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应用文 > 正文

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若干思考|精英教育的弊端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恢复高考几十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以超常规的速度步入了大众化阶段。伴随着“211工程”“985规划”的提出,中国大学更是飞速地向前发展着。但是,当今的中国大学相比世界一流大学,还有一定的差距。当然,我们不会因噎废食,灰心丧气,还要更坚定地向前进发!
  关键词 :差距;问题;措施
  
  一 大学的简史
  众所周知,现代大学制度发源于欧洲。主要是一些封建势力相对弱小,而资本主义萌芽开始显现的欧洲地区,据说最早的大学来源于意大利。这些大学一开始主要是为神学服务,进入大学读书的学生大部分为封建贵族,其它阶层的学生很难进入。
  到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势力大大加强,而封建力量相对衰弱。自然科学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在大学里神学教育的权威。这个时期,大学成为传播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宣扬人人平等,天赋自由的乐土。大学也敞开大门,向社会各阶层的年轻人,有志之士张开怀抱。大学不再是某些阶层的特供品。随着近代中国被列强侵占,国门被迫打开。中国不仅在物质层面上向西方学习,一些官僚贵族,有志之士更进一步的向西方学习教育制度。企图维护中国的封建统治,改变中国的命运,使中国富强昌盛。
  二 中国大学教育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大学教育制度只是面向少数人的。如果我们回顾当时的世界教育史,欧美国家,尤其是英美体系下,其实教育普及率较中国算是很高。但是跟中国相仿,欧美的大学教育很早就有了精英和大众教育之分。只有天赋很高,或是有钱有势的学生才能进入像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著名学府学习。而其他相对弱势的学生,就只能在水平平平的大学,学院学习。这种差距决定了日后社会结构的组成和体系的构建,成为贫富差距和地位差距的根源之一。
  三 大学教育的比较分析
  我们看一下德国的高等教育,德国的大学虽然没有突出的代表,但是德国是现代大学模式的发源地,具有浓厚的思辨传统,讲求理论学习,文化底蕴深厚。学校注重科研,学生创新意识强,校园管理和文化建设非常好。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强。正是基于此,德国的高等学府水平都比较接近,不存在精英教育。而是让每一个德国大学生都受到较高水平的教育。而且德国的学生可以在各高校之间自由流动,但是毕业要求很高,很多人在最后拿不到学位,德国的高校的毕业率在世界各主要国家中几乎是最低的,这成为了德国人的骄傲。你拿柏林自由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的文凭在用人单位眼中没有区别。在德国人眼里这种大众教育是神圣,自由,公平的,是人的基本权利。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德国的高校没有牛津,剑桥,但是德国的国家生产力,创新能力,制造业水平,民众的生活水平在欧洲都是首屈一指的。更不要提及德国的大量技术学校培养的高级蓝领工人,这使得德国的年轻人有很多选择,上大学,当工人,都很体面,都受到社会的承认。这样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高校制度不得不使中国深思。
  四 如何解决中国大学教育体制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的大学不再应当划分为985,211高校。我们的大学不要成为少数人的精英化身,我们的大学身份都是一样的,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不能够歧视大多数学校,而把少数学校捧上天,这是对学生最大的不公平。我们的大学不能只有北大,清华。我们不应当把最好的学生,最好的教师,最好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几所,几十所大学。我们应当把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生平均分配给其他大学,这是最重要的。到最后,我们的北大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文凭拿出来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大学大众化教育成功的标志。有些人会担心,这样的平均分配,有悖于市场上人才自由流通,人才自主汇聚的规律。毕竟老师和学生都会想去大城市,好地方。很难命令他们都分散在全国各地。但是作为决策层,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要出台好的政策,鼓励学生和老师去不太发达的地区。这要靠国家和各高校,努力缩小学校软硬件差距,给学生老师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教学,生活,科研环境。这也要靠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但是这样的趋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方向是一定要走的。
  另外,我们要鼓励有特色的民办私立学校的出现。我们的教育不能单一倚靠国家的力量,我们的学生不能都接受大众化的教育,我认为一些有特色的学校可以承担高等大学的作用,这些学校主要面向用人单位和国家需要,培养在大众化教育基础上的人才的同时,按照特色教育给学生职业训练。使他们可以在毕业时能够较好的就业。这也会使民办学校招收更多的学生,吸引更多好的老师,进一步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这样一来,我们的中学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既可以放心考入一般的大学读书,接受公平,自由,高水平的教育。也可以去特色民办学校就读,成为专业人才,不愁找工作。我想这样的高校教育改革和体制会倒逼出我们整个教育体系,不再是应试考试为唯一目标,我们的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会全面,有创新的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的创新能力才会提高,我们的诺贝尔奖得主会层出不穷。这远比所谓的985,211工程更加来得实在,更加符合我国的现实需要。

标签:教育 大众 中国大学 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