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学习方法 > 正文

高校腐败问题探析 高校辅导员招聘考试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034-02   摘要:地方高校腐败问题究其深层次原因:一是体制改革不深入与制度设计不科学层面引发的腐败问题严重;二是干部的任用与管理还没有从人治向法治转变过来,导致权力滥用引发腐败。治理地方高校腐败问题的基本对策是: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完善干部任用、考核管理制度,完善科学监督制度,实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地方高校;腐败原因;综合治理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省属地方高校也得到了长足地发展,学生规模和校园规模在短短的几年间实现了翻几番的发展速度。但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困难与问题,当前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地方高校腐败问题,腐败案涉及官员级别高,金额大,人数多,腐败问题影响到了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因此,探讨地方高校腐败产生的原因,思考治理地方高校腐败问题和对策是必要的。
  一、地方高校腐败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探析
  大学是发展和建设先进文化的核心力量,大学管理者是中国社会各阶层中文化水平高,技术职称高,经济待遇高,本应是“抗腐拒腐”能力也最强,但确有不少“三高”人员栽倒在腐败“黑洞”之中。原因何在?值得深思。
  (一)计划经济观念与管理模式的坚冰未破,对地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影响深远。
  有学者撰文认为:“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腐败案例呈上升趋势,其数量之多,金额之大,涉案人员职务级别之高,是历史上所没有的。”高校在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之所以腐败问题呈上升趋势,其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从外部环境来说,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关系不顺,改革滞后,尤其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影响甚远。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地方高校的发展与建设的事务性管理过多,从高校的干部任免到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都由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决定,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尤其是对地方高校干部任免与教育资源配置环节出问题最多,腐败“黑洞”也最难堵,使得一些既无德又无才但精通“潜规则”的人进入了地方高校的领导层。地方高校的这种外部环境必然对地方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又有深远的影响;从地方高校内部环境来说,制度设计不科学,管理制度不健全,具体表现为:一是管理权利过分集中,长官意识浓,校长、处长权力太大,权力滥用太突出;二是缺乏竞争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官本位”现象太突出,政策制定太突出官员级别利益,导致一些学术骨干不想做学术,也想享受做“官”的待遇,“跑官”就必然发生;三是财务管理混乱,由于长官意志太浓,一些校长、处长为了部门利益,不按财务管理的科学要求进行财务管理,从中捞取“好处”,因此,导致地方高校内部的“小金库”、账外账 “黑洞”问题突出,这种现象必然导致腐败问题日趋严重;四是校务不公开、信息不透明,有关地方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大事务由校长、处长说了算,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范围窄,参与程度与广度低,必然导致决策失误,出现的频率高,或损公肥私现象严重;五是监督机制缺失或不完善,校本内审计监督机制建设不完善,监督不得力,管理不到位,导致被扩大的权力异化为某些人营私舞弊,谋取私利的手段,为极少数人的腐败提供了可能;六是责任追究制度缺失,地方高校制度建设中,对责任追究认识和重视不够,出现经济问题,决策失误问题只要司法部门不界入,官还是照当,必然助长权力滥用之风。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地方高校在科学管理与规范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还没有摆脱计划管理理念与模式的阴影,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不协调,难怪有人撰文认为,高校的管理理念和体制、模式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堡垒。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地方高校腐败案呈上升趋势也成为必然。
  (二)地方高校治校理念“人治现象”突出,法制治校环境尚未形成。
