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学习 > 正文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

时间:2017-06-0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清华生命科学考研辅导班哪个好?

清华生命科学考研辅导班哪个好? 下面介绍一下关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辅导班的综合排名情况。方便大家鉴别,这里我们将系统分析一下考研辅导班的具体内容。 在考研辅导班里,以高质量的辅导,凯程考研,以最高的成功率,扎实的管理、科学的教学安排,正规的教学环境,优越的学习氛围,当之无愧凯程考研排名第一。这里请您耐心查看后续信息,对您帮助至关重要。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考研辅导班,是一个大家很关心的问题。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考研中,提高专业课分数,拉开档次,获取复试资格,获得奖学金的关键。可以负责任地说,专业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是考研命脉所在。所以,专业课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考研的成败,很多考生都选择考研辅导班来提高总体成绩,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成了摆考生面前的必须第一课。凯程基于对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考研专业课的了解就相关问题进行说明,以供参考。

首先回答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

1、应如何看待考研辅导班?

即辅导班的定义是什么? 凯程一直称其为“辅导班”原因也在此,顾名思义辅导班的作用是体现“辅”和“导”两个字,即辅助,引导和陪伴。是“帮助”您学习复习,如在押题方面,凯程自认为历史上押题不错,但从不以押题率作为招生宣传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如果把希望全部寄托于押题,凯程建议您还是再慎,押题可以锦上添花,但是不能雪中送炭,这就像去景点爬山一样,考研辅导班就是用大家的钱修了一条通往山顶的路,无论路怎么好走也需要您用您的体力和毅力配合一步一步走到山顶。参加了考研辅导班只是比走野路成功机率更大而已。重考虑一下是否考研。总之,考研主体还是您自己,考研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还是要靠您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

2、考研辅导班有用吗?

回答是肯定的,辅导班是肯定有作用的,考研辅导是应试教育,教师、助教、考研辅导班将考研辅导作为一种职业,对知识点、学科特点、考试特点、命题人出题思想都有相对较深的了解,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凯程每年考取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的学员比比皆是,成功率能够达到80%以上,复试全部录取。

3、考研辅导班有多大作用?

首先,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评价,与您的专业基础、复习习惯、理解能力、考试经历等个人因素有很大关系。 相对来讲,个人情况越好需要从辅导班获取的就越少,因此推动作用也就越小;但根据凯程学员对我们的评价来看,考上的学员会认为考研辅导班的作用大一些,虽然他们也说不明白凯程到底作用有多大。我们对这些考上的学员进行调查发现,都是属于个人情况比较好的,要么是自学能力、自制能力很强的,学习刻苦;要么是学习方法比较好的,学习效率高;要么是基础比较不错;要么就是复习时间相对充足。同时发现考上的学员对老师和考研辅导班的认同度偏高。个人情况越差的,需要从辅导班获取的就越多,理应是考研辅导班的作用更大,其实不然,毕竟上考研辅导班的目的是为了考上研究生,而不是为了学多少新知识、新方法;个人情况太差上考研辅导班的作用也会打折扣,考研辅导班是将本科四年的知识浓缩到了一个月到半年内讲完,如果基础太差会给理解、识记造成困难,例如:会出现听不懂、记不住、根不上老师节奏、听课抓不住重点等情况。其次,与学科特点

有很大的关系,学科不同作用也不一样,例:文科类的很容易找到规律和特点,能够很快搭出知识框架,讲透的内容不存在掌握不了的问题;即使是零基础通过努力也能很快提高,甚至可以用二三个月个时间准备考上研究生也不足为奇。但理工科就不同了,不是辅导没有起作用,主要是很难速成,靠的是自身积累,几天辅导起不到扭转乾坤的作用。外语例外,我们从小就开始学外语,参加了很多次外语考试,其实你的主要问题在哪儿自己是知道的,大多外语不好的原因是词汇量的问题,想考研就努力吧,外语也没办法速成了。需要单独说明的是心理学考研的统计、测量和实验,好多人认为需要数学基础,其实不然,考研主要考查的是原理、概念、方法等套路性的内容,不太涉及数学知识。

4、该不该报考研辅导班?

首先,这就像去景点爬山一样,考研辅导班就是用大家的钱修了一条通往山顶的路,会使您的考研之路变的平坦,方向明确、风险会变小。如果体力足够好,开山辟路、斩荆劈棘也是可以到达山顶的;需要注意的是:路无论怎么好走都需要您体力和毅力的配合才能到达山顶。 第二,要考虑您考研意愿的强度,“考上、考不上无所谓,考上更好”这个种心态也不建议报考研辅导班,除非您是本专业的,否则有这种心态的人考上的可能性几乎是零,等于浪费金钱。第三,要考虑经济能力,报考研辅导班毕竟要付出金钱成本,看是否能承受的了,如果您就是经济有压力,只要您有非考上研究生不可的决心和行动,用一年的时间您一定能成功!同时凯程也愿意为贫困考生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第四、您还要考虑您考上的把握,如果您没有十足考上的把握?你要考虑一下再复习一年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是多少?一年衣食住行的成本是多少?如果提前毕业一年硕士研究生一年的收入是多少?以及处在人生黄金期中的一年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第五、您还要考虑您个人的专业基础、自学能力、复习时间、时间规划能力、以及以前学习计划的按时完成的情况(即自制力)等各种因素。 最后,凯程认为具备考研资格的人,都是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考试,只要想考都是能考上的,其影响因素无非以上几个点,只要您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认真分析一下,您就有答案了。

5、本专业的要不要报考研辅导班?

