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应用文 > 正文

实时天气预报【天文?天气?天灾】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面对必然发生的自然灾害,为何不能必然预知,不能提前预报?是形而下技术手段的落后还是形而上思维方式有悖于自然规律?“言天文不言气象,言气象不言天文。”这是天文、气象两界所信奉的一个准则。这个准则与西医中的“头痛说头,脚痛说脚”一样,均在概念思维的范围之内。概念思维在天文与气象之间筑起了厚厚的围墙,使两个学科“老死不相往来”。中华元典以及诸子典籍告诉后人,天与地是一个大系统,系统的变化在同步进行。天文变化决定着地球上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决定着地球上或风或雨或干旱的天气变化,决定着小蚯蚓的冬眠与苏醒。实际上,一朵小花的开放,一棵小草的发芽,均与天体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华先贤以天地人合一而论的系统认识论为基础,创建了以天文论天气的天文气象学。在《尚书》《诗经》《左传》《孙子兵法》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贤哲、军事家、农民、戍卒、儿童、妇女都能够做出天气预报,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认识了天文与天气之间对应关系。通过观察天文,就可以预报出所处区域内即将出现的天气。如果说天文与天气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那么地震、海啸、洪水、酷热、严寒这些自然灾害仅仅是由地球本身因素所引起的吗?以天文论天气,这是中华天文气象学的哲理与实践。在此基础上,能不能以天文论天灾呢?有“这种”的天文,就有“这种”的天气,这是已有的结论。那么,有“这种”的天文,有没有“这种”天灾呢?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一应该延续祖先留下的系统认识论,二应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定量求证手段,争取在天灾预报领域内做出新的贡献。
  现代科学的长处在于能够精确地分清微观世界的“这个”与“那个”的区别,并能分别将其定量化。天文气象学的长处在于既能够认清“这个”与“那个”之间的区别,又能够认清“这个”与“那个”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果把天文气象学中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与现代科学中的能够准确分析、准确定量的精密仪器相结合,对于今天、今后的天气与自然灾害的预报会不会产生出积极意义呢?
   ――摘要
  
   一、现实中的沉痛教训
  
  1976年秋天的唐山大地震,瞬间毁灭了整个城市。2004年年末的印度洋海啸,短短的一天里危害到了几个国家,夺走了几十万人的生命。严酷的自然灾害不期而至,让无辜的人们防不胜防。地震、海啸、洪水、干旱、异常的高温与严寒……面对必然会发生的自然灾害,科学界为何不能必然预知,为何不能提前预报?到底是形而下技术手段的落后,还是形而上思维有悖于自然规律?这是不是应该严肃反思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现代科学中的概念思维有悖于天体间实际存在的系统论。概念思维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而不能做提前预报的重要障碍。
  定量化、标准化、具体化是现代科学的长处。物极必反,这是中华元文化――太极、八卦与六十四卦――所揭示出的哲理。依此观之,定量化、标准化、具体化发展到了极处,就会禁锢人的思维,即把人的思维局限在一定的框架之内,从而阻碍了不同学科的交流。“言天文不言气象,言气象不言天文。”这是天文、气象两界所自觉信奉的一个准则。这句名言与西医中的“头痛说头,脚痛说脚”一样,均在概念思维的范围之内。概念思维在天文与气象之间筑起了厚厚的围墙,使两个学科“老死不相往来”。但是,地球作为天体中的一员,天文对气象真的不会产生影响吗?地球上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与天文之间真的是风马牛不相及吗?
  
