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英语作文 > 正文

[英汉礼貌原则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与面子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英汉礼貌原则上的差异,实质是中西文化背景方面差异的具体表现。本文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为主线,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遵循的礼貌原则的对比分析,阐明了英汉两种语言礼貌原则的差异。只有正视这些差异,了解和掌握这两种语言中礼貌原则的侧重点和应遵循的礼貌原则,才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一、 Leech的礼貌原则?
  
  Leech在Brown 和Levinson研究基础上,提出语言交际中的六个原则:?
  1 得体原则(Tact Maxim)。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① 尽量少让他人吃亏;② 尽量多使别人得益。?
  2 慷慨原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① 尽量少使自己得益;② 尽量让自己多吃亏。?
  3 赞美原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① 尽量少贬低别人;② 尽量多赞誉别人。?
  4 谦逊原则(Modesty 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① 尽量少赞誉自己;② 尽量多贬低自己。?
  5. 一致原则(Agreement Maxim)。减少与别人观点上的不一致:① 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② 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性。?
  6 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减少与对方在感情上的对立:①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② 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Leech本人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礼貌原则中的各项准则其重要性也不尽相同。?
  
  二、 顾曰国的中国式礼貌原则?
  
  1 贬己尊人准则:贬己尊人的最大特点是“自贬”和“自谦”。贬己尊人准则即对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对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举”,?要“尊”。? ?
  2 称呼准则:现代的礼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仍然遵循着“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原则。称呼语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往往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
  3 文雅准则:文雅准则即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需要用委婉语的领域包括死亡、性事、排泄、绝症、体形、外表、较低下的职业、犯法行为等,若直言这些事则显得粗俗无礼。?
  4 求同准则,求同准则指交际双方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愿望。当不得不批评别人或发表不同意见时,人们往往是“先礼后兵,先褒后贬”。?
  5 德言行准则,德、言、行礼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三、 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1 两者共性:英语言文化礼貌中的“得体原则”追求言语交际的恰如其分,这条准则在汉语中也起作用。英语言中的“赞扬准则”与汉语言文化中的“求同准则”有相似之处。“谦逊原则”相当于汉语中的“贬己尊人”?
  
