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应用文 > 正文

[幼儿急诊100例]儿童门急诊保险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89-01    幼儿急疹又称玫瑰疹,是人类疱疹病毒6型导致的婴幼儿期发疹性热病,特点是持续高热3~5天,热退疹出。但出疹前往往难以做出诊断。为更好地认识本病,对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共收治100例幼儿急疹进行临床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00例均为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儿科门诊诊治患儿。
  1.2 发病机制:病原体为人类疱疹病毒6型,病毒颗粒呈球形,直经为200nm。其核衣壳为163个壳微粒组成的立体对称20面体,其内是由双股DNA组成的核心,核衣壳外有一层脂蛋白包膜。无症状的成人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得到抗体,出生后4个月时抗体阳性率为25%,11月为76%,5岁时90%,17岁时达98%。本病多见于6~18月小儿,3岁后少见,春、秋两季发病较多,无男女性别差异。 1.3 诊断依据:本病的潜伏期为7-17天,平均10天左右。起病急,发热39-40度,高热早期可能伴有惊厥,病人可有轻微流涕,咳嗽、眼睑浮肿。眼结膜炎,在发热期间有食欲较差、恶心、呕吐、轻泻或便秘等症状,咽部轻度充血,枕部,颈部及耳后淋巴结肿大,体温持续3一5天后骤退,热退时出现大小不一的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压之退色,初起于躯干,很快波及全身,腰部和臀部较多,皮疹在1-2天消退,无色素沉着或脱屑。肿大的淋巴结消退较晚.在病程中周围血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可达70%-90%。 1.4 鉴别诊断1.4.1 麻疹:上呼吸道卡他症状重,病初口腔粘膜有Koplik斑,发疹和发热可同时存在。1.4.2 风疹:出疹前已发热6~24小时,高热同时发疹,颈后、枕后淋巴结肿大。1.4.3 药疹:有服药史,末梢血淋巴细胞不高。 ?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100例患儿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分布:5-8个月达72例,8-12个月26例,大于12个月2例。2.2 发病月份: 4月份7例,5月份23例,6月份11例,7月份6例,8月份4例,9月份19例,10月份21例,11月份9例。 2.3 临床表现:全部病例起病急骤,均有发热、体温38.6℃~39℃?39例,39℃~41℃61例,发热持续天数4天5例。生后首次发热82例(82%)。发热3~5天体温骤降94例,逐渐下降6例,伴腹泻41例(41%),伴呕吐5例(5%),伴流涕23例(23%),伴咽部充血48例(48%),软腭疱疹或溃疡3例(3%)。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73例(73%),另有24例(24%)患儿出疹前哭闹明显。出疹率100%。出疹部位以躯干,头面部为主,四肢远端较少出现,皮疹颜色为淡红色玫瑰疹、斑疹或斑丘疹,压之退色,皮疹持续2~3天,自然消退,不留痕迹,不脱皮。
  2.4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特点是持续高热1~5天,热退疹出。春秋两季发病较多,无男女性别差异[1]。本资料发现患儿发病与性别无关。发病时间以5月份和9月份、10月份为高峰。在临床表现方面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和皮疹,热程多数在3~4天,但出疹时间距初次发热多数在4~5天,无全身中毒症状。国外有报道人类疱疹病毒6型具有亲神经性,可引起高热惊厥,并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脑炎。本资料无高热惊厥患儿。另外,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引起者,在发热期(出皮疹前)89.5%的患儿其悬雍垂根部两侧出现溃疡[2]。但本资料仅有3%有软腭疱疹或溃疡,因缺乏病毒检测手段,无法进行比较。 幼儿急疹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其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热退疹出表现,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易致误诊和过度治疗。笔者认为,患儿年龄12月以内,在春秋季发病,骤起高热,持续2~3天不退,一般精神状况良好,如初次发热并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周围血白细胞

标签:急诊 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