  二、天地合一而论的文化
  
  从八卦的三爻开始,优秀的中华元文化创建的就是天地人三者合一而论的文化。八卦的三爻与六十四卦的六爻告诉人们,天地人三者,分而为三,合而为一,三者之间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一体关系。以伏羲八卦为起点,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部部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髀算经》《黄帝内经》,部部经典反复在阐述着一条重要的哲理,即天地人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论彼不能忘此,论此不能忘彼。这里摘录七段天地人三者合一而论的论断,与读者共同鉴赏:
  其一,《尚书?泰誓》曰:“唯天地万物父母,唯人万物之灵。”
  其二,《周易?系辞上》曰:“易与天地准,是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其三,《周易?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其四, 《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
  其五,《黄帝内经?疏五过论》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
  其六,《黄帝内经?经水》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
  其七,《黄帝四经?经?果童》:“黄帝曰:‘夫民?天而生,侍地而食。以天为父,以地为母。’”
  上述七个重要论断分别出于不同的经典,不同的经典在讲述一条哲理:天地人三者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本文的主题论的是天文、天气与天灾,所以下面议论的重点放在天地上。
  中华元典告诉后人,天地变化属于同步变化,天地交合属于相互作用。从整体而言,天体运动具有一致性。就具体而言,天地之间的有互动性。
  阅读《尚书》《诗经》《逸周书》《周髀算经》可以发现,中华先贤言天文时必言气象,言气象时必言天文。在中华先贤的研究视野里,天文与气象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中华先贤创造的是天文气象学。在天文气象学里面,天文与天气之间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关系,而是息息相关的对应关系。
  
  三、元点智慧:中华元典中的天气预报方法
  
  在上古时代,并没有现代化仪器,中华先贤却能发布出基本准确的天气预报,指导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那么,他们的采用方法是什么呢?答案是观察天文。这里所说的天文,就是天上的恒星、行星、月球或太阳、行星、月球发生某种对应关系时所形成的某种几何图形。
  打开中华元典以及先秦诸子,里面都可以看到以天文论天气的预报方法。
  《尚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日中”的意思是昼夜长短相等,“星鸟”指的是二十八宿中南方朱雀七宿,“仲春”指的是春分;“日永”的意思是昼长夜短,“星火”即火星,“仲夏”指的是夏至……尧时代的中华先贤以昼夜的长短比例与四个星象的空间位置为标准,划分出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尧典》告诉人们,地球表面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与天文现象有关。
  《尚书?洪范》:“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书内读书,读出的是优美的文辞与优秀的哲理。书外读书,读出的是一种天气预报方法。“星有好风”之星,被汉马融注释为二十八宿中的箕星。“星有好雨”之星,被汉马融注释为二十八宿中的毕星。箕星、毕星为恒星,月为卫星。当卫星月球与恒星、箕星之间发生近距离对应关系时,地球上观测者所处的区域内就会出现刮风的天气。马融说:“箕星好风,毕星好雨。”
  《尚书?洪范》告诉后人,当地球与月球、恒星二十八宿中的某一星座三者之间发生对应,即三点成一线时,地球上的观测区内就会发生或风或雨的气象。月球与地球之间,随时都存在着对应关系,但这种对应关系并不能随时引起或风或雨的气象,或风或雨的气象发生在某一特定时刻,这一特定的时刻就在月球、地球与某一恒星三者之间相互对应时。
  以天文论天气,这是《尚书》中天气预报的原则。某种天文现象与某种天气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这是《尚书》中的天气预报方法。
