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邀请函 > 正文

一路先行_路先行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来到广州正赶上3月5日学雷锋的日子,我们所到之处都能看到“雷锋”的身影,都能看到残疾人的笑脸。多希望天天都能看到这些笑脸啊。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发现这样的日子其实不远,广州市残联与团市委等单位合作,已经迈出了志愿者助残服务常态化的第一步。
  
  你多彩 我更精彩
  “老师,哥哥姐姐们什么时候再来教我们?”这是来自同和街康园工疗站的一个智力残疾人的呼唤,如今志愿者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他离不开他们。一年了,广州仁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的志愿者团队与康园直线对接,为这里的学员们提供志愿服务。
  在志愿者看来,学员们的心是灰色的。他们决定,通过七彩的课程让学员尽快感受到世界的多彩。红色相聚,通过对学员家庭的探访和在康园联谊让他们感受到关怀和温暖。橙色相伴,由志愿者向学员传授简单的文化知识。不要多久,连拿笔都不会的学员可以清晰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志愿者们自备教案,与学员们在一对一的互动中完成教学,学员们学会了文化又得到了乐趣,这样的效果如果仅仅靠康园的几位老师是绝对做不到的。金色相约,对于那些有进站工疗愿望的重症残疾人,志愿者全程担负起接送任务,使他们有机会来到康园,有机会接触一个全新的世界。绿色相随,志愿者认为康园不应成为学员们生活的终点,要给他们一个迈入社会的机会,于是他们利用自己企业的优势,为学员举办现场招聘会,给他们建立一条接触社会的绿色通道,还真就有2名康复效果显著的残疾人成功就业。青色相依,考虑到康园的学员做手工是特色,志愿者陪伴学员们携带他们的手工制品来到附近的公众场所举行义卖会,让学员现场体会收获的喜悦。蓝色相映,蓝色代表大海,代表心胸宽阔,志愿者努力让学员们多接触外界,敞开自己的心扉。紫色相随,带学员走出去看看万紫千红的世界,这样更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每次活动结束,志愿者团队还要开会分享志愿服务的经验,为下次更好的服务打基础。虽然是志愿服务,但一切都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康园的工作人员会定期与志愿者团队的骨干一起研究服务项目,探讨如何更好地应对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几乎所有的服务都是在协商确定后才按计划实施的。
  缪毅莹是精神一级残疾的工疗学员,曾经的她性格内向而且经常发病,刚进站时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还有厌世的想法。并且她妹妹也是精神残疾人,是一个家庭比较特殊的学员。现在,七彩的课程给她带来了改变,志愿者不但成了她的知心朋友,还教会了她做丝网花、纸花。她现在又学会了十字绣,几幅作品都在康园的网站卖出。当她拿到自己辛苦赚来的钱,开心地哭了,自己再不是个多余的人了。在她的影响下,不愿意与人交谈的妹妹现在也来到康园参加活动,为生活添加色彩。
  企业的志愿者在服务时间上毕竟是受限制的,康园会通过街道团工委及时对接附近大专院校的志愿者来服务,以保证志愿服务的稳定性。而所有的志愿者对参与志愿服务都投入了最大的热情,他们说,只要你参加了一次活动你就会想坚持下去,因为他们的生活多彩了,我们的生活才更精彩。
  
