行弹性迁移的一般性原理。这可以理解为归纳法。2、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然后加入到“如果——怎么办”类问题解决中来,或者问自己:"如果改变问题的这一部分,怎么办?”。3、尝试思考不仅能解决单一问题,而且能解决整个相关类群问题的方法。例如,思考如何做好自己的公司,不如思考如何同时做好十家公司。

总之,要使知识产生大范围迁移,必须在更高的抽象层面上表征问题。 学习如何学习

查理芒格在近期最新的问答中谈如何减少错误:

“我和巴菲特做了两件事(去减少错误)。第一,我们花很多时间思考。我的日程安排并不满,我们坐下来不停地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更像学者而不是生意人。我的系统总是坐下来静静的思考几个小时。我不介意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巴菲特也是如此。”

那么,当我们停下来思考的时候,思考必然会出现错误。这时,又得静下来,思考自己如何思考,这是为了避免生活中出错的二阶操作。学习如何学习亦是如此,学习的目的是减少不确定性,如果学习本身方法不对,再怎么勤奋都是浪费。我很喜欢李笑来的理念,学习学习再学习,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第三个学习是动词。连起来的意思是,学习如何学习,然后再去学习。

篇二:李笑来与1984BBS组员对谈如何学习英文

李笑来与1984BBS组员对谈“留学与英语学习” ,在线问答形式。

【时间】2010年1月21日,晚上20点-21点。

【嘉宾介绍】李笑来,原新东方托福阅读老师,现笑来国际教育咨询公司合伙人,好与人分享,其博客文章很有内涵。上大学学的是会计,出来做的却是销售。再后来加盟新东方,任教至今已有N年。其间学生数万。著有畅销TOEFL辅导书籍《TOEFL和新词汇21天突破》、《TOEFL高分作文》,常年位于同类图书销售排行榜首。授课风格以朴实、有效为长。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凡事都从独特的视角出发,而不限于书本知识。李笑来最大的贡献是《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这本词汇书里面的很多词汇出现的频率都很高,里面共有2140个单词,可以很快的背一遍然后重复很多遍,这样容易把所有单词都记住;如果说背那种有10000多个单词的书恐怕难以坚持到最后。 因为这种优点,笑来成为托福考试旗帜性的人物。(via 百度百科)

附:

李笑来的博客 /

李笑来Twitter https://twitter.com/xiaolai

【主持人】张书记

【策划】张书记

【整理】立夏

(共享资源,但请注明来源1984BBS)

【开场】

张书记:大家晚上好!我来客串一期主持。

今天请到的嘉宾是原新东方的名师李笑来老师。

作为中学时代的英语课代表和现在的语言学习障碍患者,我十分期待这次对谈。同时希望李老师给那些崇洋媚外心系外国的朋友们指条留学的明路,例如第一步爬,第二步翻,第三步跳……帮助更多的朋友看到更圆的月亮。

在李老师此次讲座后,可以趁着学习的热情劲儿,听听太平洋以东的那位国务卿是如何用英语诠释互联网自由的。

[软广1]

想必很多朋友也和我一样,在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买了本《高效能人的七个习惯》来克服校园生活中的养成的懒惰恶习。想必有很多朋友因为这本书,像打了鸡血一样的主动工作(Be Proactive),但没几周,就被各种不可测的事情打击的失去动力和方向。想必即便读过《高效能人的七个习惯》后仍会喊着“忙死了,没时间”。时间去哪儿了?你可以买本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把你的时间找回来。购买链接>> https://is.gd/6INEa

[软广2]

江湖中广为流传的学习英语的最佳土方法,看N遍《Friends》。购买链接>> https://is.gd/6IUGs 现在大家开始提问吧。

一、日常学习方法

jiajia-mail:江湖中广为流传的学习英语的最佳土方法,看N遍《Friends》。——管用么? 我看了N遍,没用。

李笑来:很管用;但是,光看是不行的,得认真查词典,然后还要复习。

海风:我是个年过40的人了。以前中学大学有些英语底子,但这么多年不用,基本都就饭吃了。本着“过去学英语是为了更加了解世界,现在学英语是为了更加了解中国”的精神,我想重新捡起来。

请问笑来老师,我这种状况应该怎样入手学习英语?

李笑来:捡起来就是了。不用学了,直接去用吧。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的文章去看。看不懂就查词典。这样看一段时间就好起来了。

『麒』祖:没有学习英语的热情,被初中老师摧残的……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李笑来:没热情,谁也帮不了你。这事儿得靠自己。找自己有兴趣的领域的文章去看。

王小西:在梦中,我和老外对话流利,全是会说的单词。现实中,我见了老外连个屁都放不出。请问,除了娶个老外当老婆之外,还有啥办法吗?