  2 两者差异: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原因在于礼貌是绝对的,即礼貌现象是各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礼貌又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示礼貌的方式、方法以及人们用以判断礼貌的标准具有差异性。何兆熊批评Leech的
  礼貌原则没有考虑语境的制约因素。因为话语“受语境社会因素的约束,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礼貌的话语,在另一语境中可能显得不够礼貌,也可能显得过分礼貌。不够礼貌固然会使话语不能被接受,但过分礼貌也同样会使话语不能被接受。”Leech的礼貌原则依据的是英语语言文化背景,虽然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但无法对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的礼貌现象进行全面的解释。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顾曰国先生的礼貌原则基于汉语言文化背景,归纳出切合汉语言风格,适合中国人礼貌习惯的五条礼貌准则,汉语言有其独特的礼貌表达方式。由于Leech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礼貌原则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存在差别。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两者差异,我们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我们主要从下列方面对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进行分析:?
  ① 对待赞誉和谦逊的态度上,在人们实际交谈中,由于语境的不同,说话人有时为了遵循某一原则,不得已违反另一原则。例如为表示礼貌,说话人遵循礼貌原则中谦逊的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甚至贬低自己,这样就会违背会话原则中质量准则,而说出虚假之话。东方文化一般比西方国家更看重谦逊准则,对操不同语言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② 称呼语方面,称呼语是社交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文化等级制度、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亲疏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对长辈、上级、德高望重、值得尊敬的人不能直呼姓名,要用辈分、级别、职称等来代替。例如:王阿姨、张局长、王教授等。但平辈分或社会地位相当的人为了追求和谐、亲切,可以直呼姓名,甚至比较亲密的朋友可以相互叫外号;西方人崇尚“人人平等”,称呼比较简单,对同事和父母可以直呼其名,如对西方人不直接称呼名字的话,他们会不太高兴的,因为他们觉得不直接称呼名字,就表示不愿意与他们交朋友,这在中国是非常不礼貌的。?
  ③ 禁忌语和委婉语。其相同点在于对死亡、性事、怀孕、排泄、较低下的职业、犯法行为、不适合言明的内容和情况等的表达方式基本一致,要表达的比较委婉、含蓄。若直言这些事则粗俗无礼。其不同点,例如女性身孕,中国人喜欢用“害好病”、“有喜了”等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而西方人却视此为新闻,可公开直言而百无禁忌。在英汉文化中,人们对某些语言含义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比如说“老”这个词在汉文化中是对他人的尊称,中国人对“老”字比较偏爱,“老”意味着有经验、有资历、,应该受到他人的敬重,比如,老大夫、老师傅、董老等;而英语文化中对“老”的看法和汉语言文化是不同的,西方人十分忌讳“老”这个词,他们认为“老”代表着衰退、衰败、无用之意。包含贬义。是对他人的无礼冒犯。因此,使用时要注意其差异性,以防语用失误。?
  ④ 日常问候。中国人闲聊的话题大多是“吃了吗?”、“去哪儿?”、“忙啥呢?”、“结婚没?”,显得很平常亲切;而在西方,这些问题会让对方感觉很尴尬、不舒服,他们认为这些问题都属于个人隐私,不该作为日常谈论的话题。?
  ⑤ 中西方在馈赠礼物方面有明显差异。首先是对价值的重视程度,中国人比较看重礼物的实际价值,认为礼物的价值与所表达的情感成正比;西方人则不大重视礼物的实际价值,一张贺卡、一束鲜花或其他小礼物都可以。其次双方的礼物有不同的文化含义。中国人送礼多避讳带有不祥义谐音的物品,如不能送钟,因为谐音“送终”;不能送伞,避讳 “散”之意;忌送手巾,因为巾为古代离别赠品;忌送剪刀,避讳“一刀两断”的不祥之义。西方人爱送人鲜花,所以给鲜花赋予了许多文化隐义:紫罗兰代表害羞;三色紫罗兰代表思考;白稚菊象征着天真无邪与纯洁;康乃馨象征对母亲的感激;玫瑰象征爱情;芍药、牡丹是可以送给病人。中国习惯中看望病人忌送梨,因为谐音“离”,宜送桃和苹果,因为谐音“逃”和“平果”,这和汉字的谐音有关;而在西方风俗中则没有这些禁忌。在中国,收到礼物如带有包装要等客人走后再拆看,如当面拆看则会使送礼物的人感觉尴尬;在西方恰恰相反,收到礼物要当面打开并且称赞一番表示喜欢,这才是礼貌的表现。?
  ⑥ 餐桌礼仪。中西方有很不同的餐桌礼仪,中国人喜欢聚餐,亲朋好友一大桌,有吃有喝,有说有笑,好不热闹。相互间不断的夹菜、倒酒,谈天论地,满桌欢声笑语。用餐完毕,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是一个人买单,付全部的餐费,如果有可能还要抹零很少会给小费。同时,很少有人把剩下的饭菜打包带走,觉得这样做丢面子,造成很大的浪费。而西方人喜欢分餐制,每人都有自己专用的餐具,自己吃自己的食物。进餐时说话声音很轻,用餐完毕,个人付个人的餐费,而且还要根据消费的金额、饭菜的质量、个人的满意程度付给服务员小费,会把剩下的饭菜打包带走,很节约从不浪费。?
  ⑦ 热情与隐私。“热情好客”是中国人的传统。所以,在与人交往时 “人情味”是不可或缺的。而这种热情,更多的情况下表现为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甚至是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关心。比如在宴席上,主人会频繁热情的给客人夹菜,倒酒,送礼时强行让客人收下,送别时一定要送出很远的距离,分手时叮咛嘱咐不离口。但西方人会把这些行为理解为跨越了朋友的界限,超越了交际的底线,触犯了自己私密的空间。所以,这些行为在西方人看来都是极不礼貌的。?
  ⑧ 汉语中的“客套话”,“客气话”仅表示一种友好而非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这一点也是在西方文化中没有的现象。比如我们说“下次到我家来玩”,“有空我去你学校看看”这类话语并不代表我们真的会付诸行动,只是客套一番以视亲近。而西方人会把它们直接解读为一种邀请或承诺,所以往往会在听到这些话以后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让中国人错愕不已。?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礼貌原则是各种社会使用的文明手段,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礼貌原则。我们只有通过文化对此分析,了解相互之间的文化差异,在交际中要熟悉交际的对象,了解和掌握中外交际习俗的差异,尊重交际对象的礼貌准则,把各种语言行为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采取不同的、适合于对方民族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的礼貌原则,传授交际策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为避免言语交际的不得体,可采用相应的交际策略,将涉及礼貌问题的言谈暂时回避或悬置,以防止跨文化交际失误,避免各种有可能引起受话人负面情感评价的表达手段。

标签:英汉 交际 礼貌 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