  《诗经?七月》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流火”之火,亦称大火,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心星。从地球上观测,心星一直处于运动状态,春天在东,夏天在南,秋天在西,冬天在北。地球是动态的,站在地球上观测星象,星象是也就是动态的。农夫一旦发现心星西移,就知道应该准备御寒的衣服了。《诗经?渐渐之石》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月,月球也。毕,毕星也。离,通“丽”,靠近也。当月球靠近毕星时,地球上观测区内就会出现大雨滂沱的天气。《渐渐之石》之诗,出于一位戍卒之口。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农夫可以观天文言气象,战士同样可以观天文言气象。天文气象学在当时的普及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逸周书?周月》曰:“唯一月既南至,昏,昴、毕见,日短极。微阳动于黄泉,阴降惨于万物。”意思是:一月冬至过后,黄昏时,二十八宿中的昴星、毕星现于中天,一年之中这一天的白昼短到了极点。地下阳气微微发动,惨烈的阴气开始渐渐远离万物。《逸周书》告诉后人,二十八宿在天上,阴阳寒暑二气在地上,但是两者之间的变化存在着对应关系。天文变化决定着地面上的寒暑变化。一朵小花的开放与枯萎,一个小蚯蚓的睡眠与苏醒,小鱼、小虾的繁殖与成长,均与天文变化有着亲密的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异常现象会引起异常的气象,异常的气象会引起对应区内的流行性疾病。关于这一点,《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中有详细的论述,本文不再引述。
  《?冠子?环流》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斗者,北斗星也。运动的斗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与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相一致。《?冠子》告诉后人,天文变化决定着地面上的四季变化。
  《周髀算经》划分出了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周髀算经》计算出了一岁的时间长度、一月的时间长度。一月的时间长度为“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一岁的时间长度为“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所有这些成果取得,前提只有一个,这就是天文观测。如《周髀算经》开篇处所言:“知日之高大,光之所照,一日所行,远近之数,人所望见,四极之穷,列星之宿。”《周髀算经》告诉人们,天文变化决定着地球上四时八节的气象变化,决定着二十四节气的气象变化,总之,天文变化决定着节令变化。
  《孙子?火攻》:“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不足以为将为相。孙子作为军事家鼻祖之一,既深知军事,又深知天文。火攻,在军事韬略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发火必须在天气干燥之日。何时天气干燥?月近箕、壁、翼、轸四宿时。《孙子》告诉后人,天文决定着地球上干燥的天气。
  中华元典以及诸子典籍告诉后人,天文变化决定着地球上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决定着地球上或风或雨或干旱的天气变化。中华大地的贤哲、农民、戍卒,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条件下,之所以都能够做出正确的天气预报,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认识了天上的天文与地上的气象之间的存在着对应关系。通过观察天文,可以预报出所处区域内即将出现的天气。
  中华先贤以天地合一的系统认识论为基础,利用目测、利用简洁的工具――日圭、旋玑仪――创造出了领先于世界的天文气象学。天文气象学的原则记载在八卦、六十四卦与《尚书?尧典》《尚书?舜典》之中,详细的内容记载在《逸周书?周月》《逸周书?时训》《礼记?月令》《周髀算经》《黄帝内经》《星经》以及之后的《史记》《汉书》之中。
  以天文论天气,具体是以星象位置论四时,以星象位置论风、寒、湿、热、燥、暑六气,以星象位置安排生产,以星象位置安排生活,这是古老的天文气象学的基本原则。《汉书?天文志》曰:“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汉书?天文志》强调的是北斗星的作用。实际上,中华先贤的研究视野中,重视的不止是北斗星。尧重视的是二十八宿,舜重视的是北斗。《周髀算经》中最先出现的是太阳,《黄帝内经》中重视的则是北极、北斗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简洁的工具,简易的方法,优秀的思维方式,这是天文气象学产生的三大条件。天文气象学告诉后人,观测天象不但可以做出天气预报,而且可以做出长期天气预报。
  