第一、从历年的考试成绩来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自统考以来全国最高分往往都是跨专业的,并且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这几年招到的本专业的考生越来越少,从这一点上不难看出,本科教育和应试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第二、考研是选择性考试,不在于您掌握了多少知识,也不在于您考了多少分,能否考上取决于整体的考生质量,即取决于您在报考人数中的排名是多少。您既然是本专业的考生 ,为什么不继续扩大您的优势,而是人为去缩小这个优势?

6、关于如何挑选出性价比高的辅导机构

一看资质。 选择考研辅导机构,第一点就是看一个考研辅导机构有没有正规的办学资质。一个考研辅导机构的优劣,有没有正规注册,可以查看一下他们的营业执照。辅导班中好多没有在批准的办学资质,随便几个人组合起来成立一个辅导机构,由于缺乏教育部门的有效监管,教学质量低下,不仅浪费金钱而且会给考生的复习带来一定的误导,如果是因为考研机构的错误选择而未考上研究生,那更是莫大的损失。另外,办学时间代表着一个辅导机构的发展史,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辅导班在不断的积累和沉淀辅导经验。辅导班次和时间设置

更加科学合理,不同的复习阶段辅导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所以在选择辅导班的时候要选择办学时间长,辅导班次设置科学合理的辅导机构。当然,也不排除没有办学资历的新机构,却备受好评的,但是,就我了解,北京好评率高的考研辅导机构,都有一定的办学资历。如凯程考研辅导机构,这个机构有10年的办学资历,2005年成立,每年能让超过八成的报名学员以优异成绩考上理想大学的研究生,凭的是什么,教学资历就是其一。

二看师资。 师资,是一个考研辅导机构优劣的重要决定条件之一,也是辅导效果的保障,是辅导班实力的象征。优秀的辅导机构辅导名师都重点大学的一线教师,是通过试讲选拔出来的,同时这些辅导班的老师是有着丰富的教学辅导经验、阅卷的在校一线教师,从而保证课程质量和辅导效果。现在很多考研辅导班随便找几个老师讲课,甚至更有甚至者为了降低教学成本,找在校研究生授课,辅导效果难以保证。 考生可以针对辅导名师的辅导年限、辅导经验、历年辅导效果、学员评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询问往届学长然后选择。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学术背景、资料著述成就、辅导成就等。 在这点上,凯程、海文、海天等机构都做的比较好。特别是凯程考研辅导机构,凯程有着自己庞大的师资库,无论你报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即时就能够给你安排相应的老师,并且如果安排的老师你不满意,还可以为你更换。所以,学生在选择考研辅导机构的时候,一定要看他们有没有自己的师资库。

三看升学率。 无论一个考研辅导机构如何鼓吹他们怎么怎么的好,但是每年考研成功的学生却寥寥无几。那么,作为一个考研学生,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这样的机构可信吗?就升学率来说,凯程每年有超过八成的报名学员都能考研成功,并且都会把这些考研成功的学生,放到自己的网站上,学生可以随时查看。这样更直观,也让学生心理也更有底。 凯程考研老师在这里提供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考研辅导机构排名榜供广大考生参考,同时也对广大考生如何挑选机构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大家有帮助。

四看教学环境。 有些机构规模比较小,在写字楼里弄个教室就开始上课,学生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建议学生考虑正规的校园环境,这也是考研辅导班实力的体现,在校园环境里,学生的有正规的教学楼环境,有班主任的督导,有正规的住宿楼(而不是民居),有生活老师管理生活,有班主任管理学习,这样才是有条有理的考研机构。

凯程在这方面全面具备,建议到凯程官方网站查看相关信息(学校环境、师资资源、成功学员、学习规划安排,课程介绍)。

7、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考研辅导机构排名

1.传统考研辅导机构排名(只列前4名)

凯程考研(集训营起家,成立时间早,规模大,认可度高,优势明显,)

海文考研(成立时间早,机构规模大)

跨考考研(集训营起家)

高联考研(各地不同,山东地区认可度高)

一对一辅导机构排行榜(只列前4名)

凯程考研(成立时间早,专注集训营和一对一辅导,口碑好)

海文考研(主要是公共课)

新东方考研(主要做公共课)

文都考研(主做湖北地区考研)

相信广大考生通过以上详细介绍对如何甄选好的考研机构都有了一定了解,希望对大家考研复习能够有帮助。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考研辅导班哪个好?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没有自己开设的考研培训班,但是每年都会有很多学生考研报考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众多的考研培训班,同学们很难全部了解,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考研培训班哪个好?我们说选择了凯程就等于选择了成功!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考研培训班选择凯程的10大理由:

第一大理由—考研评测

考研评测是考研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首要条件!直接关系到考研的成败!在大多数考研生看来,选择学校和选择专业是最头疼和纠结的一件事情,但是要考研首先要过的就是这一关,那么怎样科学而又客观的选择院校的和专业呢?凯程教育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了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考研学生评测的SWOT评测方法!通过多种因素的分析和实际的评测,为考研生指明考研的方向!

SWOT分析法是用来确定学生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学生的报考策略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

第二大理由—小班制

凯程教育依据科学的学生人数划分,制定了30人班级制度的小班授课模型,从科学理论和学习实践上讲,30人班级是学习效率最高,学习效果最好的人数分配。从老师的教育心理来讲30人也是老师教授最愉悦,最能够高效发挥出真正水平的人数设置!30人也便于老师的监管和监督!