  有平台 才有常态
  做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一个事物要想持久首先需要一个稳定的平台。广州人想到了这一点,于是覆盖整个广州市160多个街镇的康园工疗站担起了这个平台的角色。
  2011年,广州市推出了大型项目“志愿在康园计划”,计划2012年在全市实现所有的康园工疗站都有一支志愿者队伍实施对接,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按照“一站一队伍”成立志愿者服务常规队伍,为工疗站志愿服务常态化、稳定化提供保障;按照“一站一特色”培育志愿服务特色项目,根据工疗人员的具体情况,开展“康园志愿课表”主题服务,把心理疏导及家访定为固定服务项目,把康体及文体活动,生活技能教授等定位常规服务项目,手工制作、插花、缝纫、计算机应用等定位特色服务项目,由各志愿者服务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或创新;按照“一站一平台”建设志愿服务网络供需对接平台,实现社会助残资源与工疗站信息化常态对接。
  除了这160多个新平台,亚残运会后,广州市全面保留转化全市1000个“助残志愿服务示范岗”、150个亚残运会志愿服务站“西关小屋”,作为开展助残培训、普及助残知识、实施常态化助残服务的一线阵地。并于2012年3月5日实现全市的西关小屋无间断全天候开放运行,更有益于助残志愿服务的全面开展。广州市还在亚残运会周年纪念日推出了“爱心满花城”助残服务周活动,确定今后每年的12月12日至12月19日都将举办助残服务周活动。全市的几十万助残志愿者会针对身边的残疾人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助残服务。
  广州市残联在积极和团市委等单位合作,吸纳志愿者资源,提供服务平台的同时,也在系统内建立了250多人的职工志愿者队伍,这些人既是志愿者,又是志愿服务宣传员,同时还是志愿服务讲师,广州的很多大专院校都把这支队伍当做志愿助残的学习和实践基地。同时,他们还引入了志愿者系统,对全市的助残志愿者进行管理、奖励,以维护助残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热情,保障这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能自立 方能坚持
  广州市志愿服务的氛围相当浓厚,有成百上千个民间志愿服务组织,如果由一个单位统一组织长期、定期开展活动是不现实的。藉此,推动志愿者队伍自主运营势所必然,这也是广州市实现志愿助残常态化的一个主要措施。
  谈到自主运营,番禺的助残志愿者颇有心得。番禺义工联助残部成立于1996年,虽然这支队伍的上上下下都是志愿人员,但他们有完整的运作机制。每年都要对团队的管理层进行考核换届,实行层级管理。每支队伍都有自己的活动地域和服务目标。有专业的讲师团队进行培训,还组建了残疾人合唱队和轮椅舞蹈队,这些残疾人在参与日常志愿服务的同时,还进行一些商业演出,获得的收入用来维系志愿者团队的运作。为了保证志愿服务的专业化,他们一是在网上招募有专业才能的志愿者,再就是做好新志愿者的档案整理工作,发现专业人才及时安排相应岗位。为了维护这支助残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在招收新志愿者的时候都会以其意愿为前提,为其安排服务类别。在服务中,他们发现残疾人志愿者的作用往往会比健全人更大。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拒绝健全人志愿者帮助的残疾人,看到身体状况还不如自己的残疾人作为志愿者来帮助他时,非常震撼。不但下决心开始新的人生,还决定加入志愿者队伍,让更多的残疾人也能振奋起来。如今残疾人志愿者队伍已经有近百人了。目前他们对接了区内所有的康园工疗站,进行定期上门服务,还专门到各街镇了解残疾人的需求,定期上门探访,提供残疾人需要的服务,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他们自主完成的。
  为了让全市的志愿者组织都能自主开展志愿服务,2011年底广州市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志愿服务广交会。参展的必须是成熟的志愿者队伍、合适的项目、有意愿和能力支持志愿服务的企业。将志愿服务的参与方、志愿服务的支持方、志愿服务的需求方和志愿服务的供应方这四类聚在一起,现场实施对接。最终100多个服务项目成交,基本上每个团队都是开心而来满意而去。总共凝聚资源400多万元。
  
  拿来的 为我所用
  志愿助残工作在广州开展了20年,在运行模式上,应该说还远远不如国外和港澳地区成熟。但是他们有他们的窍门,那就是“拿来――消化――创新”。
  为了让志愿助残服务更加专业化,更具有可持续性,广州市越秀区残联根据港澳等地区社会公益事业的经验,创造了“社工+志愿者+残疾人”的联动机制。他们首先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社工引入残疾人事业中,由他们组织志愿者队伍,培养志愿者骨干,并在每次服务前对服务对象进行专业评估,做出具体的服务方案,组织志愿者队伍入户对残疾人进行居家服务。
  几年来,由社工和志愿者组成的广州家康志愿服务队每周都会进入到越秀区13户“阳光家庭”、“关心照顾者”家庭提供服务,共计4305.6小时。除了协助服务对象出行、陪伴、义教之外,还在社工的指导下解决了不少残疾人家庭的沟通问题、服务对象本身的心理问题。由于这支志愿者队伍的出现,一对势成水火的残疾人父女改善了彼此间的关系,自暴自弃的截瘫病人找到了人生的目标,连思维混乱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也记住了志愿者是他的朋友。
  服务之余,社工们还对附近的企业及志愿者团体进行培训,通过新老志愿者交流会等形式控制新志愿者的素质,有效地传播了志愿者的正确心态。还通过肢体初级康复培训班等对志愿者进行进级培训,以便能够为残疾人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在家康志愿服务队,社工就是队伍中恒久不变的核心,有他们在这支队伍就在,为志愿助残的脚步就不会停止。
  
  行色匆匆,我们结束了广州之行,虽然能看到的只是广州市志愿者助残服务中的一些点滴,但足以让我们了解他们将志愿助残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气魄。他们在志愿者管理平台常态化、志愿服务阵地常态化、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志愿者保障常态化等几个方面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我们相信,未来他们会不断完善,努力创新,一路先行。

标签: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