  四、笔者的思考、设想与追问
  
  笔者此处思考的问题是:现在已经有了先进的工具,又有了更为先进的计算方法与分析手段,能不能在长期天气预报方面超越古代先贤呢?
  在先贤的基础上,笔者做出了进一步的设想与新的追问。设想的基本内容是:既然观测天文可以做出长期天气预报,那么,观测天文能否做出天灾的长期预报呢?有“这种”天文,就有“这种”天气,这是先贤的经验。“某种”天文会不会引起“某种”天灾呢,这是笔者所追问的问题。
  新的追问是:如果说天文与天灾之间有着对应关系,那么,什么样的天文现象决定着海啸的形成?什么样的天文现象决定着台风的形成?何种天文现象决定着地震、厄尔尼诺的发生?总之,何种天文现象决定着何种自然灾害呢?
  最后,还要追问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华先贤对天文的所有探索,是以地球为中心为出发点的。在太阳为中心已成为普通常识的今天,以地球为中心的天文观测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五、栾巨庆的四项贡献与两点启示意义
  
  以地球为中心的天文观测,到底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先看一系列令人惊奇的事实。
  1973年,栾巨庆做出了长期的预报:1977年长江流域将发生大洪水。1977年2月25日,栾巨庆又做出了中期预报:6月22日前后,长江流域将发生大洪水。实际情况是:1977年6月份,长江南部发生了洪涝,据南京水文站监测,长江水位达9.16米。
  1973年,栾巨庆做出了长期的预报:1977年1月澳大利亚将发生特大洪水。实际情况是:1977年1月份,澳大利亚在发生特大洪水。1977年2月,《人民日报》对这次洪水做了报道。
  栾巨庆提前3年预报了江淮特大雪灾。1989年2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苏鄂发生了70年来罕见的暴雪。降雪量比常年偏多4-6倍。对于这场雪灾,栾巨庆提前三年做出了预报。
  栾巨庆提前5年预报了厄尔尼诺。栾巨庆在1988年《自学》杂志第三期上做出明确预报,1993年将出现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美国等国家将要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实际情况是:厄尔尼诺于1993年如期而至。
  山东潍坊科学委员会1993年对栾巨庆的“星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的成果进行了专家鉴定,鉴定结论有这样两句话:“该方法预报准确率较高。多年预报实践检验结果达70%-80%。”
  以上资料摘自《新华文摘》1988年第6期上的《栾巨庆猜想》与2004年《骏马》第1期上的《栾巨庆现象》。这两篇报告文学的第一作者为佟佩先生。佟佩先生在《栾巨庆现象》附记中写下了一句让人难以忘怀的话:
  
  “本人所写的内容全都有充分的依据,有大量的备查复印件可以证明所有内容的真实性。对此,我以一个老记者的责任感和良心作保证。”
  
  栾巨庆先生是一个仅有小学学历的普通工人。一无高等学历,二无高级职称,三无研究室的一个普通工人,为何能够做出在长期天气、地震预报领域内能达到如此高度?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栾巨庆先生继承了天文气象学中的系统认识论。
  栾巨庆对天文气象的研究,始于祖父的引导。栾巨庆的祖父栾来宗为了弄清自然灾害的成因,曾经连续四十年观察星象,最后写了一本《天文与农时》。《天文与农时》认为,天象与天气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即“有相似的天气,就有相似的天象”。五大行星与旱涝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五星定旱涝,如棋之分胜负”。
  对照《尚书》《诗经》《周髀算经》以及《黄帝内经》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栾来宗先生的论断与设想,都在天文气象学的范畴之内。换句话说,栾来宗先生的《天文与农时》所延续的正是中华先贤所创造的天文气象学。