第三大理由—监管型、监督式

为了能够充分科学的利用时间,凯程教育创立了由任课老师监管,班主任监督的考研监管型课堂。除了休息时间,凯程的自习和课堂全程由老师督促学习和全程答疑。充分的利用考研学习时间,让学习的效率更高,考研胜利的把握更大!凯程之所以成为了家长最放心,考生最满意的考研辅导课堂!

第四大理由—全日制、高强度

第五大理由—阶段性评测

教务部门,通过周测和月测来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测和分析,根据评测的结果来对每一个学员进行查缺补漏,不让任何一个学员偏科,掉队!从而保证学习的进度和最终的效果!从基础夯实,向理想迸发。

第六大理由—汇集全中国名师小班授课,绝无仅有!

凯程教育集训营汇集了全国考研各个领域的名教授与一线名师授课,确保授课质量。已经来

凯程教授过课程的名家有李海洋(中国 人民 大学教授,进行政治授课)、索玉柱(北京 大学英语系教授,进行英语授课)、方浩(北京 大学 数学系教授,数学授课)、逻辑名师,人民 大学杨武金教授、逻辑名师 王洋、199管理综合名师 孙华明教授等一大批高水平名师。加上凯程专业的教研室队伍,确保了凯程在公共课、专业课的高水平辅导。 第七大理由—初试押题

凯程教育拥有强大的师资阵容,同时也保障了考研押题的准度!使得凯程的通过率历年创新高!在之前基础的夯实和锤炼中再加上最后的考研押题评测!考研成功胜利在握。

第八大理由—复试模拟

真实再现考研复试模拟现场!复试技巧+复试礼仪+口语,凯程教育在复试的过程中尽最大的限度帮助考生走绿色通道,介绍和联系导师!分析导师的复试内容,导师的偏好!、凯程拥有庞大的师资库和人脉资源!通过复试其实很容易。

第九大理由—成功案例

凯程教育成功案例分享是每年集训营中的一部分,由凯程的优秀学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为正在考研的学子们树立精神的榜样和成功的车辆!

详细百度搜索凯程官方网站的光荣榜。

视频经验分享,同学们可以查看。

第十大理由—凯程团队核心成员一线管理,确保良好学风!

每个来凯程集训营参观试学的同学都被凯程集训营里的良好学风所感染和吸引。在这里,你追我赶,奋发进取的劲头随处可见,自觉学习到晚上凌晨更是常见现象,学习互动小组里互相帮助的景象也常常出现。这些,与凯程坚持"核心成员一线管理"的理念是分不开的。教育是服务人的工作,服务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服务的质量。所以,凯程坚持核心创业成员要直接担负集训营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以确保集训 营的学员享受到"贴心、严谨和科学"的管理和服务。

第十一理由:全北京独一无二的良好考研集训校园环境!

凯程集训营教学楼

凯程教育集训营为学员提供标准的大学校园环境,校园配 备有标准上课教室,每个学员有固定学习工位,校园还有仅对内部开放的校园餐厅和标准操场,学员住宿条件为标准大学宿舍4-5人间,有空调与市政供暖的暖子,保证冬暖夏凉。学员吃住学均在集训营里进行,并配备有受过专业培训的集训营班主任进行日常的生活管理,更多校园环境真实图片请点击这里查询。

第十二理由:欢迎家长实地考察凯程集训营学习环境!

集训营实拍照片,请查看凯程网站或者凯程集训营实地考察。

广告打的再好,网站布置的再精美,都不如"实地考察"能够让学员更真实体会到集训营的集训效果。所以,凯程集训营独家推出"家长现场来考察":直接联系凯程老师!"凯程不怕与别人比,就怕学员不比",凯程出于对自身教学能力和师资的全面自信,将会把集训营实地考察制度坚持下去,让更多学员深切体会到考研集训营模式的效果与魅力!

篇二:以生命研究生命科学

生物物理学是20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形成、由物理学与生物学相互结合而产生的新兴边缘科学,系运用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生命物质的物理性质、生命过程的物理和物理化学规律,以及物理因素对生物系统作用机制的科学。104岁的贝时璋院士,是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

贝时璋,著名生物物理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03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宁波镇海,192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医预科。

早年留学德国,土滨根大学曾三次授予他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创立了“细胞重建”学说。鉴于他在科学上的突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1996年10月10日中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贝时璋历任浙江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教授、系主任、院长,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主任、研究生院生物教学部主任。曾当选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副主编,《生物物理学报》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任, 《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编委会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生物物理学是20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形成、由物理学与生物学相互结合而产生的新兴边缘科学,系运用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生命物质的物理性质、生命过程的物理和物理化学规律,以及物理因素对生物系统作用机制的科学。104岁的贝时璋院士,是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这位创立“细胞重建学说”的长寿科学家,如何步入这门年轻的边缘科学领域的?历经百年世事沧桑、目睹百年科技巨变的老人,在科学之外又有着怎样的人生历程呢?

