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雅思 > 正文

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培养低年级学生合作意识的心理策略]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 合作意识 心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17-02   原因很简单,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其合作意识非常薄弱。合作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重心应该放在合作意识的培养层面上,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与交流。合作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教学心理策略,不单是教学方法上的选择。在教学实践与尝试中,本人总结出如下策略。
  一、以游戏为突破的策略
  合作意识的培养首先要使学生有共同目标意识。在一般的教学活动及家庭教育的暗示下,如学生在家时,要出去玩,家长放在嘴边的话就是“先做完自己的事(作业)”。如此等等。学生心理是形成“学习是自己的事”自我暗示。因而在教学中,合作交流难以进行。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通过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意识到,学生与生活中有很多事是要依靠他人协助才可以完成的,而且别人也有着和自己一样的目标。要直观地向学生诠释这一点,通过游戏是最理想的方式。这里所说的游戏是教学过程的学习游戏设计,而不是形式游戏。在游戏设计中强调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目标,共同目标实际也是个人的目标。因为游戏可以很好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可接受性。毕竟在现实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独立学习为主,在习惯上已经使学生形成心理定势。换了另一种方式,不但在学习心理习惯上,还是对学习方式的适应上都有很大的困难。游戏则很容易破解这种心理定势。二是动力支持。实质上也是学习过程,更需要学生的体验与自我感悟。这一过程如果缺少积极的愉悦情绪体验支持,学生很容易放弃。游戏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绪,并具有动力特征。三是直观性。关键是设计要科学合理,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说明,学生就能很容易明白教师之“良苦用心”。
  二、以和谐人际为基础的策略
  合作是以人际为基础的。缺少良好的人际基础是无法合作的。课堂教学实质上也是一种人际交流。和谐人际的策略要求教师在提出合作要求时,必须做好人际铺垫:课堂上的人际铺垫及课外的人际铺垫。课堂上,教学设计多采用多层次互动的设计思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上要有足够的沟通。在交流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语言的使用上有人际的色彩,形式上要与学生人际经验相关联,创设一个符合学生人际的课堂氛围,学生才可以真正激发合作意识。具体来说,一是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要有人际角色定位暗示,引导学生积极合作。例如,让一个学生帮助另一个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语言上要把单一的解决学习问题变成人际中帮助解决困难,使学生在心理上真诚合作、互助。例如:假如你是一个在汶川地震遇到困难的小朋友,假如我们班来了一个汶川地震遇到困难的小朋友……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人际角色当中去。如此,学生在心理上就不会把这一过程当成教学中的一个过程,而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他们也会从人际的角度,从态度、情感上进行调整,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实现意义上的合作。二是课堂教学中构建多层次的人际互动,促进合作意识的萌动。单一的师生互动,也是一种人际交流,但这一过程产生的人际问题太少,学生缺少从人际合作角度去解决问题的机会。换句话说,课堂上教师要多制造一些人际问题,借此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以往存在的问题是沟通的机会少、互动的层面少,所以问题就少。例如在让学生尝试命题(图文应用题)教学活动中,需要写字和画画,“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好?”可以产生的互动:一是教师与练习的学生;二是教师与不同组的交流;三是每组之间的交流;四是组员内部之间的交流。如再设计评价组,那么,交流的的网络更为复杂。产生的人际问题:让谁上去?人际中的核心人物与能力强的人之间的冲突,人际核心人个人利益与组集体利益的冲突。一个人完成,还是两个人完成?功劳算谁的?这都需要学生从人际角度去思考。有类似的问题的刺激,学生才可能萌发真正的合作欲望。
  另外,学生合作意识的激发,需要课外生活中的人际经验为基础。我们常说的情境创设,实质就是引发学生对经验的回忆与联想。通过联想构建虚拟的情境,是在课堂上表达生活中的情境。和谐的人际合作需要课外花大力气来培养。可想而知,在某个社区的同班小朋友有了自己的学习小组,那么在课堂上他们没有理由不合作。因而,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外的人际关系,同时要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以评价为方向的策略
  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也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地只讲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不但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在低年级,学生的自我评价还依赖于教师外在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就成了有力的方向性控制手段。要说明的是,多样的评价还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导,通过主导评价把握整个评价网络的方向。方向是明确的:对团结合作给予肯定,反之否定。这是很简单的问题。而要让这种评价对学生产生牵引作用,就需要深入了解学生,拿出合理设计才行。
  要使评价产生牵引力,应注意:
  (一)显然评价中的“价”是既定的,但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让学生感觉到是既定的,即“可商定”,而且是大家来“定”的。这样才使学生在合作中得到了价值肯定,有成就感,也就激发了合作的需要。在一个探究式的教学程式中,我们的设计一般都很精彩,让学生合作探究。在现实中,我发现我们太过担心结果的权威性,在总结时把功劳抢得太多了。“刚才讨论得出的这个结果和老师的想法一样的……打开书本,在教材的……页。”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验证,实证结果的正确性,而少做事后诸葛的表述。技巧性的处理,让学生的成就感放大,牵引力就越大。如果每次合作设计后都是“老师早就知道”,动力就会小。
  (二)放大“评”的过程。评的过程就是合作的过程。从社会化的角度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本身并不能意识到这是一种合作,但要让他感知到这一过程的互利,从而让其在同样的情境中采取同样的行为。“评”是对利益的取舍,在心理上懂得让利于合作一方。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制造利益冲突。只有在利益冲突下,学生的合作意识才可以强化,才能凸显合作的意义。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设计容易出现为合作而合作的设计。形式上完整,但实际在学生心理上没有留下印迹。例1:“请某三个小朋友商量一下,然后给完成这道题的xx小朋友打分……”例2:“请某三个小朋友商量一下,然后独自给完成这道题的xx小朋友打分,打的分数最接近的奖给红花……”这两个“评”例子在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在教学中尝试例2,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小朋友打的分数是一样的。因为是经过利益的权衡,觉得是大家合作的功劳。很聪明地把难题还给老师。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好启发的机会,是老师自己给自己的机会。也有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收益”也是一样的,要的就是一个过程。如果只是形式上完成。草率收兵,那评与不评都一样了。而制造冲突,引发矛盾的评有更大的牵引力。
  (三)形成性评价应成为主要评价。学生合作意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提倡形成性评价。评价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套用央视教育公益广告词“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合作意识也是一样。
  评价最主要的问题是在教学中把握好评价的时机与对象。因为合作是一个过程,过程中有亮点,有要肯定的地方,要及时肯定表扬,而不要只针对整个过程。我们习惯了“大家合作得很好”,“这次合作很愉快”的总结,却忽视了过程中学生的冲动性表现(如某学生为了团队利益而舍弃自己部分利益)。而冲动性表现一旦得以肯定、强化,效果就会超出一般地好。
  (责编 罗永模)

标签:意识 培养 策略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