  栾巨庆先生观天文以言天气,观天文以言天灾。他将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写进了《星体运动与长期天气、地震预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一书。笔者认为,栾巨庆先生在其祖父的基础上做出了四点新的重要贡献。四点新贡献是:一是建立了星体对应区,即运动着的星体会在某一时间与地球表面的某一空间会形成对应关系。二是建立了星体与自然灾害――旱涝、台风、地震、厄尔尼诺等――之间的对应联系,即太阳、某一个或某几个行星与地球发生对应关系时,地球上就会发生某种自然灾害。三是根据星体运动以及与地球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气象、自然灾害做出长期预报与近期预报。四是在平面上做出了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行星天象图。
  栾巨庆的贡献证明了天文气象学的青春活力。掌握先进实验室与精密仪器的科学家,在必然而至的灾害面前却做不出必须与急需的长期预报。一个没有实验室、没有精密仪器的栾巨庆,反而能做出科学家所做不出的长期预报。两者加以对比,除了说明天文气象学中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先进与正确之外,还能做出何种解释呢?
  下面谈谈栾巨庆先生的四个不足之处。一不足是忽略了恒星的作用。具体地说,是忽略了二十八宿的作用。《尚书》《诗经》《孙子》告诉后人,二十八宿与月球的对应关系变化,是地球上气象变化的重要因素。栾巨庆先生在证明自己方法有理论依据时也引用了《尚书》《诗经》中的论点,但在实际研究中却完全舍弃了二十八宿的作用。
  二不足是谈天文时不谈干支。天地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一切变化都是时间内的变化。将无限延伸的时间变化归纳在简易的干支里,是中华文化的独特贡献。中华先贤谈天文气象时,必谈干支。从《周易》《尚书》《逸周书》到《礼记》《黄帝内经》《史记》,天文气象与干支的对应关系,业已由零星的记载发展到系统性对应,即天文气象与干支完全融为了一体。天上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转,地上五种气候运行,地上的气候变化与天上的星体运动有着因果性的对应关系,这就是中华先贤所创建的运气学。运气学在《黄帝内经》占有三分之一的篇幅,中医文化对运气学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干支可以将零星的、杂乱的资料规律化。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干支纪年,60年一个周期,次序永不混乱。天干地支的奇特功能就在于能够把零星的、杂乱的资料清晰化、简易化、系统化、周期化,使人们面对大量的、杂乱的资料时马上会从中找出规律。但是,栾巨庆先生谈天文气象,始终没有涉及干支。
  三不足是平面图的局限性。栾巨庆先生所作的与气象、与自然灾害相关的天象图,是两维空间图。图上的内容是行星,主要是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的运动路线。这一平面图并不能清晰地反映出行星与地球之间立体的对应关系。
  四不足是栾巨庆先生在谈气象时忽略了地球本身的因素。中华先贤以天文论气象,论的是中国的气象,尤其是中原一带的气象,并没有论及非洲的气象。相似的天文,黄河、长江流域会发生洪水之灾;但相似的天文,撒哈拉沙漠会发生洪水之灾吗?现代地质地理学告诉人们,地震常常发生在两个板块结合的部位。如果说相似的天文,会引起两个板块结合部位的地震;那么相似的天文,会引起板块中心地带的地震吗?《周易》《黄帝内经》以阴阳两种元素论及了整个宇宙以及一事一物。两种元素如果缺一,整个宇宙与一事一物既不可能形成,也不可能存在。佛教的哲理以因缘论万事万物以及一事一物。因,内因也。缘,外因也。因缘二者缺一,万事万物及一事一物既难以形成又难以存在。以天文论气象,以天文论自然灾害,天文与地球本身内外两种因素都是不能忽略的。天文因素与地球本身的因素,无论忽略了哪一个,都会影响天气、天灾预报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在“四不足”之外,还有一个值得追溯的问题,这就是栾巨庆先生的长期预报还有20%-30%的不准确。这是观测上的失误还是与只重视一种因素而忽略另一种因素的思维局限有关?总之,这是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该重视的问题。需要申明的是,指出栾巨庆先生的不足,仅仅是学术上的争鸣,并不影响笔者对栾巨庆先生所表现出的文化精神的敬重。
  《周易?系辞下》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又曰:“唯变所适。”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不变的事物既不能通达,也不能持久。人们不应该被已有的经典所局限,包括《周易》这样的经典,只有不停的变化,才能与变化的外部世界相适应。按照《周易》的哲理,在栾巨庆先生的基础上的继续探索,是完全必要的。
  