李笑来:一句话,光做梦没练习,就这结果。没啥可怨的。不想怨,那就去练。没别的办法。 蒋牛牛:我想问一下笑来,你还做读书笔记吗?具体是怎么做的,有用吗?

李笑来:做读书笔记当然有用了。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Google Doc里面记录,有啥想法都写下来,将来需要就去搜索;另外也经常去补充。

蛋蛋儿:李老师,我们这些崇洋剧媚外影的人,能靠这个练好洋文不?自我感觉听有点进步但说完全不管用。

李笑来:看美剧挺好的;但也不能只靠看美剧啊!

ldp:笑来老师好,问两个问题:

1、请问您是怎么把上twitter的时间当作朋友的

2、已工作,错过了肉身翻墙的时机,闲暇时间怎样学英语

李笑来:1. Twitter是接收信息的好地方;我基本上把twitter当作随手贴用(不过,一般补贴在公开帐号上)

2. 不要学英语了,用英语吧,多看文章,多看美剧啥的。

韩同学:1.看美剧、英剧对语感的培养和口语练习的顺畅有帮助吗?

2.经受大多数学校传统英语教学这一路一直觉得语法这东西非常死板,害怕交谈更多得也源于对语法错误的恐惧,咋办?

3.单词的掌握量是否真的如此重要……

李笑来:1. 有帮助。

2. 死板的方法不一定是坏方法。很多人就是追求所谓灵活的的方法,结果走火入魔了。比如,大量背诵被认为是死板的,但恰恰其实是最有效的。语法错误为什么那么多?因为你不曾大量背诵——即,你从未曾说过连续十句以上无病句的篇幅,那可不一开口就错咋着?

3. 连单词都搞不定,怎么学语言啊?

qlscool:请教李老师:想看懂英文网站尤其是新闻类的网站,您觉得用怎样的方法比较好?我的基础就是高中毕业那点,而且经过很多年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

李笑来:很简单:看不懂就查词典。

langhua9527:李老您好,我叫小浪花,我现在只有一千到两个个词汇量,我想很流畅的看懂国外专业的书籍,如计算机方面的书,我还想听懂E文,直接去国外下载电影来看,关于写的就没有啥要求了,关键是看和听,我应该从那些方面入手呢?

李笑来:多听多看。多查词典。积累。两年就好了。

luugoo :我想请问一些关于【考研英语】的问题。非常非常感谢!!!

第一,像“火锅”这种作文题,光是描述图画所包含的信息,基本上就都是我们平时根本复习不到的词汇,什么火锅、莎士比亚爱因斯坦(英文能认但拼不出来)、儒、道、仁、礼、后现代、解构。。。作文的提示是“文化火锅,既美味又营养”,这到底是想让我们写什么呢?根本摸不着头脑,和之前的作文都太不一样了,简直没法儿复习。

第二,阅读不光生词很多,而且内容基本都是财经金融(其中有一篇是新闻传媒内容)。我是法律专业的,平时很少接触到这些中文经济词汇,更别说英文的了。翻译成中文我们外行都不一定能看懂。而且文章选材好像越来越远离《经济学人》《新闻周刊》《纽约时报》这些主流媒体,越来越非主流。09年就是这样。除非我从今天开始天天盯《华尔街日报》的经济新闻,否则…… 总之一句话:很崩溃,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复习了,根本没法儿复习。【怎么应对考研英语?尤其是今年英语分成英语一(好像比09年还难)、英语二】(有点儿像高数分数一(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李笑来学习方法)、数二)。考上研究生对我真的很重要(这一点我考虑得很清楚了)。

2.英语学习的兴趣,在高中真是给磨没了,尤其是高三,老师一上课就讲卷子,为什么这个选A,为什么那个选C。别的什么都不讲。有时候她看错答案了,该选B的她看成了D,还讲出一堆道理来,最后底下同学告诉她答案说错了,她又说选D的理由有什么什么……

其实我初中很喜欢英语的,但现在非常厌烦。像这次准备考研,明明定了计划,下午做4篇阅读,好多次都是,宁可磨蹭着什么都不干,也根本不想摊开卷子做题。

【对英语的兴趣,该怎么找回来?】(对了,我英语听力还可以,其他实在不行。。不过考研初试又不考听力…)

3.请问,您对【自学专业英语有什么建议么?】我想自学一些基础的法律英语,很早以前买了何家弘的《法律英语》,法律出版社,根本看不下去。。

篇三:学习与思考

學習與思考

1. Google&Wiki(遇到問題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學習某個東西做功課(homework)最先用到的東西。

2. 看書挑剔,只看經典。如何選擇經典,可以到網上做做功課,看看評價,綜合分析一下。

3. 做讀書筆記。一是將自己閱讀的時候的思考(包括閃念)總結下來,二是將書中的好例子摘抄下來。(這個習慣是一年前才養成的,發現受益極大。)有了google note,筆記可以加上tag,非常便於回顧,加深理解。我覺得,人與人學習的差距不在資質上,而在花在思考的時間和思考的深度上(後兩者常常也是相關的)。