踏上探索生命的科学之旅

1903年10月10日,贝时璋出生在浙江宁波市镇海县一个世代种地打渔的家庭。贝时璋的祖父是位贫苦渔民。父亲给人放过牛,当过学徒,开过小店,后在德商乾泰洋行“买办间”当一名中国账房,以其微薄的收入养活全家。

贝时璋的母亲勤劳节俭,宽容厚道。母亲经常教导他要勤快,让他擦桌子、扫地,还教他学织渔网。小时候的贝时璋虽然沉默寡言,却勤于思考,不论遇到什么事情,总要问个为什么。一次,父亲带他到上海办事,一路上,他看到“江天火轮”在江上航行,贝时璋奇怪地问:没有拉纤人和船老大,“江天火轮”怎么会动呢?船舱里的灯没有油,怎么就能亮了呢?繁华的南京路上,商店橱窗里的黄头发的“洋模特”为什么会转动?贝时璋百思不得其解。短暂的上海之行让贝时璋大开眼界,也开启了他心中好奇与探索之门。

因家境贫寒,贝时璋8岁才进了家乡的“进修学堂”上学。母亲对贝时璋一字一句地说:“儿呀,男人要成大器就得有文化,阿姆(妈妈)没文化苦了一辈子,你一定要给阿姆争气,好好读书,做一个有出息的男人。”

沉默寡言的贝时璋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自觉刻苦用功,小学只读了4年,就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汉口德华中学。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说起对生命科学的最初兴趣,贝时璋印象很深的便是小时候念过的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在另一篇文章中写的“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清轻,上浮者为天,下沉者为地??”对贝时璋的影

响也很深,他觉得文章很有哲理,认识到天地宇宙是自然开辟的,不是神造的。

当时的德华中学不问政治,只向学生灌输理科方面的知识。学校备有多册《理科书本》,贝时璋很爱读这些书,从中学到不少关于理科方面的启蒙知识,那时他就想知道更多的自然奥秘。

贝时璋一有空就去逛书店。1918年秋的一天,15岁的贝时璋在汉口华景街旧书摊上买到一本德文原版书――e?菲舍尔( emilfischer)著的《蛋白体》,他虽然一知半解,但就是这本描述蛋白质结构和组成的通俗浅显的书,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贝时璋。1919年春,他违背了父亲要他进洋行工作的意愿,考入了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入学后,先在德文科,经过半年德语深化学习,贝时璋顺利升入了同济的医预科。

1921年秋,贝时璋从同济医预科毕业后,在父母的支持下,1922年3月,赴德国留学,踏上了探索生命的科学之旅。

在德期间,让贝时璋受益最多的是当时教解剖学的鲍克斯德老师,他授课时,用图谱和实物相互对照,讲解细致生动,教学认真负责,同学们无比敬佩。

三戴博士帽不改中国心

贝时璋到德国后,先后在福莱堡(freiburg)、慕尼黑(muenchen)和土滨根(tuebingen)三个大学学自然科学,并以动物学为主系。贝时璋成天与书本和仪器为伍,以实验室为家,刻苦攻读。他不但学习了生物学的课程,还学了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多门课程,又自学了数学,在几所大学的学习活动使贝时璋受益匪浅。

1924年初,土滨根大学动物系的导师给贝时璋提出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两种寄生线虫的细胞常数》。经过深入思考,贝时璋提出寄生线虫不适合做实验,而自由生活的、长在醋里的线虫――醋虫作实验材料,可用稀释的醋培养,个体小,细胞数目少,又透明,便于观察,有利于做实验。导师同意了他的意见。这样,贝时璋顺利地对醋虫的生活周期、各个发育阶段的变化、细胞常数、再生等进行了实验研究。《醋虫生活周期各阶段及其受实验形态的影响》的博士论文,显示了他非凡的才华,得到德国生物学界权威人士的赞誉。大生物学家哈姆斯(harms)教授向贝时璋的导师发去了贺信,祝贺他培养了一名杰出的生物学人才,并在自己的论文内引用了贝时璋的一大段内容。1928年3月1日,贝时璋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三级跳”,戴上了第一顶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桂冠。

1928~1929年,贝时璋在土滨根大学动物系任助教,在哈姆斯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动物系的学术活动较多,学术气氛活跃,使贝时璋学到不少新的东西。

贝时璋在德国8年,他掌握了学科理论,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积累了研究工作的经验,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学风:学习刻苦、谦虚谨慎,多做少说,工作细心。他注重秩序,做什么事情都细致周密,有条不紊。论文写出初稿,他总是反复推敲,或补充实验。 在那个年代,还没有共聚焦或双光子显微镜,贝时璋用的是目镜5,物镜ap2mm、筒长152、放大1440倍的leitz光学显微镜,所有制片都是手绘。他的论文含80张这样精细的绘图,每张图都非常逼真,看后令人赞叹。

50年后,即1978年3月,由于贝时璋长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并在科学研究中获得卓越成就,土滨根大学再次授予他自然科学博士学位(“金博士”)。又过10年,1988年3月,土滨根大学第3次授予贝时璋自然科学博士学位(“钻石博士”)。世界上获土滨根大学如此殊荣者仅贝时璋一人。

当初,贝时璋在德国初露头角,引起德国学术界的重视。然而,物质上的诱惑,导师的相劝,都没有动摇贝时璋回国效力的决心。1929年秋,他告别土滨根大学,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经过一些曲折,贝时璋于1930年4月在杭州筹建浙江大学生物系,8月被聘为浙江

大学副教授,担任系主任。在教学之余,贝时璋在科学领域仍然执着探索。

探索生命科学路漫漫

在长达80多年的科学探索生涯里,贝时璋主要研究动物的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再生、中间生、性转变、染色体结构、细胞重建、昆虫内分泌腺、甲壳类动物眼柄激素等方面,其中尤以细胞重建的研究最为突出。

