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应用文 > 正文

【“中国模式”的实质及面临的任务】 国民革命的实质任务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中国模式”的?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坚持政府制定的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增强企业活力和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过于突出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模式”中的地位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际,模糊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弄清“中国模式”的?质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国模式;?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点;挑战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2)02-0001-06
  一、“中国模式”的提出和背景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陷入危机之中,难以自拔,中国不仅成功地减小了危机的冲击,而且通过经济刺激计划迅速复苏,年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陷入经济停滞、债务危机和政治混乱中,“中国模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一种特定的“模式”必然是在与历史和现?存在的不同样式比较中产生的。国内理论界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理论界对“中国模式”的认识有很大差别。我国理论界占支配地位的观点是把?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作是“中国模式”最本质的特征。有人说“中国模式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人说“‘中国模式’的鲜明特色,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西方理论界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他们一般很少提到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模式”的特点。理由很清楚,他们就是市场经济国家,而“中国模式”之所以对经济发展起着比他们的社会制度更突出的作用,一定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他们从自己的视角观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我们应克服看问题的片面性,认真参考其观点。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新著《当中国统治世界时:中国的崛起与西方世界的终结》中认为,中国的统治方式是西方式的,但它的价值观并不是西方式的,政府以及大家庭是中国的社会机制,这与现代西方社会不同。西班牙驻华使馆前商务参赞、西中企业家委员会主席恩里克•凡胡尔认为“中国模式”具有政治专制的特点。在他看来,中国国家政权的作用不局限于提供补贴和监管,还包括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引导经济体制向符合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在这里,他所谓的政治专制?际上就是指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共产党的领导。国外学者的研究为我们思考“中国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中国模式”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符合中国?际的、具有鲜明制度特色的、成功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其?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俄罗斯科学院研究员亚历山大•萨利茨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谈到,尊重历史和善于计划是中国取得成就的两个重要因素,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检验。他认为,与以往用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检验中国发展的?践不同,邓小平让人们用?践来检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应当说,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中国?践的检验。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来看,“中国模式”的成功既是中国自身的成功,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成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不仅使西方国家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中国模式”的成功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参考。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曾预言:“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今天“中国模式”的初步成功已经产生了这样的影响。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研究主任、资深研究员李成认为,“事?上,这一模式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被一些国家所效仿。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因为这些国家看到,完全市场化很多时候并不能带来他们所期待的结果,往往还会导致大量社会和政治问题。”正如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所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表明,中国“已成为所有第三世界国家最大的希望和最好的榜样”。这是“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所在。
  二、“中国模式”的?质
  事?上,“中国模式”是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风雨中磨砺出来的。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经过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探索和不断的自我完善过程,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转变。把市场作为一种与计划一样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手段,是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创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的确解放了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应认识到,市场经济不是一个独立的力量,它作用的力度、范围是在其所在的基本制度下形成的。我们的市场经济首先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主导下发挥调节作用的,忘记了这一点是不对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加明确了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因此,当我们谈到“中国模式”时,把市场经济放在首要地位是不符合?际的,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应当看到,市场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利用其来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和手段。
  “中国模式”的?质可归纳为三方面内容: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坚持政府制定的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增强企业活力和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中国模式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也是获得成功的三个最根本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和媒体在谈论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时,与过去比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特别重视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执政党所起到的作用,一些人把共产党领导看作是决定中国发展过程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首要的决定性因素。这反映了那些不带政治偏见的理论界人士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
  在关于“中国模式”的?质的论述中,比较一下一些西方学者的看法和我国理论界一些看法,会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我国一些学者强调的是从西方社会学到的一些东西,如认为?行了市场经济是中国模式取得成就的最重要原因;而西方有深刻见解的学者们,却把中国独有而他们社会所没有的东西看作是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如,很多学者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一党执政看作是真正有决定意义的方面。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深思。
  著名美国未来学家约•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一书中,深入研究了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他在书中一开始就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我国一党执政的政治制度的作用,在谈到中国?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 说:“分析中国自身的条件和优点,我们不难发现,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是坚定不移地为中国人民谋利益的。这种长远策略方针的执行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因为总统任期的结束而中断。中国也没有导致国家分裂的党派斗争,没有因为路线的突然改变而使发展受阻。相反,它一直坚持着改革开放初期所指定的共同目标。自上而下的战略方针与自下而上的参与相得益彰。”宋鲁郑在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上发表一篇文章说:一些学者关于中国成功的原因讲了很多点,但都回避了政治制度因素,中国有效的一党制才是经济成功的真正原因;中国一党制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指出,一党专政虽然有缺点,但如果像中国这样,这个政党有一群相当开明的领导人时,就会成为巨大的优势。这个政党可以强行实施政治上很艰难但对一个社会在21世纪的发展来说却极为重要的政策。
