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英语作文 > 正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浅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高中语文教学追求“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师讲课的效率?用一句话概括起来,那就是:教求其精。所谓教得精,就是指教师在吃透大纲,抓住重点,把握难点的前提下,审慎取舍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去完成课堂教学的有效工作量。?
  一、课堂教学的内容要精选?
  语文课文中的知识信息,可谓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如若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是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的。所以教师首先得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选准精讲的内容。所谓精讲的内容,就是精讲所应侧重的知识点,它一般体现在教的重点、学的难点、答的疑点上。为此,在课堂操作中,决不能面面俱到,而宜抓住主要矛盾,精心点拨重点问题,尽量不搞重复劳动,加快教学的节奏。如教高三册第一单元的议论文,在复习论证方法的同时,宜将教学重点一一精讲点落在讲授论证结构方式上。采用讲一课带两课的方法,舍掉与具体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以《义理、考据和辞章》一篇为突破点,把议论文的四种结构方式(并列式、层进式、总分式、对照式)分析透彻,另外两篇《讲讲实事求是》、《纳谏和止谤》启发学生自读,使学生当堂领会教材中最重要的语文知识,并能在教师讲解以后,充分利用课本,巩固所学知识,以得到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教学效率的高低,常常取决于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所以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在选择精讲点时,应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层次,去捕捉学生的难点,对症下药,以提高对话交流的有效率。如散文《蒲公英》中记叙的事情原本很简单,学生自读理解是没有困难的。但提高一个档次,要领会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蒲公英这个物象,将课文写成一篇小巧玲珑,饶有意境的散文的,则会成为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宜将精讲点落在“满公英”身上。抓住“蒲公英”这个作者情感的凝聚点、教学的难点深究一番,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立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课堂教学的步骤要精到?
  要优化精讲的环节,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在明确教学情景和精讲目的、任务以后,为了在最少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对教学环节进行有科学根据的最为合理的优化组合。在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和优化组合为三步:略读→精读→总结。?
  1、略读。略读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课文,使所学课文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觉整体,为后面的重点品读铺路。它的一般任务是:①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或文章的基本结构;②感性了解文章的主体特色;③初步或部分解决生字词。略读是一种轮廓式的阅读,其方式是快速的,但在这快速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感性认识,到了品读阶段,其本身也会变得真切而具体,感知阶段心灵瞬间的感受也会变得更为深刻而准确。?
  2、精读。精读就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所选精讲点进行局部的重点突破,边读边细细品味、揣摩,以达到落实必备的语文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积累文化底蕴的目的。如小说《一碗阳春面》属自读课文,教学的精讲点选择的是文章的主题。在学生泛读课文的基础上,直奔主题的品味。先通过四人小组的讨论,抓住一碗阳春面到三碗阳春面的变化过程,落实表层的领悟:表现母子三人在逆境中团结一致,顽强抗争的精神。接着设疑琢磨:这篇小说一发表在日本产生了轰动,各报刊纷纷转载,电视台也多次播放作者的声音,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其原因:母子三人吃阳春面的平凡小事,引起了日本人民强烈的共鸣。然后挥洒开去:大凡共鸣,必有相通之处,这个故事在哪里沟通了日本人民的感情?此时学生必定联系二战后日本人民团结一致,在废墟上建成了一个经济强国的史实。从而领悟本文的主题:通过母子三个三次吃阳春面的故事,歌颂日本人民在逆境中团结奋斗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此时再回想一下课文的情节,学生不难发现,相近的遭遇,相近的心态,相近的奋斗历程,相近的美好结局,在小说和日本读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沟通了作者与读者的心,小说成了日本人民奋斗历程的缩影,最后启发学生论述读此文的现实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国家民族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们学习生活遇到波折的时候,都需要发扬这种团结奋斗顽强奋斗的精神。这样逐步地引导分析,直到学生真正品味其内涵。?
  3、总结。这一层次,主要是在品读课文后,再统览全文,对文章精华,在更高的层次上再度概括、总结。因为在略读、精读过程中涉及的内容还是较广的,有教学的重点、学习的难点、答题的疑点,也有非重点的内容,通过重点的归纳、梳理,进一步分清红花和绿叶,使重点更明确,知识更精要,印象更深刻,进入认识的更高层次,以求精读教学的成效。?