1932年春,贝时璋在杭州郊区松木场稻田的水沟里观察到甲壳类动物丰年虫的中间性,并发现在其性转变过程中生殖细胞的奇异变化,即细胞解体和细胞重建的现象,这新的细胞繁殖方式和途径的发现,打破了细胞只能由母细胞分裂而来的传统观念。贝时璋将此种现象称为“细胞重建”。1934年,在浙江大学生物系的一次研讨会上,他报告了这项研究结果,发表了名为《丰年虫中间性生殖细胞的重建》的论文,贝时璋的“细胞重建学说”彻底打破了这个世界生物学界信奉了100多年的“细胞来自细胞”的金科玉律。从此奠定了贝时璋作为我国著名细胞生物学家的学术地位。

1933年贝时璋正要对细胞重组现象进一步深入研究时,抗日战争爆发了,浙大迁到贫穷落后的黔北小山城湄潭安家,一待就是6年半。

1942年和1943年,贝时璋才先后在《science record》和《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细胞重组”重大发现的文章。但他的细胞重建学说一直到1970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再次列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工作进行到1974年,丰年虫性转变过程中的细胞重建现象便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1976年,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贝时璋又有机会和条件与一批年轻的工作人员一起对细胞重建这一课题继续开展广泛、深入的探讨。他们研究了各类物种、生物体各个部分、各种生命过程、各种情况和条件下的细胞重建。实验证明了细胞重建是普遍现象,并撰写了“细胞重建”论文集,把研究结果总结成系统的理论,形成了完整的“细胞重建学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重建”理论走向全世界。1983年贝时璋在《中国科学》(英文版)连续发表了5篇论文,进一步阐明了生物体的自组织问题。科教电影《细胞重建》不仅在国内获奖,并在国际性的科技进步电影节和医学电影节上获奖。

在鲜花、掌声、荣誉面前,贝时璋没有陶醉,而是一如既往地默默耕耘在细胞领域里。时至今日,贝时璋仍担任着中国科学院细胞重建研究组组长,进行着有关“细胞重建”的科学研究,指导科研工作,撰写研究论文和学术著作。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的第14届生命起源国际大会上,贝时璋担任大会总顾问,他还作了《细胞重建――细胞起源的缩影》的科普演讲。对于细胞重建理论的意义,贝时璋曾这样说,“不久以后简单的生命将在实验室合成。那时,生命与无生命之间的界限,也不再是固定不变了”。

贝时璋是“用自己的生命研究生命科学”。他在一篇学术自传中谦虚地说:“自从我提出细胞重建学说以来,在这一漫长曲折的科研征途中,坎坷逾半世,没有受到学术界广泛的、严格的检验,引以为憾!”这就是一位科学家虚怀若谷的胸襟。

贝时璋是一位优秀科学家。贝时璋说,从封建社会一直生活到今天,亲眼目睹了历史的巨变和社会的进步。但无论时世如何变化,作为学科学的人,科学道德是不能变的。他认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当永远忠于科学,热爱科学。热心科学,不是为名为利,而是求知、求真理,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谋福利。

在浙江大学时,贝时璋给毕业生的题词是“学问试看胜于我者,境遇要比不如我者”和“业精于勤,行成于思”。这也正是他的座右铭。为中关村“院士手印墙”题词时,贝时璋写下了“求实、求是、求真” 的治学格言,这是他在科学研究道路上追求真理和勇于开拓的写照。

生物物理学“拓荒者”终成科海一星

在浙江大学,贝时璋先后教过普通生物学、普通动物学、组织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动物生理学等课程,同时又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由于贝时璋不仅对当时前沿的实验生物学有广泛深入的研究,还具有坚实的传统生物学的基础。他讲课时,讲授的内容详实,条理清晰,论点精辟,剖析透彻,深入浅出地突出各类生物在进化上的联系,使学生容易融会贯通。同时,贝时璋的板书勤而端正,他在黑板上能绘制出精美细致的图表,还能将成百上千个骨头、神经肌肉和血管等的拉丁文名称背得滚瓜烂熟,常常使学生们惊叹不已。在浙江大学20年,贝时璋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培养了众多学生,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贝时璋离开浙江大学到上海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1954年1月,中国科学院建立学术秘书处,贝时璋被调任学术秘书处学术秘书。同年,贝时璋将实验室迁往北京。他是组建中国科学院最初的倡议者之一,曾参与制定了新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很多重要规划。

生物物理学是20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早在20世纪40年代,贝时璋就洞察到物理学和生物学相互渗透的大趋势,深信生物学必将从描述性科学向定量性科学转变。因此,他在研究细胞和染色体、发育和再生等生物学问题的同时,还坚持自学高等数学,并不断充实自己的物理学和化学知识。到了50年代,他匠心独运地组织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数学家合作共事,把物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概念运用到生命科学研究中去。于是,生物物理学便在中国应运而生了。

1958年,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下,由贝时璋负责在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基础上改建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贝时璋任研究员兼所长。 这标志着生物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正式确立,并为其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贝时璋不仅创建了生物物理研究所,而且创建了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为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1964年,贝时璋领导了全国第一届生物物理学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报告了“生物物理学中的若干问题”,指出生物学与物理学相结合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结合会像生物学与化学结合那样,在生物学领域将产生一系列重大发现。在他的领导下,1980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贝时璋当选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1983年后,他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1985年,《生物物理学报》创刊,耄耋之年的贝时璋担任了主编。 出任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贝时璋注重发展学科交叉研究,组织物理学、化学、数学和工程技术专家一起工作。为适应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的需要,贝时璋开创了放射生物学研究,建立了核试验落下灰监测站和天然放射性测量技术。在国际航天事业刚起步之际,贝时璋又高瞻远瞩地创建了宇宙生物学研究室,与有关部门合作,在1964到1966年两年间发射了5枚生物探空火箭,并成功回收了搭载的生物样品和实验动物。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寻,贝时璋说:“我现在对生命的本质问题可以发表意见了,我是将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哲学结合起来,探讨生命的本质,而这种深刻而立体的认识与年轻时是不能相比的,那时可能只对一个单薄的独立的生命感兴趣。”贝时璋现在还在从事细胞重建的研究,他坚定地认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全面深入发展的时代,人类追求长寿已不再是一种梦想。