  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还只是表面的观察,对中国共产党有这样大的威信、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根源还缺乏理论深度。但即使是较肤浅的看法,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真理。这对我们一些还停留在只从学习西方找原因的人们来说有启迪作用,而且也给了我们以思考:第一,政党、国家机器都是属于上层建筑,把它看作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因素甚至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否合适?政党和政府一般说都属于上层建筑,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但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政党和政府的性质有了重大变化,它具有双重性,既是上层建筑,同时又是国民经济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这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与资本主义制度中的政党和国家不同。第二,中国共产党凭什么样的力量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统一了他们的思想,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了全国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很多人把这种力量归结为我们的文化传统,是继承了儒家的文化。这显然是不对的,儒家思想支配了我国两千年,但其对推动历史前进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大。指导中国共产党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才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不论在战争时期或在经济建设和改革时期无穷的力量。它的权威性和凝聚力皆出于此。这一理论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它武装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思想。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中国共产党把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自己的理想和长远目标,形成全党的理想信仰。因此,我们并不是把共产主义看作是人道主义的实现,而是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另外,中国共产党总是把长远目标和当前目标结合起来,把长远理想目标具体化为一定阶段行动的共同目标,这就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这一阶段任务看作是最后实现每一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这一长远目标的必要过程。
  共同的世界观、历史观及由此决定的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目标,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全党和全体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不存在根本利益对立的狭隘利益集团,党的内部也不存在根本对立的派别,分歧主要表现在实现理想目标的具体道路、步骤和方法上,这些都可通过讨论协商得到解决。实践证明,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模式”的坚定基础。中国共产党人除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本身的特殊利益,这正是它赢得广大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衷心拥护的根本原因,也是凝聚人心实现党的方针政策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的根源所在。
  (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我国国有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它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是新的生产力的创造者,从而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通过它的主导作用,引领整个国民经济从资本主义生产把利润作为决定性动机,转变为为了人本身,使社会生产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果实。同时,国有经济在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起到骨干作用,国有企业能积极落实国家的各项决策,这对提高整体国民经济效益起决定作用。因此,必须坚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它决定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在坚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所有制结构和国企改革,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实践证明,经过改革和调整,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显著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关键领域越来越具有积极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中国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得到凸显。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中国经济的复苏是最迅速的,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强有力的经济刺激计划,但这一计划如果没有国有经济的支撑将无法有效实施。在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公有制经济的推动下,中国不仅经济迅速复苏,而且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也做出积极的贡献。而美国则相反,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依靠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来推动,实际的效果到底如何,现在并不明显。在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还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经的历史阶段,从而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们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这也是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得以较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经济发展上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调动全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在全民所有制经济还没有足够的生产要素吸收全部劳动者的条件下,必须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让它们发挥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任何对它们的歧视都是不应该的。
  (三)坚持政府制定的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增强企业活力和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集中主要力量办大事,使政府和其制定的规划在经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马克思早就指出:市场盲目支配和按科学预见发展生产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制度下的一个本质性的区别。马克思指出,“构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的供求规律的盲目统治和构成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的由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按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是“中国模式”的一个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坚持国家规划和计划对经济整体发展的指导作用,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推动由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这一理论的具体化和发展。由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在当前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人由于迷信西方经济学和西方制度模式,他们怀疑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否成功,中国改革开放的 实践已经对这些观点从实践上给予了有力的驳斥。正是有了政府的引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顺利进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在事实面前,很多人改变了原来的看法。福山在接受日本某政论杂志专访时就中国的发展模式提出新的观点,认为以“负责任的权威体制”为价值内核的中国模式代表着集中和高效,实践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随着中国崛起,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