  地方高校在过去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相当长的计划经济时期,受其理念、模式和体制因素影响甚深,计划经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权力高度集中,财、权、物管得过死,人治现象十分突出。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一些地方高校的治校理念还受计划经济时期观念与模式的影响较大。具体的表现为:一是地方高校党政一把手权力过大,“家长制”作风突出,人事权、财务权、重大事务的决策几乎都是一人定夺;二是地方高校选择任用中层干部的标准不科学、不健康,被用之人要么是“听话”之人,要么是校内“行贿”之人,要么是学术骨干,要么是教学骨干。对业务能力,思想素质要求较低;三是地方高校对中层干部岗位不轮换引发诸多问题。一些地方高校在中层干部的管理方面,上任就干若干届,不进行岗位轮换,导致一些地方高校的中层干部与业务关系单位或个人合谋坑害学校,使得学校资产流失,损害学校利益。地方高校的干部选拔、任用、管理、考评都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校级干部由地方高校所辖的省、市、自治区政府任命,任命“厅级”干部的组织部门往往对地方高校的“官帽”重视程度不够,有被“边缘化”之说,任命之后,对其监管不力,鞭长莫及,有“天高皇帝远”之说,因此使得一些地方高校的“厅级”干部尤其是即将到“点”的“厅级”干部想方设法、掏空心思捞取“好处”,有“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之说,在这种体制不健全,几乎无监督环境下的中层干部尤其是掌管权力的中层干部更加胆大妄为,更趁此机会大发横财,腐败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漫延,致使大量的高校资产流进个人的腰包,致使一些财力、物力本来就不雄厚的地方高校被这最后的“疯狂”搞得山穷水尽,有被“最后洗劫”之说。虽然地方高校流传的这些民间之说,有些夸张,但确也反映出一些地方高校之所以成为腐败的重点的深层次原因。同时,地方高校腐败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深刻反思,高校的管理体制是否应当加大改革力度应当引起 理论界、学术界的关注与探讨。
  二、地方高校产生腐败的重要区域剖析
  地方高校在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实现了学校规模、发展规模翻番。但在实施地方高校高等教育资源总量翻番的过程中,确有一些干部作风不良的人利用职权,走上职务犯罪的道路。
  (一)基本建设中的腐败问题最为突出。
  有学者撰文认为:“在大规模建设活动中,大项目和基建投资,大型设备、教材、图书采购规模数量空前,如果不规范招标措施,不加强监督的机制,在操作过程中,极容易发生腐败现象。”近几年来,一些地方高校基本建设实现了长足快速发展,在校学生人数由2000~3000人猛增到一万多人,校园面积由不到100亩猛增到1000亩,甚至2000亩,校内建筑由几万平方米猛增到几十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几百万元猛增到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图书数量由二、三十万册猛增到逾百万册,尤其是教育部对地方高校实施办学水平评估的这几年高峰期,地方高校是千方百计融资投入基本建设,满足教学条件的量化指标要求。近几年来,高校腐败案不断呈上升趋势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从近几年来暴露出的的高校腐败案看,涉及基本建设中出现的腐败涉案人员最多,官员级别最高,数额最大。一些地方高校的主要领导利用职权,在土地征用,基础建设、设施设备等大宗项目的发包,采购大肆寻私,采取预算低报,决算提高与开发商、承包商等谋取得利益,坑害学校。
  (二)招生过程中的腐败问题反响强烈。
  一些地方高校在近几年的招生过程中,利用学生家长想让孩子上大学、上好大学、好专业的欲望,向学生家长要钱要物,尤其是对一些学生家长想让孩子读好大学、好专业的心理,一些高校招生部门的中层干部向学生家长高价收受礼金,引起社会反响强烈,更有甚者,一些地方高校甚至弄虚作假等多种形式把考分不上线的学生收进学校,从中大肆捞取“好处”。高校招生中的腐败还成为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也是社会公众最为不满,反响最强烈的腐败问题。
  (三)后勤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腐败问题最多。
  随着地方高校发展规模的快速增长,后勤管理已成为高校职能部门最核心,也最具有诱惑力的重要岗位,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校实施的所谓后勤社会化改革把大量的权力都放给了后勤管理部门,并实行一些倾斜政策,使得一些地方高校为争夺后勤管理的中层干部,出现了用钱“买官”现象发生,地方高校财务支出中,由后勤管理部支出的达数千万元,花钱“买官”的后勤处长当然就“大打出手”,想方设法利用手中的权力,在项目承包、采购、维修、人员安置大做“受贿”文章,尤其是在一些地方高校主要领导即将“到点”之际,更把后勤管理部门作为自己的“提款机器”,或私人银行,绞尽脑汁“抓钱”,引发地方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窝案”发生。
  地方高校产生腐败的区域是学校内部权力“要害”部门,这些部门之所以“要害”,就是在于掌管着地方高校的人权、物权、财权,就在于腐败案发生的地方高校,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以利用“权力”获得“利益”,因此,研究地方高校腐败的产生的主要区域和腐败特点,更有益于高校防腐治腐对策的制定。
  三、地方高校综合治理腐败的对策思路
  高校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腐败案件社会广泛关注,被司法机关查处的腐败案越来越多,同时,腐败产生严重的地方高校也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制定综合治理腐败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综合治理腐败的理论基础。
