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英语作文 > 正文

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比较及其启示 葛兰西火与玫瑰意识形态理论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列宁和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的共同点是:批判第二国际庸俗唯物主义者的机械论观点,突出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对意识形态作中性化理解。其不同点是:对意识形态存在领域的理解不同,对意识形态哲学基础的理解不同,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理解不同,对意识形态形成路径的理解不同。从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的比较中得出的启示是: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异端学说”;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既要重视政治层面,又要重视文化层面;既要重视意识形态灌输,又要重视培育群众的自我教育能力。
  〔关键词〕 列宁,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1-0041-04
  
  由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葛兰西在认同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又结合新的情况作了一些“修正”。这种“修正”使得葛兰西与列宁意识形态理论之间既有相同点又包含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列宁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对我们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1 〕回应西方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挑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的共同点
  1.批判第二国际庸俗唯物主义者的机械论观点,突出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针对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理论家机械地理解意识形态,否认意识形态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列宁在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础之上,强调任何意识形态一旦产生就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 〔2 〕 (P318)列宁的这段话一方面指出了俄国社会思想发展之于社会发展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出了“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因这一发展的超前性而具有的思想上的优越感。在列宁看来,工人运动力量的唯一的然而也是不可战胜的源泉,就是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促进了思想的觉醒。针对以考茨基为首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企图把当时自然科学界流行的实证主义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葛兰西把意识形态看作具有物质力量或某种那样的东西所具有的同样的能量。他说:“物质力量是内容,而意识形态是形式,要是没有形式,物质力量在历史上就会是不可设想的。” 〔3 〕 (P64)
  俄国十月革命后,葛兰西对革命的合理性进行了辩护。他指出,“只有高度发达的理论意识和政治意识才能在整体上并在整体发展上迈向社会主义”。〔4 〕 (P330)三年欧洲战争这一非正常条件“在俄国唤起了它已经唤起的那种人民的集体意志,……这种意志成为经济的动力并形成客观现实,这种客观现实存在着、运动着,并且终于像一股火山熔岩一样,能够按照人的意志所决定的那样,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开辟道路”。〔5 〕 (P10)由此可见,列宁和葛兰西都反对第二国际的机械论观点,重视意识形态的能动和政治导向功能。
  2.对意识形态作中性化理解。列宁在其著作中褪去了意识形态的否定性色彩,明确地把意识形态视为中性的思想体系或“非经济的上层建筑” 〔6 〕 (P397)。在列宁看来,意识形态指的是每个阶级都有的反映其根本利益诉求的阶级意识,资产阶级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也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本身是一个工具性概念,一般地谈论意识形态时,既不肯定它,也不否定它。意识形态是否具有科学性与其本身并无直接的关系,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代表的是少数剥削者的利益,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是非正义的,因此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非科学的。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其立足的基础是人类的生产劳动的活动,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在这个基础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获得了科学性。
  葛兰西对意识形态概念也作了中性化理解。葛兰西指出:“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把‘观念论’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而加以分析。” 〔7 〕 (P291)这里葛兰西的“观念论”就是指意识形态。也即是说,在葛兰西看来,意识形态是一个特定机构的必然的思想上层建筑,这与列宁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中性化理解是一致的。
  二、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的不同点
  1.对意识形态存在领域的理解不同。在对意识形态存在领域进行界定时,葛兰西和列宁存在分歧。在列宁看来,意识形态主要存在于政治国家层面,意识形态与党性是分不开的,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没有第三种类型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党性和革命性,“俄国觉悟工人的任务之一(也是他们伟大的历史功绩之一),就是要经常地、坚持不懈地反对这种轻视党性的态度”,〔8 〕 (P69)任何时候都不能模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阶级特性。
  葛兰西借鉴了卢卡奇的总体观,侧重于在市民社会领域探讨意识形态问题,把上层建筑区分为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两个不同职能的区域,政治国家主要通过军队、警察、监狱等物质机器来发挥统治或管理的职能,而市民社会则通过意识形态发挥领导权的职能。葛兰西在此基础上进行意识形态分析,强调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及主要的存在场所――市民社会,而非单纯的党性(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