  正确、充分地利用市场发展社会生产力也是“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之所以说其正确,是因为我们的市场是在国家规划和计划的指导和规制下发展的。市场发展的充分性体现在:我们是在国家规划下,放手让它发展。之所以放手,是因为它的总方向是适合发展需要的。但由于它们分散、宏观信息缺失,看不到它们在国民经济范围内的地位,必然有大量的决策不符合规划要求,这就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加以调整。
  我们摈弃了一步跨向一切按计划进行生产的空想作法,把利用市场看作成一种发展经济的有效方法,将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引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使国家计划与市场正确结合起来,从而激活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通过引入市场,我们开始找到一条能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更有效途径。
  利用市场来发展社会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通过发展市场走向资本主义,是一个必须澄清的问题。我们引入市场的作用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我们实行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上,我们强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对市场是一个利用的关系。从市场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手段和方法来说,学习利用好市场成为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极重要方面。利用市场经济好比是如虎添翼,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实行市场经济也就成为“中国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中国模式”未来发展面临的任务
  研究作为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总结的“中国模式”意义重大。我们绝不是要去向别国推广什么“模式”,但也不会接受别国对自己事务的干涉,更不会对别国内部事务指手画脚。研究“中国模式”只是要科学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并将经验提供给其他国家参考,为全世界共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应当看到,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仍处在发展和完善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优化所有制结构、完善市场体制、改善民生、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的凸显使“中国模式”未来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能否妥善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模式”未来的走向。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不断加以解决。
  (一)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近年来,为了发展经济,尽快改变落后的生产状况,我国更强调经济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同时,随着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要求的提高,经济发展与人民需求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归根结底,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没有认识和处理好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早在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中积累与消费的矛盾是最难解决的。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人的发展确立为科学发展的核心,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是一切为了人民。但要落实这一点,应该以正确处理人民群众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为基本前提。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只有发展才能增加社会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才能为满足人民需要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在保持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民生,增加最终消费。按照中共十七大提出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在当前条件下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间矛盾的重要战略措施。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正确处理不同所有制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改革和调整,应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并遵循生产力标准。我国国有经济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非公有制经济在解决就业、促进生产方面也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可以调动起全体社会成员的力量投入到创造社会财富的洪流中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但这并不是如一些人所宣称的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比公有制经济更有效率,而是增加社会财富的需要。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关系,不应是人为的根据某种意识形态的主观决策,而应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逐步寻找和及时调整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适的比例关系。
  应该明确,我们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只是利用它们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绝对不是要搞全盘私有化和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当然,也要看到当前国有经济的行政垄断和腐败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否则不仅会成为困扰我们深化改革的制约因素,而且会成为一些人反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借口。因此,深刻理解公有制的优越性,从制度上不断完善国有经济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质量,树立巩固社会主义信心,是我们重要的任务。
  (三)坚持科学发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中国模式”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坚持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们这些年发展中存在的很多不科学因素有很大关系,如经济发展唯GDP论、企业发展单纯追求利润忽视社会责任等。很多企业注重眼前利益,生产技术落后,污染环境,浪费严重,产业升级缓慢。这些问题单纯依靠市场手段无法解决,更多的还要依靠国家计划和宏观调控。要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按照比例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出现经济的大起大落。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的宏观调控就发挥了巨大作用,这点与西方国家有根本的不同,也是我国的优势所在。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在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充分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增强其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宏观管理水平,以保证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更突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国家规划为导向的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切实加强国家规划的导向作用和统筹兼顾,通过正确处理市场和计划的关系来逐步解决发展中产生的问题。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模式”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尊重和遵循生产力本身的客观发展规律。在今天,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
  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改变过度依赖对外需求的局面,积极扩大对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将内需扩大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结合,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使经济发展由外需拉动型转变为内需推动型。同时,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人的发展相结合,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出发,使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体现于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的具体措施中。如,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家电下乡等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改善人民生活、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也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责任编辑:张佳睿)

标签:中国 实质 面临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