  地方高校之所以腐败呈上升趋势,其深层次原因是当前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要求,计划经济的理念、体制、模式仍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着对高校的主导作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管理模式行政化必然导致腐败产生,“集权”体制必然产生集团腐败。因此,要遏制地方高校腐败问题,必须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必须使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必须使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市场化,必须消除行政权力过分集中问题。只有理清、理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的关系,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才有理论基础,只有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才能实现腐败问题的综合治理。
  (二)建立和完善地方高校内部管理制度是综合治理腐败的核心内容。
  腐败源于体制弊端、制度缺失、权力滥用。有学者认为:“高校要把制度建设作为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体系的核心,坚持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办事,靠制度管人,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作用。努力做好工作开展到哪里,制度就建立到哪里;权力运行到哪里,制度就约束到哪里,逐步形成与工作、权力运用网络相应的制度体系。”从近几年一些发生腐败问题严重的高校来看,就是制度设计不科学、不规范、对制度建设认识和重视不够,管理体制构建不科学、管理制度缺失太多、财务制度混乱、审计制度空缺,管钱、管物、管建设都由主要领导个人说了算。必然导致权力滥用。预防和综合治理地方高校的腐败问题,必须按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总体要求,从高等教育规律出发,理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理清学校内部管理关系,理好学校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理定责权利管理制约机制。只有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严格按科学合理的制度程序办事,才能充分发挥标本兼治。注重预防,惩防并举综合治理的整体功能,只有既注重实体性制度建设,又注重程序性制度建设,才能发挥好标本兼治的综合管理功能。
  (三)建立和完善地方高校内部监督制度是综合治理腐败的重要保障。
  胡锦涛总书记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反腐体系,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16字方针。有学者认为:“必须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要部门权力的监督:一是干部的选拔环节和部位;二是对财政资金运行环节和部位;三是物资设备采购、基本维修经营和管理环节和部位;四是职称评审、招生提干的环节和部位。形成制度管人管事的长效机制。”从当前地方高校发生的腐败案例看,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机构形同虚设,尤其是对学校的重大决策,重要部门更失去监督。因此,地方高校要实施反腐防腐的综合治理,要整合学校内部各方的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加大监督力度,追求监督效果,对容易发生腐败的重点区域,要把加强监督和强化监管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符合地方高校实际的长效监督网络和监管机制,努力探索校务公开、政策透明、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充分发挥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参与监督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是高级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要机构,也是精神文化的重要发源之地,更是代表前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高校腐败问题必然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精神文化质量。因此高校腐败态势、腐败治理全社会关注,只有认真分析高校腐败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才能实施综合治理腐败问题可行性措施。
  注释:
  ①蒋旋升,高校腐败倡廉的思考与探索[J].党政论坛,2006(11).
  ②温存华,治理高校腐败现象的基本思路和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7(1).
  ③牛瑞杰,构建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J].科技教育,2007(6).
  ④胡明明,试论贯彻执行党章是推进高校体制反腐的根本保障[J].湖南大学学报,2007(6).
  参考文献:
  [1]夏文平,胡海容.高校腐败分析:从文化与制度的角度[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2]夏文强.构建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深层次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1).
  [3]吴学海.关于高校预防腐败的探讨[J].教育学刊.2007(2).
  

标签:探析 腐败问题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