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应用文 > 正文

[从“泰勒原理”探析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泰勒目标原理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的热点研究问题,而如何确定校本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问题。“泰勒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确定了编制任何课程时必须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所以作者认为,通过对“泰勒原理”的探析,可以对当今中国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提供启示。
  关键词: “泰勒原理” 校本课程目标 启示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1]同时,在课程管理中明确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2]这说明校本课程进入了国家课程管理体系。随后,关于什么是校本课程、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如何确定校本课程目标等一系列问题,就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的热点研究问题。
  拉尔夫?泰勒(Ralph W.Tyler,1902―1994)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确定了编制课程的四个基本问题――如何确定目标、怎样选择经验、怎样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结果,而这四个问题是在编制任何课程时必须回答的。所以我们认为,通过对“泰勒原理”的探析,可以对当今中国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提供启示。
  一、“泰勒原理”
  泰勒认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围绕着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如果我们要编制课程,就必须回答:“(1)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2)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3)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3]
  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中,目标的确定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针对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这一问题,泰勒明确提出了确定学校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对学生需要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而任何单一的目标来源所提供的信息是不足以成为确定目标的明智选择,所以要对大量的目标进行筛选。为对已收集的目标进行筛选,泰勒提出了两个“筛子”: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依据明确的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选用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的方式呈现已确定的教育目标。根据组织学习经验的三项主要准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去组织作为课程组织线索的课程要素。最后从已确定的教育目标着手去评价教学的成效,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反思,以用来指导新的课程编制。
  二、对校本课程目标确定的启示
  校本课程,是课程开发主体为学校,由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结构。校本课程开发既是一种理论性的研究,又是一种实践性的工作,它力图设计一种能够达到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系统。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双重指导。那么根据“泰勒原理”如何来确定我国的校本课程目标?
  (一)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而学校存在的基础是学生,所以校本课程编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是以让学生成为心之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落脚点。泰勒认为,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学生的需要,二是学生的兴趣。需要是指学生自身发展中的应然和实然的差距,所以作为校本课程编制主体的本校教师应关注学生目前的状况。这种状况应包括:第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家庭情况等,是对学生基本信息的了解;第二,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学习心理状态是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学生心理活动在强度、稳定性、持久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学生有效、高效学习的载体、前提和保障;第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了解。因此,学校应在考虑学生各方面情况和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校本课程目标,编制可以让学生投入其中并能有所得的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指引学生走向知识殿堂。只有当学生充满兴趣,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本课程的教学当中时,校本课程目标才可以得以实现。兴趣既是校本课程目标,又是与旨在达到目标的经验相关的动机力量。
  (二)对校外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泰勒认为,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学校有责任为学生提供可以将来立足于社会、可以让自己独立生活的知识内容,但社会生活中所迫切性的知识目标是否可以成为学校课程的合理目标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社会生活内容若不符合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就算强加给学生,也必然会失败。所以当把对校外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作为选择校本课程目标的来源之一时,就需要把对社会生活研究中所得信息和其他来源信息结合起来考虑,以避免社会目标来源的单一性。而且我们认为对校外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是对学生所生活的校外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所以应把这种对社会生活研究所得目标来源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国家层面,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第二,社区层面,结合社区特色和社区与所编写校本课程相关的人员建议;第三,家庭层面,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有权利参与到学校的课程制定过程之中并提出建议,他们对校本课程目标的合理确定往往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三)学科专家的建议
  学科专家通常是在某一领域专业化程度很高的研究人员,所以泰勒认为,学科专家应考虑的是校本课程的一般教育功能,而不是要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某一方面的学科专家。所以学校有责任跟学科专家合作制定校本课程目标,以使校本课程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学校是校本课程编制的主导,而学校中的教师是和学生在一起参与到学生校内生活的,他们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教师作为学校当中的学科专家,他们的建议更有利于校本课程目标的确立,应在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结语
  归根结底,确定校本课程目标的问题无疑是选择校本课程目标的问题,因而,目标必须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负责人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各种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为了指导作出这些判断,泰勒认为要考虑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哲学在选择校本课程目标时必须运用。第二,学习理论在选择校本课程目标时必须运用。第三,选用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的方式呈现已确定的校本课程目标。当学校获得了三种来源的信息和知识时,通过教育哲学应用于校本课程目标的筛选,就会为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提供一个更为理智的基础,增加对校本课程目标做出更明智判断的可能性,以及使校本课程目标更具有意义和更具有效度。学习理论是又一选择已提供的目标信息的“筛子”。而且在确定学校的校本课程目标时,还必须考虑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们不是简单地放到一起,而是应浑然一体,也作为校本课程目标确定或筛选的工具之一。但要注意学校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所组成的“三级课程”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结合“泰勒原理”预设的校本课程目标往往是预先精心设计选择的,被提升而超越于或外在于教育过程本身的。所以我们还得考虑到一个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本身是过程性的,是教育中对人的个性的张扬,以及对激发人的创新精神的高度关注,校本课程目标本身包含生成的成分,这种生成性的目标给教师和学生很大的主动权,并使得教和学可以随时随情境、条件允许的状态而变化、调整,这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相吻合的。所以校本课程目标应生成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行动之中,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在互动性活动中共同建立的,随情境的变化而改变。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3]拉尔夫?泰勒著.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标签:泰勒 探析 校本 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