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阳光高考 > 正文

中国古诗词大全1000首_中国诗剧场《穿越百年》国内评审专家、诗人座谈会发言纪要

时间:2019-02-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诗人江非:昨天看完《穿越百年》的演出,心情有点激动,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该剧和中国当下的关系:通过对历史过程的回顾,重新回到当下,把精神召集到当下。
  该剧和深圳的关系:这样的作品只能在深圳诞生,体现了一种深圳精神,它的创造和创意不仅体现意识本身的创建和流变,也体现了深圳精神的生长。
  该剧和戏剧的关系:通过对舞台剧进行诗意的创造,淡化了行动而增加了语言,该剧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对文化精神的反思,行为与实践、精神与思考、语言与行动的关系。整个剧通过一种碎片化的处理展现了整体性。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形成了诗剧场的概念。对于阐述重大历史题材,该剧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它把革命力转化成生命力,生命本身亦是革命的一种形式,这一点在该剧得到了充分体现。
  诗与剧的关系:该剧将诗歌带到现场,带到舞台上去构建一种东西,这是对诗歌提出的一种新的要求,让诗歌自行反思,作为一种现象,它激活了诗歌力量。
  一点建议:在下一步往前走的过程中,应考虑让整个结构更加敞开,敞开即是容纳,容纳即是创造。
  诗歌理论家、教授吴思敬:无论是从诗剧场这样一个概念的提出,还是对辛亥百年这样一个重大历史题材的处理,《穿》剧都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我非常高度地评价这种诗与戏剧结合的诗剧场形式。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诗是一种文学形式,这两种组合尽管在以前也有过所谓戏剧诗的尝试,如《牡丹亭》、郭沫若的《女神》,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这种传承被逐渐淡化了……这些年来,我们觉得在这个方面的东西非常欠缺,更没有像《穿》剧的那种场面和震撼力。所以说诗剧场这种形式确实为我们探讨诗与戏剧如何结合起来开辟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从诗来讲,它面临着如何走向公众,像一些诗人现在搞的这些私人化写作(完全关注自己内心的东西),自己把自己放到一个边缘状态,诗剧场则借助剧场,借助一些重大题材,让诗面向社会观众,从形式上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两种形式的结合不是A+B的混合,而是一种融合和新的创新。在当今的许多影视剧、先锋网络小说家中,穿越题材已经被他们玩儿的登峰造极了,这种穿越作为一种形式来讲,确是打破了一种时空的限制,极大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但也有很多是过于宏大和脱离现实的,出现了一些弊端,但该剧既吸收了穿越剧形式的特点,同时又紧紧围绕题材本身,整个剧处理的非常自然。但我有一点不满足的地方就是,两个都市男女的部分(快男快女),在进入和推出历史场景的处理上可以穿插的更灵动自然;还有一点就是刚才江非提到的让诗人和作者的进入,我觉得也可以考虑。它不同于我们一般的诗歌朗诵会,该剧充分体现了原创性,不管是从整个剧本台词,舞台设计,还是音乐上,都有很强的原创性,这是它另外一个非常大的特色。把导演、演员、作者等等都调动融合,充分体现了戏剧的综合性。把当下一些很有创新精神的诗人组织到一起,这也是一个庞大的过程,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举动。该剧的主题即对历史题材的处理:在深圳这样一个(地方)做这样一个题材的选择,是要符合主旋律的。该剧题材的角度,结合纪念辛亥百年是非常巧妙的,从力度上讲是非常好的,它并不是历史全过程的简单回顾,该剧抓住辛亥革命中的关键人物和关键环节,联系当下精神,为今后历史题材的创作提供了思路。希望该剧能进行更进一步的打磨,走向更宽的舞台。建议把诗歌的朗诵性和戏剧性更好地结合,朗诵者的动作在一些环节可以更丰富。有些片段过于冗长,给人以沉闷的感觉,影响朗诵效果,可以在今后的发展中,辅之以小剧场、小制作的演出,进一步丰富诗剧场的概念,从古代和历史题材中进一步挖掘。
  青年诗评家、诗人霍俊明:作为该剧本身的一个生产者,又作为一个评论者,我有很多的感想,今天不仅是在谈这次活动本身的一个话题,更重要的是在谈这样一个尝试对当下诗歌和艺术所带来的震撼和冲击。我想先说诗歌与受众,诗剧场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很深入的思考,当今的诗歌媒体跟七八十年代的差距已经相当大了,纸质媒体遭到了挑战,不是这个时代终结了,而是当今的诗歌只局限在了一个小群体。还有一点是诗歌与受众,现在很多的朗诵会都体现了一种自言自语性,诗剧场重新体现了一种诗歌与受众的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作为一种形式,体现了对当下形态的一种反思。我觉得当下出现的很多作品包括小剧场,都缺少了一种很重要的东西――情怀,有商业操作和伪先锋的强烈印记,这次的诗剧场将情怀和先锋都体现的非常充分,是一个有情怀的剧场,这种情怀我觉得在当下只有诗歌才能承担它的意义。我对诗剧场有一个期许,不要局限在深圳,应该是要走出去的。如果只局限在深圳是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它超越了很多其他的艺术形式与受众的关系,它不是简单的一个应景之作,不是一个简单的纪念辛亥百年,它体现了历史的深入感和历史的当代性,对每一个观众尤其是年轻人都是具有冲击力的。诗剧场是一种有体温的艺术形式,它不是简单的诗加剧场,它所带来的比1+1更多。诗剧场拓宽了诗歌传播的空间,回到了诗歌传播和创作的起源,来自于社会,来自于大众……