  2.对意识形态哲学基础的理解不同。列宁认为,意识形态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理论至多是积累了零散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马克思主义则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考察了各种矛盾的趋向的总和,排除了人们选择某一主导思想或解释这个思想时的主观主义和武断态度,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不同趋向的根源。同时,马克思主义还对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动机是由什么决定的等问题作了科学回答。总之,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历史理论的主要缺点,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没有看到或没有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者。
  在葛兰西看来,“唯物主义”一词被第二国际机械论者乃至一些唯心主义者所滥用,以致难以用确切的措词表达其概念,加之“历史唯物主义只能是一种处于批判和论战状态的哲学,然而人们却需要一种完全定型的体系”,〔9 〕 (P268-269)即实践哲学。葛兰西于是把实践哲学作为自己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只有在把实践哲学看作是一种开辟了历史新阶段的完整的、独创的哲学的时候,才能领会辩证法的基本功能和意义,实践哲学则在既超越了作为过去哲学表现的传统唯心主义和传统唯物主义,又保持了自身的重要要素的意义上,做到了这一点”。〔3 〕 (P128)葛兰西强调实践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布哈林机械唯物主义的否定和修正,不是像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为了反对列宁所谓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葛兰西认为,哲学统一的中心是实践,即人的意志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实践哲学必须同时进行两项工作:“战胜形式精致的现代意识形态,以便组成自己独立的知识分子集团;教育在文化上还处于中世纪的人民大众。” 〔7 〕 (P305)
  3.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理解不同。为了唤醒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列宁重视意识形态领导权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列宁在坚持意识形态领导权时突出了政治领导权。他提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争取政治自由,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现象。为了把这场革命进行到底,无产阶级必须和农民共同行动,革命阶级不夺取政权就不可能取得胜利。要取得政治领导权,社会民主党必须立即放弃改良主义幻想,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革命的武器,使一切社会党人团结起来,从革命理论中取得一切信念,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争取无产阶级对其同盟者的领导,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地位。无产阶级夺取政治领导权后再着手开展文化工作,开展文化革命。列宁的思路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然后在新的上层建筑的基地上开展文化革命,夺取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
  与列宁不同,葛兰西提出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掌握文化领导权起着比掌握政治领导权更加重要和根本的作用。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概念最重要的理论出发点是解决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危机,其政治动机则是阐明西方革命的规律和任务。对葛兰西来说,只有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颠覆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社会主义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社会认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不懈地传播新文化,不断提高人民中越来越广泛的阶层的智力水平。第二国际破产的原因就在于工人阶级运动无力抗拒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渗透。对革命政党来说,根本问题是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突破其话语霸权,确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并使其渗透到被统治者的意识之中,以取代支配着他们的旧观念。只有夺取了文化领导权,西方国家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才会取得成功。由此可见,在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上,与列宁所主张的政治领导权优先不同的是,葛兰西主张文化领导权优先,即先夺取文化领导权,在此基础上再开展争取政治领导权的斗争。
  4.对意识形态形成路径的理解不同。列宁认为,工人阶级由于长期被资产阶级控制和压迫,缺乏文化教育,时刻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袭,因此不能自发地形成科学的意识形态,工人阶级仅凭自己的力量,只能形成经济主义意识形态。只有革命家掌握了科学的意识形态,因为他们都是有教养的知识分子,有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善于继承和发展有产阶级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能够对活动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唯物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因此,革命家承担着把意识形态灌输到工人阶级中去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如果没有职业革命家的外部灌输就无法产生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与列宁强调意识形态理论的外部灌输不同,葛兰西认为,从外部灌输意识形态这种途径虽然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逻辑、艺术和心理的经验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 〔4 〕 (P31)意识形态观念的养成与整个文化传统、某种社会环境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仅仅是灌输的结果。因此,葛兰西更注重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内部生成,即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思维方法,就是通过自觉的和批判的思维,以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从而通过大脑紧张的工作,选定自己的活动范围,认真参与完成世界历史的活动,成为本身的主宰,而不再消极地驯服地等待着别人的灌输来使个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在葛兰西看来,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不是单靠革命家的外部灌输,而是“在上层和底层之间、‘普通人’和知识分子之间建立起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7 〕 (P239)
  三、几点启示
