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一年级日记 > 正文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基于知识创新与溢出的知识竞争力研究】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知识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生命线,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持企业在知识方面的竞争力。   关键词:知识竞争力 知识创新 知识溢出
  
  一、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在企业的相互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并且知识逐渐取代资本、劳动力等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主要来源。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应当如何在知识经济中成为主角,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知识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生命线。例如就制造业企业而言,管理学大师Druker (1990)提出了“新型制造业”(new manufacturing)的概念,并认为“后现代”的工厂本质上并不是机械化(mechanical),而是概念化(conceptual)的,需要运用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方法自然离不开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来源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溢出是知识的一个固有特性,于是企业的知识创新就能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学习,有一些企业可能成为知识的“免费搭车者”,虽然知识溢出可能使得整个社会获益,但是,这也可能会影响到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积极性,这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协调好企业知识创新与知识溢出的关系。
  二、知识创新与知识溢出
  2.1 知识的概念
  广义而言,知识被认为是人们通过学习,发现和感悟到的对世界认识的总和,是人类认识的结晶。知识逐渐被纳入一个动态的、与人或组织相互交织的系统,只有在“使用”过程中,知识才能够体现出其价值,才成为有实践意义的、真正的知识。知识是可以改变某些事物或某些人的信息-----或成为行动的基础,或使个人(或机构)具备采取不同的和更有效的行动的能力(野中郁次郎,1999)。
  综合关于知识概念的各种理解,我们认为知识可以定义为:经过人类思维整理过的,可以用于生产、研究等社会活动的信息、数据、意象、经验以及其他社会化产物(龙静,2001)。
  2.2 知识创新
  美国学者Debra.M.Amidon(1997),将“知识创新”定义为“通过创造、演进、交流和应用,将新的思想转化为可销售的产品和服务,以取得企业经营成功、国家经济振兴和社会全面繁荣的过程”。这一定义比较好的概括了人类经过实践积累而逐渐形成和深化的对“创新”概念的比较完整的理解。
  知识创新并不是“创造新知识”的简单缩写,而是具有特定的经济学内涵,它包含了从知识的生产到应用的全过程。拥有知识并不等于拥有物质财富,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如何去获取,而在于如何去应用。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将知识创新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3 知识溢出
  知识溢出的概念是在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简单的来说,知识溢出是一种外部性,是指知识接受者将获得的知识与自有知识相融合开发出新的知识,却没有给予知识的提供者以补偿,因而提供者没有享受全部收益;或者给予的补偿小于知识创造的成本,接受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没有承担全部成本的现象,我们将这一外部性和产生这一外部性的过程统称为知识溢出(孙兆刚,2004;惠宁,2007),即知识溢出不仅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知识溢出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外部知识源与内部知识源溢出的知识能够迅捷高效地积累到组织的知识资本的蓄水池中,这是一个渐进与累积的学习过程,并成为技术创新的雄厚资本与坚实基础。可以说,知识溢出这种外部性的存在,能够带来一种积极效应,从而以较小的社会成本换取较大的社会收益,但是,这有可能也会带来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积极性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考虑到知识创新与知识溢出可能存在的矛盾,并且,通过一定的激励或者合作机制,来协调好知识溢出和知识创新之间的问题,从而使得企业或者社会能够处进行良好的发展循环。
  三、知识溢出条件下知识创新的一个困局及相应策略
  行业内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如果在知识创新上企业各自为营,不进行合作,那么知识溢出在某种程度上会损害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动力。下面我们引入 Pepall, Richards & Norman(2008)一个原用于R&D研究的模型,并加以修改辅以说明用来证明以上结论。
  首先我们认为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成果最终反映在产品的成本上,企业进行知识创新,产品的成本下降。我们首先讨论企业之间独立进行知识创新,即不合作的情况。行业内有两家企业,企业1和企业2,分别进行知识创新,强度分别为x1和x2,创新存在溢出效应,即一家企业知识创新能迅速被另一家企业模仿学习,溢出系数为β。两家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为:
  (1-1)
  (1-2)
  企业1,企业2进行两阶段博弈。在第一阶段中,企业1和企业2的策略变量为知识创新强度xi;在第二阶段中,双方进行古诺博弈,策略变量为产量。我们采用逆向归纳法,先讨论第二阶段最优产量水平的决定,再分析第一阶段最优知识创新强度的决定。
  很容易得出,两家企业的均衡产量为:
  
  (1-3)
  
  (1-4)
  利润函数为:
  (1-5)
  (1-6)
  现在将式(1-1),(1-2)代入式(1-5),(1-6),得:
  (1-7)
  (1-8)
  将上面两式分别对x1,x2求导并令其等于0,可解得:
  (1-9)
  (1-10)
  将上面两式联立,求得均衡时两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强度为:
  (1-11)
  我们将式(1-11)对β求导:
  (1-12)
  相应两家企业的均衡产量、均衡利润为:
  (1-13)
  (1-14)
  由于需要保证式(1-7),(1-8)即两家企业的利润非负,那么需要有 ,在此条件下,式(1-12)是恒小于0的,这意味着,溢出效应越大,企业越不愿意进行知识创新,其根本逻辑为进行知识创新的企业不愿意其竞争对手不花费成本迅速模仿学习其创新成果取得成本的下降。
  由此可见,在某种程度上,知识溢出是会阻碍知识创新的,企业管理者和相关政策制定者对此必须予以重视。我们认为此问题解决的方式有二:一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升企业进行创新的积极性,但此方案的一大缺憾是不能保护隐形知识不被无成本地模仿。二是由政府主导,建立共同基金,由各家企业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进行知识创新,实现成本共担、收益共享,并且创新力度的调节以两家企业的联合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四、结论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企业纷纷通过知识创新来来提升各自的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溢出是知识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性,相互竞争的企业都不愿意其竞争对手不花成本从知识溢出中受益,成为“免费搭车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知识溢出削弱了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动力,溢出效应越强,企业越不愿意进行知识创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相关机构对此应问题应予以重视,解决此问题的一种策略便是建立共同基金,协调各企业之间的目标,使企业在知识创新上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本文给出了一个分析模型,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对企业之间关系的简化,现实中要完全实现是存在困难的,毕竟竞争是企业的本质,企业家在决策时也是有限理性的,未必能在知识创新上做的理想如本文模型设计。这也是本文应该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Amidon,D.,Innovation Strategy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the Ken Awakening[M].Boston: Butterworth- Heinemann,1997,7.
  [2]龙静.企业知识创新与其管理研究[D].南京大学,2001.11.
  [3]孙兆刚,刘则渊.知识产生溢出效应的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3.
  [4]野中郁次郎:知识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标签:知识 溢出 竞争力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