鉴于贝时璋在科学上的突出成就,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申报,正式批准将该台于1996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第36015的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乐融融的“学术之家”

踏进贝时璋的家,觉得从房子、家具布置到他的用品都显得过于俭朴。贝时璋说:“学问要看胜似我的,生活要看不如我的。”作为大师级的科学家,贝时璋的家里自然有浓重的学术气氛。他的4个子女都已成才,长女是医学教授,长子是地质学教授,次女是土木工程师,幼子少年时因病没上大学,自学成才,现在是电子学高级工程师。他的一个孙子大学毕业后,为方便照顾爷爷,特地就近在北京一个研究所工作。

熟悉贝时璋的人知道,贝时璋拥有这么一个人人称羡的家,饱含着夫人程亦明的心血。长期以来,程亦明是贝时璋精神上的强大后盾,不仅为他营造了一个大后方,同时也是他亲密的伙伴和同行。

程亦明于1904年生于江苏苏州,因家庭贫寒,她靠奖学金和半工半读读完大学。1928年,她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生物系,先后在宁波女中、苏州?华女中担任生物学、英语等教学任务。1931年她和贝时璋教授结婚后,去杭州女中任生物学教师,把事业和家庭协调得很和谐。

抗战期间随浙江大学转移到贵州遵义时,程亦明发现贵州的小学教学水平很差,就和蔡邦华教授的夫人、谈家帧教授的夫人共同申请,办了个子弟小学,她们自己教课。浙江大学的许多子弟都曾在这座小学以及附属中学读过书。

1995年8月,91岁的妻子程亦明与世长辞。从1996年起,贝时璋不再去实验室了,开始在家里工作,每天工作3小时。不能到实验室亲自做实验,他就坚持阅读书刊,及时了解国内外科技信息和动态,还经常写笔记和短文,工作是老人一生中最大的快乐。

目前,贝时璋做的工作主要有两件,一是继续对他建立的“细胞重建学说”及其与之相关的重要生命科学课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与研究。为此,研究所专门给他配备了一名助手,帮他摄影、摄像、做文字整理。贝时璋说,他要把进行这项工作的思路和探索研究得到的认识作为“备忘录”,交给研究所和国家,如果能够给他们一些参考也就心满意足了。二是回顾和总结他从事科研和教学80年的体会与经验,以及他创建并领导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建所思想与实践,他把这件工作称作“回忆录”,同样也要交给研究所和国家。

“科学老寿星”的科学长寿路

随着苏步青院士、陈省身院士先后作古,1903年出生的贝时璋院士成为大陆惟一健在的、1948年遴选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也是最年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在这位百岁院士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身体健康,而且仍在继续工作。

贝时璋的味觉、嗅觉和触觉功能都很好,只是听觉和视觉功能稍差。

他的思路清晰,也比较健谈。小儿子贝德常风趣地说:“爸爸太激动了,话说时经常刹不住车。”

贝时璋一生没有生过大病,98岁之前没有住过医院。平常几乎从来不打针吃药。现在,惟一使他感到不舒服的是经常便秘。

总结自己的长寿经验时,他认为主要得益于4个方面:淡泊名利,宽厚待人,适当运动,注意营养。老人的养生之道值得人们深思。

以前去办公室上班时,老人起得很早,吃完早饭便步行上班,七点半准时到实验室。如果碰上下雨天,他就提前出发,绝不会因为天气而迟到1分钟。中午下班,他总是迟一点离开实验室,等路上行人和车辆少了,才高高兴兴地回家,这的确是一个保护自己的好方法。 从中关村北一条街的住所到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来回3000步,这条路贝时璋走了整整40年。今天,这位年逾百岁的资深院士虽说已不再往返于这两地之间,但前几年,他仍

篇三: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目录导师简介(41人)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目录导师简介(41人)

陈国强 教授,博士生导师.................................................................................................................... 2

陈晔光 教授、博士生导师 ..................................................................................................................... 3

陈应华 博士 教授,长江特聘教授 .......................................................................................................... 4

高海啸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5

高宁 博士生导师 ................................................................................................................................... 7

龚海鹏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 7

李蓬 博士, 教授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 8

刘栋 教授 .............................................................................................................................................. 9

刘进元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副理事长.................................... 10

刘玉乐 博士 教授,百人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 ............................................... 12

罗弘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13

罗永章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14

雷建林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15

孟安明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科院院士...................... 16

潘俊敏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 18

潘宪明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19

施一公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20

隋森芳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科院院士 .................................................................................. 21

陶庆华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 23

王志新教授、院士,博士生导师........................................................................................................... 24

王新泉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25

吴嘉炜教授、博士生导师 ..................................................................................................................... 26

吴庆余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 27

吴 畏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28

谢道昕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9

闫永彬 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31

俞立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32

杨茂君 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 33

张大鹏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34

张荣庆 博士 教 授 博士生导师................................................................................................... 35

周 兵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36

程京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 38

王钊 博士,药理学与毒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40

张林琦 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41

祁海 博士,特别研究员....................................................................................................................... 42

刘国松 教授,博士生导师.................................................................................................................. 44

孙方霖 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45

常智杰 教授,博士生导师 ................................................................................................................... 46

杜力军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47

邢婉丽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48

颜宁教授、博士生导师 ................................................................................................................... 49

陈国强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工作经历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学士,1981-1985

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 博士,1986-1989

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后,1990-1992

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博士后,1992-1994

清华大学,副教授,1994-1997

清华大学,教授,1997-今

研究领域及方向

工业生物技术和合成生物学

微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

微生物代谢工程及微生物合成生物学

PHA在微生物中生理作用的研究

PHA作为组织工程材料的应用研究?