  今年也出现了很多类似题材的作品和活动,但它们之间存在许多重复,但诗剧场的原创性是它一个突出的个性,这么多的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用文字来堆砌,他们是在用生命体现百年前的那段历史和情怀,所以也感谢这么多位诗人对此次诗剧场的付出。
  《星星诗刊》主编、诗人梁平:整个感觉是温馨激荡的。从容用这样的形式把诗歌搬上舞台,从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来,我们还几乎没有看到过如此震撼的演出。以前的把诗歌搬上舞台如新诗朗诵会,这种形式是很单一和单调的,《穿》提供了一种更丰富的可能,让诗歌走的更广更远。诗歌和戏剧在西方是很受尊重的,这是两门高档的艺术,《穿》将这两种艺术形式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演出完全超乎了我的想象和期望,从诗剧本身而言有几点打动我的地方:A.整体性。如果把整个题材当成一首长诗,这个整体性的体现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单从一部诗歌剧来看,它的整体性是强烈的,是成功的。B.现实性。当今对现实的批判的写作和关注我认为都是有误区的,但该剧穿越百年而来,根基落在当下,所有的段面、所有的故事结局,最终都落在当下,在这方面的处理上,无论是从总策划、还是每一位诗人在书写的过程中,都给人很强的现实性。C.先锋性。现实性和先锋性是很难割裂来看的。该剧无论是从表现的形式还是每个短诗的(内容),都具有先锋性,这也体现了整个策划的精心和精细。D.艺术性。整部作品不是口号,不是纪实,而是艺术的,它的艺术感是很强的,无论是从台词的文本还是整台戏的表现,我被它震撼――实质上是被它的艺术力量所震撼和感动的。 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是非常好的一次尝试,这样的创作我觉得对中国新诗建设绝对是有好处的,从纸质文本到走向舞台的这样一个魅力的呈现,深圳剧协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诗林》常务副主编、诗人潘红莉:近二十年中,这种诗剧的形式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它使诗歌的空间更加扩大,用两个小时表现一段百年历史,那种深度更加让人吃惊。这么到位的演出,如果只有一场是非常遗憾的,我觉得应该在学生群体中进一步推广,我也同意吴思敬老师刚才说的几点意见:为朗诵者加入更多的动作等,尽管我们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但这部剧是很成功的,我觉得能让人感动的东西就是好东西,希望深圳剧协能让更多的孩子看到这种形式的诗歌,让我们重新回到历史认识历史。
  诗人李寒:只有在深圳这样一个前卫的城市,才有这种先锋思想来打造这样一种艺术形式,从组织诗人到整个策划实施,只有在深圳这样一片热土上才能诞生这样一部作品。《穿》本身的现实感是非常强烈的(例如,孙中山关于房价的台词,自由民主口号的呼喊),在以后继续走下去的过程中,我在想,能否将作品放到一些中下层的社会阶层中,让上级部门出钱,做一些公益性的演出,也能给一些政府部门的官员带来历史的警示和教育。建议诗的长度不要大段连接,容易造成听觉上的疲劳,从语速上也应有选择的放缓。增加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性。能否增加舞蹈的成分,能否在剧中增加思想者、文化者的形象。
  诗人卢辉:我想谈谈我作为一个媒体人的感受:诗剧场提高了受众感受诗歌的能力和通道;诗歌文字符号搬上舞台,使文字符号更加具有可感性。使用穿越的形式,该剧体现的魔幻但不荒诞,把握了一个很好的度。对四十位诗人的作品进行拆解、弥合,最终有一个综合呈现,体现了很好的整体性。怎么更多的加入互动和戏剧的呈现,怎样和诗人本身有一个结合,这都是今后要考虑的一个方向。
  深圳诗人苇白:我从一个视觉呈现的角度来谈一下《穿》剧,这部剧运用了许多新媒体技术,从场景转换、道具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艺术冲击,为整部剧的呈现加分不少。
  王明韵:该剧让我震撼,让我激动不已,老实说,我是一个在某一固定位置很难这么长时间不离席的人;非但不离开,我是那么专注、投入。在近两个小时的时光中,呼吸和心跳、神思和遐想,都随着剧情在起伏,在穿越――以至于让我相信:诗原来也可以这样显现它的悲欢、爱憎、力量和魅力。这是一种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下的穿越,100年的历史,甚至是比100年更久远,时空迢迢,石老月荒,唯诗歌不死,或呐喊,或低吟,或血泪纵横,或瞬间无声胜有声;而当这些过往的、似曾相识的史典被一一置入诗中,并在灯光、舞美和音乐的交织与滋养之下,诗的疆域被拓展了,天地间混然一片,理想和信念,花朵和春天,自由与反抗,爱与恨,生与死,都被诗的音符所触动,让我必须屏住呼吸,自然而然地为之击掌叫好。该剧大获成功的演出再次证明:诗与历史、与现实、与主旋律非主旋律,它们的结合必须是诗歌意义上的融合与契入,否则即会沦为口号式的教科书式的,味同嚼蜡,那样不仅不会起到“穿越”的效果,反而会使诗歌遁入歧途,读者(观众)当然有理由抛弃它。向所有为《穿越百年》诗剧付出智慧的人们致敬,期待它在进一步的打磨与完善中,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不断穿越新的历史。
  深圳剧协主席、诗人从容:今天大家谈的都非常好,我们回去以后一定会认真消化和吸收专家、诗人们这些好的意见和建议,继续修改提高,努力把诗剧场《穿越百年》打磨成为一部精品工程走向全国。谢谢大家!

标签:诗剧 纪要 座谈会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