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议论文 > 正文

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_如何让情境教学为数学课堂添彩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一切教学措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创设求知深思的情境,把教材知识构思转化成切合学生心理状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解决问题的兴趣。多层次,多形式的情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泛起了思维的浪花,鼓励学生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求者和创造者。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挫折教育
  
   传统教学模式损害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惰性,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进行学习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我认为学生不愿意学习的根本原因事对学习不感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一、多媒体模拟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真实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是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这是早已认可的观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生动、直观的再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丰富的知识表象,受到良好的效果。多媒体信息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的多彩的图像,动态的影像和声音,可以使创设的情境更生动逼真接近生活,使原本抽象的几何概念,更接近实际,更能体现几何概念的实用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七年级数学中的 “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如等腰三角形、飞机、几幅古建筑图片等,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其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 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形象逼真的屏幕图象和动画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使学生更能体会到事物的本质。因此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旧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数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以,一个问题情境的好坏取决于它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能否出现再创造的过程;是否蕴涵了丰富的数学内涵。而创设探索问题的良好情境,恰恰是多媒体教学模式的魅力所在。
   二、设置悬念启发思维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和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他们在“迷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激起思维发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正。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悬念,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学效果。
   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然课堂效果也会很好的,这正像一位著名学者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应注意的问题:设置悬念要难易适当,使学生能够始终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设置悬念要联系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和好奇感,从而活跃其思维,始终使思维处于主动状态;设置悬念还要注意与学生的情绪相结合,在学生情绪饱满的情况下进行悬念的设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时机,适时适当地进行悬念的精心设置就一定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始终热情,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数学的奇妙,进而掌握好知识。
   三、挫折教育激励学生的进取心
   挫折教育又称“失败教育”,指在教育过程中人为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有关障碍,以期达到或接受某一具体的教育目的。“失败教育”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失败,而是一种教学情景设置。
   (一)善用“失败”,引出课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题的引出对学生正确理解、掌握课题内容,往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有些课题基于初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及思维习惯等原因,从正面引入,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尽管教师讲得很多,但学生常常“身在庐山”,不得其“真面目”。此时,若善用“失败”,可事半功倍。如我讲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先做练习:
   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边分别是:(1)3cm、2cm、1.7cm;(2)3cm、2cm、5cm;(3)13cm、7cm、3cm。由于其中有两题不能画出三角形,学生就会质疑。此时,再引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对于刚接触几何学的初一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并且比较直观,留下的印象较深。
   又如在讲“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与侧面积”之前,可引入问题:为了要用一张完整的铁皮围成一个母线长为4cm,底面半径为1cm的圆锥状漏斗,请画出所需铁皮的实际图形。由于问题一下子难以解决,学生就会因此而产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期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圆锥侧面展出图的相关知识,就显得非常自然。
   (二)巧用“失败”,导出思路
   事物的发展总有曲折的时候,学生解决问题同样会遇到“停滞不前”的情况。此时,教师应激励学生勇于尝试,在“失败”的过程中得出新的结论,逐步形成正确的、甚至是崭新的解题思路,达到“以退为进”的目的,培养学生勇于进取、勇于探索的意识品质。如下题:
   已知: 求: 的值。
   学生初次接触此类题目,一方面有“似曾相识”之感;另一方面,落笔解题,却感到题目很复杂,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就在学生处于“进退维谷”之际,教师应鼓励学生,并留足够时间为学生思考,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对原等式的化简,得出 。此时再适时点拨。经过探索,学生可以发现 与 的关系,从而得出 经过如此一番尝试性解题,学生不仅领悟到一种新的解题技巧,而且必将激起其对“数学王国”的兴趣。
   (三)妙用“失败”,强化知识点数学教育中,对有关知识点,学生都能懂得,但是在具体运用时,往往对其“熟视无睹”,从而错解。此种情况下,运用“失败”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有关知识点的掌握巩固。如下题:
   已知,关于a的方程 有两个正实根,则m的取值范围是:
   解题时,学生往往忽略根的判别式,而用韦达定理得出错解m

标签:情境 课堂教学中 数学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