PHA作为可降解材料和生物燃料的应用研究?

共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140多篇,近年代表作如下:

1. Chen GQ. A Polyhydroxyalkanoates Based Bio- and Materials Industry. Chem Soc Rev 2009,

DOI:10.1039/b812677c

2. Zhang XJ, Luo RC, Wang Z, Deng Y and Chen GQ. Applications of (R)-3-hydroxyalkanoate

Methyl Esters Derived from Microbial Polyhydroxyalkanoates as Novel Biofuel. Biomacromolecules 10 (2009) 707–711

3. Cai L, Yuan MQ, Liu F, Jian J and Chen GQ. Enhanced Production of Polyhydroxyalkanoates

by PHA depolymerase knockout mutant of Pseudomonas putida KT2442. Bioresource Technol. 100 (2009) 2265-2270

4. Zou XH, Li HM, Wang S, Leski M, Yao YC, Yang XD, Huang QJ and Chen GQ. The Effect of

3-Hydroxybutyrate Methyl Ester on Learning and Memory in Mice. Biomaterials 30 (2009) 1532–1541

5. Shen XW, Yang Y, Jian J, Wu Q and Chen GQ.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omopolymer

poly(3-hydroxyvalerate) (PHV) Accumulated by Wild type and Recombinant Aeromonas hydrophila Strain 4AK4. Bioresource Technol 100 (2009) 4296–4299

6. Chung A, Liu Q, Ouyang SP, Wu Q and Chen GQ.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3-hydroxydodecanoic

acid by pha-operon and fadBA knockout mutant of Pseudomonas putida KT2442 harboring tesB gene.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83 (2009) 513 – 519

7. Wang ZH, Wu HN, Chen J, Zhang J and Chen GQ. A novel self-cleaving phasin tag for

purification of recombinant proteins based on hydrophobic nanoparticles. Lab on a Chip 8 (2008) 1957-62

8. Chen GQ, Wu Q. Microbial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Chiral Hydroxyalkanoates.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67 (2005) 592 – 599

9. Chen GQ and Wu Q. Polyhydroxyalkanoates as Tissue Engineering Materials. Biomaterials

26 (2005) 6565–6578

10. Zheng Z, Gong Q, Liu T, Deng Y, Chen JC and Chen GQ. Thioesterase II of Escherichia coli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3-hydroxydecanoic acid production. Appl Environ Microbiol 70 (2004): 3807-3813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实验室,北京100084

电话:+86-10-62783844;传真:+86-10-62794217

E-mail: chengq@mail.tsinghua.edu.cn

陈晔光 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工作经历:

1979-1983,就读于江西大学生物系,获生物学学士学位。

1983-1986,就读于江西大学生物系,获动物学硕士学位。

1988-1990,就读于Fordham University,获细胞生物学硕士学位。

1991-1996,就读于美国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获Ph.D.学位

1996-2000, 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2000-2002, Assistant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2002-至今,清华大学教授。

研究兴趣、领域

细胞信号转导:利用膜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研究TGF-β和Wnt信号的调控以及它们在器官发育、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肿瘤形成中的作用。 开设的课程:《细胞生物学》、《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的发生》、《肿瘤生物学专题讨论》

代表性论文:

1. Zuo W, Chen YG# 2009 Specific activation of MAPK by TGF-β receptors in lipid rafts is

required for epithelial cell plasticity.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20:1020-1029.

2. Gao X, Wen J, Zhang L, Li X, Ning Y, Meng A, Chen YG#. 2008 Dapper1 is a nucleocytoplasmic

shuttling protein that negatively modulates Wnt signaling in the nucleu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83:35679-35688.

3. Zhao X, Nicholls JM, Chen YG# 2008 SARS-CoV nucleocapsid protein interacts with Smad3 and

modulates TGF-β signaling.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83:3272-3280.

4. Wang Q, Huang Z, Xue H, Jin C, Ju XL, Han JD, Chen YG# 2008 MicroRNA miR-24 inhibits

erythropoiesis by targeting activin type I receptor ALK4. Blood, 111:588-595.

5. Lin Z, Gao C, Ning Y, He X, Wu W, Chen YG# 2008 The pseudoreceptor BMP and activin

membrane-bound inhibitor positively modulates Wnt/β-catenin signaling.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83:33053-33058.

6. Ma J, Wang Q, Fei T, Han JD, Chen YG# 2007 MCP-1 mediates TGF-β-induced angiogenesis by

stimulating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migration. Blood, 109:987-994.

7. Zhang S, Fei T, Zhang L, Zhang R, Chen F, Ning Y, Han Y, Feng XH, Meng A, Chen YG# 2007

Smad7 antagonizes TGF-β signaling in the nucleus by interfering with functional Smad-DNA complex formation.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27:4488-4499.