  六、一种新预报方法的设想
  
  笔者在此提出一种以天文预报天气,以天文预报天灾的设想。
  1.设想的理论基础。天体运动始终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状态,所以,地球表所发生的自然灾害并不是地球本身一种因素造成的,而是与天体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具体说来,就是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天文现象有着成因上的对应关系。
  2.七点假设。①太阳、某一或某几颗行星、月球、地球四者之间发生某种对应关系以及由这种对应关系形成的某种几何图形,可能是地表对应区内形成的台风以及台风路线形成的重要外因。
  ②太阳、某一或某几颗行星、月球、地球四者之间发生某种对应关系以及由这种对应关系形成的某种几何图形,可能是地球对应区内自然灾害――高温、严寒,大旱、大涝、厄而尼诺现象形成的重要外因。
  ③太阳、某一或某几颗行星、月球、地球四者之间发生某种对应关系以及由这种对应关系形成的某种几何图形,可能是地表对应区内地震、海啸形成的重要外因。
  ④太阳、某一或某几颗行星、月球、地球四者之间发生某种对应关系以及由这种对应关系形成的某种几何图形,可能是地球对应区内产生潮汐、咸潮形成的重要外因。
  ⑤二十八宿中的某一宿、月球、地球三者之间发生某种对应关系以及由这种对应关系形成的某种几何图形,可能是地球区域域内异常气候形成的重要外因。
  ⑥太阳、彗星、月球、地球四者之间发生某种对应关系以及由这种对应关系形成的某种几何图形,可能是地球区域内异常气象与严重自然灾害形成的重要外因。
  ⑦二十八宿中的某一宿、彗星、月球、地球四者之间发生某种对应关系以及由这种对应关系形成的某种几何图形,可能是地球区域内异常气候与严重自然灾害形成的重要外因。
  需要说明的是,对应区实际上有两个:一个是天球与地球之间由经纬界定出的空间对应区,一个是天文现象与自然灾害的实际对应区。两个对应区并不一定是重合的,可能会构成规律性的空间错位现象。
  3. 新预报方法的操作步骤。先谈基础准备工作。第一步,将天体设为一个环围地球的大球体。站在地球上观测天体,日月星辰全部是动态的。这个假设与浑天说相类似。
  第二步,建立两球立体对应区。将地球的经纬放射到天球上,以虚线连接两球经纬,在两球之间建立起相互对应区――立体的空间对应区。建立两球对应区的目的有二:①利用天球经纬,量化太阳、行星、月球以及彗星的运行速度及其运行路线。②利用经纬所界定出两球对应区,观察星体(个体与群体)运动对地球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即在同两球对应区内,观测天文与天气之间的关系,观测天文与天灾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在历史的回顾中寻找规律。历史的回顾,即借助历史上已有的三种资料――天文资料、气象资料与自然灾害资料,用两球之间的相互对应区加以检验,从中找出天文与天气、天文与天灾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规律性。
  再谈具体工作。第一步,利用两球对应区的上下对应,观测与研究太阳、行星(行星是太阳系中的行星,重点注意的是金、木、水、火、土五星)、月球、地球四者之间发生对应关系(四点一线)时,地球对应区内所出现的天气,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以及何种灾害。
  ①借助已经取得的天文资料、天气资料与自然灾害资料,研究太阳、内行星(金星,水星,火星)、月球、地球四者之间发生对应关系时,地球对应区内所出现的是何种天气?地球对应区内是否发生过灾害以及何种灾害?
  研究外行星(主要侧重于地外行星木、土二星)对天气、对天灾的影响,参照此方法。
  ②借助已经取得的天文资料、天气资料与自然灾害资料,研究太阳、行星群体、月球、地球四者之间发生对应关系时,地球对应区内所出现的是何种天气,是否发生过灾害以及何种灾害?
  ③借助已经取得的天文资料、天气资料与自然灾害资料,研究太阳、地球、行星、月球四者之间发生如此对应关系时,地球对应区内所出现的是何种天气,是否发生过灾害以及何种灾害?
  ④借助已经取得的天文资料、天气资料与自然灾害资料,研究太阳、行星、地球、月球四者之间发生如此对应关系时,地球对应区内是否发生过灾害以及何种灾害?
  ⑤借助已经取得的天文资料、天气资料与自然灾害资料,研究太阳、地球、月球、行星四者之间发生如此对应关系时,地球对应区内是否发生过灾害以及何种灾害?
  第二步,研究恒星二十八宿、月球、地球三者之间发生对应关系(三点一线)时,地球对应区内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以及何种灾害?中华先贤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将二十八宿分为东西南北四象――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研究的具体对象分别是四象中的某一象与月球、地球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三步,观察彗星与地球之间发生对应关系时,地球对应区内所出现的天气,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以及何种灾害?
