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意向书 > 正文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_“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导学式教学设计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生物进化历程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生命出现了,才能谈生物的进化,才能解释为什么会有我们眼前的这一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获得知识。
  关键词: 生命的起源 教学 学法 教学过程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的第一节,从大的方面来看,第三章可以看做是整个中学生物学学习的高潮部分。
  由于本节课的主题“生命的起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只是存在着众多的假说,因此本节内容伸缩性比较大。课本上除介绍了传统的“化学起源学说”以外,还提到了“宇生说”的部分内容。
  2.教法与学法的构思
  2.1教法
  2.1.1学生情况分析
  心理分析:八年级学生表现欲强,好奇心重,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能力分析:经过一年多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经适应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具备了一定的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知识分析:因为牵扯了一些有机化学知识,对此沪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P74―75阅读材料提到的疯牛病病毒――朊病毒有关内容,应该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米勒试验中得到氨基酸就让人类看到了研究生命起源的曙光。
  2.1.2本节课遵循的教学规律
  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获得知识。
  2.1.3各种资源的利用和实施
  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查找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2)课堂讨论:各组推举出一个代表在课堂发言,并且成员可以对其他小组的见解提出质疑。(3)课堂总结:可以根据课堂讨论结果选择自己认可的观点。
  2.1.4教师的作用
  课前学生搜集资料时协调各个小组搜集的内容,并帮助他们综合利用各种材料。在课堂上运用语言和技巧,在不同教学环节中起到转承作用,在各个小组发表见解以后给予简单点评,并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该点内容。
  2.2学法:本课首先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分析综合搜集到的资料,形成集中观点。最后,指导学生在确立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分析评价其他观点,从而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3.教学过程的设计
  3.1创设情境导课:生命是多么美好,多么神奇呀!可是你知道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什么样的?它们又是如何诞生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这个问题。
  3.2过渡
  针对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做好了准备,有了自己的见解,现在老师的“百家讲坛”就正式为大家开放了,请各个小组的代表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当然,阐述完毕,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3.3学生活动
  第一小组:神创论
  内容:女娲造人,上帝造人。
  疑点:女娲和上帝是谁创造的?他们又在何处?
  教师点评:这些神话传说,是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对一些解释不了的现象所做的猜想,虽然它们在证据面前会不攻自破,但这里面也蕴含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第二小组:自然发生学说
  内容:腐草化萤,腐肉生蛆。
  疑点:巴斯德的鹅颈瓶试验,意大利医生F.Redi证明腐肉不能生出苍蝇的实验。
  教师点评:这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直到1861年法国的生物学家巴斯德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试验,才彻底推翻了这一学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能盲目地迷信权威,在科学面前,我们要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
  第三小组:宇生说
  内容:1969年9月28日,科学家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麦启逊镇的一颗炭质陨石中就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6种是构成生物的蛋白质分子所必需的。
  疑点:宇宙空间的物理条件,如紫外线等各种高能射线及温度等条件对生命都是致命的。而且,即使有这些生命,在它们随着陨石穿越大气层到达地球的过程中,也会因温度太高而被杀死。
  教师点评:“宇生说”是近来比较有争议的学说之一,一些有机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分子可以在星际尘埃的表面产生,这些有机分子可能由彗星或其陨石带到地球上,并在地球上演变为原始的生命。
  第四小组:化学起源学说
  内容:化学起源说将生命起源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疑点: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没有实验根据。
  教师点评: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学说的前三个阶段都能在实验室里被证实,只有第四个阶段还有待大家进一步努力探究。
  3.4教师展示视频资料,具体介绍化学起源学说内容和相关证据。然后让学生填写图表,巩固该点知识。
  活动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四个学说,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能好好学习,为揭开这个谜团作出自己的贡献。
  3.5课堂知识检测
  1.下列哪一项是原始大气中没有的( )
  A.氨B.水C.氧气D.氢
  2.在原始的地球表面,首先形成的生命的基础物质是()
  A.小分子有机物B.大分子有机物
  C.小分子无机物D.原始生命
  3.原始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诞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是营养物质B.许多生化反应是离不开水
  C.水中有氧 D.水是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4.原始大气在 、 ,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4.教学体会
  本节课引用了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这种新型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每位学生在准备该活动的过程中基本上已经掌握住了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学说知识。教无定法,学生学到知识才是关键。通过检测,学生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永胜.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2-85.
  [2]刘本举.资料型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学教学,2004,(11):12-13.
  [3]李臣.活动课程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标签:起源 式教学 生命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