8. Chen YG#, Wang Z, Ma J, Zhang L, Lu Z 2007 Endofin, a FYVE domain protein, interacts with

Smad4 and facilitates TGF-β signaling.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82:9688-9695.

9. Gu Y, Jin P, Zhang L, Zhao X, Gao X, Ning Y, Meng A, Chen YG# 2006 Functional analysis

of mutations in the kinase domain of the TGF-β receptor ALK1 reveals different mechanisms for induction of 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 Blood, 107:1951-1954.

10. Zhang L, Gao X, Wen J, Ning Y, Chen YG# 2006 Dapper 1 antagonizes Wnt signaling by promoting

Dishevelled degradation.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381:8607–8612.

11. Zhang, L., Zhou, H., Su, Y., Sun, S., Zhang, H., Zhang, L., Zhang, Y., Ning, Y., Chen,

YG# and Meng, A# 2004 Zebrafish Dpr2 inhibits mesoderm induction by promoting degradation of Nodal receptors. Science, 306:114-117

12. Lu, Z., Murray, J. T., Luo, W., Li, H., Wu, X., Xu, H., Backer, J. M. and Chen, Y.G# 2002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activates Smad2 in the absence of receptor endocytosi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77:29363-29368.

13. Wu G*, Chen YG*, Ozdamar B, Gyuricza C, Chong PA, Wrana JL, Massagué J, Shi Y. 2000

Structural basis of Smad2 recognition by the Smad Anchor for Receptor Activation. Science. 287:92-97.

14. Onichtchouk, D*, Chen, YG*, Dosch, R., Gawantka, V., Delius, H., Massagué, J. and Nierhs,

C. 1999 Silencing of TGF-β signaling by the pseudoreceptor BAMBI. Nature, 401:480-485.

荣誉、奖励及参加学术团体的情况

2008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8年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东胜创新成就奖”

2007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6年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4年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2-2003年度美国“李氏基金杰出成就奖”

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2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联系方式:

北京市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细胞学实验室 100084

电 话:010-62784794; 传 真:010-62794376

E-mail:ygchen@mail.tsinghua.edu.cn

陈应华 博士 教授,长江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

教育工作经历

1977-1982 武汉大学 学士(病毒学)

1983-1989 德国慕尼黑大学 博士(免疫学)

1990-1991 德国慕尼黑大学免疫学研究所 工作

1991-1996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 正式工作职位(课题组长)

1996-至今 回国工作 清华大学教授

主要科研领域与方向:

艾滋病病毒基础研究;病毒表位疫苗作用机理研究;重组表位疫苗的设计与应用基础研究

代表性论文

1. Lu L, Zhu Y, Huang JH, Chen X, Yang HW, Jiang SB, Chen YH. Surface exposure of the HIV-1

Env cytoplasmic tail LLP2 domain during the membrane fusion process - Interaction with gp41 fusion cor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08, 283(24):16723-16731.

2. Huang JH, Qi Z, Wu F, Kotula L, Jiang SB, Chen YH. Interaction of HIV-1 gp41 core with

NPF motif in Epsin - Implication in endocytosis of HIV.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8, 283(22):14994-15002.

3. Li J, Chen X, Jiang SB, Chen YH. Deletion of fusion peptide or mutation-induced disruption

of the HIV-1 gp41 core structure resulting in increased antigenici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4E10 epitope.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8,376: 60-64. 4. Lu L, Zhu Y, Diao JC, Wang ZG, Chen YH. V3CTL epitope density in a single recombinant

molecule antigen differentially affects the number and activity of primary and memory CD8(+) T cells. Vaccine.2008, 28(6):845-852.

5. Huang JH, Lu L, Lu H, Chen X, Jiang S, Chen YH. Identification of the HIV-1 gp41 core-binding

motif in the scaffolding domain of caveolin-1.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7, 282: 6143–6152.

6. Huang JH, Yang HW, Liu S, Jiang S, Chen YH. The mechanism by which molecules containing

the HIV-1 gp41 core-binding motif HXXNPF inhibit HIV-1 envelope glycoprotein-mediated syncytium-formation. Biochemical Journal.2007, 403: 565-571

7. J.H. Huang, Z.Q. Liu, S. Liu, S.Jiang, Y.H. Chen. Identification of the HIV-1 gp41

core-binding motif-HXXNPF. FEBS Letters. 2006, 580:4807-4814

8. Wanli Liu, Ying-Hua Chen. High epitope density in single protein molecul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ntigenicity as well as immunogenicity: a novel strategy for modern vaccine development and a preliminary investi(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清华大学生命科学)gation about B cell discrimination of monomeric proteins. 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5, 35:505-14.

9. Wanli Liu, Peng Zou, Jian Ding, Yun Lu, Ying-Hua Chen. Sequence comparison of the

extracellular domain of M2 protein between human and avian influenza a virus provides new information for bivalent influenza vaccine design. Microbes Infect. 2005, 7:171-177 10. Dong XN, Chen X, Chen Y, Ablimit A, Ye Z, Wu Y, Ying-Hua Chen. Short Communication: HIV

Type 1 Phenotype, Tropism, and Sequence Patterns: Association and Preference. AIDS Res Hum Retroviruses. 2005, 21:234-8

联系方式:

电话:+86-10-62789385

传真:+86-10-62771613

E-mail:chenyh@tsinghua.edu.cn

高海啸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工作经历

1993年,兰州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 学士

1996年,北京工业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 硕士

2000年,中科院物理所晶体学专业 博士

2000-2006,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Wadsworth Center,Albany, New York, Research Associate

标签: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清华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