  ①借助已经取得的天文资料与自然灾害资料,研究太阳、彗星、地球三者之间发生对应关系时,地球对应区内所出现的是何种天气,是否发生过灾害以及何种灾害?
  ②借助已经取得的天文资料与自然灾害资料,研究太阳、彗星、月球、地球四者之间发生对应关系时,地球对应区内所出现的是何种天气,是否发生过灾害以及何种灾害?
  ③借助已经取得的天文资料与自然灾害资料,研究太阳、行星、彗星、月球、地球五者之间发生对应关系时,地球对应区内所出现的是何种天气,是否发生过灾害以及何种灾害?
  ④观察与研究太阳、行星、月球、彗星运行于哪一条经纬线(包括天赤道)上时,地球对应区内是否发生自然灾害以及何种灾害?
  第四步,以经纬、赤道、黄道为界线,观测四种运动:一是太阳的圆周运动;二是月球的圆周运动;三是行星的圆周运动;四是恒星(二十八宿)的水平位移。并以此为基础,寻找出春分、秋分点在单位时间内的移动规律,重新建立起五星与五种天气的关系,即运与气的关系。
  第五步,寻找星体运动的时空规律。星体的运动,运动的星体,运动在一定时间内,运动在一定的空间内。如果在时空中找出星体运动的规律,这对于天气、天灾的预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空间规律,就是确定出太阳、行星、月球、地球同时出现在天球的某一经纬时,地球上的某一区域会出现的某种天灾。如果找出了“四某”――天球上某一经纬线上某种天文,地球上某一区域的某种天灾――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寻找空间规律的目的就达到了。
  所谓时间规律,具体而言,就是确定出太阳、行星、月球、地球在天球某一经纬线上同时出现的具体时间;长远来说,就是确定出太阳、行星、月球、地球在天球某一经纬线上会合的周期性规律。
  中华先贤所创造的干支,在此可以发挥出作用。干支在时间上有非常清晰的规律性,如果将有史以来以及现在所获得的天文资料、天气资料与自然灾害资料放在干支纪年表中,就可以在时间上清晰地显示出“以往”的规律性。
  彰往察来,这是《周易》的基本主张之一。所谓彰往察来者,让历史告诉现在,让现在告诉未来也。如果在干支表中找出几千年来天体运动在时空中上的规律性,再利用这两项资料对照几千年来地球上所发生过的天气与天灾,那么,今后的天气与天灾在时空中是否就显示出了规律性?!
  笔者早有这样一个设想:以干支统领天文天气,做出一个时间隧道。隧道有起点而无终点,可以无限延伸。时间隧道的益处有二:一有利于回顾历史上的天文、天气、天灾;二有利于预测未来的天文、天气、天灾。
  第六步,利用以上所取得的资料,在现实的观测与研究中做出长期与近期预报。观测指的是室外观测,研究指的是室内资料研究与计算。预报指的是天气预报与自然灾害预报。自然灾害的预报分为长期预报与近期预报两种。长期预报的时间可以根据需要,可以做出一年、二年之内的预报,也可以做出十年、二十年之内的预报。近期预报根据需要,把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确定在某月某日。
  长期预报的关键是,观测与研究行星的运动速度与路线,并计算出其出现在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具体时间。
  近期预报的关键是,观测与研究月球的运动速度与路线,并计算出其出现在太阳、行星、地球之间的具体时间。
  具体工作步骤为:①研究某一行星的运行速度与运行路线,预测出这一行星与太阳、地球何时构成三点一线的对应关系,根据历史所记载的由这种对应关系所发生灾害的种类,做出某种自然灾害的长期预报。确定三者之间对应的具体时间有三种方法:一、室内计算;二、室外观测;三、室内计算与室外观测相结合。
  ②研究某几颗行星的运行速度与运行路线,预测出这几颗行星与太阳、地球何时构成三点一线的对应关系,根据历史所记载的由这种对应关系所发生灾害的种类,做出某种自然灾害的长期预报。确定三者之间对应的具体时间有三种方法:一、室内计算;二、室外观测;三、室内计算与室外观测相结合。
  长期预报可以按照行星与太阳、地球构成三点一线的时间,把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确定在一年之内或两年之内,以至于十年之内或二十年之内。
  ③研究月球的运行速度与运行路线,预测出月球与太阳、行星、地球何时构成四点一线的对应关系,根据历史所记载的由这种对应关系所发生灾害的种类,做出某种自然灾害的近期预报。确定四者之间对应的具体时间有三种方法:一、室内计算;二、室外观测;三、室内计算与室外观测相结合。
  近期预报可以按照月球与太阳、行星、地球构成四点一线的时间,把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确定在某月、某日、某时。
  预报其它天文现象引发的灾难,仍然以两球对应区方法进行。
  如果需要,可以将用两球对应区方法所获得的数据转换为以太阳为中心的平面图。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是:相似的天文,会不会出现不同的天气与天灾?
  
