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议论文 > 正文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作文散文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时间:2019-02-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世界上有两类作家:出名的和不出名的。   不出名的作家也分两类:他的才华也许做个公务员或其他文职工作都能胜任,偏偏在写作上他却只是个蹩脚的编故事的人,无论他自己说得多么兴奋,读者只能傻傻地呆在一旁,看他唾沫乱飞;有时候却也有一种误解,那个被我们称之为“庸人”的小说家,其实有着任何人不具备的写作天赋,而他正因这与众不同的才华,因这超前的思维意识和伟大灵魂,才不被同时代的人理解。他注定生前籍籍无名,而他的名字,却必在未来发出耀眼的光芒,指引着在黑暗道路上迫切找寻精神家园的一颗颗孤独单薄的灵魂。
  这一类作家中,我想到了卡夫卡。
  耶茨和卡夫卡哪里像呢?他们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经历,但是在读《十一种孤独》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却总是闪现出卡夫卡那忧郁的眼神。看看照片上的耶茨,文质彬彬,头发恰如其分地在头顶偏分开来,整齐而安静地贴在那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额头――一个暗示着聪明的宽阔额头,分散了人们对他五官的打量。无法想象这照片的主人是一个穷困潦倒,酗酒过度,重病缠身,家庭分崩离析的落魄文人。
  但是眼睛终究出卖了他的灵魂。和卡夫卡一样,耶茨也有着一双忧郁的眼睛,只是与卡夫卡相比,还流露出被弃绝的孤独与冷傲。卡夫卡的眼神太过柔弱,心碎了无痕;而面对耶茨,我们不必贩卖自己一文不值的同情心,因为他虽然孤独,但他不需要同情。
  耶茨笔下的人物都是那么的渺小、卑微:整日奔波劳顿的出租车司机;得了结核病被家人排斥在生活之外的父亲;被老板炒鱿鱼的小白领;做着作家梦的报社小记者;努力尝试与学生沟通的女教师……他们的人生是那样地失败。无论做何种努力,命运却在最初早已宣判了他们一辈子注定的,无可更改的失败。耶茨曾亲口说过:“我想我对成功人士不太感兴趣,我想我对失败更感兴趣。”作为美国“焦虑时代”的忠实记录者,耶茨的一生仿佛是他笔下人物的浓缩版。我想面对耶茨的履历表,没人会慷慨地给予他“成功人生”的评价――他本身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对自己,对家庭,对生活。当一个人一辈子都与失败如影相随,我无法想象他会写出像徐志摩那样风花雪月的诗歌。所幸,他没有,也无法写出精致妩媚的文字,否则,思想淹没在华丽的装饰之下,我们也许到现在也不能触摸到他的灵魂。
  耶茨的失败,是他作品的成功――尽管这成功姗姗来迟。实际上,耶茨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革命之路》一经推出便反响热烈,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十一种孤独》则被誉为是“纽约的《都柏林人》”。然而不知为什么,他却迅速被人遗忘。或许和他的孤独有关系吧。他的心仿佛是阳光照不进去的地方,一生的大多时光被失败笼罩,偶尔的荣耀对一颗尘封已久不见明亮的心来说,似是杯水车薪的微薄,扫不尽晦气的阴霾。他也不知道用何种方法来炒作自己。在这个娱乐喧嚣的时代,不推销自己,只能被“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耶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一个安静地写作者。他只写他知道的,他感同身受的,他刻骨铭心的体验。他只写和他一样的普通人:他写我们的卑微,写我们的可怜,写我们在历史长河中的不值一提。他用冷静得近乎可怕的语调告诉每一个人:其实你我都一样,来这世界走一遭,只像是一只可怜的直立行走的微虫,与你我相伴的,只是孤独这个撒旦。去爱,去恨,去反抗,去沟通,去羡慕,去嫉妒,都是试图与孤独抗争。《复活节游行》里萨拉和艾米莉两姐妹在互相羡慕中走向各自人生的失败。萨拉羡慕受过高等教育的妹妹艾米莉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有爱和选择的自由,然而艾米莉却在四十多岁的时候依靠救济金活命,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艾米莉羡慕姐姐有看似美满的婚姻生活,却不知萨拉每天都在家庭暴力的阴影中度日如年,酗酒致死。母亲普奇一直想要自己的生活,为此辗转各地,却最终在疯人院结束了失败而孤单的人生长路;父亲在报社为新闻稿写标题,艾米莉稍微懂事后才知道,原来父亲的工作那样地微不足道。每个人都有人羡慕,每个人也有着心里不为人知的阴暗角落。每当我们掀开一角窥探这阴暗处时,因人生失意带来的孤独感油然而生。这便是事实的真相。失败不是真实,由此带来的孤独才是生命无法承受的重量。面对孤独,有的人在宗教中获得了安抚,有的人在家庭中获得了同情,然而孤独不会消失,它的暂时退却却是为了与我们永恒相伴。没有人能拍着胸脯说,“我对朋友的了解比他自己还多”;也没有人打赌说,“我能认识我自己”。我们甚至都不清楚自己匆忙了许久,究竟是为什么,想要什么?正是不能听到他人的声音,我们与他人有了隔阂;正是不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与自己也有了隔阂。
  这不是耶茨的失败,这是所有人的失败。
  这不是耶茨的孤独,这是所有人的孤独。
  耶茨把孤独写进作品里,带着疲惫的身体和受伤的心灵悄然离开了这个失败的世界,而我们仍将继续承受孤独的伤楚。在耶茨的文字世界里,孤独和隔膜没有包装上华丽幽默的语言,他只是用简洁直白的文字讲述他来到这个世界的体验。于是,在读耶茨的作品时,你常常通篇读完后,记不住有深刻意义的哲学语句,或是可以让你抄记在本子上,以便日后翻阅温习。然而他的文字有着一种魔力,它会让你在看完最后一个字时,内心翻腾出难以名状的冰冷与压抑。卡夫卡说过:“我觉得我们应该阅读那些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书。”耶茨就是那个用文字的力量撕扯人心的作家,“它可能会让你流泪,但绝不会真正伤害你”。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境界――它不是华丽辞藻可以堆砌出来的境界。
  耶茨没有自杀,他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在想,很多人为了逃避失意的人生,会选择亲手结束痛苦的方式,用自杀完成最后的谢幕(耶茨崇敬的海明威不是也自杀了么),而耶茨没有。他不停地写,不停地写。写作是他存在的唯一理由和灵魂深处由衷的信仰。写作支撑了他的生命,释放出他积聚的压抑,让他坚持走完痛苦的漫漫人生路。这样一个在人们眼里看来失败的人,却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坚持不懈。这是失败,还是成功?
  掩卷合书,耶茨离我远去。我得承认,他的书不是那种看过之后仍会被惦记的类型,但是,等再次拿起耶茨的时候,那一定是我感到孤独和压抑的时候。
  这辈子,还有机会翻看耶茨。

标签:不到 阳光 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