  1.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异端学说”。葛兰西作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许多观点。但由于国情和生活经历等不同,葛兰西在坚持列宁意识形态理论基本精神的同时也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特殊状况提出了一些“异质性”观点,这种“异质性”观点不是对列宁意识形态理论的背离,而是结合新的时代语境的“与时俱进”。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异端学说”,我们不能用 “左”的思维动不动就扣“大帽子”,进行“大批判”,而应该结合其特定的时代语境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要注重其理论观点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创造和新发展。例如,葛兰西对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及主要的存在领域――市民社会的强调,对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的重视,对意识形态内部“自发”生成的论述,都是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可以汲取的思想资源。总的来看,葛兰西是一位具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列宁一道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其意识形态理论对我们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等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上,列宁与葛兰西都把意识形态视为中性化概念,认识到了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将意识形态视为革命的武器。这提示我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除了要抓好经济建设工作,还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苏东剧变以后,在西方掀起了一股新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狂潮。“意识形态终结论”者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出发,鼓吹西方社会的价值理念和政治模式具有普世性,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则由于是一种具有空想色彩的乌托邦,阻碍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必然走向终结。“意识形态终结论”是错误的,“意识形态不可能也没有终结,它为理解复杂的现实提供简单的模式,指示着历史的方向本身”。〔10 〕 (P125)我们要重视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和考验,理性地回应“意识形态终结论”,构筑起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思想防线,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3.在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时,既要重视政治层面,又要重视文化层面。由于面临的情境和革命任务不同,列宁和葛兰西分别强调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政治层面和文化层面。这启示我们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首先要重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政治层面,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民众的各项民主权利,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改变以往党和政府简单控制政治意识形态的方式,从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和加强思想宣传工作的亲和力与吸引力的维度使群众进一步认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西方一些经济军事强国,在推行经济军事霸权的时候,以扩散物质文化和增强文化交流为借口,积极传播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上个世纪的“和平演变”,到目前的“文化殖民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无不如此。为此,我们要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加强文化战略研究,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尊重群众的知情权,掌握舆论的主动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公开、透明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依法整治文化市场秩序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4.既要重视意识形态灌输,又要重视培育群众的自我教育能力。尽管今天社会历史条件已不同于列宁的时代,但列宁倡导的意识形态灌输思想并没有过时。从无产阶级的整个群体来说,它能够自主地发展自己的政治意识,不需要从本群体之外去接受外部的灌输,但作为无产阶级的个体来说,科学的世界观是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的,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的灌输才能真正树立起来。如果放弃意识形态灌输,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会乘虚而入。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意识形态灌输作为引导群众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根本途径,正确利用灌输途径,广泛运用多种方法,如讨论、演讲、辩论等,同时辅之以座谈、参观、社会调查等形式,克服“单向硬灌”的弊端,不断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除了要向人们灌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外,同时要通过树立社会榜样、增强灌输过程中的主客体对话、构建灵活的自我教育情境等方式,培养受众的自我教育能力,使科学的意识形态得以从内部生成。具体实践中,我们应当运用恰当的方法,增强受众的自我反省能力,对自己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不断激发受众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推进自我教育活动向前发展。通过自我教育和启发,把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化为群众的价值追求,进而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德〕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德〕葛兰西.火与玫瑰〔M〕.田时纲,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德〕葛兰西. 葛兰西文选(1916-193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6〕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德〕葛兰西. 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9〕〔德〕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廖胜刚. 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责任编辑 杨在平

标签:列宁 意识形态 启示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