  七、重建天文气象学的建议
  
  历史证明,预报天气与自然灾害,仅仅只考虑地球本身的因素,并不能做出准确的长期预报。就“这个”论“这个”的思维方式显示出了极端的局限性。危害人类的干旱、洪水、厄尔尼诺、地震、海啸这些严重的自然灾害一次次躲过了众多研究者的眼睛与众多监测仪器而突袭人间――必然发生的灾难却不能必然提前预知,大自然明白无误地指出了现代气象学的局限性――概念思维的局限性。为了真正认识天文与天灾的成因,必须撤除天气与天文之间的围墙。生物链、食物链的发现,业已证明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及的物物之间、物人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那么,时至今日,还可以继续将天文与天灾视为是截然两分的关系吗?
  重建天文气象学,并不等于恪守一切已有的经验。大量资料证明,今天的天文与古代天文之间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例如北极星之星,从尧至今,已经发生了数次变化,上古北极星为帝星,后汉为纽星,今为勾陈座二星。《论语?为政》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辰者,北极星也。共者,环绕也。按照众星环绕北极星这一原则理解,北极星每发生一次变化,其它星象的位置也必然会随之变化。天文发生变化,天文与气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必然随之变化。所以,重视前人的经验是应该的,但恪守前人的经验则是错误的。重视前人的经验之外,更要重视前人经验背后思维方式。《吕氏春秋?有始》曰:“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枢不移。”天会移,极星会移,而天极(北极之极点)不移。这个论断说明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这个结论完全正确吗?《周易》中有“易穷则变”的原则,实际中有北极星变化的记载。《易》理与实际告诉人们,一切都会发生变化。极点在太阳系是静态的,但在银河系则可能是动态的。《吕氏春秋》的经验性结论亦即前人的经验性结论,有可取之处,更有可改进之处。一切都会变化,天文也会变化。天文变化的直接后果是,古代的天文天气谚语的应验区发生了位移。中华先贤所创造的、以干支为纲领的运气学,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即有是年,却无是气。要用干支重新统领天文与天气,必须重新认识与排列运与气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华先贤所留下的天文气象学,永远不会过时的是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与天地合一而论的系统认识论,但其中的具体结果与数据,必须随着天文对的变化、技术的进步而时时更新。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笔者建议重建天文气象学,即在今后天气的研究中,以天地人合一而论的系统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来研究天气与灾害。
  “我们认识到,传统社会已持续几千年,而现代社会能否存在100年还是个问题,因而人们开始对传统社会的智慧予以新的关注。” (详见中央编译出品社2004年版《后现代科学》第20页)这是美国学者大卫?格里芬在《后现代科学》一书的英文版序言中写出了一句震惊世界的话。大卫?格里芬这句话,是对现代科学做出的全面否定。西方学者已经注意到了现代科学的所引起的负面问题。
  “近几百年来,西方文化产生的弊端颇多,举其大者,如环境污染,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物种灭绝……。此等弊端,如不纠正,则人类前途岌岌可危。……拯救之方,我认为是有的,这就是‘改辙更张’,‘改恶向善’,而这一点只有东方文化能做到。东方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是综合,表现在哲学上就是‘天人合一’。”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季羡林有感于“世纪末病”,写下了著名的《只有东方文化能拯救人类》一文,上面的一段话就是出于这篇文章。中国学者注意到了现代科学的所引起的负面问题。
  笔者本文所谈的仅仅是现代气象学的局限性。季羡林教授主张用“天人合一”的哲学拯救人类,大卫?格里芬提倡重新关注“传统社会的智慧”,关于这两点,笔者完全赞同。古代,并不等于落后;智慧,先贤并不逊于今人。在由“这个”论“这个”不能解决问题的今天,重新认识“这个”与“那个”的相互联系,重新天文、天气、天灾之间的相互联系,重新认识“天人合一”的哲理,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笔者认为天地人合一而论的系统认识论是与中华元文化中的长处,善于具体化、标准化、定量化是现代科学的长处,如果两个长处能够相互结合,一定会产生出能够预测天气、预测天灾的天文气象学。
  现代科学的长处在于能够精确地分清微观世界的“这个”与“那个”的区别,并能分别将其定量化。天文气象学的长处在于既能够认清“这个”与“那个”之间的区别,又能够认清“这个”与“那个”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果把天文气象学中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与现代科学中的能够准确分析、准确定量的精密仪器相结合,对于今天、今后的天气与自然灾害的预报会不会产生出积极意义呢?

标签:天灾 天文 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