4. 提到思考,我有一個小習慣。利用走路和吃飯的時候思考,還有睡覺前必然要弄一個問題放在腦子裏面,在思考中迷糊入睡。發現這樣一來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多出來大量的思考時間。

4a. 將思考成為習慣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避免焦慮。卡耐基用一整本書講了一個有效的做法來避免焦慮——底線思考。然而實際上還有另一個有效的做法,就是投入地做另一件事情。不去想"喜馬拉雅山上的猴子"的方法並不是使勁的告訴自己不去想"喜馬拉雅山上的猴子",因為那樣等於就是腦袋裏想了那只猴子,正確的做法是真的不去想那猴子,而是想別的。用別的東西充滿工作記憶,其他的神經活動自然會被抑制(神經科學基本事實)。所以,感到焦慮的時候不妨思考吧,甚至完全可以去理性分析和思考導致焦慮的問題本身,將其拆解,分析來源,在不知不覺中,大腦的工作重心就從情緒模組轉向了推理模組了,而且這思考也可能順帶更有效地解決了導致焦慮的問題呢:)

5. 重要的事情優先(詳見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或《要事優先》)。儘量避免瑣事騷擾,不重要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有時候,緊急的事情往往只是當

事人覺得必須馬上做完才顯得緊急或者乾脆就是緊他人之急,最糟糕的就是純屬性格上原因覺得每件事情都得第一時間完成,很多看上去緊急的事情實際上並不是真的"不能再拖了",有的乾脆就並不需要或值得去做。有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先放一放甚至完全let go的,否則的話就整天被所謂"緊急"的事情牽著鼻子走了。

6. 重要的事情營造比較大的時間塊來完成。比如一本好書,或者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最好不要切得太瑣碎了看,否則看了後面忘了前面。不利於知識的組織&聯繫。

7. 多看心理學與思維的書,因為它們是跨學科的。知識分兩種,一是我們通常所謂的知識,即領域知識。二是關於我們的大腦吸收知識的機制的知識,後者不妨稱為元知識。雖說這也是領域知識,但跟其他的領域知識不同的是,它指導著我們學習其他所有的領域知識。

8. 學習一項知識,必須問自己三個重要問題:1. 它的本質是什麼。2. 它的第一原則是什麼。3. 它的知識結構是怎樣的。

9. 獲得的多少並不取決於讀了多少,而取決於思考了多少、多深。

10. 善於利用小塊時間,也就是《奇特的一生》中所說的“時間下腳料”,如何利用前面有幾個方法。同時,也善於創造整塊時間(如通過要事優先)。

11. 關於習慣的養成,必須要說明的:經常看到有些人評論說,說說容易,做起來哪有那麼容易啊(另一個無關習慣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則是因為紙上談兵不可能算計到所有現實中的因素,但那是另一個問題)。對此我要說的是,做起來當然不容易,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的性格和認識事物的框架是長期積累養成的,並且人們非常珍視自己的信念(英語裏面表達不相信某個東西叫做“I don’t buy it”)。從進化心理學上這是有依據的,一個經過時間檢驗的信念往往是更靠譜的。只不過可惜的是靠譜不代表最佳,一個信念能讓你活下來並不代表能讓你活得最好(詳見《Mene Genes》,更多的例子參見《How we know what isn’t so》)。我們評

判一個信念的標準是satisficing原則(即足夠,能行就好,這個術語不是我提的,是大牛Herbert Simon提的),並不是optimizing原則。話說回來,為什麼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是因為“說”只是理性上承認正確,並沒有考慮到我們每個人大腦中居住的那個非理性自我。這個自我以強大的情緒力量為動機,以習慣為己任,每時每刻都驅使著我們的行為。因為它掌握了“情緒”這個武器,所以我們只能時時拿它當大爺。不記得是哪位哲學家說的了,理性是感性的奴隸。那麼,是不是就是說無法克服既有習慣了?以我的經驗(以及觀察到的別人的經驗),還是可以的。第一條就是認識到習慣的改變絕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承認它的難度。第二條就是如果你真想改掉習慣,就需要在過程中常常注意觀察自己的行為,否則習慣會以一種你根本覺察不到的方式左右你的行為讓你功虧一簣。有一個認知技巧也許可以緩解更改習慣過程中的不適:即把居住在內心的那個非理性自我當成你自己的孩子(你要去培養他),或者你的對手(你要去打敗他)也行。總之不能當成自己,因為每個人都不想改變自己。這裏轉一個認知技巧的例子:李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作朋友》(順便也推薦這本開放電子書)中提到他一個朋友用另一個認知技巧來克服背單詞的枯燥的:

因為,一共要搞定20,000個單詞,而因此可能獲得的獎學金是每年40,000美元左右——並且連續四年沒有失業可能(後來的事實是,他直到五年之後才獲得了博士學位)。當時的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差不多是8:1,所以,大約應該相當於320,000元人民幣。而如果一年的稅後收入是320,000元人民幣的話,那麼稅前就要賺取差不多400,000元人民幣。那麼,每個單詞應該大約值20元人民幣——這還只不過是這算了一年的收入而已。

所以,他終於明白背單詞是非常快樂的。他每天都強迫自己背下200個單詞。而到了晚上驗收效果的時候,每在確定記住了的單詞前面畫上一個勾的時候,他就要想

像一下剛剛數過一張20元人民幣的鈔票。每天睡覺的時候總感覺心滿意足,因為今天又賺了4000塊!

注意,這跟自我欺騙不同。一來,我們的情緒系統只能這般對付(《Synaptic Self》中提到,大腦中的新皮層(neocortex,所謂“理性”居住的地方,尤其是前額葉)在進化歷史上是較為新近的年代才進化出來的,跟底層較原始的模組(如主管情緒的杏仁核)之間的神經網路溝通並不是合作無間,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事情我們明明知道是對的,但就是不能說服自己,情緒還是在那裏不依不撓的驅使你去做另一樣事情)。二來,我們知道在幹什麼,所以不能算欺騙:P 總之,對於習慣的更改,除了最重要的一日三省,加上一些認知技巧(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學家,你可以自己看看能不能想出什麼法子)。其實是沒有什麼速效銀彈的。但是,知難而不退嘛,值得做的事情幾乎總是如此:)

時間管理

1. 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常問自己的幾個問題:

你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提醒自己思考不要偏離問題。)

OK,到現在為止,我到底有了什麼收穫呢?(提醒自己時不時去總結,整理學習的東西)。

設想自己正在將東西講給別人聽(有聲思考;能否講出來是判斷是否真正理解的最佳辦法)。

3.1 設想需要講給一個不懂的人聽。(迫使自己去挖掘知識背後最本質、往往也是最簡單的解釋)。

時常反省和注意自己的思維過程。尤其是當遇到無法理解或解決的問題之後,最需要將原先的思維過程回顧一遍,看看到底哪個環節被阻塞住了妨礙了理解。問題到底出在哪里。並分析以後需要加強哪方面的思維習慣,才能夠不在同樣或類似的時

候被絆住。對此,將思維的大致脈絡寫下來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養成反駁自己的想法的習慣:在有一個想法的時候,習慣性地去反駁它,問自己“這個難道就一定成立嗎?”、“有沒有反例或例外?”、“果真如此嗎?”之類的問題。(參見Critical Thinking)

人的思維天生就是極易流於表面來理解事物的(參見《Psychology of Problem Solving》第11章)。覺得自己理解了一個問題了麼?條件反射性地問自己:你真的理解了嗎?你真的理解了問題的本質了?問題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目前我的理解是什麼?我對這個理解感到滿意嗎?這樣的理解到底有什麼建設性呢?等等。

2. 重視知識的本質:對於程式員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程式員行業的知識蕪雜海量,而且總是在增長變化。很多人感歎跟不上新技術。應對這個問題的辦法只能是:抓住不變量。大量的新技術其實只是一層皮,背後的支撐技術其實都是十來年不變的東西。底層知識永遠都不過時。演算法數據結構永遠都不過時。基本的程式設計理論永遠都不過時。良好的編碼習慣永遠都不過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永遠都不過時。強大的學習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永遠都不過時。你大腦的思維方式永遠都不過時。

3. 重視積累的強大力量,萬事提前準備:計畫訂長一點,自然就可以多獲得準備的時間。設想你若干年後會在做什麼事情,需要哪些技能,現在就開始準備。一個5年計畫便可以讓你獲得從現在開始的5年準備時間。5年中每天騰出半個到一個小時專心於某一件事情,認准一個方向,每次走一點,其實不要說5年,兩年就會發現會起到宏大的效應。長期訂閱我的Blog的朋友們也一定注意到我基本上不寫東西,一般一個月寫上2篇就算多的了。但總結一段時間的學習和思考的習慣卻一直都沒有停止(博客文章對我來說是學習和思考的副產品,我並不為寫文章而寫文章),所以5年下來竟也寫了不少東西。所以這就是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大致還可以從我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