  三、课堂教学的方法要精选?
  要达成真正意义上精讲,必定得借助确有成效的方法。说实话,要从宏观上概括精讲的方法,并非易事,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多媒体辅助法。电教媒体可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表象,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使学生将文字符号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理解,化难为易。如在讲授舒婷的诗《致橡树》时,根据诗作的意境,制成蓝天白云下橡树与木棉并排挺立的画面,将其展现在投影屏上。从未见过橡树和木棉的学生们,也即刻由橡树高大粗壮的立干、钢铁般的枝桠,联想到身材伟岸、颇具阳刚之气的男子;从木棉红硕的花朵、挺拔的外形,联想到刚柔并济的女子。而那“相触”的枝叶,紧紧相连的根须和各自又独立的外形,也很快能使学生理解恋人之间彼此独立而又紧紧相依的关系,从而正确地把握了诗作的主旨,在短时间里达成了教学的目标,提高了教学预期的效率和质量。?
  又如:采用讲解简化法讲《景泰蓝的制作》。如果按照课文所列的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这六道工序来讲,容易流于零碎,烦琐,难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难于掌握说明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方法。所以我设计一张图表,先让学生听录音熟悉课文,然后以“制胎”为范例教学,其余各项由学生填表完成。让学生认识每道工序说明的内容不外乎是材料――原理――效果,从而了解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规律。整个教学过程简约实用,发挥综合效应,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求其精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标准,要完美地达到这个标准和境界,并非易事。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浅议?
  安莉芹(河北省新乐市大岳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三种方式有机结合才真正的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新课标的研究依托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课堂上灵活多样。那么,如何做到呢??
  一、激兴导入,创设情景?
  导入是教师在开课之前的一段幕启,也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主要手段,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第一步。为此,语文教师的导入也就成了一门艺术,一门适合舞台演出的艺术,与此同时,教师也就成了学生们节目的主持人,自然学生也就成了自己真实的观众。?
  创设意境是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灵丹妙药。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意境中才能挖掘出潜在的情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般来说,意境的创设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开头的激兴导入就让学生置身于课文内容的氛围之中。如《芦花荡》的导语:“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但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资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这样的导入,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好奇的意境,他们自然的对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争先恐后的去了解。?
  二、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学习,打破课文有先到后的讲授法?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沿袭着课文从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这种传统的讲授法的弊病是把学生局限在自己事先画好的一个圈子内,欲出不能,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受到束缚。这恰好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法背道而行。所以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课文的先后顺序,真正使他们拓展思维,开辟学习的新领地。如《孔乙己》一文开头便对咸亨酒店大写特写,对于那个社会那个酒店学生是空中楼阁,朦朦胧胧。倘若硬让学生先从乏味的、自己不理解的开头去学,那只能变成“强扭的瓜”了。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语段开始,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断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节,即整个文章的高潮部分。学生能把全文最精彩的语段找出来,我认为学生会很认真的自己去探究,也就很轻松的将其它各情节贯穿起来。?
  三、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航:(1)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我们不要简单的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2)我们提倡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3)巧妙点拨,引导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新课标的出台,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了语文试题的主观性、独创性、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完善人格,培养研究创新精神和格物致知的精神。(4)朗读课文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的表情达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范读以帮助学生正确体会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四、师生共同提问,共同解答来完成课堂教学?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它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的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换而言之,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也就是授之于“渔”,而不是给予“鱼”。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依恋与心酸?
  五、课堂教学中将“是与否”的评价改为鼓励表扬式评价?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课堂上绘了一幅图:一片树叶中间画三个地球,让学生说出画面的意思及启示。学生的说法有以下几种:A、地球是绿色家园。B、地球与自然界的生物分不开。C、爱护地球。D、地球是我们绿色的家园,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护它。很显然,相比之下,最后一位同学的回答更完整、精妙一些,也许他的观点、思维是在前三位学生的引导下完成的,那就是把整副画面看作是眼睛。作为教师,对以上四位同学的观点你能做出是与否的判断吗?难道你能否定前三位吗?所以,我们只能对其采取表扬、鼓励的评价。?
  总之,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青年教师首先应适应课改,敢于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签:教学方法 课堂 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