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游记作文 > 正文

浅谈学生语感的培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吕淑湘先生更是明确主张:“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
  “语感”一词,最早出现在夏丐尊的《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后的一信念》一文中,他主张“传染语感于学生”。 对什么是语感?王尚文先生这样精辟的概括:“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人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和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所谓语感,其实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致力于语感培养。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口头语言,形成了初步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能力。只是他们对语言的“感受”不够深入、精细。入学后,老师就要以此为基础不断地营造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语感更好地生成。针对低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语感形成的规律,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 演述故事、拨动语感 ?
  
  低年级的孩子有爱听故事的天性,当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时,孩子们是安静的、快乐的,因此老师应抓住孩子们这一心理特征,在课内外多给他们直观地读一些儿童故事,让孩子们多听。?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会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低年级孩子因感情单纯,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把课文中表现的意境表现出来,将孩子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性情得到陶冶。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先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故事,起到了制造气氛、渲染语境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当我说道“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句时,有个学生就忍不住舔了舔舌头,一脸很口渴、难受的样子。当讲到“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很多学生的脸上都表现出着急、焦急的表情。课堂上,经常会看到孩子们时而喜上眉梢,时而撅着小嘴,时而眉头低皱……这些传神的表情就可以看出这些文章已经拨动了他们的心弦,他们已对文章有了一定的感悟,已经捕捉到了文字透露出来的信息。?
  
  二、 朗读诵读,培养语感?
  
  古语有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语感训练的诸多方法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低段的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只要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也就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如在《乌鸦喝水》一文中“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的教学时,我采取学生读,师生共同评议的方法。读后学生评议到“读得太快,没有读出感情来”,我顺势引导说“小朋友想想乌鸦当时的心情怎样?”(着急、焦急、难受)“你怎么知道它难受、着急?”进而引导学生抓住“口渴”、“到处”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乌鸦口渴难受、焦急难耐的心情。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表现,此时学生自然就能够通过强调重读,或拉长声音、或配合动作把乌鸦的形象心情表现出来。这样的训练不仅及于语言的形式,还深入到内容,不仅及于技巧,更深入到情感。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朗读水平,而朗读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
  
  三、 创设情境、激发语感 ?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言文字是作者所抒情感的载体。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教师,要注重发挥教学过程中情境的作用,善于把学生带入到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情境中,让他们仔细品味、咀嚼。这一主张,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由刘思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出,他著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例如,在教学古诗《山行》时,我通过音乐和图画创设展现情境,让孩子们一边听着舒缓悠扬的古筝曲,一边看着美丽的深秋枫林图,这样强烈的视听冲击,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情境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诗人心灵相通,感同身受。教师再通过语言进行渲染性的描述:“我看到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停下车来尽情欣赏,那夕阳照耀下的满山的枫叶,如彩霞、如红云,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当我绘声绘色描述后问学生,这情境正是诗中哪两句诗的意思,此时全班学生陶醉般地吟诵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由景及语,由景感而达诗语。而诗语的感性特质正与景和,其本质是语感的作用。 ?
  
  四、 入情入境、体验语感 ?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入作品所描述的那个具体形象的世界。在想象的情境中,在个性化的朗读时,激起鲜明的内心视象和情感体验,丰富对语言的感受。?
  比如在教学低年级课文《雨点》时,我对学生们说:“现在你们就是在睡觉的小雨点了”,我故意把“睡觉”两个字说的很轻,孩子们立刻就把头埋下去了,进入梦乡似的。教室里静悄悄的。这样,学生入情入境,在后面朗读“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就自然得读得很轻柔。?
  
  五、 发挥想象、创造语感 ?
  
  古希腊哲人也说过,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急待点燃的火把。是啊!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耳、鼻、等多种感官,将生活中的体验与语言文字结合起来。由于每个人的体验不同、认识不同、产生的联想与想象也不同,以致产生的感觉也不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的情感也不同。?
  在学生读完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我创造性的使用诗歌,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发挥想象,用图表达出诗歌描绘的景象。孩子们画出的“千朵万朵压枝低,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景象各不相同。有的创造性的用了一串串音乐的符号来形容黄莺叫得好听;有的侧重表现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到晚上了,都还舍不得离去;有的突出在鸟的自由自在、欢快地鸣唱――学生对同一诗歌的不同理解、不同感受、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对这首诗的理解,从中领略了表达语感的多种形式,也就增强了语感表达的丰富性、创造性。?
  概言之,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方法,相信,我们学生的语文能力定会取得一日千里的巨大进步。当然,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体现,是语文能力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它“非一日之功”,且需要广大教师长期探索,不断实践。

标签:语感 浅谈 培养 学生